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引用 學攝影必讀的40本攝影書 (上)

生命不息,學習不止。這是一個真理,愛攝影也是一樣,當你了解技術以後,你需要的就是補充自己的理論和想法了。推薦40本1980年以來翻譯出版的西方攝影理論書,和我一起學習吧!

  《攝影 社會 空間》 (顧錚主編,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0年出版)

作者: 顧錚 主編

  出版社: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出版年:2010-04

  頁數:180

  ISBN:9787545205046

  內容簡介

  《攝影 社會 空間》的主題是「攝影·社會·空間」,收入這個小輯的四篇文章(包括一篇譯文)試圖從不同角度與不同學科領域展開對於這個主題的交叉性考察。這個努力同時包括了嘗試以跨學科的方式展開對攝影的社會實踐的考察。比如,收入《攝影 社會 空間》的《影像的功能:城市改造中影像作為表達與干預方式的可能性》一文,就出自年輕的社會學研究者姚瑤女士之手。

  編輯推薦 

  雖然這是一本理論性質較強的書籍,但也不乏對優秀攝影家的關注。本書發表的朱浩、駱丹兩位攝影家的訪談,一定會對具有攝影理論熱情的人產生如「頭腦風暴」般的智力刺激。馮原先生的散文與日本攝影家森山大道先生的散文也為此書增色不少。當然,資訊性也是本書主編的努力方向,這在書評與評述性報導方面有所體現。而「觀念擺渡」這個欄目,既是有關攝影文化研究的經典文本的譯介,具有獨立性,同時也可納入海外資訊的廣闊視野中加以認識。

《西方攝影文論選(修訂版)》(顧錚,浙江攝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作者: 顧錚

  出版社:浙江攝影出版社

  出版年:2007-8

  頁數:133

  ISBN:9787806864982

  內容簡介

  《西方攝影文論選(修訂版)》的預設對象從一開始就沒有把「搞理論」的人作為主要目標,而是以從事與接受高等攝影教育的師生以及廣大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為主要讀者。反觀中國的攝影與攝影教育,一向以實用為指針,一味強調實際技能而忽視理論,這也是造成現在不重視「理論」的原因之一。這其中當然有不得已的苦衷,如「理論」人才不足,但這並不等於上述有關人士就沒有理論上的興趣。只是問題在於,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足以讓人們認為當得起「攝影」文論的發好選集。

  編輯推薦 

  本書雖是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專業系列教材之一,但讀者定位並不僅限於「科班出身」。本書節選的文章範圍豐富,既有專業級學術大師的史論文章,也有布列松這樣偉大攝影師輕鬆幽默的文筆,十分值得研讀。19世紀,技術的變遷誕生了攝影術,伴隨其發展的是西方社會的城市化和文明進程,攝影的理論大系便孕育其中。所以,本書作為西方理論的概覽,業內必讀。

  作者簡介

  顧錚,1959年生於上海,博士學位(比較文化)。現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面:20世紀現代藝術、攝影史、中國當代紀實攝影實踐、視覺傳播等。著有《世界人體攝影史》、《國外後現代攝影》、《真實的背後沒有真實——20世紀現代攝影實踐》、《自我的迷宮——藝術家的「我」》、《城市表情 ——20世紀城市攝影》、《世界攝影史》等。

《視覺文化讀本》(羅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作者: 羅崗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3-12-1

  頁數:378

  ISBN:9787563343058

  內容簡介 

  在講求效率的時代,視覺超越聽覺,圖像統治文字,電子媒介的圖像實時(現場)傳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和誘惑力。一切提供觀看信息的媒介,如電影、電視、戲劇、攝影、繪畫、時裝、廣告、形象設計、網路視聽……都被納入到「視覺文化」的範疇之中,各種影像都在構築著視覺文化符號傳播系統。「視覺文化」似乎演變成為一個紛繁、雜亂的概念。在本書的序言中,編者羅崗就「視覺文化」的概念進行了規範,將其與通常所說的「視覺藝術」進行了區分,他認為「視覺文化和視覺藝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視覺文化使人們觀看圖像的場所發生了變化。視覺文化把人們的注意力引離結構完善的、正式的觀看場所,如影院和藝術畫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視覺經驗的中心。」

