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第三十一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第三十一集) 2012/11/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3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二百零一頁,從第六行看起:
這是概要的十門第五門,「所被根機」。「前明本經廣收萬類,普被三根。今當更明,萬類之內,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誰是當機」。廣收萬類,普被三根,這是總說。這個地方要給我們介紹的,萬類當中什麼人、哪一類適合(就是最適合)修這部經。上中下三根當中,到底哪一種根是這個經的當機者,這個法門,就是最適合他修學的。
一開端就為我們辨別根、器,「夫根器有是器與非器之別,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器」。前頭是用比喻來說,器皿,這茶杯是個器,它的作用能盛水,如果它破了,破了就不能盛,盛水就漏掉。這是如果說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這個法露就是比喻甘露。天人最好的飲料是甘露,佛給我們所說的一切經法,就像甘露一樣,我們能不能接受,有沒有接受的時候把它漏掉,這破損的就是非器。
「《疏鈔》雲」,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疏鈔》說的此地可以用,《彌陀經》跟本經是同一部經,叫大本、小本,小本講得簡單,大本說得詳細,都是說的一樁事情。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頭說,「前三非器」,前面這三種,哪三種?無信,他不相信;第二種他不能發願,不想往生極樂世界;第三種無行,他不念佛。不信、沒有願、不念佛,就沒法子修學這個法門。「反是皆器」,反過來那都是本經契機者,就是他有信、他有願、他肯念阿彌陀佛。
這下面給我們說信,信什麼?這個非常重要,決定要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蕅益大師在晚年,自己起了一個別號叫西有道人,西方極樂世界真有,用這個做他的名字,西有道人蕅益大師,說明他真信。「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是必須要相信的,尤其三句太重要了,相信眾生跟佛是一體,是一不是二。這個確實很多念佛的人都不相信,所以,他念了一輩子到最後不能往生,他有疑。決定要相信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彌陀確確實實是我自性清凈心中所生之佛。所以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這個心是真心,不是現在起心動念的心。起心動念的心是凡夫,不起心不動念那個心就是阿彌陀佛。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起心動念是妄心,真妄不二,真心跟妄心是一不是二,為什麼?迷悟不同。迷了就妄心,覺悟了真心,所以妄心,別無體性,妄心的體性是真心。妄心不能生、不能現,能變,把什麼變了?把真心所生所現的現象變了。真心所現的、所生的是實報莊嚴土,叫法性土;阿賴耶把它變成十法界,把它變成六道。於是乎我們就曉得,原來六道十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這個理跟事都要搞清楚,我們真信了。所以「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是我們自己真心現的,我現在想往生哪有不能生的道理!凡是往生產生障礙,最後不能去了,這是重要的因素。
在此地給我們講信願行,把這些重要的全講給我們聽了,所以要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六道裡頭是怎麼回事情?六道里今天的人,他是心是貪,所以是心就作貪,貪是什麼?貪是餓鬼;是心是瞋,是心作瞋,瞋恚是地獄,一個道理。是心是善,是心作善,這三善道;是心不善,是心作不善,這三惡道。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依正莊嚴,都是自己念頭變現的。自性所生所現,念頭是阿賴耶,阿賴耶能變,自性所生所現的隨著阿賴耶就變,叫變質。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個一定要相信,前頭把理給你說清楚,為什麼念佛決定會成佛就這個道理。念佛是作佛,因為你本來是佛,是心是佛,本來是佛,所以你肯念佛就決定作佛。凈業三福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因果不是說別的,就是說這樁事情。是心是佛是因,是心作佛是果,你要相信這個因果,這個因果是許許多多菩薩、聲聞、緣覺都不敢相信。
