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二)

目錄

念佛如何得力1

身體健康的方法16

怎麼真正轉變命運24

什麼是大乘佛法36

如何看破放下48

做一位解脫的媽媽63

對善知識勿見過失77

迴向文的意思93

談念佛107

學佛要趁早123

圓滿的結局136

勿障礙法寶流通147

五戒十善不可少164

念佛如何得力

念佛時無論是正式的坐念,或是一般的散念、散課,都應該要端心正意,不要心散亂,心散亂佛號就念不好。不要打妄想,集中精神,用全部的力量,安住在這一句佛號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無論是好事、壞事,或是明天要做的、等一下要做的,統統放下只專心來念佛。所謂未能成片,先學專念,真勤真專功效自現,這事不用問別人,自己認真的念念看,功夫提升會感覺得到。念佛的時候,有很多妄想雜念,怎麼辦呢?如果說是在家裡念佛修行,想睡覺,可以站起來走動,坐念改成經行,在道場大家都坐著,就大聲念,高聲念佛可以怖魔,這是祖師大德開示的,想睡覺時可以捏自己,提醒自己,不要讓他昏沉,不要讓他睡著,要知道這就是昏沉蓋。你或許會找理由,說自己很累,其實是因為昏沉蓋現前,要是這時候做的是世間事、做的是一些令心散亂的事,這時精神一定會很好,絕對不會昏沉;還有一種是妄想很多,一樣是高聲念佛,把注意力集中到阿彌陀佛名號上,一直念去,這是在念佛時降伏昏沉妄想的方法,這些方法要會運用,第一、有妄想是不對的,念佛打妄想是錯誤的,要發心!第二、昏沉也是錯誤的,要能夠警覺,如果沒有警覺心,就會認為昏沉、妄想是正常的,那有再好的方式都沒有用。再來要發信願行,發堅固力,要用堅固修行的願力來念佛,求佛哀佑,請佛菩薩加持。自己昏沉蓋重,妄想太多,止都止不住,那臨終想要正念分明恐怕很困難,所以在平時就要練習。蕅益大師講:「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有信願來念佛品位才會高,你要是沒有信願,只有念佛,那也不能往生。新加坡有個真實公案,有位比丘尼,從小時候就念佛,念得很好,一輩子相當精進,得到念佛三昧,雖然臨終遇到病苦,也能夠心不顛倒,意不散亂,不會被身體給障礙住,可是心裏面還有罣礙,她跟她的一位親戚很好,她臨終的時候念佛,阿彌陀佛來了!要接引她往生,可是她沒放下不願意去,佛就離開了,因為她起了執著,所以沒有得生凈土。她斷氣後臉發黑啊。經典上講,人往生的時候,因業不同臉上會有五種不同顏色呈現,發黑是下三惡道去了,多冤枉啊,所以一個大好的成佛機緣,就這樣子丟掉了,她要是一念放下,就可以跟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得生與否全憑信願,大家雖然有信願,還不夠深,要真正的去轉變,要把煩惱伏住,不能想只要有信願就可以,這一生要在凈土宗裡面得到利益,就不能存著僥倖的心態。尤其是末法的凡夫,佛已經為我們開出了凈土法門這最後一帖葯,再不吃那真是無藥可救了,如果在這裡還心存僥倖,以為具足信願,可以不用念佛,可以在娑婆這邊再貪著一點,憑著毅力,憑著堅固力就能往生,那是痴心妄想。有一個叫「本願念佛」的團體,他只要信願,卻不修行,五戒十善也不修,貪瞋痴慢疑都可以起,佛號也不精進,心想說臨終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願往生就決定可以往生,在現世還想要多貪求一點,多造點業,這是錯誤的觀念,真正的本願念佛是要萬緣放下,所謂信願行三!這三個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你的信願,必然含有真切的行持,所以真正念佛人,是萬緣放下,這三個不能分開,把它分開,只要信願,不要行,不肯念佛,不願用功,也不讀經,也不禮懺,這就是經典上講的無慚無愧!這種人是不會往生凈土的,所以我們修學凈土,一定要具足信願行,要多聽經、多念佛,聽經是幫助我們看破,知一切法無生無滅,既然無生無滅,就沒有什麼可執著的,有生有滅才有可著的!事實真相就是一切法都是無生無滅,如果對道理不清楚,信願就不能真正發出,若真正發出來,一定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凈宗的用心,這樣學凈土才有感應!才會真正得到受用,得到利益。不然就會像有些人的錯誤觀念,認為凈土宗是度死人的宗派!是臨終時才用得上。凈宗是現前就能夠受用,全在於自己願不願意用功修行、願不願意聽經、願不願意放下,這事情沒有辦法僥倖,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不修行、不聽經、放不下,就不會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縱然平日嘴巴再硬,臨終業力現前的時候,那時就知道不是阿彌陀佛現前,是業相現前,經典裡面講一般不修行的人,臨終惡業相現前會產生無量恐懼,若是眼睛看得到,會看到種種惡相,眼睛看不到則生無量的恐怖,耳朵能聽則聽見無量惡聲,耳朵聽不到,覺無所聞,就心生憂懼。所以要是不念佛,不精進,又不聽經,也不明道理,臨終遇到的現象絕對是這樣子。所以要解行相應,信願行要具足,這是資糧,資就是錢財,糧就是糧食,你要行菩提道,要帶錢,帶糧食!就是要帶旅費。這條修行的道路,要帶著信願行來用功,要知道自己的業障重,要相信佛力的加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絕對不會欺騙任何一個眾生,能今天發心念佛,就立刻與他願願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這樣念,不要懷疑,不要夾雜,不要間斷。若是念一個小時都還要打妄想,不行啊!往生大有問題,即使有信願,若信不堅,願會無力,五根五力不堅固,臨終業障也是會現前,信願有沒有根,有沒有力,是看平常妄想的多少,一般都會著重信願,不著重念佛,認為有信願就可以了,佛號可以輕淡疏遠一點,這可不行,都是一樣重要,希望大家要能警覺,要真正發心。一定要轉變,不要再跟世俗的凡夫一樣,經典講:「死相現前著惡色」,臨終的時候,種種惡相必然現前,極樂世界不會現前,想要極樂世界現前,要做到「念起不隨」,念頭起來不隨著它,不跟著它跑,極樂世界才能現前,不然就會是唯識宗講的:「強者先牽!」看這一生造什麼業,惡業強牽往惡道,善業強牽往善道,相信一般人惡業比較強,因為「噁心所」比較多,「善心所」比較少,所以念念造惡,《地藏經》講:「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要發心轉變,才不會碰到無上甚深微妙法,最後卻落得一場空。

身體健康的方法

現代人生病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身體上四大不調。還有一個是心理煩惱比較重。這是造成病苦存在的因素,再歸結其原因還是「心」的問題。心地上有煩惱就有貪瞋痴,有所好求就不得自在,所以我們才要來道場念佛、拜懺。做一般的運動只會動到身體,可以讓身體健康,但是心卻沒有辦法達到平靜,只有身體的健康終究是不究竟的,因為有心做主宰身體才能運動,身體會有病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安,心有很多的好樂、很多貪求,譬如說有口腹的慾望,飲食就無度,愛吃的會多吃、不愛吃的就不吃,所以造成營養不均衡,影響健康,這是心地上分別的問題,是貪求的問題。這些在佛門釋迦牟尼佛都有講得很清楚。所以利用假日兩小時時間來道場用功念佛、拜懺,除了念佛可以修心外,禮懺也可以讓身體有運動的效果,當然懺悔還包括改過自新的作用,使自己後不再造,在道場跟在家裡用功不一樣,有佛菩薩為作證明,又有佛力的加持,那種感受及攝受力不同,所以勸大家要來道場共修,依眾靠眾,是有它的功德存在的道理。歸根結底,世出世間最好的運動,無外乎就是拜懺,因為這拜懺不但調身、還調心,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然後在佛前發願懺悔改過,念「皈依釋迦牟尼佛」其實就是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翻作中文就是「皈依」的意思,釋迦是能仁,牟尼是寂滅,能仁就是「慈悲」的意思,對一切人要慈悲、對一切事要慈悲、對一切物要慈悲,心地要清凈、要善良,要不起心不動念、不要有人我相、對待心,我們念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口念佛、心想佛、身禮懺,三業都清凈,攝住心的動亂、這就是消業障,業障消了智慧就現前,福報就會顯現,這是必然的事情,就如同千年暗室本來無光,現在把燈打亮,自然黑暗就消滅了,黑暗消滅、惡業消滅,智慧就現前,福報也就現前。這是為什麼要來道場念佛、拜懺的道理。

