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傳一刻】第8期:牛廣斌-真武湯臨床應用思路
講師介紹:
牛廣斌
牛廣斌,主任中醫師,先後就學於河北中醫學院、河南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
第二批省優才,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第五批國家級高徒,2009年至今師從李士懋教授。
擅長平脈辨證論治腫瘤、糖尿病及部分疑難雜重症等。
顏大夫推薦
牛廣斌老師是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的高足。曾多次聽過牛廣斌老師講課,被牛老師深厚的中醫基本功所震撼。真武湯是傷寒論中一個很重要用於溫陽治水的代表方劑,使用頻率非常高,治療範圍非常廣。通過牛老師對真武湯方劑的解讀尤其是對芍藥的解讀,對陽虛所到導致基礎物質的變化如痰飲,寒凝,淤血的解讀以及相關方劑的對比,相信您對真武湯的理解和應用一定會更上一個層次……
錄音再現:
各位老師晚上好,今天我們討論真武湯的臨床拓展運用。說真武湯的臨床拓展運用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李老師的幾個臨床特色。
01法無定法,方無定方中醫學術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思辨,第二個層次是學術思想,第三個層次才是臨床經驗。法無定法,方無定方,不是說臨床上的治療很隨意,想怎麼治就怎麼治,而是對每個病人來說是一個個體化的診療。首先是確定證,在一定證的基礎上,有定法和定方。所以我們中醫臨床看病的核心就是辨證。據證來立法,依法來選方和用藥。
02如何來守方,如何來變方看病的時候效不更方,或者無效的時候要變方。那麼如何守得住?如何變得活?有一個原則就是證。如果證變了,這個方即使有效也要變;如果證沒變,即使暫時沒有效也要守方,就像蒸饅頭一樣,火候還未到而已。
03如何來辨證,辨證的提綱是什麼李老師的思辨體系,也是他的靈魂,就是平脈辨證,虛實為綱。首先平脈的有力無力來定虛實。如果是實證,以祛邪為主,像傷寒論的三陽病,給邪以出路;如果是虛證,以扶正為主,像三陰病那樣以扶正為基準。
04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獨特特色嗎?其實這個思辨,中醫在辨,西醫也在辨。我們臨床的過程都是一樣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是共性的。中醫也好,西醫也好,我們臨床都是從癥狀介入,通過辨癥狀概括出一個核心的東西,這在中醫來說就是證。有的可以通過癥狀四診合參,後脈來定性,辨一個證,用一個證來解釋;有的用一個證不能解釋,可能就是兩個證或者複合證。然後據證來立法用藥。
05如何理解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也就是說,病人的既往病史,或者引起疾病的原因,或者體質,在我們辨證裡邊佔多少因素。其實我們辨證的時候有一個時空概念,就是及時性。辨證是對現在臨床表現在某一個時間空間點的高度概括,這個證有四個方面:病性、病位、病度和病勢。
下面看一下真武湯的臨床拓展應用
一、真武湯的出處《傷寒論》中涉及真武湯的條文有2條,《金匱要略》中沒有涉及。《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二、真武湯的臨床拓展應用第一
陽虛引起表證
太陽病篇的82條「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還有表證在,「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表明水氣泛濫全身了。
表邪一般指寒邪、濕邪,陰邪一般就是表邪。有表邪的時候可以解表證,但有表證並不一定有表邪。二者關係不妨概括為由風寒濕邪等引起的表證,是為有表證有表邪;如果沒有風寒濕邪等表邪所引起的表證,可以說是有表證而無表邪。
表證的表現形式有
(一)有表證有表邪。
比如寒邪襲表,濕邪襲表等引起的表氣鬱閉,也就是太陽表實證、太陽寒濕證;