「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這個話講得很懇切,但是現在的社會變了,現在兒子不想媽媽,跟從前人不一樣。從前人感情非常深厚,因為人的生活非常純樸,這種濃密的親情被現在科學破壞了。中國古聖先賢有智慧、有能力發展這些科學,為什麼不幹?他知道科學發展,我們得到的利益很少,受到的傷害太大了,得不償失,所以絕不走這條道路。不是中國人沒有能力,這點我們要知道,明心見性的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會不會造原子彈?肯定會。不幹,為什麼?這缺德的事情。凡是受過中國這個倫理道德教育的人,他絕不幹這個事情。我們再說明心見性的人,他的德能廣大無有邊際,確確實實他有能力坐在那裡不動,改變太空當中星球運行的軌道,他有這個能力,比原子彈能力大多了。這些能力都屬於自性的本能,見性就有了。所以對於娑婆,特別是現在的娑婆世界,我們所遭遇的,遭遇什麼?這娑婆一點都不可愛,不像從前。
清朝在慈禧之前,確實還挺可愛的,康干盛世那就更不必說,那個人世間是真可愛。為什麼?行善的人多,作惡的人少,太平盛世的時間長,偶爾有一點小災難,那不算什麼。現在的社會跟從前不能比,我們不說別的,從國文程度上來看。我現在有些同學很難得,找了一些民國初年的,中小學生的模範作文,我們展開來一看,這個書將來有機會把它印出來,提供給大家做個參考。有些同學見到《國學治要》這套書,民國初年出版的,給什麼程度人看的?序文裡頭寫得很清楚,高中程度,高中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他們就有能力讀這個書。我們降一級,看民國初年初中程度的學生,看看他們的作文。再看看那個時候小學生的作文,高小的,高小是五、六年級,初等的這些作文是三、四年級。
三、四年級的作文,現在文學院畢業的學生,文學院中文系畢業的學生寫不出來,文言文。細細觀察這些內容,學生對於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不但他有認知,而且他也落實了,他真正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課文的內容好。這樣一比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程度太差了,不能跟從前人比。中國人講一甲子,一甲子六十年,兩個甲子一百二十年,這一段時間我們的國文程度,真正叫以無法想像的衰落。再把傳統文化復興的確不容易,要一段很長的時間,誰來做這個工作?真正佛菩薩來應世的,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佛菩薩應化到世間,才能把這樁事情做好,什麼原因?佛菩薩是真誠心,沒有自己;帶著有自私自利的人,沒法子做得出來。心地要純凈純善,才能感動祖宗的加持,三寶的加持,他能肩負起這個使命,能把這個工作做好。真正要世世代代出賢人,我估計得一百年之後,這我們見不到了。
所以欣慕極樂,厭離娑婆,覺悟了,不再跟這些人去爭。現在這個社會是競爭,不參與這個行列,我們退出,主動的退出,一心一意求生凈土。他們那些人不願意求生凈土,他們在這裡競爭、鬥爭,他搞這個。什麼樣的心情?如子憶母,這是從前人,不是現在人。現在兒女常常把父母都忘得乾乾淨淨,尤其是從小就離開父母,到外國去了,完全受的是外國思想,外國人的概念。決定要求往生,這是願。
「行謂:從願起行,一向專念,無有間斷」。我們今天有信、有願,可是念佛有間斷,這是要特別提醒的,決定不能間斷。我們真求往生什麼時候去?現在就去,愈早愈好,早往生一天早少受一天罪,要有這種心,這個心叫懇切。留在此地是有特別的緣分,誰叫我們留?佛叫我們留,我們就留;佛叫我們去,我們就去。我們要把這樁事情委託給阿彌陀佛,自己再不放在心上,心上就是一心求生。「以上三事,號為資糧,資糧欠缺,便難前進」。資糧這句話,古時候出外旅行,資是財物,就帶一點錢,還得帶一點糧食,為什麼?古時候沒有旅館。我們在抗戰期間逃難,身上要帶一袋米,那個米是用布做一個圓筒,長長圓筒,裝進去之後打個結就背在身上。那帶一袋米,一袋米可以吃好幾天,帶一點錢,這叫資糧,你才能出去旅行。現在人方便,到處有飯店,到處有旅館,就不要帶,只要帶錢就行了。從前的錢挺重,你看銅板、銀元,帶銀子;現在人帶紙鈔,紙鈔輕。所以叫資糧,沒有帶資糧,就很難往前進,這路怎麼走法?「信願行三,缺一不可」,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三個條件少一個也不能去。「如鼎三足,缺一便傾」,鼎是三個足,少一個它就倒了。「缺足之鼎,是名非器」,少一個,他決定不能往生。