當拜懺時在拜下去的時候,膝蓋不要頂著你的胸口,這樣會喘不過氣來,跪下去膝蓋是有點距離、是張開的。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就是,拜下去的時候,眼睛不要閉起來,眼睛閉著起來時會頭暈,眼睛要微微張開,不然壓力會集中到頭部來,這些方法給大家做參考,也幫助大家拜佛拜得法喜、拜得輕安,拜佛真是很好的修行方法,也是很好的運動,拜的時候慢慢拜,不要急。有的同修聽到引磬聲,就趕快趴下去,動作要慢,拜的時候注意身體的動作、每一個關節,微細的注意它的變化,這才能把心收攝這是最基本的,不然平常太亂,甚至都不覺得自己有在呼吸,在道場利用念佛、拜懺的時間好好把心收下來,成就自己的道業、成就無上功德。

精舍一年舉辦兩次「佛教基礎入門」的課程,可以幫助大家在修行上、儀軌上、道業上有所增進,給大家建立正知正見,告訴大家什麼是正信的佛法,希望大家有時間就來參加。

怎麼真正轉變命運

有位同修提了一個問題,他問:「了凡先生」做善事、改過,是否這樣轉變命運比較快?如果依佛教修戒定慧轉業比較慢,不曉得是否可以只照了凡先生的模式去轉變命運,不用修戒定慧或戒定慧慢慢修。實際上,了凡先生他轉變命運並不徹底,他遇到的是南京棲霞寺的高僧雲谷大禪師,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他卻沒能好好把握這一生得度的因緣,是覿面失機當場錯過,他只轉了一點小命、小運,沒有轉到心裏面去,所以要轉變命運要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從一個凡夫轉變成如來,不光是這一生的轉變,而是永遠的轉變。當佛小的時候,甚至還沒出生時,就有仙人預言,釋迦牟尼佛一定能做轉輪聖王,轉輪聖王統領一泗天下,福報非常大。可是釋迦牟尼佛四門出遊,看到這世間的生、老、病、死四苦,這四苦裡又夾雜了其他的四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苦,這些苦不是造善可以除得了,唯有出家修行真正修戒定慧才能夠解決問題。所以他做模範給我們看,把命運徹底的轉變,不光只是轉輪聖王,他今天的尊貴,我們稱「三界導師」,王於三界,又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這是徹底的轉變。《華嚴經》上講:「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人能贊佛功德」,他是真正的沙門。沙門翻作中文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所以他的弟子讚歎道:我佛大沙門。佛是真正從心地上轉變,你如果只有修福、造善、造惡,達摩大師說:俱是輪迴,不究竟。所以了凡先生雖是一個改過的好例子,但比起釋迦牟尼佛那就不是一個好例子。大家來佛門學佛,不光是要轉這一生的命運,更是要轉來生。何況你感覺境界好或壞,順心不順心,都是自己的妄心、妄識在作祟分別,不是實有的。所以學佛是要在順逆境界當中,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樣才算是真學佛人。也許釋迦牟尼佛轉變命運的例子,你們覺得太久遠了,那再講一個近代的例子,就是上凈下空老和尚,他轉變了自己的命運。算命先生說他們家的人幾乎都活不過四十五歲,包括他爸爸及他自己。看他年輕剛出家的照片臉相福薄,他老師李炳南老居士為什麼找他講經,就是看他沒有福報又短命,所以讓他學講經改變命運,他在四十五歲那一年,生了一場大病,那時候他講經停下來,全心全意用功,真正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把自己的煩惱習氣轉變過來。他現在已經八十四歲,他以前沒有福報就做布施,不光只是布施錢,還把煩惱習氣給布施掉,他很喜歡書,書只要折過一角就不要了,台中慈光圖書館成立,裡面有一半的書都是他捐出來的藏書,他說:這是我的煩惱應該要放下。這是現代轉變命運的好榜樣。所以要學釋迦牟尼佛及師父這樣轉變,要學佛菩薩真正的轉變,不是只看眼前,覺得生活不好過,不如意,實際上好不好過統統都是帶著我執我見、帶著自己的好噁心、欲求心在看,有欲求心,即使現在生活好過了,又會有別的煩惱出現,有錢人有有錢的煩惱,窮人有窮人的煩惱,都是煩惱,都是罣礙。只有真學佛才能處處自在,這才是真正的轉變,徹底把命給轉變過來,命是由心所造,心善生三善道,若善中夾雜了點惡,在三善道裡面的果報會有點不如意。心惡會生三惡道,三惡道裡面又帶一點善業,所以有大象掛瓔珞。現在有一些寵物,又封爵士,又繼承龐大的家產,還有傭人服侍牠,這些俱是輪迴,都出不了三界。心要無生、無念、無我,那修的是凈業,這一生能永脫輪迴超出三界,這才是最大最真實的利益。所以了凡先生沒有真正轉過來,要是轉成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他這一生就有價值了。雖碰到大禪師,也只得了個人間小果,這叫「聞大法證小果」,多冤枉啊!所以不要羨慕他,要羨慕釋迦牟尼佛,羨慕佛的弟子,能從外道轉成阿羅漢、轉成聖人,從凡夫轉成佛菩薩,這是三轉: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想要真正把命轉變過來,必須修戒、定、慧。不要看到世間人有一點小福,就心生戀著、心生貪愛,把這一生遇到佛法的大好機緣給喪失掉。開經偈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佛法,比看到優曇花還困難,要能遇到佛法又能真正落實更難,佛在《法華經》上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花」。它前面舉一個比喻:「譬如優曇花,天人所愛樂」,優曇花是世間人、天人都愛的,如果能真正學佛落實佛法,能學大乘法,佛讚歎你確實希有,超過於優曇花。所以希望大家這一生遇到凈土法門,不要再錯過,一定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凈土,有人說:求生凈土不切實際。錯了,才最切實際啊!凈土是真的,這世間是假的,終歸壞滅,看看最近的地震、災難,夏蓮居老居士講的:「究竟堅牢唯佛土。」這是實話,所以希望大家認真努力,不要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

什麼是大乘佛法

有人問什麼是大乘佛法、什麼是小乘佛法?它們的差別在哪裡?大乘跟小乘就一心上沒有差別,平等如如、原來不二。但是就「迷悟分」上來說,因為有迷、悟、淺、深的不同,所以就有大、小二乘的差別,有權、實的差別,「權」是方便、「實」是真實。就「差別門」上來看,這大小二乘就差很多了。

就修證來看,小乘最高只到阿羅漢,就只斷了見思煩惱;那大乘一直到圓教的如來果位,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羅漢只有正覺而已,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在修證上相差甚遠;那麼在知見上,小乘於對世間是怎麼看的?小乘認為一切法是實有的,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苦不會變成樂、樂不會變成苦,二者是相互對待的,小乘經里講的樂是「壞苦」,苦、集、滅、道,這是小乘的認知。

大乘也講苦、集、滅、道,但是知見深入,《維摩詰經》講的:「深入緣起,斷諸邪見」。他知道一切法是無生的,既無生就不屬生、滅,也不屬於有、無,也不會認世間為實有,或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本來清凈、本來如如,這是大乘。佛在《涅盤經》上講:本來不苦,眾生迷失本性,誤以為有苦,所以給你說「苦諦」。實際上本來沒有苦。佛講的常、樂、我、凈是真樂,真樂就不苦。本來是真常不變的,因為迷失本性,小乘誤以為一切法是無常,實際上是真常。《法華經》講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心境就不一樣。所謂「世間相常住」,大家觀察到世間會變化,這是因為你的心在動轉,所以妄有變化,實際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是無生的。本來是真常,眾生卻誤以為無常,本來有真我,因迷失本性,所以誤以為無我。佛性有真我,是清凈的。小乘人不懂以為蘊中無我,他不知道色、受、想、行、識,這些色法,一切相都是心所變,他只知道蘊中無我,而不知道蘊即是我,這個色相就是自己的心,就像大乘講夢境的比喻,「全夢是心」,整個夢境就是心所變現的,夢境中一切的人、事、物或你的感受,都是你的心所顯現的。眾生不了達,他找不到「真我」所以說為「無我」,這是小乘。常、樂、我、凈四凈德,「凈」就是清凈的意思,本自清凈不待修證,眾生卻起念造作,以為有苦可斷、有煩惱可滅,這是小乘人認為的。大乘講的是「本凈」,本來清凈。這是大小二乘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大乘講無生;小乘是滅生滅,求涅盤,這是他們的觀念差異。所以在用心上、在認知上有很大的差別;在利益眾生層面來看,小乘利益眾生的心沒有這麼強,跟他有緣他才來度你,跟他沒緣,他不一定幫你,這跟大乘菩薩不一樣。所以小乘戒、聲聞戒第一條是不淫慾;大乘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為利益一切眾生,這在「利生」上就不一樣。菩薩所在之處,常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起一念惱害眾生的心。小乘志求出要,他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所以要先斷淫慾,這是先顧自身;菩薩了知自他不二,自利即是利他、利他即是自利,在境界當中磨除自己的塵沙煩惱、斷除自己的見思煩惱,常想著自他不二,那見思煩惱不用刻意求斷,就任運自落,這是巧妙的地方。小乘在修行上是析空,把一切法做分析,認為都是和合生的,這是析空,以天台家講,這是屬於比較染著的修行方法,析空拙度。大乘是體空,體空巧度,體一切法本性自空,這是修行方式的不同,所以有很明顯的差異。我們學習的凈土宗是大乘,如果認為煩惱是實有的、有菩提可證,不信自心是佛,那我們雖然學凈土,還是小乘,而不是看宗派,是看認知。