這正如伊雷特·羅戈夫(IritRogoff)指出的:我們留意到的一幅畫可能出自於一本書的護封或一則廣告中;看電視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觀看者的個人行為;我們可以像在傳統的電影院里看電影一樣,從錄像帶、飛機或有線電視上看到電影。正像文化研究已尋求了解人們在大眾文化消費中創造意義的諸種方式一樣,視覺文化首先研究人們日常生活的視覺經驗。在觀看過程中,人們也同樣能夠見到經典,只是圖像經典在這時已經被賦予了完全不同的意義。由此,所謂「讀圖時代」的來臨,也就是意味著多樣化的視覺研究不僅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正在改造整體性的社會結構。這需要研究者有新的問題意識和方法意識。

「視覺文化研究」正好提供了建立這樣一種新的理論領域的契機,《視覺文化讀本》則是展現了各種研究的可能性及成果。無疑,不論是本雅明時代所強調的攝影技術,還是當今迅猛發展的網路科技,都是「視覺文化」賴以發展的技術平台。伴隨著現代傳播科技的發展,影像技術、電子信息技術逐漸興盛,「虛擬空間」介入現實空間,「視覺文化」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電視直播改變了電影將過去延時記錄下來的做法,把遠處發生的事情同時地呈現出來,更重要的它還意味著主體將更緊張更有效地去看、聽和感知生活世界。整個世界在瞬間被遠程地呈現出來,而關於這個世界的幻想也毫無限制地迅速傳播開來。書中「看的方法與日常生活」一章,便分析了視覺文化如何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時空在技術作用下似乎被整合在了一起。

現代文化日益轉向以視覺為中心,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標誌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視覺文化讀本》中的文章便是在對這一趨勢做出各自的回應,通過「視覺文化」之眼,來「觀視」這個世界,不是把文化單純看成是現實反映的觀念形態的東西,而是看成構成和改變現實的主要方式,在構造物質世界的過程中起著能動的作用。

  編輯推薦 

  此書是在「大眾化」的範疇中對於「視覺文化」冷靜的觀看和反思,本書不僅收錄了繪畫,電影,攝影,雕塑等多方面藝術形式的論題外,作者還通過更多維的角度和視野去看待「視覺文化」這個非常廣義的辭彙,本書不同學科出發闡釋「視覺文化」,所論述主題涉及「何謂視覺文化」、「看的方法與日常生活」、「身體與空間」、「性別與凝視的政治」、「種族、認同與主體性」,本身收錄的二十餘篇著作中不乏西方理論文化大家如「蘇珊·桑塔格,讓·鮑德里亞,本雅明,布迪厄,麥克盧漢等,可以說本身是視覺文化理論的多元合集,為視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理論依據。

《論攝影》(【美]】蘇珊·桑塔格,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 

作者: 【美】蘇珊·桑塔格

  譯者: 黃燦然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

  頁數: 211

  叢書: 蘇珊·桑塔格文集

  ISBN: 978753274410

  內容簡介 

  《論攝影》不僅是一本論述攝影的經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論述廣泛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它不是一本專業著作,書中也沒有多少攝影術語,儘管有志於攝影者,應人手一冊;它的對象主要是知識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互相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係,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

  對讀者而言,《論攝影》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不在於桑塔格得出什麼結論,而在於她的論述過程和解剖方法。這是一種抽絲剝繭的論述,一種冷靜而鋒利的解剖。精彩紛呈,使人目不暇接。

  桑塔格一向以其莊嚴的文體著稱,但她的挖苦和諷刺在這本著作中亦得到充分的發揮。《論攝影》出版於一九七七年,轟動一時,引起廣泛的討論,並榮獲當年的全國圖書批評界獎, 至今仍被譽為「攝影界的《聖經》」。

  編輯推薦 

  蘇珊·桑塔格所著的《論攝影》被中國攝影界評為攝影中的「聖經」,它在攝影中的重要性是任何一本理論專著都無法替代的,《論攝影》有著很多不同的版本,第一本傳到大陸的應該是黃翰荻所編譯的, 2005年由艾紅華等人所譯的版本是近些年傳播最為廣泛的,但是由於蘇珊·桑塔格對攝影上本質問題描寫較多,導致了翻譯過程中一些專業辭彙較難理解的問題,時隔三年,2008年由黃燦然翻譯的版本是最近比較恰當的版本,非常貼合了蘇珊·桑塔格的語法習慣,桑塔格深入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互相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係,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這本《論攝影》對世界攝影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是攝影理論推動攝影實踐的典型代表,也是了解、學習,研究攝影的必讀書。

 《同時——隨筆與演說》(【美】蘇珊·桑塔格,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者: [美] 蘇珊·桑塔格