「《疏鈔》復雲」,這是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又復世人,雖行眾善,於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非器」。這個人是好人,積德行善,但是對於凈土宗沒有信願,他也不念佛,這也是非器。這個人將來往生生三善道,他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雖有諸過,於彼佛土,有信行願,亦名為器」,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你是好人,沒錯,大好人一個,對於凈宗缺少信願行不能往生;你是個壞人,無惡不作,你對凈宗有信願行,你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五逆十惡,臨命終時他一口氣沒斷,這個時候遇到善友勸他念佛往生,他一下就相信,就接受了,真信真願,十聲佛號他就能往生,叫十念必生。這是我們要相信的,所謂是縱然有一些過失也不要緊,現在遇到凈宗了,知道這樁事情,儘力去斷惡修善,真正相信,真正發願,那恭喜你,凈土跟你有緣,你決定得生凈土。這是說器,根器。
再說機,機是有當機跟不當機,「三根之中,誰最當機,古說不一,今當明究」。這是念老的話說得非常好,我們一定要搞明白、要搞清楚,不能有疑惑。「蓋以世尊五時說法,均是隨機設教,應病與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分五個時期,這五個時期完全是應機而說,隨機設教。世尊在菩提樹下示現的大徹大悟,沒人知道,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什麼人當機?法身菩薩當機。也就是說,最低的程度是圓教初住菩薩,一直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參加了。釋迦牟尼佛在定中講的,沒有人知道,普通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樹下打坐入定。多長的時間?二七日中半個月。也有經上講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示現證得究竟圓滿。這一部經講完之後,大龍菩薩把它收藏在龍宮,六百年之後龍樹菩薩出現在世間,有緣,被大龍菩薩接引到龍宮去參觀看到了,《華嚴經》傳到這個世間,是龍樹菩薩傳的。所以小乘不承認,小乘論事,沒看到釋迦牟尼佛講經。小乘認為《華嚴經》是龍樹菩薩造的,假借釋迦牟尼佛的名,他造的。他能造得出來嗎?能造得出來那就是佛!
這一部經的分量多大?那說來都嚇人,龍樹菩薩他看到的,《華嚴經》全文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個書要拿到我們地球上裝不下,不但地球裝不下,我們太陽系也裝不下,銀河系也裝不下,真正不可思議。龍樹傳來的本子是小本,這個經有大本、有中本、有小本。像我們現在《四庫》一樣,《四庫全書》大本,《薈要》是中本,《四庫目錄提要》是小本。目錄提要只有五冊,中本五百冊,大本一千五百冊,我們看到的。《華嚴經》也是有這麼個性質,龍樹菩薩傳過來的是什麼?《華嚴經》的目錄提要。為什麼?中本、大本太多了,說娑婆世界眾生沒有能力學習,分量太大,所以只把目錄提要帶回到人間。這個目錄提要有十萬偈,印度人算分量大小是用偈,四句叫一偈,不管長短,只要是四句就叫一偈,一個單位。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現在我們中文的《華嚴經》沒有這麼多,大概只有一半,所以《華嚴》欠缺的地方很多,是一個殘缺不齊的本子傳到中國來,但是都給它翻出來了。只有一品是完整的,其他統統不完整,這一品完整的就是《四十華嚴》,最後的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你看這一品翻出來的四十卷,不是說這一品特別長,每一品也都相似,缺失的很多。佛對那些人講的,不是對凡人講的,這第一時。
第二時這開始對人講,在菩提樹下出定,出定沒有人知道他成佛,也沒有人請他講經說法。那佛怎麼樣?佛就準備走了,入大般涅盤,我們世間人講就是死了,他走了。這個時候幸好四禪天的凈居天人,四禪天裡頭有一種特殊的聖人,他們住在那個地方修行,叫五不還天。我們講這個族群,它有五個族群,統統都是三果聖人阿那含在那邊修行。他們修行功夫成就了證阿羅漢,利根的,五不還天就證得阿羅漢,他就超越六道;根性差的,還要通過四空天才能證得阿羅漢。這些天人看到了,看到釋迦牟尼佛示現作佛,趕快下來,下來變化作人的樣子請佛說法,佛就留下來了。開始就找,他離開家庭,他父親指派了五個人陪同他、照顧他,這五個人在鹿野苑。所以到鹿野苑把這五個人找到,為他們講苦集滅道四諦法,憍陳如尊者開悟了證阿羅漢果。
這個世間三寶就具足了,有說法的人,有聽法的人,有修行的人,有證果的人,正法住世,從這開始。佛講阿含,講小乘,小乘是佛法的基礎,是屬於普世教育,一切眾生都應該學的,教你怎麼做人。你想生天,教你怎樣修行才能夠生天,而且告訴你天有很多種類、有很多層次,有二十八層,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你要生哪一種天統統都有方法。這個能滿足世間人的願望。世間人知道世間苦,總想生天,以為天是究竟。佛說法一絲毫不勉強,你喜歡什麼就教你什麼,叫應機說法。阿含講十二年,他們提升了,可以接受更高的教誨,所以佛講方等,好比辦中學,把他們帶起來。方是方正,等是平等,比前面阿含高,菩薩法,我們通常叫權教菩薩,為什麼?這裡頭沒有講明心見性。