比如虛人外感,由風邪、寒邪引起的有表邪有表證的太陽表虛證,如桂枝湯證,荊防敗毒散等等。
(二)有表證無表邪。
比如溫邪上受而引起的肺氣膹郁,就是鬱火在裡邊兒了,引起營衛不得輸布,而形成了表現有惡寒發熱、自汗的表證;
比如氣虛陰火上沖,引起氣高而喘,脈偏洪大而無力,身熱而煩,有頭痛,發熱,惡寒,就是補中益氣湯證,也是有表證而無表邪;
比如中暑,就是太陽中暍,暑濕引起的身熱疼痛,暑熱閉阻引起的桂枝白虎湯證;
比如水飲內停,引起三焦不通,營衛不和而經輸不利,出現寒熱、身痛,這也是有表證而無表邪;
比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也是沒有表邪而有表證;
比如濕熱穢濁之氣阻遏膜原,引起達原飲的癥狀,出現頭身疼痛,發熱寒戰,這是邪阻膜原,有表證但是沒有表邪;
比如小孩兒食積,邪氣阻遏營衛而引起的表證,它也沒有表邪。像《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比如少陽證,即小柴胡湯證,往來寒熱。這裡面嚴格說起來它不是表證,是在半表半里;
還有大氣下陷引起的往來寒熱,這個也是有表證而無表邪。像熱入血室引起的往來寒熱,火郁引起的寒熱身痛,像升降散,都是有表證而無表邪,其原因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可一見表證就說是邪客太陽。
真武湯的82條,也是沒有表邪而有表證,當然如果在陽虛水泛的情況下感受寒邪,也有可能就是兼夾表邪。
所以治療表證,我們要「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就是治病必求其本。如果真的有表證也有表邪,我們就是去除表邪而解表。如果沒有表邪,我們就是去其本因,去其阻遏,來展布氣機。中醫有一句話就是「里通則表自和」。
所以說真武湯的第一個應用就是表證。因為腎陽虛引起水飲停聚,而且泛濫全身,引起三焦不暢,三焦不暢以後引起營衛不和而出現表證。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有的醫家將此解釋為過汗傷陽,虛陽浮越,這是不對的,如果真的是虛陽浮越,那就陰盛格陽了,治療應該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或者用白通湯加豬膽汁。而此證又沒用白通湯,而用的是真武湯,可見此證不是陰盛格陽。
和此(有表證而無表邪)相類似的在傷寒論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也是因為水飲停聚,三焦不通,營衛不和而有表證,不是因為表邪。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的組成和真武湯的組成,兩個方子非常相似。但是前者偏於實,後者偏於虛。而且如果真的是偏陽虛的時候,也可以加桂枝。如果真的是水飲化熱引起濕熱的時候,不但不能用桂枝了,還得用三仁湯之類。真武湯治療表證的時候,因為是腎陽虛,所以主要是附子來溫少陰之陽。
可以這麼說,真武湯為溫陽之總方。陽虛為主者可溫補陽氣,陽虛而致陰邪泛濫者(陰邪包括水飲、痰、濕、瘀血等等),可視陰邪之性質、所犯之部位、致病之久新,分為氣分、水分、血之不同,溫陽而散陰邪,也就是達到「離照當空,陰霾自散」的目的。
第二
陽虛水飲上衝下竄
這涉及到兩個方面,就是《金匱》里水氣病篇提到的一個氣分,一個水分。
陽虛水飲上衝下竄,表現有82條「其人心下悸」,就是水飲上泛於心而心下悸;「頭眩」,上犯巔頂;「身瞤動」,上犯筋脈,引起風動,振振欲擗地,這是水飲上犯下竄。還有316條說:「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是水飲引起的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幾個或然證—渴、嘔,小便不利或下利等,都是水飲上衝下竄引起的癥狀。
在《金匱》、《傷寒》里,提到有水氣的主要有這三個,第一個是小青龍湯,「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是水飲在肺;第二個是316條有水氣;還有一個在《金匱》:「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瓜蔞瞿麥丸主之。」這三個方子從虛到實,我們要會區別。
