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內容、範疇與特點

中國茶文化的產生有特殊的環境與土壤。它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完美的形式,而且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殊創造。

談起茶文化,有人把中國茶葉發展史等同於茶文化史,以為加上了人文的歷史條件,茶葉學便變成茶文化。有的則以為,凡是與茶沾邊的文化湊到一起,便可稱為茶文化。比如吟茶詩,作茶畫,唱茶歌,一個採茶撲蝶的舞蹈,一幅各種變體的「茶」字書法作品,這些東西加到一起,便稱為「茶文化」。頂多再加上些飲茶的習俗和方法,便認為是「文化學」了。不可否認,以上內容與茶文化關係很大,甚至也可以包含在「中國茶文化」這個概念之內,但它們並不是中國茶文化的全體,甚至可以說還沒有接觸到茶文化的核心內容。之所以產生這種片面性,主要由於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的茶藝、茶道形式失傳太多,至於滲入民間的茶文化精神,又未來得及做一番鉤沉、拾遺和研究的工作。加之目前以「文化」標榜者又太多,尤其是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每一件商品都恨不得插上文化的翅膀,以便十倍、百倍地提高自己的身價。服裝上加幾個外國字便說「這是學習西方文化」;加一條龍紋,又說這表示東方文化」;至於古老的中國竹編、漆器、陶瓷等當然更理所當然地被加以「文化」的冠冕。於是,人們很自然地把「茶文化」也歸入此類。其實,哪一種人類的物質創造能說沒有一點人文精神的痕迹?都稱為「文化」便有浮泛之弊了。

我們所說的中國茶文化完全不同於以上的各種理解。在中國的歷史上,茶不僅以歷史悠久、文人愛好、詩人吟詠而與文化「結親」,它本身就存在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態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係到茶成為人際關係的媒介,這樣一整套地地道道的「文化」。所以,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分、藥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在當代的大多數中國人看來,飲茶主要是為消食、解渴、提神。或沖,或泡,或煮;一壺、一杯、一碗;一氣飲下,確實體會不出有別於咖啡、可樂之類的「文化味道」。難怪有位日本先生公然宣稱:「日本飲茶講精神,中國人飲茶是功利主義的。」我不想怪罪這位日本朋友對中國歷史知識的貧乏,我們中國人自己都忘掉了自己的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怎能去苛求別人!但是,當我們作為科學研究來對待這個問題時,就必然應以嚴謹的態度慎重對待「中國茶文化」這幾個字了。

歷史上中國人飲茶並不像現在這樣簡單。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體系,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中國人是最講精神的。尤其是中國茶文化中所體現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質形式與意念情操、道德、禮儀結合之巧妙,確實讓人嘆為觀止。我們研究茶文化,就是要重新發掘這古老的文化傳統,而且加以科學的闡釋與概括。中國人不喜歡把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截然分開。白天把自己變成一架機器,晚間再尋找純精神的享受;韭菜、肉餡、麵包,半生不熟吃進肚去了事,講營養而不論品味,中國人是不習慣的。在中國傳統中,物質生活中滲透文化精神是很常見的事。但是,像茶文化這般完整而又深沉的內容與形式,也並非很多。所以說,中國茶文化是一枚奇葩,它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

具體來說,中國茶文化包括哪些內容呢?

首先,是要研究中國的茶藝。所謂茶藝,不僅僅只是點茶技法,而包括整個飲茶過程的美學意境。中國歷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飲藝術的,講究選茗、蓄水、備具、烹煮、品飲,整個過程不是簡單的程式,而包含著藝術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僅要鮮嫩,而且根據形狀起上許多美妙的名稱,引起人美的想像。一芽為「蓮蕊」,二芽稱「旗槍」,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著自然科學的道理,又有人們對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學的意境。水,講究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稱「無根水」,同樣要求自然與精神的和諧一致。茶具,不僅工藝化,而且包含著許多文化含義。烹茶的過程也被藝術化了,人們觀其色,嗅其味,從水火相濟、物質變換中體味五行協調,相互轉化的微妙玄機。至於品飲過程,便更有講究,如何點茶,行何禮儀,賓主之情,茶朋之誼,要盡在其中玩味。因此,對飲茶環境,是十分講究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環境飲茶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這個過程,被稱之為「茶藝」。也就是說,要從美學角度上來對待飲茶。