方等八年,然後接著講般若,般若是大乘,這應該是佛陀教化眾生,這是核心,完全講智慧。般若就是智慧,今天所說的哲學、科學,講了二十二年。佛一生講經四十九年,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最後八年講法華,那好比是研究所。般若是大學,講什麼?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這是大乘。法華這個八年教人轉凡成聖,怎麼樣去證得無上菩提,所以佛門裡有所謂,「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楞嚴經》裡面大部分的經文都是辯論,佛提出問題,這些阿羅漢、菩薩們解答;弟子們提出問題,佛給他講開示。都是在討論,研究討論,所以稱為開智慧的《楞嚴》。我們在旁邊,來聆聽他們的討論,自然就增長智慧。所以五時說法,均是隨機設教,完全看學生程度一步一步往上提升。應病與葯,你有什麼問題,佛就有方法來解答、解釋。
「一般而論,則大乘經典,菩薩眾當機」,方等、般若之上,菩薩能學。「小乘典籍,二乘當機」,中國翻譯的叫《四阿含》,聲聞緣覺學習的。「唯此凈土,奇特殊妙,獨標一格。古有諸說,下標三例」。凈土這個法門很特別,誰是當機的?前面講能信、能發願、能念佛,統統是這個法門的根器。那當機,什麼人當機?可以說人人都當機。但是古人有古人的看法,這下面給我們講到了。
我們看念老註解,「上輩往生,唯是菩薩」,這是講的機,古德有這個說法。「本經明三輩往生,每輩再分三品,則同於《觀經》中之九品。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諸師,謂往生極樂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上下品是大乘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這就高了。「中品上生是小乘三果。若如是解,則九品之中,上品唯是菩薩聖眾所生,中上品是小聖所生,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這是善導大師以前,也就是唐朝以前,那一些法師們說的。
我們再看善導大師怎麼說法,善導是我們凈宗第二代祖師,傳說他是阿彌陀佛應化而來的。在唐朝時候日本、韓國、越南許多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親近善導的人特別多,所以日本凈土宗,把善導作為他們的初祖,很難得。他不以他們做初祖,他的初祖是他的老師,他老師是中國人,以善導為初祖。法然上人實際上他是傳凈土宗的,他稱二祖,不稱初祖,不忘老師,這很難得。底下這一段,「本為凡夫,兼為聖人」,這是「善導大師於所著《觀經四帖疏》破前說」,他不同意前面這些法師們的說法。「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幹大小聖也」,這是《四帖疏》裡頭的經文,善導大師所寫的。意思是「謂佛說《觀經》中之九品往生,只為沉溺之眾生」,常沒就是墮落在輪迴裡頭,在輪迴當中頭出頭沒這些眾生,是為他們說的。「而非專為菩薩與阿羅漢也」,這個經不是對菩薩說的,也不是對阿羅漢說的,完全是對六道眾生說的。
「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句話說得特別好,遇緣有異;換句話說,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你生到哪個品位是你遇緣不同。如果你遇的緣殊勝,你的品位就大幅度提升;遇的緣不好,你的品位可能就低一點。這個緣第一個是老師,你親近善知識,第二個是同參道友,第三個修學環境,這都是緣,樣樣都順心,進步很快,這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到的緣無比的殊勝,為什麼?我們遇到這個會集本。這個會集本之前,《無量壽經》你去看看,看了怎麼樣,很多地方看不懂。難得我們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沒有這個集注我們也非常困難。他搜集了一百九十三種參考資料,我們得到這部書如獲至寶,這個把西方極樂世界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上一代沒遇到,李老師遇到會集本,沒有遇到集注。所以這個緣才真殊勝,遇到這樣殊勝的緣,我們確確實實真的知道了要放下。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決定不受外面環境干擾,我們這一生當中,就能取上輩往生。上輩是生到實報莊嚴土,中輩是生方便有餘土,下輩是生凡聖同居土,這都是遇緣不同。