水飲泛濫以氣分為主時可分為三個。
第一個是水飲引起肺腎功能失常。「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藏」,肺氣的宣發和腎氣的氣化,通過三焦輸布而聯繫起來,等於完成了一個從右降的過程。
這類的我們主要通過溫陽化氣,宣肺降肺氣。如果陽氣不虛時,也就是表實證時,可能小青龍湯為主;如果水氣泛濫,陽氣也虛的時候,就是真武湯,在此基礎上加宣肺的藥物,像加麻黃,也可以加杏仁。
如果是陽氣虛引起整個氣化不利時,也就是「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就是桂枝去桂加大黃附子瀉心湯。
第二個是水飲引起脾胃功能失常。脾不能升清,胃不能潤降,而引起脾胃中焦升降失輸。
如果是單純的升降失輸,可以在溫陽的基礎上,用真武湯加枳術湯來導滯,也可以用太陽病篇的半夏厚朴生薑甘草人蔘湯,還可以用外台茯苓飲、橘枳薑湯。如果有熱時也可以用橘皮竹茹湯。
如果是胃氣不降得厲害而引起的疼痛、痞滿、嘔吐為主時,我們可以用小半夏湯、大半夏湯,包括附子粳米湯。甚至大便不通時,用大黃附子湯,包括後世的溫脾湯,這些都可以配合真武湯一起應用,就是在溫陽的基礎上降胃氣,溫通胃陽。
第三個是水飲引起肝功能失常。肝調達不利時引起肝氣不能疏泄,引起土壅滯,就是類似於「土疏泄,蒼氣達」。我們可以在陽氣虛的時候,在溫陽的基礎上加既溫胃陽又溫肝陽的藥物,可以酌情用像烏梅丸、四逆散和當歸四逆,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
總的來說,從肺腎右邊降的路也好,從中間脾胃升降也好,從左邊肝腎也好,目的就是去氣機之壅遏,乃掌握氣機,既去水飲,而又溫通陽氣。
以水分為主時可能引起比較厲害的水液瀦留,引起陽氣不通了,也可能引起水液代謝輸布障礙。這時候我們參考《金匱》痰飲病篇的條文,「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這裡提到兩個方子,一個苓桂術甘湯,一個腎氣丸。也就是說偏於邪實,偏於飲時,我們可以用苓桂術甘湯,以祛邪為主;如果偏於精,就是腎氣不足,也就是腎的精微不足時,在腎陰腎陽都不足的情況下,用腎氣丸來治療;如果在偏於這兩者之間的時候,既有陽氣不足的方面,也有痰飲時,我們就用真武湯來加減治療。而且苓桂術甘湯證與腎氣丸證之間的是無限的證,這裡我們臨床辨證時怎麼辨?就是根據證的虛實兩端,我們掌握兩頭來把握中間。總的治法還是不離「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
如果陽氣虛痰飲阻遏時,因為痰飲屬於有形之邪,去其阻遏的時候我們必須參考《金匱要略》首篇里的條文「夫諸病在藏,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化痰飲可以來溫通陽氣,如果痰飲不去,陽氣不可能通下來,這個就是通化痰飲。如果是有瘀血的時候,同樣我們必須化淤血,然後可能才能掌握氣機,這個就是祛有形之邪來掌握氣機。
根據水邪泛濫不同的臟器、陽氣虛的程度和水飲盛衰的程度三者的權重,來確定我們溫陽化氣行水的多少。
如果陽虛水飲泛濫,上凌於心而引起心下悸時,可以用真武湯加苓桂術甘;如果因連於頭巔而頭眩時,我們可以取真武湯的基礎上加近效術附湯、五苓散等等;如果陽虛筋脈失養而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時,我們就可以在溫陽的基礎上化氣行水,水去則筋脈得到陽氣的溫煦,這種疼痛癥狀就解除了;如果氣化不利而引起小便不利,清陽不升而引起四肢沉重疼痛時,一個是溫陽,一個是溫化。
胃寒,就是身寒引起胃痛時,如果陽氣不虛時,可以去掉附子,加生薑,但是如果陽氣虛的時候,附子必須要加。因為「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就是腎陽虛引起胃陽虛,胃腎而引起水飲泛濫。
同理,如果陽虛水飲下竄,像婦女,尤其老年婦女,陽虛時引起白帶多而且特別清稀的時候,也可以用真武湯來化裁,來溫陽化氣。
第三
陽虛引起痰飲
第三個就是在陽虛的基礎上,形成痰飲,我們怎麼來化掉痰飲?
