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城市病系列之南京治澇:失敗的模仿秀
為解決城市雨後排水和污染問題南京住建部投180億元老城改造,模仿國外流行的"雨污分流"排水系統,但7月17日一場暴雨讓南京部分城區內澇嚴重,當局辯稱雨污分流是環保工程而非防汛工程。"雨污分流"確有排水功能但在國外已走向淘汰;而南京簡單地複製德國日本的雨污分流,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南京的城市排水問題,如不因地制宜地按自身城市來規劃排水工程,藉助先進的科技手段為極端降水預留"重現期",這巨資下的"雨污分流"僅是一場失敗的模仿秀。[詳細]南京巨資打造雨污分流工程南京從2010年起到2014年底投資180億元實施水環境整治工程,其中雨污分流是這一工程的核心。所謂"雨污分流"工程,指的是讓城市污水和雨水,進入不同的管道,最後分流進入污水處理場所。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快速地讓城市雨後積水可以迅速排出,另一方面是可讓居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
南京市計劃自2010年起到2014年底,投資180億元實施水環境整治工程,特意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雨水管、污水管的的管徑。
由於合流制管網的設計過多考慮雨水的排泄,水力坡度取值一般較小,導致旱季污水中的沉積物、垃圾、建築施工的泥漿大量淤塞管道,反而更加影響南京內澇排除南京投資180億治理城市水環境:「雨污分流」排污防汛南京市四處開挖的雨污分流工程,是一項常見的城市排污排澇工程。其原本目的是讓城市污水和雨水,進入不同的管道,最後分流進入污水處理場所。城市建設管理部門介紹:雨水、污水「分家」後,雨水管道里沒了污水,直接送雨水下河不會造成污染,而且雨天的排水也會更加暢通;而污水管道沒了雨水,進入污水處理廠後,可提高處理率,大幅削減COD(水質污染度指標)排放量。南京主城區雨污分流工程,由中國交通投資有限公司斥資30億元投資興建,這一投資項目將於3年後完成,竣工驗收合格後,南京市政府將在2年內分批償還投資款和相應投資紅利。[詳細]南京住建部稱:「雨污分流」可加大城市排水力度南京城鄉建設局組織議案辦理見面會透露,雨污分流工程即是為滿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不淹、不澇的城市」和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的目標。南京市環境整治綜合指揮部有關人士也認為「實施雨污分流後,污水單走一根管子,以前的合流管騰出了一部分空間,其實排水能力是提高了。只要管道是暢通的,泄洪能力應該比往年更強。」南京市住建委環境建設處副處長竺興宏曾表示,污水走專門管道,給原先的合流管騰出空間,「理論上來講,實施雨污分流之後,排澇能力會有所提高。」雨污分流工程中雨水設施建設項目15個、污水設施建設項目49個。到目前為止,南京雨污分流工程共敷設114公里主幹管、街巷污水干管103公里,完成350個片區的雨污分流。[詳細]雨污分流德國有成功經驗「雨污分流」工程在上世紀已經被一些發達國家採用並取得有效成績,德國是將雨污分流工程產業化和系統化的國家,從其在一百多年前在青島殖民地時期建造的地下排水系統可見一斑。但是德國並非百分百完全依賴雨污分流工程,城市規劃者也充分考慮到了雨水傳輸和存儲功能的建設。
德國並沒有完全依賴雨污分流工程,而是因地制宜地採納適合當地條件的不同排水方案,保留大量的合流制(約佔70%左右)。
德國地下雨水管線不僅要考慮雨水傳輸,同時還要考慮儲存雨水和減緩洪峰的功能。德國雨污分流:科學規劃排水系統德國從20世紀80-90年代已基本實現對城市雨水的污染控制。最典型的措施是修建大量的雨水池截留處理合流制和分流制管系的污染雨水,以及採取分散式源頭生態措施削減和凈化雨水。城市雨水資源的收集利用也實現標準化和產業化。但德國因地制宜地採納適合當地條件的不同排水方案,還保留大量的合流制(約佔70%左右,在地形坡度較大的德國南部更多地採用合流制,而在地勢平坦的北部則傾向分流制),他們將重點放在源頭污染控制和終端污染控制的結合、排水系統的改造與削減徑流量和其他雨水徑流污染控制的技術性和非技術性措施的結合。通過全面而科學的系統規劃,較快地實現了對城市排水系統的改造、建設和水污染的有效控制。[詳細]德國雨污分流考儲存和減緩洪峰功能德國傳輸徑流主要有地下管道和地表明溝兩種形式,其中地下雨水管線不僅要考慮雨水傳輸,同時還要考慮儲存雨水和減緩洪峰的功能;地表明溝則既考慮了雨水傳輸的功能,也考慮了對構造城市景觀的作用,通常是將其模擬為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對於降雨徑流的貯存形式,家庭中一般採用預製混凝土或塑料蓄水池。居民區一般採用人工湖或構造水景觀,或者通過綠地、花園或人工濕地增加雨水入滲。德國的雨污分流成功之處在於,他們將雨水的傳輸儲存與城市景觀建設和環境改善融為一體,既有效地利用了雨水資源、減輕了水處理廠對雨水處理的壓力,又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景觀。[詳細]多國開始淘汰雨污分流工程投資187億的「雨污分流」工程在南京剛開始興建,但卻早已成為一項淘汰工程,日本在上世紀放棄了大規模雨污分流工程,只是採用部分城區使用分流系統;瑞典最初也像南京一樣,把城市排澇工程寄托在雨污分流上,在發現並不適合本城特點之後就放棄了這一工程。取而代之的是,通過擴建下沉式綠地、鋪設透水地磚、充實地下水、利用屋頂集雨等方式,變「排水」為「留水」,用技術和科學規劃來部分彌補消失的河流的功能。
德國並沒有完全依賴雨污分流工程,而是因地制宜地採納適合當地條件的不同排水方案,保留大量的合流制(約佔70%左右)。