現在確實有不少人反對會集本的,反對黃念老這個註解的,那什麼?那前面講的非器,他們遇到了不相信,當面錯過,真可惜。那為什麼他不看這個經,不看這個註解?我相信他也看,他也看經,也看註解,看了不相信。什麼原因?學習的心態出了問題,對經、對注,對會集的人、對做註解的人,沒有信心,總認為自己比他們高明,這兩個人有什麼了不起?這個念頭生起來完了,不但非器,機也沒分,統統都失掉了,這叫真可惜。我們一見到這個本子、一看到註解就五體投地,我們相信,我們與凈宗、與極樂世界有大因緣。夏蓮居居士的會集,一看到就生歡喜心;念老的集注,這是我在美國第一次看到,他那時候剛剛完成,用油印印的。現在講油印很多人不知道,六十年以前油印還很普遍,用鋼版寫蠟紙油印,這種電動打字機發明也不過最近三十年,所以那個本子很不容易得到。我看了之後打電話問黃念老,你有沒有版權?他問我,你問這個什麼意思?我說有版權我尊重你,不流通;沒有版權,我要大量翻印流通。他告訴我,沒有版權。不但沒有版權,聽說我要把它印出來流通,要我給它寫一篇序文,給它在封面題字,我都照辦,我們第一版精裝一萬冊。現在我們看到這個本子又經過修訂,增加一些東西進去。我們第一次印的本子那是原本,沒有修訂的,這是以後重新修訂。
這個話說得是正確,引用善導大師的話,不用自己說的,有根、有據的。《觀經》上,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就是遇緣不同才有這個情形出現。「何者」,這下面舉例說出來,「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都是凡夫,不是菩薩,也不是阿羅漢、辟支佛。「又於《行卷偈》前,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這就講得更清楚、更明白,「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有根有據。「大師之說」,這個大師是善導,善導大師所說,「上契聖心,下洽群機」。這個聖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要普度眾生,不能把標準設得那麼高。設得那麼高,這個濁惡凡夫怎麼辦?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目的確確實實是幫助這些凡夫,尤其是造作惡業的凡夫,他們都要墮地獄。如何能把這些人救出來,不但救出來,還要讓他快快成佛,這是彌陀無盡的慈悲,能不能做到?能。前面把理由說得很清楚,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心是佛,只要是心作佛。五逆十惡你肯回頭是心作佛,你也能成得了佛,這道理講得通,所以事上就可能,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實大有功於凈土」,善導大師這個解釋對凈土這個功勞可大!「故中日諸師多宗此說」,中國、日本跟善導大師學的人很多,都遵從大師的說法。
「如日《合贊》云:第十八願,十方眾生,三輩眾生,皆是具縛凡夫,是其機也」。十方眾生、三輩眾生統統是凡夫,具縛就是具足煩惱,煩惱一品都沒斷,這叫具縛凡夫,是其機也。「後復云:如元曉雲」,元曉是韓國人,也是唐朝時候,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他回到韓國,在韓國建立凈土宗。他說「四十八大願,初先為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凡夫都能夠往生,都能證得上品上生,何況菩薩!菩薩就更不必說了,聲聞、緣覺當然可以上輩往生。但是佛的用意確實是為六道凡夫的,他們是附帶的,主要是對六道眾生說的,為六道眾生來建立的極樂世界。「故知凈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這是從古大德的立說做了一個結論,結論八個字真的一點都不假,顯示出阿彌陀佛無盡慈悲。
「此說之要妙」,要是重要,妙是微妙,這個說法太妙、太好了。「在於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掃盡凡夫退怯之心」。如果像前面諸師所說的,上輩三品是菩薩,中輩上品是阿羅漢,我們凡夫沒分,這個對於一些凡夫會產生障礙,他就不學這個法門,放棄這個法門。難得善導說得這麼清楚。法然上人日本的、元曉韓國的,都把這個問題給我們解釋清楚,他們完全是依據善導大師的說法。「普令正信此法」,我們要真正相信,不要懷疑,「發心念佛。乘佛願力,悉得往生」,沒有一個不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決定成佛,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法門。在今天末法時期,除這個法門之外,修任何法門都沒辦法成就。這是早年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他直截了當告訴我,禪的根器沒有了,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一生參禪,只得禪定沒開悟。現代這些人參禪,大概禪定都得不到,不要說開悟。虛老和尚有能力入定半個月、一個月,有這個能力;現在沒聽說過,沒有聽說哪個人入定半個月、一個月的。禪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算成就!虛老和尚算不錯的生兜率天,這是他的本願,親近彌勒菩薩,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他們是彌勒菩薩的弟子,他走這個路子。真正得禪定才行,沒有相當深度的禪定,兜率天去不了;所以發心念佛,乘佛願力,悉得往生。
