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經典》特別推薦——王文平作品賞析(二)

號痴墨堂主人,法號釋慧菩。1971年8月生於四川綿陽,先後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和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現居杭州。

書畫作品曾在國內(中國美院美術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人民大會堂、廣西科技館、儀征博物館、浙江展覽館、四川美術館、西泠印社、南京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安大唐西市藝術館、杭州和平會展中心、武漢洪山體育館、吳道子藝術館等)及日本(岐阜、福岡)、巴西聖保羅、韓國首爾等地展出並被收藏。書畫篆刻作品數十次參加國家等各級展覽。傳略及書畫作品入編《中國民族文藝家》、《書畫藝術精品薈萃》、《中國當代名人名家書畫集》、《跨世紀中外書畫藝術家辭典》、《四川省第四屆書法篆刻展作品集》、《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作品集》、《中國當代書畫家小品經典》、《中國當代美術家作品選集》、《中外甲骨文書法篆刻名家作品集》、《第六屆全浙書法展作品集》、《浙江省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作品集》、《中國藝術經典收藏》、《全國名師書畫作品展作品集》、《全國文房書畫大賽作品集》、《盛世收藏——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畫名家》、《中國當代美術家選集》、《中國書畫名家真跡精品大典》、《經典藝術》、《中國美術年鑒-繪畫卷》、《藝術之巔》、《古今名家名作選粹》等多部專業辭書。出版《中國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王文平卷》。

現為:中國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研究會研究員、 國家文化藝術網研究員、北京華夏文脈美術院副院長、中國美院古文字書法創作研究中心暨浙江省甲骨文學會理事、副秘書長。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之江書畫院副院長、杭州市濱江書法家、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聯繫方式:

手機:13093773616

微信:Wwp0826

郵箱:chimotang@126.com

個人官網:http://wangwenping.un168.com

《武當山寫生》70cm x 23cm/2

【痴言囈語】 我的繪畫觀

文/王文平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逐步形成了系統而完善的理論體系和技法規範,其特有的物質材料和表現方法以及藝術魅力已經逐步登上世界藝術舞台而日益被世人接受與重視,屢創新高的各大拍賣市場已經從一個側面證實了中國畫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繼承與發揚光大中國畫是當代中國畫家的光榮使命所在。

「取法乎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學習的不二法門。

「取法乎上」。簡言之,中國繪畫的歷史傳承性決定了其內在的規律大有可循之處。歷代優秀的繪畫作品就是我們入手研究與學習的極佳範本,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交通的便利已及國家文化政策的逐步開明,我們有機會接觸到歷代流傳下來的優秀的經典之作,從原作到下真跡一等的複製品到優秀印刷品出版物的廣泛流通,可以說這是當代人學習中國畫的絕佳優勢。

《湘湖寫生》70cm x 23cm/2

優秀的傳統當然得活學,師古人而能化之,並且用於自身的繪畫實踐方可。「外師造化」便顯得尤其重要。常常聽人講「師古人宜師其心」,我以為非也。師古人當首重其跡,繼而循跡探其心也,然古人之心卻不可學亦不能學。蓋因唯有技法是可以學習的,而其餘意識層面的則不可學,唯有蒙養方能近之。故無青藤之才之志之苦之悶何以能傳其大寫意之精神?無倪高士之淡之靜之逸之曠達何以能體悟天人合一之大道之境?對前人技法的學習無疑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但無論何種技法其實也只是古人在表現自然乃至心靈時總結出來的一種獨特表現方式。師古卻不能泥古,蓋因大自然與人的心靈無比豐富,古人實也未能窮其所有。所以若千篇一律的僅以程式化的表現技法為主必然帶來藝術表現的片面化、空洞化與程式化乃至圖案化。無怪乎時人常嘆:中國畫窮途末路也。「師造化」則無疑可以為中國畫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而使其永葆青春!——道理很簡單,藝術的源泉是而且永遠是生活,天下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形象和靈魂的畫者。