《金匱》治療痰飲的原則就是: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痰飲無非就是虛實兩方面,如果是虛的時候,一般是有陽虛,也可以偏陰虛。如果陽虛病痰飲,在上肺陽虛、肺氣虛,在中脾陽虛,在下可能就是腎陽虛,一般從肺到脾到腎,陽氣虛的程度越來越重。陽虛水飲不化,時間長了也可能成為痰飲,痰飲在表可能引起表證。
我們可以用真武湯為底方來溫陽化痰。比方說引起頭眩、心悸的時候,像剛才說的那樣用真武湯加苓桂術甘湯。
如果是痰氣阻遏引起肢體的麻木,甚至拘急時,這裡不單是痰飲的問題。如果陽氣虛了,脈可能偏無力又是遲緩的,這時我們用真武湯加指迷茯苓丸、二陳湯,甚至導痰湯等等都可以治療。
如果陽虛引起寒痰阻遏,引起嘔吐不利時,用小半夏湯、附子粳米湯等。
第四
陽虛引起瘀血
第四個就是在陽氣虛的基礎上引起瘀血阻滯,也就是我們《金匱》里說的血分。《金匱》說血分是:血不利則為水。因為瘀血在裡面,引起水腫,這就叫血分。
我們對概念拓展了,陽氣虛的情況下可能引起瘀血。瘀血沒有形成,干血還沒有形成的時候,我們可以以真武湯為基礎來溫陽,陽氣通的時候瘀血就祛了。形成了有形的瘀血,甚至形成干血的時候,再怎麼溫陽這個瘀血不祛,可以通過溫陽來化瘀,照這個路來走。
根據瘀血程度的輕重,治療用藥分為四類
(1)和血,可用枳實芍藥散;
(2)活血,可用王清任的一套方子,用活血葯;
(3)祛瘀,可以用桃仁紅花等;
(4)破血,可以用蟲類藥物,抵擋湯等;
所以陽虛引起瘀血,每個臨床癥狀都不是必然出現的,我們可以通過癥狀,通過脈來辨別這個癥狀的證是瘀血為主,還是陽虛為主。
真武湯的應用是以陽虛為主的瘀血,治療但求本——溫陽化瘀。根據溫陽化瘀,可以選的就多了、廣了,像《金匱》的方子當歸芍藥散這肯定是用於肝脾。如果是陰虛的時候,裡面有干血,就是大黃蟄蟲丸。如果是有痰,有瘀,還有寒飲,就是陽虛寒飲,四個方面都有了,就是真武湯加桂枝茯苓丸。
第五
陽虛引起寒凝
陽虛寒甚,就是寒甚凝滯,或者是寒邪的基礎上,或者是乾濕,或者是內生寒濕,就是寒濕阻痹。如果阻痹在表時,也就是陽虛阻痹在表,我們可以用溫陽散寒來化濕,《傷寒》《金匱》里一系列方子,我們可以融合起來應用。
附子湯
附子湯與真武湯相比,就只有一味葯不一樣。在《傷寒論》中出現兩處,第一處是「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這一個是背惡寒;第二個是「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這裡提出脈是沉而無力的。
也就是說附子湯的證,從藥物組成也好,從證來說,比真武湯應該是偏得更虛了。
附子湯在《金匱要略》里「婦人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一般來說,少陰病就是兩個痛:身痛,骨節痛;兩個寒:背惡寒,手足寒。這都是由於陽氣虛不能溫煦,就是筋骨失於溫養所致。它的脈必須沉細而微,諸證皆陽虛,就是寒勝所致,至於水飲泛濫,也在其中。像妊娠的少腹如扇,也是因為寒氣,陽虛的時候寒邪下竄引起的,應以溫陽為主。
附子湯比真武湯附子增量了,由一枚變成兩枚,而白朮由二兩變成四兩,然後去生薑加人蔘,芍藥和真武湯一樣。所以說,這個方子和真武湯相比,是附子、白朮量大於真武湯,重在溫陽益氣。
在氣虛的基礎上,如果有寒濕痹阻的時候,就是風寒濕痹阻的痹症的時候就是用三個方子:甘草附子湯、白朮附子湯和桂枝附子湯。如果寒氣更重的時候,在溫陽的基礎上,加強散寒的力度,可以用金匱的烏頭赤石脂丸,甚至用烏頭湯。
如果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或甘草附子湯(合稱三附子湯)使用時間久了,會有兩個方向轉歸。第一是傷耗正氣,陽氣更虛了;第二個是「絕陰之下必有浮陽」,化熱了,也就是金匱裡面的尪痹,「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這裡就是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了。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說「白朮附子湯,則是補陽以為行者也,表虛無熱者,不可遽發其陽,則用桂枝附子湯溫經散濕之法,甘草附子湯則將兼補中以為散之也」。
