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唐人街興衰:最撫慰華人的地方,卻被當地人抵制
華
哥
說
為何唐人街屢遭當地人的抵制?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唐僧牛仔
在海外,不少國家都有唐人街,那是最能撫慰漂泊海外華人的地方了。中文招牌、各式中國商品店鋪、中餐館……這些,都讓在異國他鄉的炎黃子孫莫名覺得親切。
英語稱唐人街為 Chinatown,雖然直譯為中國城可能更恰當,不過新老華僑還是更願叫它唐人街,因為唐代是歷史上中國人最感自豪的輝煌時期。
起初歐美國家唐人街,多半是旅居海外成為少數族裔,遭到排擠而抱團取暖產生的。
唐人街也是老外了解中國的一扇窗戶。不過在今天,仍然有些國家,把唐人街視為洪水猛獸;也有些國家,發現了其中的生意……
·01·
德國沒有唐人街
今天,在許多國家的城市,都能看得到唐人街,可是在歐洲大國——德國,卻沒有唐人街。其實,在德國的漢堡,曾經出現過一個唐人街,只不過它最終消失的結局,是個讓人心酸的故事。
德國歷史學家拉爾斯·阿門達(Lars Amenda)著有《中國在漢堡》一書。根據他的考證,在20世紀初,在漢堡的聖保利區,來自中國的水手,開始用積蓄購買店面,隨後在這裡聚居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當時的《漢堡晚報》,就稱這一帶是個「小中國」。
上世紀20年代,一些中國商人和打工者的合影。(法國《歐洲時報》德國版/拉爾斯提供)
一戰後的中國,單獨與德國簽訂了《德中協約》。正是這份協約,保證了兩國居民在彼國居留和經商的權利。雖然如此,可華人的生存空間並不好,這些肯吃苦又「有錢」的中國人,引起了警察的注意。他們經常以反走私為名搜查這些水手,雖然當時外交部警告漢堡警察,不要明顯地針對中國水手。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當時的中國和德國還在蜜月期。平安躲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國人,並沒有像猶太人那樣早早收拾行李逃離。直到1941年納粹與中國斷交,華人地位開始急劇下降,唐人街上的所有中餐館、雜貨店都被迫關閉。不過仍有大約300多名中國人留守,他們還抱有幻想,納粹對華人的舉動只是戰爭環境造成的。
終於,在1944年5月13日,秘密警察以憑空捏造的「通敵罪」,把仍留在這裡的中國人全部逮捕,投進了監獄和集中營。
史穆克街頭的紀念牌
如今,在史穆克街(Schmuckstrasse)上,除了一塊很小的紀念牌,已經找不到當時唐人街的影子,當地政府也早就把老房子拆掉,甚至連附近的居民,都很少有人知道這段歷史。
直到1960年代,一些受迫害的中國人還一直試圖獲得賠償,但最後都無果而終。官方的說法是:那段歷史不是種族性迫害,而只是普通的警方行動。
·02·
老唐人街和新中國城,粵語和普通話的區別
最早一批海外華人的歷史,總是伴隨著悲情和磨難,可他們又用堅韌不屈的性格,為自己在異國打造出安身立命的生根地,唐人街,是一部濃縮著華僑海外艱辛創業的歷史見證。
在美國「西部大開發」的19世紀,來自中國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出國「淘金」的人,成了美國唐人街最早的建設者。到1851年,在美國西海岸,已經有2萬多廣東人在這裡工作。他們被當時的政府視為「次等公民」,規定居住在特定區域內以免「污染」其他地方,久而久之,他們聚居的地方就成了唐人街。因為居民主要來自廣東,香港和福建,粵語和閩南語也就成了唐人街主要的語言。
華人的工作除了修路採礦外,還從事蔬菜種植、雜貨、搬運和小型商貿等工作,可以看出當時的華工在美生活的艱辛歷程。圖為雜貨鋪前的四位光腳搬運華工。
相比於唐人街的開拓者,新一代的移民,特別是最近幾十年移居海外的中國人,他們大多家境殷實,不少人移民前就有很高的學歷和專業背景,已經不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只靠菜刀剪刀(做廚師和理髮)謀生,而他們的來源地,也擴大到了普通話比粵語更為通行的中國的任何一個地區。
這些新移民,比唐人街的老一輩有了更大的夢想和空間。