天台家講的藏、通、別、圓四教,第一個「藏教」就是小乘教;那麼「通教」就是通小乘、通大乘;「別教」就是別於小乘;圓教就是圓滿教,究竟圓滿所以是圓教。大家學凈土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對於這世間是不是認為體空?是不是知道有真常、真樂、真我、真凈四凈德?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講到信、願、行,第一個要「信自」,六信裡面要先相信自己,但不是相信自己的想法,《四十二章經》講:「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意」。信自就是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因就種對了,這是大乘的根本因。一般人對大乘跟小乘很難去分判出來,所以在這裡簡單的跟大家介紹,要更詳細的話,可以去看祖師大德的經典批註或開示都會有講到,或是看天台宗的《四教儀》、或是看賢首宗《五教儀》,裡面都會說到。

如何看破放下

我們學佛了,就要知道什麼是真正不變的功德,我們發起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為自己的媽媽迴向,祝福她們福慧增長,光壽無量。

很多人問過我什麼叫做「看破放下」、「要如何看破放下」,這是學佛的大問題。想要看破先要能夠覺察到,有什麼毛病需要改正,就是自己有什麼地方需要再更進步,當有了想要覺悟的心,你就會覺察得到,有發心要轉變以後,要去發現過失、要承認過失,這就是看破,心要細一點才能夠清楚。其實放下很簡單,既然知道這是自己的問題,這毛病可能會干擾別人,可能會讓自已痛苦,那麼當然很自然的就會想把它放下,就像手上著了火一樣,燒得很痛,很自然的就會想要把它熄滅,這就是「放下」,那要看破什麼?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習氣,也許知道,但是只知道粗的,譬如說你知道:自己會講是非、會吃肉、沒耐性…,這是覺察到很粗的。再更仔細一點,你的罣礙、你在意的事情,尤其是你越在意的事,你的煩惱就越重,不管是什麼理由,也許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是兒子的事情、是女兒的事情或是家裡、公司的事情,總之你越在意的事,你的煩惱就越重,而且智慧就越少,因為情生則理喪,你的煩惱情生起來,理智就喪失掉,理智就是智慧,所以煩惱越重智慧就越少,這是相對的,相反的,你智慧深煩惱就少,所以要把罣礙的事情放下,重點是你能不能覺察自己在罣礙?很多人不曉得自己在罣礙,就是因為你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才會罣礙一些事而不自覺。眾生就是不明白自己的心跟諸佛如來一樣清凈,本來沒有這些煩惱。沒有辦法體會得到,所以起煩惱動念頭才認為是正常的,認為這是應當有的,所以才會有罣礙的事情存在心裏面而不自覺。歸根結底,就是禪宗講的,你要識得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未動念以前」。眾生為什麼會成為眾生?會有入胎、會有出生,就是因為動念,所謂「未生前」就未動念以前,要看破就是要曉得這一點,知道你的心本來清凈,本來不受任何的染污,即使在染也不染,在瞋也不瞋,這樣你就能徹底看破,煩惱起來你就能曉得:我的心從來沒有煩惱,從來沒有妄想,為什麼現在會起煩惱打妄想?

當下一覺、一照,這煩惱頓時破滅,所以「看破」要講到心性上去,才能夠徹底的看破。放下就是放下你本無的東西,本來沒有煩惱,你現在有,把它放下就好,所以看破、放下完全是一回事,不是分開的,不是我先看破以後再來放下,或者說我看得破,可是我放不下,其實放不下就代表你沒有看透,要看透了,那放下就很簡單。而且會很樂意的轉變過來,會覺得很舒服,就像我們生病了,為什麼要去看醫生,就是因為我們曉得身體本來不病,現在打噴嚏流鼻水就是有問題,煩惱就像這些癥狀,凡夫覺得打噴嚏流鼻水正常,或是得癌症是正常,凡夫看煩惱就像這樣,我有煩惱是對的、我有罣礙是正常的,有這些人事上的問題是應該的,因為大家都有,所以更要能在這裡放下。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認為煩惱是正常的,所以佛稱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翻譯成中文叫「堪忍」,「堪忍」就是能忍受於在煩惱裡面受苦受難。看破放下就是這麼一回事,希望大家能夠勤覺察。

要靠念佛才能覺察,就念這句佛號,佛號以外的都算煩惱,無論是善念、是惡念,都是煩惱,善惡俱是輪迴,是要造善,但做善事不著善,不起善的念頭,惡事更不能造,造了惡就不凈,念佛是凈念,學佛的人學的是清凈,所以念一句佛號也可以算是看破放下,但是必須要萬緣放下的念,不能邊念佛心裡想著等一下有什麼事情,這叫未來妄想。想到過去什麼事情,那是過去妄想,念一念落到過去妄想裡面、現在的妄想或是無端的在那裡生煩惱。這都是沒有看破放下,那要怎麼落實看破放下?就用一心一意念這句佛號,這是行門,那解門就是剛講的,識得你本來的面目,這才算是真正的看破,想要識得本來面目,那就要聽經,要讀誦大乘經,像︽華嚴經︾、︽法華經︾,有人說自己沒時間,那就讀︽心經︾、︽金剛經︾這些短的經典,天天讀,天天看祖師大德的開示、批註,或是看︽達摩血脈論︾、︽達摩悟性論︾,這些都能幫助大家在解門上用功,是能夠識得本心的好書。佛法不是在你現前的妄心裡修行,現前的妄心會變化,現前的妄心必須有刺激它才有,你的感官六根對六塵,遇到一切境界認為我有見、我有聞,你要是在這上面思惟,這是凡夫的錯認,那就是「我見顛倒」。很多人學佛他反觀這念心,他不是觀現前這一念心本空不可得,他是在:看看我到底在想什麼,我想要幹什麼,…這樣不對,這是「我見」,這樣永遠都看不破,永遠都放不下,越學越執著,越學心越堅固,越執著這個身是我,越執著我的想法是我,這樣絕對沒有辦法成就。

所以看破放下必須你的我見淡掉,我執減少、我慢能夠消除了,這才算看破放下真正有一點小成績。所以從剛講的解門、行門到修證,最重要還有「信門」沒講,要信得過剛講的話,要能夠植入你的心裏面,這才叫信!清涼國師講的信、解、行、證,你要信得過,信就是沒有懷疑,不要懷疑,就這樣老實的去做、去修,這個叫做信門,剛剛講的解、行、證都是成就在於信門,否則即使聽再多、解再多,要是不信就沒辦法入道。一些同修學佛幾十年,聽很多、看很多,經典都會講但是沒有深入,因為信不過!他不是信不過佛講的,是自己的成見不肯轉,這叫「信不過」,自己的知見不肯轉,自己的妄念不肯轉,不願意放下,這就是信不過,「信為道源功德母啊,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信」很重要,希望大家從「信」開始,要信得過。

做一位解脫的媽媽

來談談怎麼當一位解脫的媽媽。當媽媽很辛苦,有很多事情要做,職業婦女要工作、家庭主婦照顧先生、小孩、公婆,還要來道場共修,每天在忙碌的生活中難免要生煩惱心,要生罣礙,要怎樣在這裡不生罣礙就很重要。常常有很多媽媽同修來跟我講:「法師,我好多煩惱要怎麼解脫」?