  譯者: 黃燦然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2009-1

  頁數:244

  ISBN:9787532746576

  內容簡介 

  《同時:隨筆與演說》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作者一些甚少發表、不為人知的傑作。第二部分是時事評論。由於桑塔格寫作這些評論文章的期間,正是美國外交政策急轉彎和世界局勢動蕩的時期。作者當時對局勢的尖銳評估和對布希政府的猛烈抨擊現在回顧起來是極具預見性的,而對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事件的犀利剖析並不只是局限於事件本身,而是秉承作者兩部有關攝影專著(《論攝影》和《疾病的隱喻》)的洞察力,對美國暴力文化提出嚴厲的批判。但更重要的還是她在惡劣環境中堅守知識分子的獨立性。

  第三部分是演說稿。這些講稿是桑塔格一生寫作與行動的融通,是隨筆家、小說家、公共知識分子、行動主義者這些她從一開始就具備,但常常經渭分明的角色的重疊、浸透和深化。可以說,她一生在理論上讚揚的,在實踐中都做到了:她以自己「內省的能量、熱情的求知、自我犧牲的準則和巨大的希望」、「從一生深刻而漫長地接觸美學所獲得的智慧」、「勇氣與抵抗」、「道德考量」,而最終成為了「自己的仰慕者」。

  《同時》的書名取自蘇珊·桑塔格最後一次演說的標題,之所以以此為書名,是為了紀念《同時(隨筆與演說蘇珊·桑塔格文集)(精)》多種聲音的性質,紀念她的文學活動與政治活動、美學思考與倫理思考、內心生活與外部生活的不可分割性。

  編輯推薦 

  《同時:隨筆與演說》是蘇珊·桑塔格去世前的重要著作,2004年12月28日,蘇珊·桑塔格因患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之併發症在紐約與世長辭。2009 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將在這位偉大女性的逝世紀念日前後,隆重推出她的最後一部隨筆集《同時:隨筆與演說》,以紀念桑塔格逝世四周年。蘇珊·桑塔格在去世前曾準備了幾部著作的書寫與出版,包括2部小說,和一部論述疾病的著作,並希望完成她在去世前的最後一本隨筆,但沒等這幾部書完成,她就離開了人世,《同時: 隨筆與演說》的書名取自蘇珊·桑塔格最後一次演說的標題,之所以以此為書名,是為了紀念《同時:隨筆與演說》多種聲音的性質,紀念她的文學活動與政治活動、美學思考與倫理思考、內心生活與外部生活的不可分割性。也是非常接近她預想的最後一部隨筆的作品。全書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作者一些甚少發表、不為人知的傑作;第二部分是時事評論;第三部分是演說稿。

 《明室》(【法】羅蘭·巴特,趙克非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副標題: 攝影縱橫談

  作者: (法)羅蘭.巴特

  譯者: 趙克非

  出版社: 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年: 2003-1-1

  頁數: 187

  ISBN: 9787503922916

  內容簡介 

  《明室:攝影縱橫談》內容為:現實主義者們,我也是其中的一個,在我肯定地說攝影是沒有寓意的圖象時,哪怕那些寓意使照片的解讀明顯地轉了向,我就已經是個現實主義者了,根本不把照片當作真實物體的「拷貝」,而是把它看作「過去的實在事物的表露」;是「魔法」,不是藝術,研究照片有一種證明力,這種證明針對的不是物體,而是時間。依照現象學的觀點,照片的證明力勝過其表現力。

  編輯推薦 

  羅蘭·巴特是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也是符號學研究的先驅人物之一。羅蘭·巴特所著的《明室:攝影縱橫談》是一本圍繞攝影本質進行探討的書籍,書中圍繞攝影的存在與照片所承載的「存在過」提出自己的觀點,羅蘭·巴特在本書中不是要講述攝影是什麼,而是通過攝影的功能所折射出的社會文化進行深度的剖析。對於攝影家與攝影理論工作者來講,本書是極為值得閱讀的,此書1995年發行第一版,2003年的第二版引起很很多文化學者的關注和好評,2011年初,第三版也已經發行。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瓦爾特·本雅明,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副標題:本雅明論藝術

  作者: [德] 瓦爾特·本雅明

  譯者: 許綺玲 / 林志明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4-08

  頁數:158

  ISBN:9787563345137

  內容簡介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論藝術》(影像閱讀)是Benjamin, W.的作品Illuminations (1970)。全文討論藝術及其產物在歷史的脈絡中如何因為藝術生產工具的發明而產生質變與量變,並討論這種變化的過程如何滲透到文化的場域中,使文化場域中的權力重新被界定。經由Benjamin, W.犀利思想的引介,吾人可一窺各類藝術在近代演變的來龍去脈,及其與科技結合後隱晦不顯的一面。