對於中產的華裔來說,漂亮整潔的街區,良好的治安和更能融入當地社會的教育資源,顯然比陳舊擁擠的唐人街擁有更多的吸引力。移民的華人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好學校,並享有其它美國人在郊區擁有的便利。和唐人街居民相比,這些人與美國白人鄰居之間的共同語言更多。
隨著中國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遠在大洋彼岸的唐人街,也潛移默化地受著影響,逐漸面臨衰老,取而代之的是新生代的中產階級移民在郊區富人區的崛起。這個新崛起的就是新中國城。
·03·
更多郊區成新的中國城
在網上有個視頻,兩個華裔男孩,他們從小分別生活在美國的唐人街和新生代移民社區。在唐人街長大的孩子從小是吃著蛋撻喝著奶茶長大,而在新移民社區長大的孩子,更多的是和白人同學在麥當勞吃漢堡喝可樂。他們在同一個國家,但是生活似乎完全不同。
Phillip Cheng(左),成長於美國中西部。他是學校中極少數的亞裔面孔。Kai Ng(右),成長於紐約曼哈頓中國城。父母在工廠工作,從小到大四周都是華裔面孔。
在美國,新興起的中國城,基本上都是郊區的商業街。越來越多家境富裕的移民選擇搬至郊區,這種集聚效應,創生了新的中國城。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研究了紐約、費城及波士頓的中國城,發現中國城建得越來越高檔,房價也日益攀升。費城的富裕郊區埃克斯頓鎮就是個鮮明的例子。這裡平均房價約為34萬美元,2000年,僅有6%的居民是華人,而如今,他們的比例是20%。沃爾瑪的旁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餐館和雜貨店。
42歲的王女士有雙碩士學歷,說普通話的她,覺得自己和幾輩人都定居唐人街的華人之間,成長背景相差很多,講的語言也不一樣。 「我真的不喜歡唐人街。那裡沒有郊區乾淨,而且人很多。」她更喜歡郊區平靜的氛圍,而且在這裡也不必像在中國人扎堆的地方一樣,要靠找關係才能讓小孩上好學校。
而在加州洛杉磯,雖然有1938年才修建的全美第一個現代化的中國城,但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擁有一定資產的華裔新移民來到洛杉磯後,還是不願住在中國城附近。他們在聖蓋博山谷地區購買房產。洋人店一家一家地搬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又一家的華人商家。星羅棋布的華裔商號,將幾個城市連成了一片,這風貌一改老「唐人街」一條街的傳統,形成了聖蓋博山谷地區新的「中國城」。
·04·
唐人街成了振興經濟的生意
一百多年來,唐人街從華人自發聚居的社區,逐漸成為遊客尋找中國食物和異國風情的「景點」,如今的中國城,儼然成了一門生意。如何好好打理才能給當地帶來滾滾財源,秘訣還在於如何招徠中國人。
如今的中國人既是消費者,更是投資人。就連一座唐人街都沒有的德國,也被中國城能夠帶來巨大利益的誘惑驅使,張開雙臂歡迎財大氣粗而且敢闖實幹的中國人。
德國《時代周報》去年有篇報道,講述了德國一個小城成為「歐洲中國城」的雄雄野心。
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南部的霍普斯特滕·魏埃爾斯巴赫(Hoppst?dten-Weiersbach),2012年之前只是個沒有任何存在感的小城,當地共有住戶3200人,目前卻定居了約600名中國人, 210個中國中小企業在此地規劃他們的商業圖景。
德國《時代周報》2017年4月12日報道
2012年,一個從深圳來的考察團踏進了這座小城,他們拜訪當地的商業主管部門,詢問了收購企業的可能性。不久之後,中國企業家收購了原屬於美軍的一個不動產作為公司本部,歐洲宏圖之夢從此展開。
當年的美軍駐紮地,現在成為一個叫「橡樹園」的一個小型的華人聚居區。這個定居項目的負責人2012年來到德國創業,她的生意用5個字可以概括——做一切貿易。
當地幼兒園的牆上掛著中國地圖,因為全幼兒園有五分之一的中國小孩。中國人的到來也讓當地的通訊運營公司的業務變得繁忙起來,因為專門打越洋電話的廉價SIM卡銷售業務激增。幾公里以外的小城,德國最大零售商艾德卡(Edeka)的貨柜上,擺著各種專門販賣給中國人的小商品,還貼有 「專供橡樹園的商品」。橡樹園的中國客戶,成了他們的主要利潤來源。