在佛教,母親的表法是智度菩薩母,是根本的智慧,什麼叫根本的智慧?就是要知道你的心本來清凈,這是根本的智慧。你在繁忙的工作中,隨時要想到:我的心是本來清凈的,做這些事情只是如同水現形一樣,在圓則圓,在方則方,不會生執著,如果水會執著,把它倒進圓形的杯子里,它就會執著是圓形,那就變成固體了,如果再把它倒進方形的杯子里,它就不能成方了。所以用心要像水一樣,要知道我的心本來清凈,沒有這些雜染,這是母親的表法。父親的表法等父親節再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人、事、物,要「事來不拒,事去不留」。不要把事留在心中罣礙,思前慮後,事情沒做以前生煩惱,做了以後又放不下。在家裡罣礙家務,先生出去又罣礙先生,小孩上學時罣礙小孩,還有自身的欲求,這都是罣礙都是不解脫。在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來看,認為這些煩惱、罣礙都很正常,實際上是不正常的,其實每個人可以活得更自在,更瀟洒,沒有那麼多苦惱。所以想要活得自在,就要能夠萬緣放下,想放下就要懂道理,那就一定要聽經,要知道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無有我。實際上的狀況是確實無我!眾生就是在諸法當中認為有個「我」,想要來掌控,把妄我當作是真的我,所以很不自在,這就是眾生。佛門講以「無我」為「真我」,就會離開煩惱、離開罣礙,這是用心的一個方法。佛門講心地法門,你想要能懂得這些道理,是需要長時期的熏修,長時期的讀經,是需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要有決定力,不要認為經教很難或是道理不好懂,就不肯學,越是困難就越要發心,越要去了解,其實道理不困難,困難的是我們的業障,為什麼人家看得懂而我看不懂?人家能夠自在,我沒有辦法自在?這就是業障,因為我是家庭主婦的關係嗎?不是的。同樣都是家庭主婦,碰到同一件事情,有人很自在,有人很煩惱,那就是每個人的業力不同。所以才有人在種種不同的境界,有人會罣礙,有人不罣礙。你們可以去思惟、去分析,去觀察,並不是當家庭主婦就應該有這些煩惱,就應該不自在。一樣可以活得很自在,只要你在生活當中,心不罣礙就是無事。心沒有持犯,沒有是非,就是持戒,在家庭生活當中,親戚朋友之間,沒有怨懟,就是忍辱,能夠這樣保持下去就是精進。對諸亂境不動心,什麼叫亂境?千變萬化的境界能不動心,是禪定。知一切法空,是智慧。這是當一位解脫的媽媽要有的認知。這基礎要從念佛要有耐心、恆心來念。還有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威儀,律儀里最容易犯的就是口業,所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尤其是女眾,常動不動,有意無意中就說起是非,談論人家的私事,把它當成聊天的題材,如果真正想要把心定下來,女眾要少講是非,少攀緣,少知道事情,心才能夠定得下來。觀察這些女眾,不能成就都是因為口舌之過。有些女眾常一進道場,心就開始攀緣,看看有沒有認識的、講一講她碰到的事,她家裡又如何,她在哪個道場又如何?打聽一下法師私事或哪一位大德最近又在做什麼?互相交流一下這些信息。在道場或在日用平常當中跟同修說話,就要講佛法,要講解脫之法。這是基礎,這就是念佛,心覺悟不散亂就是佛,這心念有佛,這是最重要的。男眾嘴巴也是很愛講,很喜歡吹牛,吹自己多有成就,多有見識,這都是慢心。無論在道場、在家裡或在工作環境當中,想要真正得定,就是話要少,不需要說的話,不該說的話就不要說。這樣就少造業,業障才不會從這裡累積起來。如果把業障的根源斷掉,再念佛下去,就開始消業了。也就是說一個人他不再負債,那麼存下來的錢,就是真正的資產了,所以我們學佛,要怎麼樣讓我們的功德不漏失,︽無量壽經︾講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少講話,不要去打聽小道消息,這句話真的很重要。所以想當一位解脫的媽媽,就從這裡開始做起,有做到後再來討論。希望媽媽菩薩們回去好好的努力,用功的修持,這一生很辛苦,要有個好的結果。佛門好的結果就是心清凈,不要一輩子到頭來心還是很雜亂,那我們學佛就沒有從中學到「釋迦牟尼佛」,什麼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翻作中文叫「仁慈寂滅」,心要有慈悲心,要能夠化小愛成大愛,寂滅就是心中沒有煩惱,一般女眾常「愛緣慈悲」,愛緣慈就是:跟我有關係的、是我所愛的、我所在意的,我才會去幫助他,應該要把小愛化成「無緣大慈」,我們就是迷失了本性,不知道眾生是同一體性,所以做不到無緣慈,本來是無緣慈,就變成了愛緣慈。女眾把小情小愛當下一念轉過來,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講的是,平等一智同源普救護,這是無緣大慈,要學這慈悲、學這智慧,這是本來就具有的功德,不是從外來的,現在我們知道了,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起觀照,從這裡去回頭。在不慈悲當中回頭,像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接觸的眾生都是修羅,羅剎,都是瞋恨心極重,沒有慈悲心的。也就是說慈悲心要從你的瞋恨心上去轉過來。

你的自在要從最罣礙的事情上放下起。

對善知識勿見過失

修行是一件需要發大心的事情,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對凡夫來說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為什麼會覺得很困難?因為要轉變自己的習慣,要放下自己想要的、心裡的好樂、貪愛覺受,要有堅固的願力,更重要的是要聽從善知識的教導。文殊菩薩會下有一位童子,叫做善財,大家對他都很熟悉,善財童子要出去參學的時候,他的和尚,也就是文殊菩薩教給他應注意的事項,第一對善知識所有的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對你的和尚、對教導你的人,甚至再擴大至對一切的眾生,不要見過失,如果對教我們的人見他的過失,對他所做的事生過失想,心就不會恭敬,一旦不恭敬,他講的法就聽不進去,就會覺得:你會的我也會,你也沒什麼了不起,一旦輕慢心生起來,你要斷煩惱、除習氣、要開悟、要證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根本、是「師道」。說要順從善知識的教導,那麼現在善知識不容易遇到,我們就依古大德、依經典的教導開示。

所以修行的困難就在於自己能不能隨順經典的教導,自己是不是總是帶著我執我見在學,經上教我們要放下的,有沒有放下;教我們不可取的,是不是還帶有一點因循苟且的心在貪求,心想:我貪一點沒有關係,再沾染一點無所謂。廣欽老和尚講:「你即使貪戀娑婆世界的一枝草,都還要再來輪迴」。何況是這些比草更大的東西,乃至於物品、或你的權力、名位,權力是使人心裏面得滿足感,總喜歡人家恭敬我、讚歎我、喜歡人家都為我所用、都聽我的命令、聽我的說法,這都是「我相」。我相不除,念佛不會得力,即使你有在斷煩惱,你舍掉的只是皮毛、你舍掉了好清名,喜歡人家讚歎你:萬緣放下、用功、一心精進、你修得好,這個統統是我相、我見,這些心態不除,再怎麼用功念佛都不會有成就。因為不明了事實真相,心裡還貪著娑婆世界、貪著這些虛幻境界,才會喜歡這些東西。說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就是困難在這裡。大家認為學佛很容易,念佛一心念就能往生,問題是我們認為的「一心」,跟經典上說的「一心」是否一樣?我們認為的一心是:我現在專心念佛、不打妄想,這叫一心。但是經典上講的一心,是要你把貪愛的放下、在意的放下,這才會得一心,把這虛妄的「我」放下,這才叫一心。這樣念佛才叫一心不亂。我們講的功夫成片,至少也要做到對境心不動搖、不貪戀,這才是最基礎的一心。我們認為的一心不亂,是佛號一句接一句,那不算是一心不亂,那只是念佛沒有間斷。

「阿彌陀佛」翻作中文叫做「無量覺」,我們的心好樂這個世間,有我執、我見、我慢、我痴、我愛那就是無量迷,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嘴巴念阿彌陀佛,心裏面是我執、我見、我相,那為什麼不起現行時自己不能覺察?因為被佛號蓋覆住了,佛號蓋住你的煩惱習氣、蓋住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因為你現在心裏面念的是佛,但是煩惱執著潛藏在你六根當中。︽圓覺經︾講:「潛伏藏識,遊戲諸根」。一遇緣就起現行,並不是沒有,只是沒有現前。所以在平常時候,罣礙就要少,心裏面一有罣礙,就要知道「我相」現前了、「我見」現前了、「我慢」現前了,這些都是念佛的夾雜、修行的夾雜,一般人不能覺察,還認為它是正常的,不行沒有這個「我」。那「我」是誰?你在夢中感受到的境界、感受到有我,這個我又是誰?根本就是虛妄的,夢中的境界不管有我無我,都是假的,都是心所現的,我們現前的世間也是這個樣子。無論有我無我,跟你講要舍掉「我」,你就住到「無我」裡面去,眾生總是偏在一邊,所以我們談的修行,不是像其他道場講的:你快樂的學習,或很快樂的聽聽道理。只理解當然很快樂,但修行是要叫我們真正轉變,叫我們坐在這裡念個一小時、念個一天、打個佛七,來參加的人就更少了;相反的,跟你說:來做個法會就可以超度你累生累劫的冤親債主,來參加的人就一大堆了。有時是可以超度,但我們自己超不了自己,我們自己才是最大的亡靈,「亡靈」就是亡失靈知性。「靈知性」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忘失掉,自己迷惑了,這一念都還沒有覺悟過來、還沒覺醒、還在迷,還想要超度誰?連自己都超不了。所以,我常講你要真正發心學佛修行,你會覺得很痛苦很難受,因為要把你無始以來所執著的放下,在現前生活當中,碰到的種種的痛苦,碰到的不如意,都是因為有個「我」在感知,都是因為煩惱習氣不放下,所以才有不斷的業因果報。諸佛如來雖有業因果報相,但是他不在意,他在這當中不起心不動念。因為他把苦的根本除掉了,在業因果報中任運隨緣、大機大用,一切都自在,這是學佛人要學的。像僧肇大師的壽命不長,他是「什門」(鳩摩羅什大師 門下)四哲之ㄧ,在當時羅什大師的會下,算是菁英中的菁英,他是三論宗的祖師,智慧辯才都好,功夫相當了不起,大家一定認為他應該會長命百歲,並沒有啊!三十一歲就往生了,但他死的時候並沒有痛苦。像二祖慧可大師,他怎麼死的?他自己去還命債啊。達摩大師跟他講:你有傳法的責任,可以不用這次還,暫饒過你一回,把法傳下去,但是他傳法給三祖以後,就去還命債了,人家問他為什麼?他講:「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所以,學佛到後來,是這樣清凈自在,而不是怕生死,他根本沒把它當一回事,心裏面根本沒事。我們學佛念佛還怕死、怕輪迴,這還沒得到佛法的心髓,不能像二祖慧可大師,「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人家問六祖惠能大師,你死後要去哪?他回答:我自有去處。他是到處都自在啊!又有人問祖師:你往生以後去哪?祖師回他:「東家做牛,西家做馬」。在十法界任運逍遙,我們學佛求的是這個,這才叫凈土。狹義的凈土指的是極樂世界;廣義指的就是這種自在瀟洒的境界,到哪裡都自在、都痛快。所以學佛要斷除煩惱習氣,才能得到這樣的境界,這樣的受用,想要得到就必須得發心。