  編輯推薦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是20世紀前半期德國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家,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所著的影像批評專著,本書的影響力一直影響著現今的攝影界,此書也是本雅明首次提出手工性作品存在的重要意義。此書分為4個章節,《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繪畫與攝影》、《法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畫展》,本雅明在書中最重要的篇章《攝影小史》中始終灌輸著「靈光」這一字眼,本雅明是這樣論述的:「曝光過程使得被拍者並非「活」出了留影的瞬間之外,而是「活」入了其中:在長時的暴光過程里,他彷彿進到影象裡頭定居了。」今天攝影界所流行的「復古運動」也印證了本雅明所提出的理論,古典繪畫對於攝影是否屬於藝術範疇的爭吵的正是繪畫對於攝影切片式的記錄方式的懷疑,而後期攝影技術對於黑暗的控制和掌握正無意間喪失了圖象的「靈光」,這也是為什麼前期肖像攝影優於中期擺拍肖像攝影的感受力的原因,我們得到了控制黑暗的能力卻喪失了揭示被攝體「靈光」的能力,由此我們不得不佩服這樣的一位思想家對於事物本質細節的深刻認識。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德】瓦爾特·本雅明,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作者: [德] 瓦爾特·本雅明

  譯者: 王才勇

  出版社: 中國城市出版社

  出版年: 2002-01

  頁數: 195

  ISBN: 9787507413694

  內容簡介 

  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主要論述了機械複製技術的發展給藝術領域帶來的一系列變革。它把藝術人從一向被人們所崇敬的神聖的「祭壇」上拖了下來,在摧毀了傳統的同時使現代藝術具有了新的特點、價值和接受方式。在這裡,我主要想談一下這本書中關於「光韻」這個概念的若干問題。

  編輯推薦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是被譽為「歐洲最後一名知識分子」的瓦爾特·本雅明所著,本身中曾多次提到本雅明一直所提出的「靈光」理論,即在作品創作時與被創作體所發生的關係,具有手工的獨創性,在機械時代到來後,作品經過機械化生產,任何藝術品都變成了商品,可供銷售,這樣作品與藝術家的關係就被割裂了,在本雅明看來,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品,就是存在著這樣的獨創,原始的關係,一件藝術品在它產生的那一刻在那個地方,它就構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區別複製品的一個最本質的東西。本書通過攝影,電影,繪畫等多方面闡述本雅明對於藝術的獨特見解。

《上帝的眼睛:攝影的哲學》(瓦爾特·本雅明 / 蘇珊·桑塔格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副標題: 攝影的哲學

  作者: 瓦爾特·本雅明 / 蘇珊·桑塔格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2-01

  頁數: 241 頁

  ISBN: 9787300069470

  內容簡介 

  本書可以說是介紹在相機後面和圍繞著相機的視覺文化的歷史,那些圍繞在攝影的藝術、哲學與美學,攝影的意識形態、攝影的「觀看之道」以及攝影與殖民統治等等,這些圍繞在攝影的久遠的問題,自本雅明的那個「機械複製的時代」就成為「靈光」圍繞,在布爾迪厄、約翰·伯格、蘇珊·桑塔格等思考者的筆下,攝影展現出一派關於人類目光與影像的「生存圖景」,從而在人類社會與文化的歷史上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書可以說是關於「攝影文化」思考的一條河流,蘇格拉底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在「攝影」的光耀並未消散之時,本書亦是一種緬懷與追奠。

  編輯推薦

  《上帝的眼睛》是一本彙集了西方著名理論家得視覺文集,其中包括:本雅明的《攝影小史》、布爾迪厄的《論攝影》、克里斯蒂安·麥茨的《攝影與物戀》、約翰·伯格的《攝影的使用》、保羅·蘭度的《視覺帝國:攝影與非洲的殖民治理》,馬丁·李斯特的《電子影像時代的攝影 》和蘇珊·桑塔格的《他人之痛》等,這些重要的攝影理論構成了本書的主要內容,並且本書的編者吳瓊還發表了《視覺性與視覺文化——視覺文化研究的譜系》作為本書的開篇,為研究視覺,攝影者提供很重要的理論依據。

 《攝影與社會》( 【法】吉澤爾.弗倫德,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年出版) 

