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教論道:中國如何實現「和為貴」?

儒釋道三教論道:中國如何實現「和為貴」?

2011年10月26日 09:11來源:中國網

字型大小:T|T
36人參與11條評論列印轉發

國際道教論壇舉辦「儒釋道三教論道」。(圖片來源:中國網 攝影:任子鵬)

在21世紀,以「和為貴」的中國儒釋道三教更有可能成為世界文化的橋樑,起到溝通伊斯蘭教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作用。

中國文化要想發揮更大的作用,首先要好好正視自己的文化。如今,世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被一些漢學家所歪曲,中國文化應該儘快找回自己的話語權。

10月25日中午,國際道教論壇舉辦了一場精彩的三教論道。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台灣學者林安梧教授分別代表中國古老的道、釋、儒三教參加了這場論道活動。

三教和諧何以實現?

在南嶽衡山,儒釋道共居一山、共處一廟的景觀堪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奇,因此,在衡山腳下舉辦三教論道也顯出一種特別的意義。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曾指出,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在中國,儒釋道三教雖然觀點不同,在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摩擦,但總體上說數千年來一直和諧相處。在這個宗教衝突、宗教戰爭頻發的世界上,為何唯有中過呈現出這樣的和諧景觀呢?

張繼禹道長從道教和諧觀念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闡釋。他認為道教「和能生物,同則不濟」的觀念道出了中國文化對與「和」本意的闡釋。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和」是中國送給世界的寶貴財富。張道長認為,「和」對於促進宇宙自然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個人身心的健康都是至關重要的。

張道長指出,在道教的觀念中,和、生、道是緊密相關的。和諧才能貴生,萬物生生不息才能讓道得以體現。「和」不是表面上的你好我好,而是有著深刻的內涵,在這一方面,儒釋道三教都有自己的闡釋。

此外,張道長還對如何體悟和諧之道給出了道家的建議,那就是體認自然、體悟慈愛包容以及克服自私。

學誠法師則著重講述了佛教和諧地融入中國文化的過程。在儒釋道三教中,唯有佛教(釋家)是外來的宗教文化。他特別指出,衡山對於佛教中國化有著重要的作用,踏出佛教中國化實踐重要一步的道一法師就是在南嶽衡山得道頓悟的。

儒釋道三教要想和諧共生,離不開作為主流正統思想的儒家的包容。 林安梧教授認為,在中國,儒釋道三教本來就是統合為一的。不論是在台灣,還是在海外華人中間,儒釋道三教的生活世界一直是相通的。

林教授並不贊同儒家是中國文化正統的觀點,在他看來,中國的儒家與道家本來就是同源互補的。而自魏晉時代以來,儒家也一直在嘗試著與佛教的融通。歷史上的大儒對於佛家、道家思想大都有所涉獵便是明證。

儒家敬以修身、道家靜以守心、佛家凈而無染。道家追求自然,佛家追求自在,儒家講求自覺。自覺就是順著生命的本體,由孝而悌,由悌而慈。這慈也正是佛家與道家共同認可的價值觀。

在林安梧教授看來,中國文化是將和諧文化發揮得最好的。不僅儒釋道三教和諧,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都能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展。這正是中國文化中王道思想的體現,也就是共生、共榮。

文化大繁榮三教何為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議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和諧共生的儒釋道三教將會有什麼更大的作為呢?

對此,林安梧教授認為,政治能夠回歸到文化興邦的立場上,這是很人性,很可貴的。當前最關鍵的,是把事情做好。一方面強調文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切實地讓文化落地生根。大陸曾經流行過「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口號,林教授認為,現在,應該是「經濟搭台,文化生根」。

林教授還認為,中國文化要想發揮更大的作用,首先要好好正視自己的文化。如今,世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被一些漢學家所歪曲,中國文化應該儘快找回自己的話語權。

21世紀,是全世界重新理解人類文明的世紀,林安梧教授認為在這個時代,中國的王道思想應該重新發揚,在全世界倡導不同文化間的共生、共存與共榮。

學誠法師認為,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佛教應該繼續扮演好橋樑的角色。據學誠法師介紹,佛教自誕生起就一直扮演者橋樑的角色。在古印度,是強調眾生平等的佛教溝通著高高在上的婆羅門教與普羅大眾的印度教,進入中國以後,更是擔任著溝通儒家與道家的角色,在三教的互相交流中催生了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重要的學術流派。而在21世紀,以「和為貴」的中國儒釋道三教更有可能成為世界文化的橋樑,起到溝通伊斯蘭教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作用。學誠法師認為,如果要扮演好這個角色,中國佛教需要對傳統教義做出現代的闡釋、培養語言人才,並積極的關注社會。他相信,佛教能夠成為社會發展中的積極力量。

張繼禹道長也認為對古老教義的現代詮釋是樹立文化自覺、自信的重要步驟。

張道長認為,對於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心態浮躁問題,道教都能夠給出很好的解答。如今,很多西方學者已經認識到中國的道教思想是最智慧的環保理論體系。道家講求尊道、返璞、反對物化,這些觀念對於環境保護都是至關重要的。而在具體時間方面,道教也加入了名山保護計劃、制定了道教推進生態保護的八年規劃,做出了很多具體的努力。

除了生態環保之外,道教在心靈環保方面也會有所建樹。張繼禹道長認為,道教認為修道即修心。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佛家的明心見性也都是修心。通過修心,達到心明、心通,讓心態陽光起來,讓生活中的阻礙不再是阻礙,最終達到心安的境界,而心安則萬事都會好起來。

張道長還認為,道教的諸多智慧應該回到人們的生活中去,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生活有所啟迪。因為道教文化本身就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儒家之和是人倫之和,佛家之和是眾生之和,道家之和是天地之和。而這三和之和,是為太和。相信中國的和文化終會走向世界,呼喚世界的和平,還人們一個朗朗乾坤。

相關資料

學誠法師簡介

學誠法師,俗名傅瑞林,1982於莆田廣化寺定海長老座下剃度,並依止圓拙老法師修學。1991年於中國佛學院獲碩士學位。2007年獲授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教育學榮譽博士學位。2010年獲孟加拉國阿底峽大師和平金獎。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副主席、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陝西扶風法門寺方丈、北京龍泉寺方丈、《法音》主編、《福建佛教》主編等職務。

張繼禹簡介

張繼禹,男,1962年9月生於江西龍虎山,為東漢張道陵天師第六十五代孫。先後在中國道教學院的前身中國道教協會道教知識專修班和進修班學習,畢業後留中國道教協會從事教務與研究工作。2003年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習,2007年完成畢業論文,獲宗教學專業碩士學位。現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中國道教》雜誌主編、江西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在道教文化研究方面,先後撰寫了《天師道史略》、《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等著作,發起並主持完成了「十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華道藏》的點校編纂工作,發表《踐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間仙境》、《道教思想四論》等論文數十篇。

林安梧教授簡介

林安梧教授,1957年生,台灣省台中縣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高足。曾任職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台灣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台灣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台灣《鵝湖》學刊主編、社長,現任台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學術專長為中國哲學、儒釋道會通。著有《熊十力體用哲學之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惟》、《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哲學的根本困結》、《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生命智慧》等書。


推薦閱讀:

(原創)儒釋道「三教」三心,異彩紛呈
儒釋道
「厚黑教主」李宗吾:儒釋道的真正不同是什麼?
?漫談儒釋道」三教的融合「
「儒釋道」 同尊一個「道」

TAG:中國 | 儒釋道 | 論道 | 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