於境緣要忍得過,難忍能忍,才會有成就;難行能行,才會有功夫。這些法語跟大眾結緣,希望大家認真努力一心學佛。

迴向文的意思

「迴向」是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每天做的功德迴向給我們的冤親債主、累劫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乃至迴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同生西方、同成佛道。

迴向文第一句:「願以此功德」,願將我修行的功德,或是讀經的功德,或是念佛、拜懺,乃至今天所做的一切善行。這是「願以此功德」的意思。

下一句是「莊嚴佛凈土」,從這裡就開始迴向,希望迴向國土莊嚴,什麼叫國土莊嚴?簡單講,就是希望這個環境更美好,心要是清凈,國土就清凈,心要是污染,國土就污染,像這個世間的眾生心染濁,每天社會上所造作的,所表現的都是染污的。像這些新聞最好不要看,看了只會讓心愈來愈壞,愈來愈污染,所以不要看社會新聞,不要看滿是社會黑暗面的報紙,這樣是莊嚴佛凈土,心清凈國土才會莊嚴。

我們對上要做到,「上報四重恩」,四重恩就是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國家恩,剛開始學佛會覺得報父母恩很重要,尤其現在的人比較沒有孝順心,學了佛以後會開始重視父母養育的恩德,這是第一個父母恩。再來他會想到教世間學問的老師、出世間法的和尚,這是師長恩。再來就是擴大至一國的人民,國家的軍隊,國家的政府,他們讓我們有安定的生活,所以要迴向給國家,希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是國家恩。再來是迴向給一切眾生,我們今天吃的穿的用的,雖然是用錢買的,要是沒有這些眾生製造,我們有錢也沒有用,一樣沒有飯吃,這是上報四重恩。

學佛深入以後,就會感覺情執放下,就會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沒有父母、師長、國家的界限,一切眾生都是老師,一切眾生對我都有恩,所以應該要拓開心量,這是學佛學到比較老修的程度,希望大家要往這裡邁進。對下,要做到「下濟三塗苦」,我們講的三塗,是地獄的眾生血塗、火塗、刀塗,這是三塗苦,要迴向給這些三惡道的眾生,希望他們永離痴闇,永離這些惡道,永離痛苦。接下來是利益眾生,若有見聞者,希望看到聽到的,無論是人、畜生、蚊子、螞蟻,或是我們看不到的非人、鬼、天人,若看到我在用功,或者聽聞我讀經的都能發菩提心,能發覺悟的心,「菩提」翻作中文是覺悟,我迴向很多人都能發覺悟的心。「盡此一報身」,這個業報身不論善報,惡報,都算是業報,希望大家在這一生業報報盡時,都能夠永脫輪迴往生凈土,那裡才是最好的去處。最後一句結歸,「同生極樂國」。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生於末法,你修其他的法門,不可能有成就;黃念祖老居士也這麼說,只有修凈土才可以,這講的是大多數人,不過我們不要自以為是那些少數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擇了凈土法門,我們當學生的就乖乖聽,老實念,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談玄說妙,不是說玄妙不可說,而是若只說卻入不了境界,說就沒有意義了,談玄說妙可以幫助眾生,自己也可以熏習,但是更重要是要契入玄妙的境界。︽無量壽經︾就講到無生無念,遠非凡夫之所及,所以還是回過頭來依止佛號,念熟了,你的妄念除掉了,佛念也空了,能所雙忘時,這就是無住,真心本性現前,就是生心時,不著世間、出世間法,這就是無住,真心本性顯現就生心。這是大概講一下迴向偈。將我們念佛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剛剛解釋的迴向偈是一般大眾都在用的,也很圓滿。還有一個迴向偈:「誦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迴向偈一般都是迴向求生凈土的,因為只有到達凈土才會究竟,所以普賢菩薩講的:所有一切菩薩要成佛,都要修普賢行,普賢行就是結歸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到極樂世界圓滿成佛,這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的,這是最真實沒有虛假。那念到「願以此功德」,要想到我有沒有功德,功是功行,德是德行,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還會不會起心動念,若起心動念是凡夫,不起心動念是二乘,起念也不對,不起念也不對,統統都不對,壓念不起也不對。說不起心動念是不要有世間念,不是沒有正念,念是講「正念」,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觀念就是心空無住,知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正念,了達諸法不生不滅是正念。要是壓住念頭,如石頭壓草,表面上好像沒有念,就像水流一樣,看起來平靜,實際上它流動非常的快,只是看不出它波動,但它卻是在急流。真正的急流,看起來是很平靜。石頭壓草的境界,根並沒有除掉。

那「願以此功德」,什麼叫功德?功就是功夫、功行,德就是德行。在平常生活當中,要怎麼樣積功累德?現在很多人做善事喜歡人家知道,這樣好不好呢?如果這個人是有影響力,有起模範的作用,不為自己的名利,那這是無量功德。如果只是為了顯示我多有錢,多有能力,我能幫助多少眾生,希望眾生看到我無不感恩戴德,那這就沒有功德,根本就落在意識心裏面,落在我相裡面。所以做一件事情,包括念佛也是一樣,要三輪體空,無能念之心,無所念之佛,沒有自他,也不執著念佛清凈的境界,一切都不著,念就是老實念,不要看看念得有沒有見佛?有沒有什麼瑞相出現?不要去求這個,求這個心就亂了。今天念得不錯,明天心又亂,就開始煩惱了,想要找回昨天清凈、輕安的感覺,落在覺受上,這樣沒有功德,只有一點小福報,比說世間話好些。我們念的「願以此功德」,要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功德。開始當然做不到剛講的境界,沒有關係,只要專心念就好,至誠心念佛,誠心誠意的讀經、拜懺,這樣就有功德,心愈誠愈專,將來自然就功夫成片,會有功效出現。

談念佛

祖師大德講:念佛最忌諱精神渙散,既無音節又不連貫。最怕念的時候忽快忽慢,音調不準,又不連貫,沒有一聲接著一聲念。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問題,平常自修的時候,最好是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不用跟佛號機;來道場跟著佛號機念,也不要生分別心,認為一定得照著自己的方式念才好,那這樣心就有二法,有二法就跟清凈心不相應。所以平常念佛的時候,要「專註於自己的音聲,不用聽佛號機念佛」這是我個人用功的經驗,用聽的也很好,但是要聽能讓你心定得下來的音調,或是四字或是六字,不要聽一些加入現代化旋律的音調,這種音調只可以拿來接眾,但是你想要得定,要用佛門的梵唄,才能幫助你念佛時將心靜下來。

聽佛號最好固定聽一種音調,不要聽多種,這樣心才會專,若一下聽聽四字四音,又換四字五音,又換六字二音、六字六音,太多太雜了,這樣心定不下來,這就是所謂「既無音節又不連貫」。還有,到念佛堂念佛,有些同修喜歡私底下探聽別人的是非,包括探聽出家人的是非,這也是「沒有音節也不連貫」,你這就走音,佛號就間斷了,這很嚴重,這比你一下聽六字、一下聽四字問題還大,可是大家都沒有察覺到,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有意無意的就去挖人家的隱私,打聽別人的是非。我碰過最多的,就是喜歡打聽我師父的是非,這都不好,對道業沒有幫助,這心是散亂的。我們學佛,不要當追星族狗仔隊,這樣你的心是一直在攀緣、在打妄想、在追逐,這樣念佛不會有受用,佛法道理入不了你的心,決定聽不進去,說什麼都是枉然,嘴巴上說我來親近善知識,實際上是想探聽他的是非,想要知道他的隱私,這不是學佛人的行為,這是來騷擾眾生的輪迴生死凡夫,道場會因為你而混亂,走到哪裡都是亂源。