副標題: 攝影藝術譯叢

  作者: (法)吉澤爾.弗倫德

  譯者: 盛繼潤 黃少華譯

  出版社: 浙江攝影出版社

  出版年: 1989年3月

  頁數: 170頁

  ISBN: 9787805360423

  內容簡介 

  《攝影與社會》最早把攝影作為一種社會力量來加以討論,因而成為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本書詳盡而又具體的考察了攝影家必須面對的各種無所不在的商業、社會和政治上的需要,同時又探索了攝影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了它們,作者以社會學者的清晰和小說家的激情,把讀者領進這座另人眼花繚亂的歷史宮殿,領略其中的「無限風光」。

  本書最早於1974年在法國出版。

  編輯推薦

  《攝影與社會》的中譯本據倫敦Gordon Fraser出版社1980年英文版譯出,概括了從1839年攝影宣告問世直至今日的這段歷史。本書作者吉澤爾.弗倫德認為攝影是一門藝術,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個攝影大師必須是能夠運用照相機記錄和反映社會的人。本書從這一角度切入,對攝影和社會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揭示,幫助專業攝影工作者和業餘愛好者領悟攝影的真諦。

《美國攝影百科全書》(王景堂譯,中國攝影出版社,1995年出版)

作者: 王景堂等譯

  譯者: 王景堂

  出版社: 中國攝影出版社

  出版年: 1995-12

  頁數: 594

  ISBN: 9787800070921

  內容簡介 

  《I C P攝影百科全書》是美國紐約攝影國際中心組織編寫的一部單卷本攝影專業大型辭書,本書中占相當比例的詞條釋文,集中而詳盡闡述了攝影在某一領域中的萌發、演變和發展過程。一些闡述攝影科學、技術、工藝的詞條,也足能指導攝影者進行某一方面的實踐應用。此外,大約300餘條攝影家和攝影科學家的傳記詞條,加之本書附錄一列入的20000多位各國攝影家資料,對於廣大中國讀者來說,參考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編輯推薦

  1995年末出版的美國攝影百科全書無疑給整個攝影界帶了巨大的驚喜,ICP是世界最大的攝影中心,被攝影界稱為攝影的心臟,其出版的《美國攝影百科全書》中收錄了一些闡述攝影科學、技術、工藝的詞條,並集中而詳盡闡述了攝影在某一領域中的萌發、演變和發展過程。其中還包括大約300餘條攝影家和攝影科學家的傳記詞條,和20000多位各國攝影家資料,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攝影工具書之一。

《攝影的哲學思考》(Vilem Flusser,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

作者: Vilem Flusser

  譯者:李文吉

  出版社:遠流出版公司

  出版年:1994-02

  ISBN:9789573221296

  內容簡介 

  攝影術的發明,至今才一百五十多年,和人類文明的重大里程碑,也就是線性書寫/文字的發明,比較起來是極為年輕的思想傳遞媒介。然而「技術性圖像」的發明,意謂著人類「現實的複製能力」的增強,這是否暗示人類的文明即將經歷一次根本性的結構改變?本書嘗試對這項懷疑,作較易明了的舉證。並透過攝影的哲學文化批判,清晰且透徹地評析思想解放的辯證,值得細讀。

  編輯推薦

  這本由李文吉翻譯由法國思想家維列姆·弗拉澤爾所著的《攝影的哲學思考》從人類的兩種語言的重大轉變為出發點,從文字書寫的的語言到圖像產生的圖像語言談起,攝影作為「技術性圖像」 的產生對整個世界產生了很多影響,因此本書的目的是:不為某個既存的論點辯護,而是為「攝影」這個主題的哲學精神討論做出貢獻。

 《視覺藝術鑒賞》(【英】約翰·伯傑,商務印書館,1994年出版)

作者: 【英]】約翰·伯傑

  譯者: 戴行鉞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 1994-2

  頁數: 199

  叢書: 商務新知譯叢

  ISBN: 9787100015356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七篇編上序號的文章,以任何順序閱讀均可。其中四篇圖文並用,其餘三篇純用影象,論述了視覺藝術的理論和鑒賞知識。這些全圖式的篇章意在引起與言語篇章同樣多的議題。

  編輯推薦

  由約翰·伯格所著的《視覺藝術鑒賞》是一本流傳並不多的視覺藝術論述,本書從約翰·伯格一直提出的觀看先於語言這一命題出發,展開討論,在若干章節中展開不同觀點的討論,其中包括圖文和單獨的三個章節的影像,本書討論的重點在於語言與觀看,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書籍。

《觀看之道》(【英】約翰·伯格,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作者: [英] 約翰·伯格