中國人飲茶,不僅要追求美的享受,還要以茶培養、修鍊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飲茶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係,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潔、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賓等,都屬於這個範疇。通過飲茶,佛家的禪機,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與和諧,都能逐漸滲透其中通過長期實踐,人們把這些思悟過程用一定的儀式來表現,這便是茶儀、茶禮。

茶藝與飲茶的精神內容、禮儀形式交融結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個人與群體,人類與自然、宇宙和諧統一的大道,這便是中國人所說的「茶道」了。中國人不輕易言道,飲茶而稱之為「道」,這就是說,已悟到它的機理、真諦。讀至此,也許人們會說:「你把茶說玄了,哪有這樣高深的東西?」但如果你能認真讀下這本書去,真正領會中國歷史上的茶文化精神,就會感到筆者此論並不為過。

茶道既行,便又深入到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於是產生宮廷茶文化文人士大夫茶文化、道家茶文化、佛家茶文化、市民茶文化、民間各種茶的禮俗、習慣。表現形式儘管不同,但都包含著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又與其他文化相結合,派生出許多與茶相關的文化。茶的交易中出現茶法、茶榷、茶馬互市,既包括法律,又涉及經濟。文人飲茶,吟詩、作畫民間採茶出現茶歌、茶舞,茶的故事、傳說也應運而生。於是茶又與文學藝術相結合,出現茶文學、茶藝術。隨著各種茶肆、茶坊、茶樓、茶館的出現,茶建築也成為一門特殊的學問。而在各種茶儀、茶禮中,又與禮制,甚至政治相聯繫。茶,成為中國人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你又可以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去看待飲茶。茶走向世界,又是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內容。

綜合以上各種內容,才是完整的中國茶文化。它包括茶藝、茶道、茶的禮儀、精神以及在各階層人民中的表現和與茶相關的眾多文化現象。從這些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茶文化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門類不同,它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第一,它不是單純的物質文化,也不是單純的精神文化,而是二者巧妙的結合。比如,中國人講「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剋」。這種高深的道理在哲學家那裡,是靠純粹的思辨,在道家而言,要通過練功、靜坐中用頭腦的意念來體會。但到茶聖陸羽那裡,卻是用一隻風爐,一隻茶釜。不僅在爐上築了代表水、火、風的坎(=)、離(三)、巽(三)八卦圖樣,而且通過爐中的火,地下的風,釜中的水和整個煮茶過程,讓你感受五行相生、相互協調的道理。並細緻地觀察茶在烹煮過程中的微妙變化,通過那餑沫的形狀茶與水的交融,以及茶的波滾浪涌與升華蒸騰,體會天地宇宙的自然變化和那神奇的造化之功。又如文學家、政治家是通過讀書、作詩、思想鬥爭來增進自己的修養,而茶人們則要求在飲茶過程中,通過茶對精神的作用,求得內心的沉靜。即使在民間,親朋至,獻上一杯好茶,也比說無數恭維的話語更顯得真誠。所以,中國茶文化是以物質為媒介來達到精神目的。

第二,中國茶文化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又隨著歷史發展不斷變化著內容,它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兩晉南北朝時,茶人把這種文化當做對抗奢靡之風的手段,以茶養廉。盛唐之世,朝廷科舉把茶叫做「麒麟草」,用以助文興,發文思。宋代城市市民階層進一步興起,又出現反映市民精神的市民茶文化。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文人士夫夫的茶風也走向狹小的茶寮書室。而當封建社會徹底瓦解之後,中國茶文化又廣泛走向民間,走向人民大眾之中。因此,中國茶文化研究不應該是簡單的「翻古董」,而應該在吸取傳統茶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有所創造。近年來,無論在大陸還是海外華人中間,茶事頻興,這是好兆頭。中國茶文化應該與時代的脈搏、世界的潮流相合相應,使老樹開出新花,這才符合這門學科固有的特徵。

推薦閱讀:

【雲帆群友談創作】第19輯·英子:巧用通感,拓寬詩詞的審美範疇
文化雜談···禮儀的範疇

TAG:中國 | 文化 | 茶文化 | 內容 | 範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