所以要讓佛號能連貫,要讓心能夠安住,不念彌陀就念六趣。六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在六道里輪迴,所以一定要警覺,要知道自己的問題。在佛門裡面,雖然女眾修學多於男眾,但是女眾講是非的多,業障也重,道場看似興盛的樣子,但實際上是衰敗,當然大家發心學非常好,所以只要少說話、少是非,把這個問題拿掉就好,不是說女眾不能成就,而是有這些攀緣心就不能成就;男眾也一樣,喜歡私底下講講政治、講講局勢,這也是是非、這也是走音,愛說自己做什麼事業,有多大的成就,統統都是夾雜,都是妄想。女眾喜歡跟人家比較,你兒子女兒念哪裡,先生是做什麼工作的,或是年紀大一點的,就說我孫子已經娶媳婦,我要當曾祖母了,這些統統都不要講,都是夾雜,後面又講:「如是念法,永難成片」。要達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在事一心之前的基礎,它是行住坐卧、二六時中唯有一句佛號,沒有別的念頭,如果還夾雜著佛號以外的東西在生活當中,就不能成片。所以你要是真的萬緣放下,行住坐卧都是佛號,一個月就可以見到功效,《阿彌陀經》講的時間更短,或是一天能成就、或是七天能成就,或是成就以後不失,有的是暫時現前的功夫成片,久了它就退失掉,無論是暫時現前或是永久不退,至少能現前,能有相應分,能得到一點暖法。如果不老實、不懇切,不把心給安住下來,就沒有辦法成就、無法得到利益,我們這一生即使遇到凈土法門,恐怕又要空過了、要再輪迴。在佛門裡探聽是非到處亂講,會墮落得非常嚴重,因為你讓人家造口業,或是離間人家,這是兩舌,越傳越訛,就是妄語。所以口的四種過失就全犯了,在這裡面絕對有貪瞋痴,因為貪瞋痴是心,發諸於身口;身業犯殺盜淫,如果就大乘來說的話,動念就造罪,不論有沒有受菩薩戒,只要動念就是輪迴;小乘戒、事相戒像五戒,有行為才算犯,有念頭不算犯。實際上有念頭就算犯,只是犯得輕;有這個念頭,有念又付諸於行動,那就犯得重。實際上結歸到根本,動念就會造成輪迴。離開佛號就算是動念,動念是動世間念,也就是輪迴,因為它是生滅、變化,有人說念佛也是動念,但它是正念,正念不屬動、不屬靜,看它好像在動,那只是在起妙用、在運轉,念佛不能算是動念。要是念到念寂情亡的時候,真佛現前,你的業識、妄想分別執著全部都銷亡,這就入無生法忍。念佛即念無念,沒有落到正念跟妄念裡面,但是初學人一定要依正去妄,最後連正也不存,這時才是真正的正念現前,這時生死就自在。

佛門講的,你修學能坐脫立亡,那算有一點小功夫,「坐脫立亡」在現代人看,是不得了的成就,但在佛門裡那還是小功夫。圓澤禪師就是坐脫立亡,很多修仙的、修道的人,也能坐脫立亡,但是他們沒有明心見性,還是在輪迴裡面。學佛的重點在你的心清不清凈、念頭清不清凈,不能只注重坐脫立亡。很多同修念佛的時候,多少會有瑞相出現見到佛,此時不可執著、不要去跟別人炫耀,希望別人恭敬你、讚歎你。像凈宗初祖慧遠大師一生三次見到極樂世界,也是到臨終才講出來;善導大師寫《觀經四帖疏》,每天晚上都有人來指導他,他也是為了利益眾生才講出來,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求人恭敬,希望人家看自己多有功夫多了不起,這一念就是慢心,就是夾雜。剛剛講「既無音節又不連貫」,廣義的來看,不是單指在佛號上,念佛號的音準不準,聽人家一個音跑掉了,瞋恨心就起來,這就是動念、就是亂意、就是夾雜;或是聽到人家法器敲錯,就開始生煩惱,這樣心又動了,這很重要。話里有甚深的義趣,不要只看字面,只認定是在音節上、在佛號上,木魚下得準不準、引磬敲得準不準,人家打得好不好,自有他的因果,修行不要老往外攀緣,要向內看自己是不是動念。廣欽老和尚講:「無論事的對錯,只要動念了,那就是自己不對」。這是大修行人講的話,老和尚以前在道場,被人家誤會偷東西,也不做辯解,就是默默的念佛,心裡不動念。六祖講的:「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人家的是非是人家的事情,所謂「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大家無論是在精舍或別的地方,人家板眼打錯或是梵唄不小心沒唱好,不要起心動念,這是很重要的,要尊重人家。

學佛要趁早

︽無量壽經︾講到:「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現在的人為什麼不在身體健康、生活富裕的時候,努力修習善法、積德,還想要等到什麼時候?其實修行修善很簡單,只是我們帶有懈怠懶散的習氣,總以為我有念佛就好或是有做點好事就好,這是在事相上看。但在心地上實地去考核,我們有沒有轉過來?像每個禮拜固定來道場共修,這就符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大家都有工作,每個禮拜都能到,這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們還要再進步,看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做到一向專念,「菩提心」簡單講就是自利利他的心,有自私自利那就不能利他,「利他」時就沒有自私自利,而「利他」就等於自利,自己道業就成就了,因為把「我」放下就是發菩提心。自私自利要如何放下?不要只想到自己有聽聞佛法就好,我有修行就好,要想到還有更多人沒有接觸到佛法,沒有聽聞到正法,《楞嚴經︾講:「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說佛法的人如恆河裡面的沙這麼多,我們要發心把正法流通出去,把法寶帶在身上,希望大家都能夠有因緣見佛聞法,我們外出在有因緣的狀況下,盡量穿著居士服,或是穿著印有佛號的衣服,給眾生種善根、結法緣,將來成佛的時候,還跟眾生有因緣,才能夠幫助眾生,才不至於馬上滅度!要常常想到要怎麼幫助眾生學佛、幫助眾生聞法,有這個發心你的貪瞋痴慢就會減少,因為要是自己有貪瞋痴,眾生看到我就生煩惱,那要怎麼跟他說法?我要怎麼讓他信受,所以利他就是自利,這是菩提心。現在要流通正法很簡單,古人要流通佛經,都是用手抄寫的,速度很慢,現代得力於印刷術的發達,能做精緻的印刷,每一個人都可以印經書、印法寶,縱然自己沒有因緣印多,也可以到道場隨喜,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來做,這是比古代來得進步的地方。還有一種流通的方法,你可以在網路上流通正知正見,把祖師大德的開示,或是初機的,或是深入的,轉寄給你的朋友,或是在你的版面上張貼這些開示,這樣就成就無量的功德,修大福報,所以只要肯流通正法,發心要幫助眾生,要消除自私自利就是這麼容易,一點都不難,只是我們有沒有發心,發菩提心,這是利他。你為什麼會願意流通呢?因為自己覺悟!「菩提」是覺,自己能覺悟,知道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不是迷信,不是宗教,更不是搞鬼神,也不是學術。它是一門教你解脫煩惱的教育,這種教育在佛法才有,在釋迦牟尼佛這裡才有,我們接受佛的訓誡,願意幫助流通,這是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就是要認真的去做,「一向」沒有二向,沒有其他的想法、看法,就是把我們的想法、知見,統統放下,不要抓得這麼緊,不要抓得這麼牢。多一分隨順經典,就能放下一分;能隨順十分,你就放下十分,你的業障就減少十分。這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這就是恭敬,至誠恭敬,一念不生,這叫一向專念。照經典上講「專念」,就是志求出要,想要出離煩惱,消自己的業障,這才專,這是專念。凈宗講要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前面講念佛要建立在「發菩提心」上,要建立在「一向」之上,這才能得力,所以這就是「於強健時努力修善」,趁我們身體還健康又有一些資財,能夠滋養色身,趕緊努力來修行,不然這色身要是生病,身體就衰了,很多人學凈土,都是等到生病以後才開始認真學!身體健康的時候沒有認真學,得不到解脫的快樂,得不到自在的感受,一定要經過病苦他才覺悟,那就太可惜了,這時才想到自己這一生都沒有做好事,沒有幫助眾生,身口意曾無一念是善!這時來不及了,因為業報要現前,就要清算了,平常不願用功,這時候就將要隨著業習去輪迴,在六道中升沉。要上升是不太容易,總是下沉的比較多,我們去市場看,那些雞、鴨、魚、豬…等家禽被宰殺的時候,我們要是沒有這一分覺悟,不趕緊把握現在的時間修行,來生就會變成那個樣子,因為帶著太多太多的惡念、散心、妄念,心是散亂的就會隨著業力去流轉,所以應該從這裡覺悟、從這裡回頭。如果修行的心提不起來,就去看看這些畜生道的眾生所受的果報,他們是如何被宰殺的?不是要大家去增長慾望,而是以畜生的業報警醒自己。再往下是餓鬼道、地獄道,罪報更嚴重、更難受,這是警惕我們,此生要是不修行,來生一輪迴,馬上就要受這樣的果報。