「工畫而無師,唯寫生物」是說五代滕昌佑以自然為師。

「又有趙昌者,漢州人,善畫花,每晨朝露下時,遶欄檻諦玩,手中調采色寫之,自號「寫生趙昌」(宋、范縝,《紀事》),乃言趙昌善於觀察生活且表現生活。

《張家界雪霽》24cm x 26cm

明《徐氏筆精》言「唯元倪瓚輩始喜寫生,脫畫家蹊徑。」說明元人精美的天人合一的水墨山水絕非杜撰於斗室。

明董文敏《畫禪室隨筆,卷二》中有「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遊,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且在畫訣中又言「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更言明了師造化的重要性。

「師造化」簡言之即寫生。寫生即以實物為觀察對象直接加以描繪的繪畫方式。它是練習技法和收集素材的方式,也是一種創作的手段。

《西塞山小景》35cm x 46cm

中國畫的寫生創作當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當以技傳藝,藝進於道。

坡公詩云「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後人則常據此而恥於言「形似」或根本無法達到「形似」,以為能形似者乃繪事之末技而舍之棄之,現代人更是逐步流入所謂的「翰墨遊戲」中,亦或冠以諸如「新文人畫」、「實驗水墨」或者「現代水墨」等冠冕堂皇之詞而大行其道。正如陳師曾所言:「沒有『人品、學問、才情、思想』的要素,徒示其欠缺的形式,只能如東施效顰,益增其丑」。

在形與神的關係上,數百年來爭論不休。時至當代,這二者仍然關係到繪畫的表現孰重孰輕,事實上作為造型藝術何以能離其一而談其他?

《望鄉圖》35cm x 46cm

先哲早就提出了諸如「中庸」和「相對」之論。藝術與哲學的相通性無疑早已經為我們找到了如何處理形神關係的最佳答案。

《左傳、僖公十四年》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之論說明了一個道理: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便不能存在,所以形乃基礎,能少嗎?一個精神飽滿的人總是通過其鮮活的肉體而呈現出來的。沒有了肉體的存在。談何精神與靈魂?故晁補之言「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恰好可以說明寫形的重要性。

《樂山靈寶塔》35cm x 46cm

行萬里路,需觀天下萬物,體察物情物態物理。也正因為自然萬物的豐富性與生動性以及差異性,方有了我們諸如「蒼潤、沉雄、沖和、淡遠、樸拙、荒寒、清曠、幽邃、健拔、空靈」等眾多主觀的審美感受與品評標準。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不正是強調了寫生首重其形的重要性嗎?自然的恩賜使山川具有不同體貌,使萬物皆各有其特徵,哲學意義上和生物學中皆指出了世間萬物均具有唯一性,也即個性。「萬物靜觀皆自得」,中國畫尤其中國文人畫所強調的「意」與「神」絕非空穴來風,事實上均來自於對具體自然的感與悟,何以能在寫生與創作中呈現出人人同貌,千山同皴,萬水皆網,花朵同型,禽鳥皆一之狀?或者寫生之時「畫山不是山,畫水不是水」卻以為境界已高,殊不知人對客觀對象的認知方式雖然是多樣的,而認知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事物的本質,連事物的本質與特點都無法抓住卻單言境界與韻致,豈不有白石先生所說「不似為欺世」之嫌?如此,豈不咄咄怪事乎?那月禪師所說:「老僧五十年前初習武之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閑處,因此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所云無非是某種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以及不同的層次與境界。

《夕陽下的沙島灣》24cm x 26cm

金人王若虛在其《滹南詩話》中指出:東坡云:「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夫所貴於畫者,為其似耳;畫而不似,則如勿畫。命題而賦詩,不必此詩,果為何語?然則坡之論非歟?曰:論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遺其形似,不窘於題,而要不失其題,如是而已耳。世之人不本其實,無得於心,而藉此論以為高。畫山水者,未能正作一木一石,而托雲煙杳靄,謂之氣象。賦詩者茫昧僻遠,按題而索之,不知所謂,乃曰格律貴爾。一有不然,則必相嗤點,以為淺易而尋常。不求是而求奇。真偽未知,而先論高下,亦自欺而已矣。豈坡公之本意也哉!

