「低頭族」父母向孩子們傳遞的是「冷漠」
「怎樣才能讓媽媽不玩手機?」「爸爸媽媽不理我是不愛我了嗎?」「如果我是爸媽的手機就好了」……這些都是洛陽一個10歲女孩苗苗在平板電腦留下的搜索記錄。該事曝光後,《洛陽晚報》對近百名小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超八成孩子明確表示不喜歡父母玩手機,超四成父母會在玩手機時不理會孩子。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家長們一方面擔憂電子產品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自己卻也難以抵制電子產品的誘惑。在公共場合,隨處可以看到孩子在一邊自顧自玩耍,父母在旁邊低頭玩手機的場景。父母為了讓孩子不再吵鬧而主動把孩子交給「電子保姆」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如今,一家老小坐在一起安靜地低頭玩手機,成了這個時代奇特的家庭景觀。
然而,這樣的陪伴實際上是「無效陪伴」。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兒童的心理極其敏感脆弱,如果父母不能通過有效溝通向他們傳達愛和關懷,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當家長反覆、長期地漠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感到內心孤獨的孩子也會「繼承」家長的冷漠,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甚至會通過刻意大喊大叫、搞破壞來引起他人的關注。
無效陪伴除了會讓孩子內心失落,還在無形中給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樣。當家長減少了和孩子的遊戲、交流時間時,孩子也會從電子產品中尋找陪伴和「安慰」,導致孩子從小就對電子產品產生依賴。兒童模仿能力強,對父母玩手機甚至沉迷手機不理會親人的行為會進行有意無意的模仿,這樣的行為則進一步加深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
其實,孩子的童年是最需要家長引導的時候,也是父母一生中和孩子最親密無間的時光。與其當「低頭族」刷朋友圈,給別人的生活點贊,不如多抬頭看看自己的孩子,用切身的關愛陪伴孩子成長。一些國外家庭有個不成文規定,六歲以下的孩子要盡量避免接觸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家長在孩子面前基本不會玩手機、平板電腦,相反會有意識地多帶孩子到戶外玩耍,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
對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擔憂成為家長們經常討論的話題,殊不知,讓孩子遭受電子產品「荼毒」的元兇,正是家長自己。父母們要多一點耐心陪伴,少一點敷衍漠視,才不會把冷漠的交流方式傳遞給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會冷漠?
※手相只一條婚姻線的人,對婚姻不重視感情冷漠
※從陌生到冷漠,我們離冷血還有多遠?
※社會冷漠(旁觀者的冷漠)是社會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