  譯者: 戴行鉞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7-9

  頁數: 182

  ISBN: 9787563350964

  內容簡介

  《觀看之道》這本談論藝術與社會之關係的小冊子初版於1972年,基於英國BBC同名電視系列片寫成。全書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圖文並用;其餘3 篇,純用影像。每篇文章討論一個主題,諸如:藝術與政治,女性作為觀看的對象,油畫自身的矛盾以及廣告與資本主義白日夢。30多年來,本書激起的爭論歷久不衰,其觀點幾成此一領域的常識。

  編輯推薦

  這本被掛在約翰·伯格(John Berger)名下的名作,實為他與斯文·布勞姆博格(Sven Blomberg)、克瑞斯·福克斯(Chris Fox)、邁克爾·迪柏(Michael Dibb)、理查德·荷里斯(Richard Hollis)的集體心血。本書初版於1972年,是基於英國BBC同名電視系列片《Ways of Seeing》寫就的。全書包括7個篇章,其中4篇,圖文並用;其餘3篇,純用影像。每篇文章討論一個主題:藝術與政治,女性作為觀看的對象,油畫自身的矛盾,以及廣告與資本主義的舊夢縈繞。而圖像篇章則試圖以未加說明的圖畫引發讀者的獨立思考。

  多年來,本書激起的爭論歷久不衰。細究其觀點,尚不能完全稱之獨到,其關於複製作品帶來的視覺認知的變化與政治的隱喻,來源於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的發揮。關於裸體與裸像、裸像與男權,多少與福柯的哲學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而油畫、廣告之與資本的關係,則與馬克思的思想有所關聯。但《觀看之道》的意義並不在於其中所展示的幾種觀看的方式本身,它出現在後現代主義視覺文化逐漸發展成形的上世紀70年代,在數千年視覺藝術搭建起的象牙塔中突出重圍,告訴人們: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去觀看藝術、了解藝術。

《看》(【英】約翰·伯格,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作者: (英)約翰·伯格

  譯者: 劉惠媛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5-01

  頁數: 210

  ISBN: 7563351213

  內容簡介

  這部《看》,堪稱其名作《觀看之道》的姊妹篇,帶引我們探索日常所見背後的深意。作為一位藝術批評家,小說家和文化史家,約翰 伯格以其攝人的雄辯,敏銳的洞察和機智有力的批評向資本主義社會開火。這部批評文體分為三部分,首先以我們看動物的方式為切入點,回溯人類與動物漫長而悠遠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繼之以對攝影功能的思考,與蘇珊 桑塔格遙相唱和,最後則聚焦於藝術,談繪畫,論雕塑,從容遊走於社會,心理與藝術各個層面,頗得瓦爾特 本雅明的遺風。

  編輯推薦

  約翰·伯格大概是20世紀視覺評論家中最風格獨具的一位,他的文字在繪畫與攝影間游弋,看似散漫無骨,但卻將影像的理論把捏於股掌間。《看》一書也不例外。《看》的英文版出版於1980年,是伯格繼《觀看之道》後又一本論述影像文化的書,收錄了20餘篇評論。它們大多數作於上世紀70年代,即伯格寫作的後期階段。通過伯格,我們模糊繪畫和攝影的邊界,僅僅從觀看入手,縱橫於視覺文化的發展脈絡之中。

  這本批評文集分為三部分:首先,以我們看動物的方式為切入點,回溯人類與動物漫長而悠遠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正面臨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永久失落的結局;繼之,以對攝影功能的思考,與蘇珊·桑塔格的影像理論遙相唱和;最後,將目光聚焦於藝術,談繪畫、論雕塑,從容遊走於社會、心理與藝術各個層面,頗得瓦爾特·本雅明遺風。文集關注「可見」本身所包含的意義和不可思議之處,堪稱視覺文化方面的經典之作。

 《攝影》(大衛·約斯, 三聯書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

副標題: 速成讀本

  作者: 大衛·約斯

  譯者: 匡釗 / 廉萍

  出版社: 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02-2

  頁數: 144

  ISBN: 9787108016706

  內容簡介

  並非人人都作畫。也不是每人都雕刻青銅或大理石,寫下過交響樂或偉大的文學作品。此種追求屬於「高雅藝術」的範疇,需要少數天才所具備的創造性。這些高雅藝術受到兩千年歷史與批判的承托,顯得遙遠、權威和神秘。但我們都可以參與攝影的製作和消費;這種媒體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幾乎無窮盡的廣告、報刊、家庭、商業和創造性的圖片把我們重生包圍。我們每個人都曾或親自拍攝或讓別人為我們拍攝。