第六
陽虛引起陰陽俱虛
真武湯的最後一個應用,不是以邪氣為主了,也不是以水飲陰邪以及代謝產物為主,而是以為虛為主。如果在陰陽俱不足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真武湯加養陰的葯。包括有飲邪的時候化飲,有痰的時候化痰,有瘀的時候化瘀。
這點可以從《傷寒論》第29條體現出來:「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就是說如果陽虛的情況又見陰虛的時候,可以用真武湯加芍藥甘草湯,或者說是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芍藥甘草附子湯在《傷寒論》第68條「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它是一個陰陽雙補的組方,取了桂枝湯的一半,芍藥甘草酸甘化陰,又用到附子。芍藥甘草有治療陰虛的一面,可以見到有頭痛,脅痛,胸痛,腹痛,指節疼痛,甚至抽搐,轉筋,痙攣等等,這時的脈偏弦細數。如果陰陽都虛的時候,脈可能是弦細又偏無力,就不是單純用芍藥甘草了,而是用芍藥甘草附子湯。這個附子的拓展,就是拓展到真武湯,既補陰又溫陽。
如果是陽氣虛比較重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類似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意思,甚至就是在真武湯的基礎上加溫少陽方的,如四逆湯之類。
桂枝湯的幾個加減方,如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加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黃芪桂枝五物湯,這些方子可以統稱為陰陽雙補。桂枝加附子湯側重於陽虛,就是溫陽,所以說它止漏汗,四肢拘急,它既溫腎陽,又溫心陽。甘草附子湯就是它重在溫腎陽,如果在這基礎上陽氣虛了,這個陽氣虛微的時候我們就參考桂枝湯,這個基礎上可能直接用真武湯。
陰陽不足者,可以在直接用真武湯的基礎上添補滋陰之品,一個可以加芍藥,第二個就是熟地,也可以加山萸肉,一者就是陰陽互求,陰陽互補,二者就是填補真陰,以補陰翳,陰邪耗散之真陰。這裡面用白朮、茯苓的時候,不只是培土製水,而是顧護後天,脾腎雙補的意思。
真武湯組成就五個葯,有爭議的就是芍藥的應用。
芍藥應用一般有幾個解釋
(1)芍藥是佐附子,就是佐葯。
芍藥佐附子是剛燥,這個講不通。因為四逆輩,附子生用更剛烈,而且那種剛烈的時候它不用芍藥來佐,而真武湯用炮附子而不是用生附子,反倒來佐之,這個講不通。
(2)芍藥利尿。
在《金匱要略》中有兩個葯是既滋陰又利尿,第一個是桂枝芍藥知母湯中的知母。因為知母有滋陰利尿的作用,陳修園應用桂甘姜棗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時候他加知母,叫做消水聖愈湯,在治療大氣不好的時候加知母,就是通過滋陰來利水。第二個是芍藥,所以這裡有的醫家就是說用芍藥來利尿,因為有水氣,好像也說得通。但是就是利尿葯那麼多,為什麼偏選一個酸寒的芍藥來利尿,而且是一個陽氣虛了,還用一個酸寒偏陰的葯,這個理也很難講明白。
(3)芍藥益陰。
一般陽氣虛的時候氣化不利,引起小便不利,而陰氣本盛。這時候陰氣已經盛了,為什麼還要來養陰呢?其實吳鞠通在《溫病條辨》里說過:邪氣勝一分,正水少一分。也就是說,這個邪氣勝的時候我們正水就少一分,就是用附子來溫陽,用苓術來化飲。而且這裡邊可能用芍藥,不是單純來反佐,而是來益陰。
(4)芍藥祛風。
說在漢代的時候沒有白芍,是赤芍,就是我們之前說到適應症的時候,需要祛風,以及瘀血的時候,就是用芍藥,若祛風的時候用芍藥。