當然,唐代張彥遠早在其《歷代名畫記》中明確指出:「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神因形而顯,形依神而生,以神寄形,以形寫神乃中國畫寫生與創作之至道也。尤其是寫生應以豐富而精準的筆墨寫物象之形質,以精美之形象而彰顯其骨氣與神韻,進而表達自身的感受與寄託自身的真情實感。

《劍閣橫雲峻》90cm x 180cm

《禮記、樂記》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劉勰《文心雕龍、原道》也說:「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在古人看來,形象一詞,形與象是各有內涵的,形為客觀存在,象則多帶主觀色彩。我們在觀物之時,因時間、地點、氣候、觀者的知識水平與個人修養以及觀者當時的心情不同,自然會對所觀之物有著不同的形與象的感知。所以南北、東西之景各異,即使同一山川、同一草木,時間的差異也會給人不同的感受。即使面對同時同地之境不同的觀者也會產生些許差異甚或完全不同的感受。也正因如此,自然給予畫者的資源才是無窮盡的,也正因為如此,藝術活動才不象登山運動可以征服最高峰有終點,藝術家才有無窮的動力去追求這永無止境的藝術之巔。

優秀的寫生與創作總是在精準把握形象之本質特徵的同時又能自然而充分地表達出形象內在的神與韻,為花寫神,為自然寫照,歷代優秀的書畫作品無不如此。也正因了體察物情物態物理的細緻入微,才有了傳統寶庫里的形神兼備的絕佳畫作,才有了宋元繪畫的高峰呈現。也正因為優秀的文人畫家以豐厚的國學修養為基,用心去感受了自然,體悟並實現了天人合一的理想,所以才有了文人繪畫的絕美意境。

《郭亮峽谷口》26cm x 24cm

站在文人畫的高度,可以斷言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中國畫大師難產甚或缺失的時代!緣何?當世無論山水還是花鳥抑或人物,出類拔萃者幾乎沒有。對傳統的一知半解,對傳統技法的粗淺掌握、對姊妹藝術的絕緣、對傳統文化的重度缺失、對藝術本質的深度認識的缺乏以及背離優秀道德傳統均成為了大師路上的絆腳石!更何談花鳥山水人物皆精,更何談詩書畫印四全?

我們這個時代被譽為知識爆炸和經濟騰飛的時代。而高速發展的經濟,風雲變幻的政治卻把藝術帶入異常尷尬甚至危險的境地。在一個以經濟為主導,繼而物慾橫流、人心不古、傳統文化被藐視甚或慘遭遺棄而日漸沒落的時代。我們的藝術如果再誤解大滌子「藝術當隨時代」的口號的話,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精神喪失必然主導藝術的發展趨勢並成為主流。試觀我們傳統文化中以真、善、美為追求目標的無論影視、文學、宗教、哲學、藝術等方面。尚存幾何?

《梓州杜甫草堂小景》35cm x 46cm

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上古之畫跡簡而意淡,如漢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畫如晚唐之句,雖清灑而漸漸薄矣;到元則如阮籍、王粲矣,倪黃輩如口誦陶潛之句,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恐無復佳矣。」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在很大程度上竟被當成了宣揚所謂藝術創新的口號而盛行,豈非怪事?其實通讀全文,我倒以為大滌子本意似乎告誡人們作畫不宜與時代跟風,而應該把握藝術自身發展的規律。何謂時代?時代者,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時期也,其實更多的是以政治為風向標的,因為一切都是為政治服務的。然而,縱觀歷史,政治風雲變幻無窮,而唯有藝術、哲學思想等方可稱之為「萬歲萬歲萬萬歲」。優秀的藝術作品與精妙的禪理佛理一般,總是教人嚮往真、善、美的境地,引領人們在精神的世界裡遨遊並得到精神上的無邊享受。

《諸暨山寺煙雨》23cm x 50cm

老子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又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平和沖淡」、「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哲學和佛教以及傳統繪畫尤其文人畫中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追求境界。然而,急功近利的經濟時代不僅破壞了和諧世界之自然生態之美,更影響到了人類對精神美的追求。在如此歷史語境下,再講筆墨當隨時代,弘揚時代的主旋律,豈不是歷史的悲哀?豈不是藝術的倒退?古語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實,為藝者實當如此,遵循藝術自身發展的規律,別被政治與經濟綁架而葬身於名利場或者成為政治的掮客。