  這種情況的普遍存在與攝影過程的簡單密切相關,並已經促成了一種多樣的人格混亂:攝影似乎不能確定自身是什麼,在高尚的傳統美術對照下感到震懾和極為不安。這種身份危機主要來自攝影被技術,或特別被設備推動的觀念,至於攝影師——「作者」,基本是不可見的。當我們看一張照片時,我們傾向於透過表面觀察背後的原始對象。繪畫和雕刻的外形牲使我們深思藝術家的嫻熟甚至是天才的技巧,但我們的目光很少停留在照片表面去思考作者的意圖和所傳遞的信息。於是,為捕獲我們的注意力,攝影師們試圖通過明確攝影中的特定要素來強調他們媒體的獨特,並希望提升它至美術的崇高領域。

  編輯推薦

  大衛· 約斯所著的 《攝影》速成讀本是一本定位十分準確的圖文口袋書,圖書裝訂精美,銅版紙印刷,從攝影的基礎類型出發,向專業內的攝影初學者介紹了一個異彩紛呈的攝影世界。速成讀本《攝影》是整個「速成讀本」系列的一部分,通俗易懂而又不落俗套的介紹著攝影歷史發展的各個流派特定,承啟關係,同時又從攝影存在的不同方面去看待攝影對於現代社會的影響,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政治工具、時尚觀念,治療手段和保存我們值得珍藏的記憶的功能性展開話題,闡述了當我們拿去相機為他者拍攝或邀請他者為我們拍照這樣的消費開始,攝影在我們生活中開始變的不同,也導致了當我們觀看一幅攝影作品時所產生的不同理解這樣的觀看現象。

《攝影簡史》(【英】伊安·傑夫里 三聯書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

作者: [英] 伊安·傑夫里

  譯者: 曉征 / 筱果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2002-12

  頁數:249

  ISBN:9787108017345

  內容簡介

  伊安·傑夫里的這本名著是一部關於攝影史的簡單評論,它解釋了我們判定一張照片好壞的依據,用攝影的方式記錄畫面有什麼特殊之處,一張照片的精華在哪裡,以及攝影與其他藝術形式的關係。藉助於從攝影之父福克斯·塔爾伯特到當代攝影大師的範例,這種出色的研究為我們在評論方面提供了獨特的參考。正如《英國圖書新聞》所指出的,對於任何一個攝影課程的學習者,對視覺媒介感興趣的人或攝影影像傳播工作者,本書都是必讀書。

  編輯推薦

  與我們常見的史書不同,這本書的作者沒有從攝影術的發明講起,而是直接切入攝影師和作品。準確地說這是一部寫於20年前的歐美攝影簡史,作者的視野範圍是十九世紀40年代到二十世紀70年代活躍於歐美主流社會的攝影師。全書分為十個章節,每一章都有一個文化主題。它不是對時間、事件、人物的全紀錄,而是一部關於攝影史的簡單評論,它解釋了我們判定一張照片好壞的依據,用攝影的方式記錄畫面有什麼特殊之處,一張照片的精華在哪裡,以及攝影與其它藝術形式之間的關係。

《紀實攝影》(【美】阿瑟·羅思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作者: [美] 阿瑟·羅思坦

  譯者: 李文吉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

  頁數: 162

  ISBN: 9787563350971

  內容簡介

  《紀實攝影》表現攝影家對環境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追求……紀實攝影家以冰冷的機器記錄邊緣景象或被人有意無意間「忽視」的事實,卻往往能借著影像的力量,使攝影成為參與改造社會的工具。從紀實攝影發生的社會背景與歷史沒載看,它的批判性和幹革命性不言而喻。副產品紀實攝影史就是一部攝影家對人世間的不公、黑暗、動亂、肅削……進行記錄、表述與傳播的歷史。通地影像,他們達到宣傳鼓動,進而促進社會變革,使人間更美好的目的。

  編輯推薦

  在西方,系統而嚴謹的介紹某一類型的攝影圖書並不多見,國內所介紹的更是以風光,速成,攻略,手冊為主,我們對於某一類攝影的看法總是局限於幾位攝影家或是他們的代表作。由阿瑟 羅思坦所著的《紀實攝影》是一本系統的,分類的,全面的去了解攝影史發展的其中一個片斷所出現的現象。作者以平易的文風介紹了當代著名紀實攝影家的貢獻,他們的風雨歷程、創作理念、參與社會活動的方式、對人性的追求等許多方面,為讀者提供了關於紀實攝影的立體的、全景式的信息。

