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服日,我們為什麼要穿漢服?

何為漢服?漢服之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實際上是從軒轅黃帝時代起、至公元17世紀中葉,代表了古代中國一以貫之傳承數千年的服飾文化,其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其核心是華夏禮儀文化為基礎形成的冠服體系。

「漢服」始於軒轅黃帝制冕服,於周朝初步定型;至西漢,確立儒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正統思想地位以後形成的正朔服飾文化,以至於後世王朝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共25部史書中,有10部設有專門章節《輿服志》用於記錄展現當時中國的車輿冠服與各種儀仗等華夏禮制文化的風貌。

《周易·繫辭下》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這是什麼意思呢?上衣下裳這是符合天地宇宙大哲,反映了古代漢民族的世界觀。

「漢服」中的「漢」字詞義實際上存在著外延,由漢王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漢」這個詞也因此成了華夏民族永遠的名字。

歷朝歷代史書中,對漢服一詞的記載頗多: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無論是統治中原的正朔王朝(如漢、唐),還是還是統治邊地的少數民族政權(如遼)都承認漢服作為漢民族的民族服飾的地位,而接受了中原農耕文明先進文化熏陶後的邊疆政權同樣也吸收了中原的服飾禮制,如遼、金等。

在清兵入關之前,無論是漢民族王朝統治,還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江南,都不曾影響華夏服飾禮制文化的傳承接續。而漢服只分形制不分朝代。漢服的形制隨年代有所變化,但交領右衽的基本特徵從未改變,這就是漢服歷史傳承接續的最好力證。

那漢服什麼年代中斷的呢?明末清初,滿洲八旗入關後,為了維護統治、分化瓦解佔據絕對人口多數的漢民族的民族意識,從思想、服飾、文化等領域進行全面地「去漢化」。事實上,儒學的僵化變異與中國社會文化與生產力的停滯,也與此有很大的關係。

《清史稿》:「昔金熙宗循漢俗,服漢衣冠,盡忘本國言語,太祖、太宗之業遂衰。」「有效他國衣冠、束髮裹足者,治重罪。」

滿清統治者認為,金朝帝業衰落的原因是因為金朝自金熙宗開始的漢化改革,實則不然,從金熙宗開始到金章宗完顏璟的「明昌之治」,女真社會完成了從落後保守的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最後轉變。女真的漢化改革讓金王朝的國力大增,社會生產力進步明顯。金朝衰落與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受到野蠻的蒙古大軍不斷征伐攻打,與漢化改革無關。

順治二年,清軍攻佔江南各省之後,正式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剃髮易服」的殘酷政策,因為著漢家衣裳被殺者不可計數。漢族長期的抵制鬥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的政策部分保留了漢服的服飾特點,但總體上以華夏禮制文化為核心的漢服徹底消亡了。旗袍、馬褂、長衫都是在此時開始大行其道。

但到今天,漢服為何能夠復興?理由很簡單,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中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日俱增。

與此同時,作為單一制國家,雖然憲法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但在法律中又強調對少數民族的保護,這樣在法律實踐中形成民族特權,民族特權導致了少數民族對多數民族(漢族)逆向歧視。也就是說,法律面前應當人人平等,與民族、性別、年齡、職業、地域等無關。如果法律考慮民族因素,不管是保護少數還是保護多數,都背離了法治的精神。在這種事實上對占人口多數的漢民族公民的逆向歧視的民宗政策的影響下,漢民族的民族意識的復興成為了必然,而被滿清野蠻摧毀的以華夏禮制文化為核心的漢民族服飾——漢服,也就由此開始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漢服運動是在三股勢力、兩面人和官方壓制、虛無漢族民族意識的大環境下,漢民族在民間興起的一種自覺、自發的自救運動。

漢服,首先是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在逆向歧視的民宗政策影響下,這一點必須始終強調。從滿清剃髮易服以來,漢族的服飾傳統被斬斷,漢民族成了最沒有民族特徵的民族。現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照片,其他少數民族代表都穿著各自民族的傳統服飾,只有漢族沒有。漢族難道沒有擁有本民族傳統服飾的權利嗎?

漢服是目前最能代表華夏幾千年服飾文化傳承演變的文化符號,這一點是客觀事實,任某些居心叵測者再三詭辯,也是難以迴避的。「漢服」是最能代表「華服」概念的服飾也好,「漢服」是「華服」的無視六分之一也好,漢服作為漢民族的民族服飾的原則都應堅持。佔中國人口90%以上的人口最多民族居然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這豈不是太過滑稽可笑了嗎?「漢服」不是「華服」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那又什麼才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越怕破壞什麼「××團結」,某些極端分子越囂張。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何光順老師發了一條微博,內容值得我們深思。

「漢文化不完全等同於中國文化,但卻最能代表中國文化,也是中國的主體文化,因為漢民族文化又是超越了族群,而成為全世界最具原創性的本源文化。中國之所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也是因為漢民族以其偉大創造帶領各少數民族實現了向心的凝聚。任何消解漢民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行為,都實際消解了中國。」

始於衣冠,達於博遠,不只是一句口號。以衣冠為切入點,然後逐漸深入其他的人文領域,進行復興運動。少數民族有熱愛自己民族文化、服飾的自由,漢族同樣也有權利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服飾,我們更希望的是自己的民族與民族感情被等同的尊重。任何一個群體都有自己必須要堅持的東西,立場是不能夠退讓的,不能因為害怕他人的觀點,就躲到了角落不敢發聲。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大鷹赤子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

這篇文章與驚鴻合作完成。這篇所有打賞都歸驚鴻。驚鴻為了追夢,辭去工作,也經常抽空幫忙一起創作,實屬不易,也非常感謝驚鴻憂國憂民。這篇打賞請註明「驚鴻」,大鷹將統計後轉給他!


推薦閱讀:

UC頭條:和古人相比, 我們的內衣都弱爆了 ... | 意外
如何科學地預測我們會愛上誰?
周國平:在黑暗中並肩行走。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這種孤獨,我們的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著誠摯的愛 人人網@李豐華√的日誌
那些年讓我們念念不忘的古裝武俠劇
我們分手吧……今年被轉瘋了的日誌

TAG:漢服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