中國企業貢獻了這座城市商業稅的足足5%,同時這些新入駐的商戶還要交納所得稅。當地市長說,以前和鄰市進行足球友誼賽的時候,當地人經常被對手嘲笑:「你們這群農民想怎樣?」但是現在,可沒有人再這樣稱呼取笑他們。
雖然霍普斯特滕只是得到了來自中國的一小部分投資,但目標可不小,他們期待,未來把這裡變成一座「歐洲的中國城」。
在英國,倫敦中國城的眾多餐館也有一個新的目標:為富裕的亞洲遊客奉上家的味道。擁有大約五分之四個中國城的地產巨頭Shaftesbury,一直在招攬亞洲老牌餐廳經營者,還聘請了一家中國公關公司做推廣。
長久以來,便宜和傳統的飲食,一直都是這裡的特點,儘管經營者抱怨連年上漲的房租和稅收,讓傳統的餐廳越來越難生存。可抱怨歸抱怨,老一輩華人留下的傳統觀念,並不是那麼容易改變。
倫敦中國城的中餐館
Shaftesbury首席執行官布里安?比克爾(Brian Bickell)說:「如果中國城向前發展,反映的是現在人的需求,而不是幾十年前人們的需求,中國城就會有未來。有些餐館總是駐足不前,而顧客們卻有了變化,他們如今在尋找略為高端點的東西。」
為誰改變?中國遊客自然成了他們取悅的對象。原因很簡單,2016年訪問倫敦的中國遊客達到16萬人次,他們的人均消費是1370英鎊,而美國遊客人均消費才850英鎊,德國遊客只有420英鎊。
·05·
中國城成了被「抵制」的異文化
一邊是想招攬更多中國人到來,因為這意味著財源滾滾而來,一邊又怕中國人搶走飯碗的天然戒心和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這是如今西方國家對中國城的矛盾心理。
在日本的池袋,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華人經營者們提出了「東京中國城計劃」,就遭到當地商業街的反對,打聽到風聲的右翼分子出動了街頭宣傳車,最後演變成一場出動警察保護中國商店「陽光城」的騷亂。
隨著中國人在日本「爆買」從日用品擴大到不動產,日本人正在改變心中對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日本的媒體上,諸如「東京在建的大型高層公寓,已經有一半以上賣給了中國人」 「住宅區出現了中國人社區,日本居民指責他們『不遵守居住規則』、『太吵了』,相互間關係緊張,處於一觸即髮狀態」的報道也屢見不鮮。
最後,提出東京中國城構想的一部分人接受了「與當地社區協調不夠」的批評,開始參加社會活動,試圖融入到當地社會。
和日本的情況類似,在西班牙,華人批發商聚集的「中國城」也在各地不斷湧現,他們與一些西班牙商家及其他群體的利益衝突也隨之而來,甚至發生了專門針對中國城商戶的暴力事件。
2004年,西班牙東部城市埃爾切市發生了西班牙人焚燒華人鞋店的暴力事件
當地民眾是以一種恐懼和反感心理,來看待身邊這些華人的新發展。因為在他們看來,中國人在哪裡,都會自成一個群體,幾乎不和當地人交流。而且在中國城,華人開的都是高檔車,但他們卻幾乎從不參與任何當地的社會活動。
雖然這些年華人在海外取得的成就,大多是依靠自己努力得來的,但財富畢竟來自當地,對當地社會有所回報也理所應當。但是一直以來,華人在這方面始終鮮有表示,這似乎顯得有點「霸道」。
其實,無論是古老的唐人街,還是中國城,其實都是華人群體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當地文化的一個熔爐,對推動華人進入當地主流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
千年前,唐太宗做對了「王道」和「霸道」的選擇題,開啟了影響世界的大唐盛世,讓華人至今仍以唐人為自豪。今天,唐人街也好,中國城也好,同樣承載著融合不同文化的作用。
但「唐」代表的不僅僅是強大的硬實力,更多的是仁義禮智信的價值召喚了。
參考資料:
歐洲時報網《德國唐人街:漢堡「小中國」的興起與衰落》
德國時代周報
環球時報《藏在德國山區「中國村」:自稱地處「歐洲中心」》
【世界華人周刊(wcweekly)版權所有 華哥編輯】
推薦閱讀:
※美國聯邦政府為何要掃蕩華人月子中心
※華人女星作品130
※華人女星作品322
※奧巴馬的華人團隊
※川普出大招!赴美入境新規嚴查所有人 綠卡華人也遭殃,這些事情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