下面還有一種說法,「專接上根,傍及中下」。念老說,「此說從文字表面上,似同於甲而反於乙」,這個甲是第一段所說的,好像也是上根,大概是菩薩、聲聞、緣覺;第二段的那就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你仔細去看,實際上它與乙相同,「主我輩凡夫均可直登九品」,故與甲第一段所說的相違。我們也得問,這什麼叫做上品、上根?「但此謂專接上根者,蓋恐世間淺見之士,每謂凈宗乃齋公齋婆之行,而鄙視之。故作是說,以濟之也」。這是真話,不是假話,為什麼?世間真的有淺見之人,看到修凈土的念阿彌陀佛,這些齋公齋婆不認識字,什麼也不懂,一天到晚只曉得念一句阿彌陀佛,無論你問他什麼,他回答你的就是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沒有第二句話。這是什麼人?上上根人,他功夫純熟了。
不相信,你看他往生的瑞相,鍋漏匠是其中之一,他的師父諦閑老和尚鼎鼎有名的,近代天台宗的祖師讚歎他,說他的成就,「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不如你」,這讚歎還得了!弘宗演教是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智慧。第二句說「天下名山寶剎方丈和尚也不如你」,這一句說什麼?大福報的人。做方丈住持大福報,講經說法大智慧,都比不上你,你說他是什麼根性?當然是上上根。他本來是下下根,下下根念佛三年就念出了上上根,走的時候是上上根,開始念的時候是下下根,一點都不錯。三年之後他變成上上根,你就曉得,念佛這個方法消業障、斷煩惱,它多快!三年的時間煩惱斷乾淨,業障消除,他走得那麼自在,站著走的,不但站著走還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這個例子太好了,讓我們對凈宗真正生起信心,這還能懷疑嗎?這個人去我們不遠,應該是七十年前的事情,不是太遠,倓虛老法師親自見過。倓老法師往生在香港,老法師在世的時候,常常提醒這個故事勉勵大家念佛。還有一個參禪的弟子,以後做土地公了,用參禪跟念佛做比較,你看哪個殊勝。這個念佛的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了;參禪參得也不錯,也得小小禪定,最後去做土地公。
我們再往下看,「如《彌陀疏鈔》曰:又《起信因緣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凈土被上機」,你看這根機。「初謂業障眾生」,業障深重的要教他禮懺滅罪,為什麼?煩惱重、業障重,先要求懺悔業障,普賢菩薩也是這樣教人,入佛門初學一定要消業。我們過去初學的時候,在家做居士跟懺雲法師,法師教我每天拜佛八百拜。早晨起來三百拜,中午吃完飯之後經行,經行之後拜兩百拜,晚上晚課完畢,拜三百拜再去睡覺,定課每天八百拜,消業障,奠定基礎,這是正確的。普賢菩薩教我們修禮敬、讚歎、供養、懺除業障,這個四門是基礎。「中謂凡夫二乘」,中機是講凡夫、二乘,「是知凈土是大乘菩薩所修」,不是普通人。
「又《彌陀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這說上根,前面講的上機,哪些人?只用信願持名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深,這個方法妙。破盡一切戲論,這是說教下,法身菩薩看教下是戲論,戲是遊戲,戲論就是開玩笑的,不能當真;斬盡一切意見,這是參禪的。宗門、教下都放下了,這一句名號超越宗門、超越教下,什麼人?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智者大師、永明延壽這上上機。這些人全是念佛往生的,他們這些人徹底擔荷得去。
「蓋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云深妙」。說它深妙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真的是深!我們這一生當中,搞了三十多年才搞清楚、搞明白,真不容易,三十多年鍥而不捨。《無量壽經》之前講過十遍,講這個註解,黃念老的註解這是第三遍,其他的大經大論這就不說。最後選定這個本子,決定修學這個法門,不是感情用事,不是人云亦云,自己認真抉擇,選擇這個法門一生決定成就。這個法門至圓,圓到極處,至頓,頓是頓超,一生成就沒有比這個更快,沒有比這個更穩當,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無上法門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所不能及,選擇這是第一經。「但驀直念去」,驀有自然的意思,自自然然你就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來幫助,用不著,你也不用妄想,把妄想、雜念都放下。「直起直用,自得心開」,直是直截了當,就這一句佛號萬緣放下,始能直下承當,徹底擔荷,學鍋漏匠。這個直起直用,自得心開!