《落差》(【法】于貝爾 達彌施,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副標題: 經受攝影的考驗

  作者: 【法】于貝爾 達彌施

  譯者: 董強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7-09

  頁數: 228

  ISBN: 9787563366989

  內容簡介

  《落差:經受攝影的考驗》是法國藝術史家于貝爾·達彌施有關攝影與電影研究成果的匯總,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攝影的本質,同時提出一個一直縈繞著他的問題:攝影是沒有歷史的,或者說,由於攝影的本質,不可能存在一種攝影史——哪怕在紀念他所崇敬的瓦爾特·本雅明撰寫的《攝影小史》時,他也多次重申這一問題;第二部分,分述三種不同的攝影實踐,包括曾經曇花一現的立體視像、法國當代作家兼攝影家德尼·洛什的創作,以及加拿大多才多藝的全能藝術家邁克爾·斯諾的作品;第三部分專門討論「建築攝影」這一特殊類型;第四部分探討運動的圖像,也就是電影中的影像,最終提出一個「節奏-影像」的概念,與德勒茲的「時間-影像」與「運動-影像」相映成趣。

  本書是一部有關攝影與電影的理論研究文章合集。作者融現象學、符號學與精神分析於藝術史研究,指出攝影(以及其後電影)的出現,造成各種藝術實踐間的斷裂與落差,從此,再也不能認為這些藝術實踐處於同一層面了。本書堪稱羅蘭·巴特的《明室》之後,法國思想家關於攝影最具啟迪性的著作之一。

  編輯推薦

  由法國評論家于貝爾·達彌施所著的《落差》是近些年流傳比較廣泛的一本影像評論,本書是一部有關攝影與電影的理論研究文章合集,于貝爾·達彌施延續了羅蘭·巴特的《明室》闡述的觀點,又從攝影的本質,攝影與歷史的關係,融現象學、符號學與精神分析於藝術史研究,指出攝影(以及其後電影)的出現,造成各種藝術實踐間的斷裂與落差。它不僅限定為通常意義的攝影範圍,更多的延展與建築攝影,以及曾經曇花一現的立體攝影,電影等角度分析攝影的問題,並在最後提出「節奏影像」的概念,雖然與德勒茲的「時間-影像」有著很多的交叉點,但作者分析性的提齣電影、攝影,繪畫這些出現在不同時期的藝術形式中的關係,「節奏影像」的產生也無疑會給攝影注入一種新的動力。

《美國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專業教程》(【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出版)

副標題: 美國藝術與設計專業品牌教材

  作者: (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

  譯者: 陸加佳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年: 2006-6

  頁數: 379

  ISBN: 9787532247073

  內容簡介

  《美國藝術與設計專業品牌教材·美國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專業教程》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攝影專業教科書。作者從攝影基礎知識入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並配以各個時期攝影藝術家製作攝影圖片的範例,詳盡而系統地介紹了國際上最經典的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和提供了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導。該教科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對圖片製作工藝進行重點詳解,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各種技法或是交叉工藝的同時,得到可重複的創作成果和成功體驗針對當前迅猛發展的數字化影像技術,創造性地對現有圖片製作工藝進行了推廣和改進。毫無疑問,本書必將成為數字影像時代最有價值的攝影圖片製作工藝標準教科書。

  編輯推薦

  2008年初開始,一本由克里斯多佛·詹姆士所著的《美國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專業教程》引起了中國攝影界的很大變化,這是一本為攝影藝術家和學生所推崇的全彩頁技術指南,覆蓋了攝影圖片製作工藝的方方面面。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分章節介紹了各種不同的攝影圖片製作工藝,不僅包括工藝的歷史,所用的化學原料,各種相關的信息,更提供了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導。作者重點介紹了傳統的以及數字化的接觸負片工藝——另外還有藍曬法,范·戴克(Van Dyke)法,樹膠重鉻酸鹽法,鉑/鈀法,齊亞法(Ziatype),玻璃版法,手工塗抹感光乳劑等等一系列技法工藝。本書不僅作為一本工藝介紹性圖書存在,它為中國攝影界普遍沒有對材料語言產生深刻認識的今天提供了一種從材料出發進行攝影研究的可能,隨之而來的便是中國的濕版熱,藍曬熱。


推薦閱讀:

[轉] 【引用】園擺小外套
引用 引用 《FLASH》地球大全代碼
【引用】怎樣看羅盤
【引用】《禪修見本性》
【轉載】引用 教你跳交誼舞

TAG:攝影 |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