這個時代的所謂大師們,其實僅僅滄海一粟而已,獨善一門即縱橫天下,憑藉一技而「稱王」「稱霸」於藝壇,「書研一體,畫專一類」即想為歷史所銘記,豈非笑談?如「書研一體、畫專一類」而小有所成尚有價值可留名於當代的話,那些整日混跡於名利場而被時代「塑造」出來的大師們則定當如美麗的肥皂泡,絢爛一時即歸於平淡,甚或隨著「靠山」的垮台而遭後世唾棄,僅此而已。

《湘湖小景》30cm x 50cm

所以,在大師缺失的迷茫時代,那些千篇一律的因襲守舊和急功近利的自我創新實在只能算作精神可嘉,實不足取矣。回歸於藝術的本源而寵辱不驚,遵循藝術的發展規律而堅持不懈,老子說:「致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回到生命與藝術的起點是永恆不變的規律,知道這一規律,便是明智之舉。

魏源講「技可近乎道,藝可通乎神,中人可移為上智,凡夫亦可祈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其理當為至理。韓退之在其《師說》中也曾講到「人非生而知之者」,說明了「技」不是與生俱來的,但也說明了技術是可以學習、可以練習出來的,甚至可以達到「道」的境界和高度。

中國畫的品評標準,早已有定論,宋初黃休復在其《益州名畫錄》中,更加將「逸品」推至「能」、「妙」「神」三品之上。云:「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倪瓚論畫也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

《王屋山極頂古樹》30cm x 50cm

我以為,這「逸」幾近於「道」,當為至高之追求也。然世人在解讀之時,往往斷章取義,諸如「筆墨等於零」的爭論以及對傅山「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片面理解,使得本末倒置的藝術思潮及所謂的流派與個性佔了上風而大行其道。殊不知脫離了「形」的「神」不復存在,脫離了「技」的「道」同樣也是空中樓閣。更何況我們追求的「道」和「逸格」並非假惡丑的藝術形式,更非假大空的蒼白內容!藝術與宗教一樣有著直指人心的巨大能量!相信空洞的、虛偽的、以丑為美的、欺世的、以追求視覺衝擊力為主的藝術形式最終會被優美的、真實的、激蕩內心安慰靈魂的藝術所取代。

在中國畫的寫生與創作中,掌握並運用一定的甚至豐富的技法是必須的,只有「技進乎藝」,而後方可「藝進乎道」,賣油翁與庖丁解牛的故事其實都告訴了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任何離開了「技」的「道」是不存在的。「技」如同金字塔的基座,「道」則為金字塔之巔。基座的寬度與厚度自然決定了塔尖的高度。作為中國畫之「技」,不僅包含了基本的筆墨技巧、理論儲備、書法功底、詩文修養、金石文字。更有相關哲學、音樂、戲劇、舞蹈等姊妹藝術,當然還包括個人的豐富的人生閱歷。所以中國畫家「大器晚成」之說自當成立。

《古木幽禽》179cm x 80cm

當下的快餐文化自然難以孕育精品藝術,更難孕育產生藝術大家。書畫界不應該只是名利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藝術、精神糧食的需求,隨著國家對文化大繁榮的重視,藝術市場也應該日趨理性與規範,藝術家當以殉道的精神對傳統藝術虔誠以求,並且深入生活,發現並挖掘生活中能夠激發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的正能量因子,內研傳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提高各方面修養,而終得心源矣。

(2014年5月20日於痴墨堂)

《寫生雪梅》140cm x 35cm

註:

1、如果您喜歡微信內容,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2、如果您喜歡《國畫經典》,請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帳號,關注《國畫經典》。

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鼓勵和支持,我們將為您呈現更多精彩。

《國畫經典》展覽委員會

策展工作團隊

公眾微信:guohua_sunjing

官方雜誌:《國畫經典》


推薦閱讀:

1996-5 黃賓虹作品選(T)
池莉作品選
『針艾作品』雙面毛呢做披肩
老樹畫畫之茶畫大欣賞(共搜集76幅作品)
漂亮的長段染披肩(附圖解)、毛衣編織作品大全,披肩圍巾作品秀、快樂編織論壇

TAG:推薦 | 經典 | 國畫 | 作品 | 賞析 | 特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