地獄離我們有多近呢?一口氣不來就是了。一口氣不來,馬上就下去了,尤其是年紀大的同修,等於處在危急存亡的時刻,需要有相當大的覺悟。像今年都已經過了一半,回想年初的時候才剛過年,一轉眼年中了,要是不把握時間斷惡修善,光陰又虛度了,真所謂「少壯俄頃老病侵,幾人未老惜分陰…」,真的!身體健康的時間非常的少,應該要努力啊!要自覺,要能夠用功修行。

圓滿的結局

大家在道場熏修很殊勝,都沒有缺課。能夠這樣子保持下去,就符合︽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最簡單的「一向專念」,把每天固定的十聲佛號,或是一日一夜或是七日七夜或是盡形壽,都可以稱為一向專念。你們每個禮拜都來念佛用功,相信大家業障一定有所減少,在這裡念佛,念得越用功心越清凈,你在極樂世界的蓮花就越大,《往生傳》裡面講到,蓮花上面還刻有你的名字,所以更應該要精進努力,你念佛就是給這朵蓮花施肥灌溉,修諸功德都是給它滋養,這蓮花代表我們的真心本性,心越清凈它當然就越大,顏色就越漂亮。這是到了極樂世界的人回來說的。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用功,對自己要有信心。你發心學佛,在用功的時候會碰到一些煩惱境界,這時候不要退心,不要心灰意冷,要相信自己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絕對會成佛。現前我們是覺察到了煩惱,能覺察到就不是墮在煩惱中,只是道力不足,暫時去不掉而已。只要再加功用行,必然能有消除的一天,而且就在你不知不覺當中,煩惱業習就除滅了。所以念佛法門很殊勝,在你不知不覺中消業障,這叫做潛移默化。有些同修修行很發心,但是對求生極樂世界沒有信心。他說:「法師,我還有這麼多業障,妄想這麼多,要怎麼往生呢?」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說到往生極樂世界的關鍵,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能不能往生,就看你信不信了,你要真信切願,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就怕你對自己沒有信心,對佛菩薩沒有信心,那就沒有辦法了,沒有信願,就算你念佛功夫再好,你也到不了極樂世界去,你或許可以再來做人或生天,功夫更好的,證阿羅漢,證菩薩,但是你到不了西方凈土。能到極樂世界修行是最殊勝的,很快就能夠成佛,而且壽命無量,衣食自在,是這麼好的環境。現在的人很喜歡出國留學,我們也要出國留學,出娑婆國到極樂世界,這個國一定要出,這個世間堪忍,什麼叫堪忍呢?苦惱眾多,煩惱重,境界染濁,所以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你要有信心,不要想自己業障重去不了,大概阿彌陀佛會把我舍下來。佛氏門中不舍一人,只有自己把自己放棄了,自己不肯修行就是自棄,不然你只要肯認真修,具足信願,這一生要了生死絕對是可以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要知道凈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我們在場的,甚至不在場的這些同修,只要你肯認真努力的念佛,一心念佛,萬緣放下,信願持名,相信自己決定有往生之分,每個人都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是真的。帶業往生,業障習氣不用全部消盡,這真是大開方便之門,如果我們還不相信,還不願意接受,還要懷疑,那就是自失大利。這個法門堪稱無上甚深微妙法,不要說百千萬劫,是無央數劫你都遇不到,百千萬劫還不夠長久,要說無央數劫才足以形容,今天聽聞到要受持,要萬緣放下,要願解如來真實義,「解真實義」對於凈土法門來說,就是相信自己決定往生,相信自己決定能成佛,相信四十八願所說的完全是真實的,即使臨時抱佛腳也可以往生。張善和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人不願意相信,不願意接受,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也沒有用,因為他不理解。所以當在念佛修行時,覺察到自己有煩惱,要發心改過,但是不要一直執著自己有這個煩惱,那就去不了,只問你有沒有心要去?有心要到極樂世界去,那就絕對可以往生。其實你有心要去,就是願意舍煩惱心,因為極樂世界國無惡道願,沒有惡道之名,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痴,所以你願生西方凈土中,實際上就已經是願意放下你的煩惱貪瞋痴了,只是習染太重,一時放不掉,這是功夫不夠,不要灰心。但也不是說煩惱放任它不改,那也不能往生,有些人想到:我念佛就好了,貪瞋痴照樣做,殺盜淫照樣干,這絕不能往生。你造的業是下三惡道的業、是輪迴業,跟極樂世界是不相應的,我們今天萬緣放下,不貪名聞利養,不著五欲六塵,專念阿彌陀佛,奉行五戒十善,奉行菩薩戒,奉行沙彌律儀,這些跟極樂世界相應,絕對可以往生。即使你業習沒有除乾淨還是可以往生。希望大家一定要有信心,不要整天看著自己的煩惱,煩惱是越看它就越大,不用管它,一句佛號統統掃掉。只要信得真,念得切,就一定出娑婆。

勿障礙法寶流通

在現代社會裡種種的誘惑很多,退緣很盛,退緣就是讓我們退轉道心的因緣,各種境界乃至說法、想法、看法、做法,大家所接觸到的環境,很多都會讓我們退失道心,退失想要修行的菩提心,所以我們要善護自己的善根,同時也要護持想要修行的同修,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我們自己修行,除了要精進努力以外,看到有發心修行的人,乃至一念發好心,我們都要隨喜讚歎,有能力就要護持一人或多人,不要管他是在家或是出家,在末法發一念心要修行都不容易!現在的人業障比較重,發了心護持,還要打妄想擔心不知他什麼時候退心;即使發心護持道場,心裡總還是犯業障,想這道場什麼時候要不如法,單這個念頭就不清凈、不真誠!雖然你做的是好事,但是卻夾雜著不善的念頭,所以我們發心護持真正想要修行的人、如法的道場,就不要再打這麼多妄想,要做到純凈純善,布施就是把自己的慳貪布施掉,把自己的妄想布施掉,透過行為來反觀,所以我們在布施的時候,不要想:錢捐出去了,萬一他將來不如法怎麼辦?或是他沒有做好怎麼辦?這些都叫做妄想,這妄想就是我們學佛的障道因緣!我們要是有這個念頭生起來,在修行菩提道上,一定會有很多障緣,會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凡事有它的因果,我們現在發好心護持眾生修行,將來得的果報,就是菩提道上永無障礙,不光是生活上面的障礙,乃至你不會聽到邪知邪見,這個很重要。所以平常看到人家想修行,一定要隨喜,不要管他是年輕的或是年長的,一定要讚歎,若起不好的念頭想:年紀輕的大概是逃避現實,年長的大概是不如意吧!或許事業不成功,可能躲債…沒辦法了,只好來修行!起這些念頭都造罪業,搞不好人家是祖師大德再來,我們有眼不識泰山,或是哪一位大菩薩再來,就是這麼一念不善的心,錯失了修大福大慧的機會。要用一心、至誠心來供養、來發心,這樣才是智慧。不是帶著這些邪思邪見,你要是以為這邪見是智慧那就搞錯了!佛法講的智慧不是世智辯聰,剛才那些是世智辯聰,佛法講的智慧是清凈的,我們發一念清凈心,就有功德,就有福報,人家沒有做好那是他的因果,我們要是在做事情當中,自己也跟著起世間意,動世間念,那就是我們的因果,是我們不善,萬一人家是佛菩薩再來,我們看錯、想錯了呢,即使不是佛菩薩再來,一個凡夫只要真正能發一念心,這功德都不可思議!所以布施供養一定要有正見,平常要多流通正法,外出時身上隨時帶著法寶,遇到鄰居、朋友,或是不認識的人,都可以跟他們結緣,最好把法寶放在一般不學佛的地方流通,像那些吃葷的餐廳、麵攤!讓這些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都能接觸到正法,要有「未度有情令得度」這樣的發心。不要想別人請了法寶回去,他又不看,很浪費錢不要再印了,現在很多人有這種錯誤觀念,要是不講出來會愈錯愈離譜。有些單位雖然有印法寶、印經,可是人家跟他請,他不願意給,也不願意流通,心想說:我這個東西送去,他也不一定看,不曉得要放幾年哪!有很多同修都是因為家人或親戚朋友,請了佛書回去,若干時日以後,學佛善根發起,就會拿起來看,進而勇猛精進有所成就。所以能夠流通法寶,絕對功不唐捐!不能說現在沒有人看就不印了,世間的學校裡面也會有壞學生,那是不是就不要辦教育了?所以不能因噎廢食,這是師父幾十年弘法成功的最主要關鍵。要弘揚正法,流通法寶是愈多愈好,不要管他現在看不看,法寶要印得精美,即使他現在不看也想帶回去珍藏,哪一天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拿起來看,歡喜修行再大徹大悟,真的是一本好書改變人的一生;一本正知正見的佛書,幫助人永脫輪迴!或許他發心是一時興起,請了一套《大智度論》,《大智度論》部頭很大,你障礙他請,經典上有說:障礙人家聽聞正法、流通正法,你得的是下地獄果報,無論你怎麼念佛都救不了自己,因為你把人家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學佛因緣給斷掉了,菩薩大戒第一條:不殺生。你斷了眾生法身慧命,殺眾生法身,破根本大戒,那絕不能往生,你犯很重的過失,造了業自己還不知道,你以為有十念必生願,十念必生後面還有幾句但書:「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你毀謗、障礙正法,知不知道自己造下五逆罪?不知道!沒有悔過不能往生,所以要流通正法,哪怕他一時興起,你阻止他,都有無量的過失。這一生聽經聞法,為什麼會聽不懂,就是你平常在造罪業!平常在障礙人家聽經聞法,所以自己聽經不能契入,學佛不會得利,這就是因果!佛門講的因果,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你障礙人家聞法,會有聰明智慧嗎?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人家聽聞正法身心得大無畏、大自在,而你障礙他人,你會得健康長壽嗎?為什麼有人抱怨,我學佛怎麼會多病,有人學佛為什麼會短命,你去看看他是不是障礙人家聽聞正法,不但會多病、短命,還有,你必然貧窮,因為十方供養的錢財布施,拿來印法寶,你把它給阻礙住了,雖然法寶印出來了,你不但沒有去流通,你還障礙,這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統統沒修到,不但沒修到,還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不要自以為聰明,那些想法是邪見!你想:我印了他也不看,他請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看,這是邪見,跟師父教的完全不相應,完全違背,我們師父印《龍藏》贈送給人,《龍藏》就是《乾隆大藏經》一套印起來不便宜,也是到處送!這就是流通正法,護持正法,只要有道場需要他就送,他不會想:我送去,那你們住眾幾個人,什麼時候才要看。所以真正會修福慧的人,這樣廣為流通法寶,智慧是愈來愈高,福報愈來愈大!又長壽又有智慧,又健康又多財,愈多的財拿去做更多的好事,像現在人講的利滾利!福報滾出福報來!所以︽無量壽經︾講,有智慧的人,從明入明,愈修愈好啊,沒有智慧的人,從暗入暗,愈來愈差,要懂得護持正法,以清凈心布施,以清凈心供養,這很重要。若總想:只有我的師父是如法的,其他的都不如法,只有我的觀念是如法的,不符合我的觀念就不如法,這種念頭都在造罪!我們學佛盲點特別多,要能覺察、醒悟,真正的護持三寶,護持正法。祖師大德從印度請法到中國來,不能到我們這一代學佛人的手上斷掉,世間人知見多,絕不能跟他們學,如果學了佛還用世間那一套來看事情,那就不對了,所以流通法寶,我秉持師父一貫的理念,你願意請,只要精舍有那一定是有求必應。精舍請法寶完全開放,不會給你一絲毫的障礙,嫌棄你怎麼請那麼多!不會的!沒有這種事情,佛法一定要流通,說實話這些法寶也不是我們的,是十方出錢印的,要是印了或請來不流通,反而據為己有,人家要請法寶還要跟你「申請」,這是盜十方眾生的東西,結罪是在十方,將來你做牛做馬都還不了,這是真的!不是在入人於罪,因為法寶是十方的,流通是必須的。