(5)芍藥止痛。
說芍藥配附子來止痛。
這幾種解釋,我覺得排第一位的還是芍藥益陰,就是「邪氣勝一分,正水少一分」,第二個就是「若祛風」。
第一類用於亡陽。
當陽氣虛,就是少陰陽氣虛,脈微欲絕,脈微細,陽氣快脫,亡陽的時候,這類方子首先是四逆湯。看323條:「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四逆湯的基礎上,如果陽氣更虛了,可以用通脈四逆,甚至茯苓四逆,如果是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的時候,可以用附子乾薑湯。這個就是溫陽之意的一些應用。
如果在這個基礎上,陰氣絕而虛陽浮越,或者陰盛格陽的時候,我們既要溫陽,又要防止它脫。所以用白通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在這個基礎上,加山萸肉、龍牡。用山萸肉的機理即在陽不斂陰,也和張錫純說的脫在肝有關。
這裡需要辨證,什麼時候是陰火,陰火上沖了,如李東垣補中益氣湯這類的;什麼時候是相火妄動了,像封髓丹,滋腎通關丸;什麼時候是虛陽浮越了,什麼時候是格陽了,什麼時候是戴陽了,什麼時候是陽虛陰盛,這時候我們既要回陽,又要用少量溫通的葯,來破陰回陽。
第二類用於陽氣虛了但沒有虛到衰竭的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感寒邪了,引起太少兩感,或者甚至寒邪直中的時候,我們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等這類就是以祛邪散寒為主,扶正祛邪的方子。如果陽氣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首先救里,用四逆;後治表,用桂枝。不能直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了。
第三類用於陽虛及陰,陰陽俱虛。
這在《傷寒論》中沒體現出來,就是說腎氣虛的情況下,不是單純的腎陽虛,而是陽虛及陰,腎陰陽俱虛的時候,就是腎精不足,腎氣不足了,就是金匱里的腎氣丸。它用以治療陽氣虛時引起的痰飲,短氣,腳氣,轉胞等。所以這個方子是從陰求陽來補腎,不是單純補腎陽,是補腎精為主。
第四類就是真武湯,它是溫陽的底方,也是溫陽祛邪的方子。
如果疾病發展的過程中,陽氣虛引起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到全身,形成病理產物(包括痰飲,水濕,瘀血),布散到全身阻遏氣機。可能引起肺、肝、脾胃都阻遏了,腎氣不能氣化了;另一個就是腎精不足了,腎精不足的基礎上產生五髒的精微物質都不足了,這就需要既祛邪又扶正。
如何祛痰飲、瘀血,如何來扶正。其實在真武湯的基礎上,張仲景給了我們很好的一個思路。像一陰煎的應用,像金水六君煎的應用,像六味回陽飲的應用。我們不是單純的霸道的去溫陽,溫陽的同時還有顧護陰精物質,就是溫精化氣,就是斂陰的意思。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得祛水邪,去其阻遏來掌握氣機,給邪以出路,給扶正以機轉。
以上是真武湯臨床應用的六個方面,第一個祛邪實表證以及營衛不和時的表證;第二個水飲上衝下竄;第三個是痰飲,既可以表現在肢體,也可以表現在內臟;第四個是瘀血;第五個是寒凝,或者濕氣阻遏,也可以表現在表或者在內臟,甚至引起五臟痹等等;最後一個就是陽氣虛的基礎上,津液不足,陰陽兩虛的時候。
今天我們就談到這裡,給大家一個思路,拋磚引玉的思路,謝謝!
一校:蒲林莉成顏琦 周旎泓
二校:王春穎
三較:蔡果宏↙
推薦閱讀:
※每日輕鬆一刻(9月18日午間)
※銀錠橋畔,守望下一刻的風景
※20151128開心一刻
※從剛學舞那一刻,中國人就輸了!
※幽默一刻|熊孩子長大了,還是那麼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