瑞典排澇典型代表就是"明日之城"馬爾默,該城環保規劃和概念走在世界前列,為解決城市排水問題,這座城市採用的是"綠色屋頂"。日本分流合流結合,梅雨地建排水高效"共同溝"與南京等中國城市不同,日本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地區是九州東南部、四國南部、紀伊半島東南部以及中部的福井、石川、岐阜等縣境,年降水量均在3000毫米以上。因為認識到雨污分流制耗資巨大,日本在全國63.5%下水道中,合流制保持在20%的比例。為應對城市水災,某些城市還特意修建了10米直徑的地下河,例如大阪將地下河修到地下27米深,東京更是深達60米,正是這些地下河保證了城市的防洪安全。此外,日本廣泛使用的是"共同溝"排水綜合管道。到目前,日本已有80多個城市建成了共同溝,總長達1000多公里。東京的G-Cans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路,目的是東京夏天雨季發生洪災時,可將地面積水經由地下排出。[詳細]瑞典80年代放棄雨污分流,採用"屋頂綠化過濾"系統跟南京一樣早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瑞典為解決南部多雨城市的雨後積水問題,也將希望寄托在"雨污分流"工程上,但後來發現其實並不適用於本國。瑞典排澇典型代表就是"明日之城"馬爾默,該城環保規劃和概念走在世界前列。為解決城市排水問題,這座城市採用的是"綠色屋頂",將雨水排放系統設計為:雨水首先經過屋頂綠化系統過濾處理,補充綠化系統水分,其餘雨水經過路面兩側開放式排水道彙集,經簡單過濾處理後最終排入大海。通過植被屋頂,可將60%的年降水通過蒸發再參與到大氣水循環,其餘的水經過植被吸收後再進入雨水收集系統循環使用。[詳細]南京雨污分流為何不行南京雨污分流工程儘管投資巨大,但這項工程並非適合南京,而且南京在設計排水工程的抵禦期也只將暴雨重現期設定為半年到3年一遇,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城區普遍採取標準規範的下限,國外的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採取最高:紐約是"10至15年一遇",東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標準。除排澇不利之外,南京市平均每天還發生挖管道等導致的爆管事故達30多起。
國外的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採取最高:紐約是"10至15年一遇",東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標準。
南京治內澇把希望寄托在雨污分流工程,忽略了城市留水系統的建設,應像德國一樣對城市路面鋪設透水磚讓雨水集中滲透入地下雨水收集管道中,以此應對沒有按國家標準降下的大雨。南京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標準低下:僅抵禦1年1遇暴雨在設計方法上,大部分城市仍沿用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的設計理論,在模擬模擬、計算精度和適用性等方面,明顯落後於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計算機模擬模擬技術。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氣候亂象增多,大雨出現的頻率也有所提高。例如有數據統計過去30年中,上海的暴雨數量和降雨強度均有明顯增多的趨勢。大暴雨平均為半年一遇,而特大暴雨或降雨超過每小時100毫米以上的暴雨共有11次,為三年一遇。顯然,上海的雨水排水系統已經無法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而為防範城市內澇,國外的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採取最高:紐約是"10至15年一遇"(註:一年一遇是每小時可排36毫米雨量)的標準,東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標準。[詳細]南京雨污分流僅為排水系統,遇大雨無「留水」功能南京治澇應多元化,而非斥僅僅巨資打造雨污分流系統,還應該從城區本身地理特點著手,要有「留水」系統。例如德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採用透水材料鋪裝路面,並致力於不透水路面的改造,其目標是到2010年,把全國城市90%的路面改造為透水路面。「其實留水這種處理方式不僅僅是為了收集利用雨水,對於減少城市地表徑流係數,緩解城市內澇壓力也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突發的大密度降水。」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副教授趙樹旗如此評價留水系統。但國內目前雖然並不普及,但像下凹式綠地、鋪設透水磚和修建蓄水池等收集雨水的設計還不多見。[詳細]城市內澇,排水系統是根源,留水系統也容易被忽視。南京巨資打造雨污分流的確是解決城市內澇的途徑,但城市規劃者應分析其中利弊結合本地情況因地制宜,而非一勞永逸地拷貝模板,拍腦袋做決定。
推薦閱讀:
※正陽:回家,回到五月 | 這代人
※如何評價連鎖餐飲品牌「南京大牌檔」?
※南京為什麼互聯網公司那麼少?
※2016 年 12 月 13 日是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同胞 79 周年紀念日,你想對遇難的同胞說些什麼?
※南京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