五戒十善不可少

學佛無論是在什麼環境裡面,心都要保持著佛號,不要間斷,除了不間斷,佛號還要精、純,不要有妄想夾雜,然後具足信願心,這樣就是真正的做到精進,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若懷疑,「願」就喪失掉了。先是不要間斷,再來是要求念佛的質量,這兩樣都有了,再來就要發願求生凈土,不然我們念佛,縱然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不亂,你都沒有辦法到極樂世界去。事一心,雖然是斷除了見思煩惱,可是還有塵沙跟無明沒破,還是苦。念到了理一心不亂,無明也破了一品,總還是不如到極樂世界去親近如來的殊勝。所以在念佛的當中,要有「願生西方凈土中」的心,你的佛號就是從你對凈土的信願而發出來的,要去想一想,我們念佛到底是不是真信切願而念?是不是為了要求生凈土而念?是不是為了要斷除煩惱而念?確認了,這才做到了不懷疑,你的每一句佛號都念得很懇切,臨終之時自然心不貪戀、意不顛倒,佛及聖眾就來迎接你了,這時的境界是如入禪定,心念不亂,實際上念佛臨終的境界,比你得禪定還要殊勝。我們講定功最好的|非想非非想處天,能定八萬大劫,可是時間到了,還得墮落,他真能夠八萬大劫心不動亂;四禪八定得到的是第八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壽命有八萬大劫。念佛是甚深的禪定,佛在經上講:「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所以比世間的禪定來得殊勝,也許你感覺不到心已定下來,但是你就這樣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的念著念著,一切時、一切處都如是,念到你證無生法忍自己都不知道,這叫做默契。真正成就的人,心不隨境轉,六根不隨妄念轉,不是坐在那裡、定在那邊幾個月、幾年不出定,那還不是真正的功夫、不是真正的大乘定。真正的功夫,在一切時、一切處,心都不亂。除了念佛還要加「持戒」,大家把這個都忽略了,持戒最基本的|持五戒,大家一聽到持戒就害怕,心想:我不要學了,受個三皈就好,就開始引用印光大師的文鈔,說祖師叫我們不要受戒,印光大師ㄧ輩子不勸人受戒。他不勸人受,不是說不用受,受戒要自己發心,勸也沒有用。所以大師有智慧,讓你能自己發心、自己受持,他不勸人,他告訴你戒律的重要性、告訴你持戒的好處,讓你自己發心,所以他不勸,不是祖師大德不重視,相反地,歷代祖師大德都重視,尤其是五戒,因為五戒是三世諸佛的通戒,是最根本的,再不學那就不行了。況且五戒你守得好,是正常,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這五條可以幫助我們成就無上菩提,不要把戒律看成約束,就好像小嬰兒,要把他放在娃娃車裡面,娃娃車的護欄就像戒律,是為了保護他,不讓他受傷、不讓他摔倒,那麼小的小孩,身體各方面的發展都還沒完全成熟,怎可不保護?因為初學功夫不夠、道力不足,我們現前的道力就像小嬰兒一樣,外面的境界大風大浪,如果沒有五戒、沒有菩薩戒來保護我們,我們會很慘、很糟糕。所以要了解,守「五戒」不是在約束而是在增進,讓我們的心更清凈,讓我們的佛號念得更純、更好。現代的念佛人就是因五戒沒有持守好,所以佛號沒有辦法念好。有些念佛人心想阿彌陀佛很慈悲,一定會接引,所以敢照樣起殺心,照樣不與取,不與取就是:不是自己應該得到的,想盡辦法逢迎巴結,或是用妄語、種種的手段,包括得到錢財、名利,這都是偷盜。偷盜不是強盜,大家都不會當強盜,可是會有自己想要貪取的東西,這就很微細。所謂邪淫,就是心著色相,男女都一樣,著什麼色呢?這世間不是只有男貪女、女貪男,連買東西、用東西要求質感、要求這些花樣,這都是心執著、心在散亂、放逸,這是邪淫。當然對東西質量可以要求,重點是要「用而不著」,要怎麼用而不著?這四個字不容易做到。所以五戒里有大學問。在事相上,不殺生是指一切有命的不得捕殺,殺人的罪最重,殺其他的動物在事相上還沒有那麼重。但實際上罪都一樣重,因為眾生平等本來成佛,殺害眾生就是殺佛。偷盜是不與而取,不是我們的東西,連看都不要去看,非經過人家的同意不要去拿、不要去動。最後一條是不飲酒,雖然說是遮戒,勸你們還是不要喝,雖說喝了不亂不算犯,但有幾個人喝了不會亂?所以不要喝!這是從事相上講。廣而開之,一切會令人心昏亂的,都不要接觸、不要喝、不要吃,這是第五條「不飲酒」。所以要了解戒律,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可以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不再輪迴,可以讓我們獲得無量功德、無量福報。你要修福報功德要這樣修。現在很多人到道場發心做點事,就認為這樣可以有功德,當然是有一點福德,可是如果不守戒、不念佛,很快就會報掉,而且還會不知不覺增長罪業。要是能持戒、念佛,這是真正跟隨你永遠不會消滅的功德,所以一定要注重念佛、持戒,不要放逸。

推薦閱讀:

禪宗頓悟法門是如何修行的?
【雙修小論】
妙離世間:讓心念轉向修行的方法! 上師嘎瑪仁波切開示
一位道友的修行之路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