「當下破盡戲論」,這是超越教下,「盪除一切計度分別」,這是超越禪宗。「故云:如是深妙之法,唯有馬鳴等肉身大士,始能直下承當,徹底擔荷」。他們上上根人,入門上上根,往生也是上上根;鍋漏匠入門是下下根,往生是上上根,他預知時至,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為什麼?給那些人講,那些人講不通,他體會不到,他聽不懂,不如不說。諦閑老和尚要在面前,他可能會告訴他。像修無師一樣,修無師往生,倓虛法師、定西法師這兩個人在,內行人,所以他可以告訴他。他跟這兩個人告假,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他要往生。倓虛問他什麼時候?不出十天。這頭一天告訴他,第二天又找老和尚,跟老和尚說,我明天就走,真走了。這都是念佛人的好榜樣,沒有生病說走就走,乾淨利落。
下面有簡單介紹這幾位大師,「馬鳴大士,東天竺人」,天竺是印度,東印度。「傳佛心印,為禪宗十二祖,中興大乘,造《大乘起信論》」。論的末後,「勸導眾生念佛,求生凈土」,所以《大乘起信論》最後指歸凈土,他自己是念佛往生。「龍樹大士,南天竺人」,南印度,「為禪宗十四祖。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這叫密宗初祖。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入龍宮,取《華嚴經》」,所以他又是華嚴宗祖。「復以廣造眾論,力宏凈土,《楞伽經》懸記雲,登歡喜地,往生凈土」,所以又是凈宗的祖師,這龍樹菩薩。《楞伽經》是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在現在的斯里蘭卡講的,那個時候斯里蘭卡就叫楞伽,以山為名,楞伽山,在這個地方講的。所以懸記龍樹是初地菩薩,歡喜地,往生凈土。「我國稱大士為八宗之祖」,中國人對龍樹菩薩非常崇拜,稱他是大乘八個宗派的祖師,這八個宗派天台、南山律宗,天台是法華,法相是大慈恩寺窺基大師傳的,法相唯識。「三論諸宗」,這裡舉出了四個,大乘四個宗派,「亦皆崇為其宗之祖」。
「智者大師誦《法華》,身心豁然」。這誦經用真心,全神貫注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疑惑,這樣誦經就會有感應;誦經還分別文字,感應就沒有了。誦經跟念佛一樣攝心的,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一心專註,實際上那就是修定,所以他能開慧,在經文上豁然開悟。如果說有分別、有執著,這句什麼意思我知道,那句什麼意思我知道,定就沒有了。你是不是真知道?不是的,是你自己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這叫不會念經。這是世間人讀書沒有戒定慧,他所讀的、所得到的是知識,經典里講這些普通一般知識,經典裡頭的奧義他不知道,他沒有看出來。開經偈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不懂,這就錯了。
他「得入法華三昧」,誦《法華經》得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傳記裡頭記載,誦《法華經》,念到「藥王品」入定,定中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正好看到前面有個空位子,他坐下來聽。這一座經聽完之後,出定的時候告訴別人,世尊講《法華經》還在講,還沒散場。智者大師出生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多年,佛講《法華經》沒散,這會還在。有人說智者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日本人相信,日本的佛教徒最佩服的是善導跟智者大師。善導大師的像,在中國佛教裡頭找不到、看不到,到日本每個寺廟都有,你都看到善導,看到永明延壽,看到天台智者大師,他們特別崇敬。「後住天台山創天台宗,臨終右脅西向,稱念彌陀觀音而寂」。
永明延壽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於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這個發明心要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乃法眼宗嫡孫」,他是禪宗徹悟,然後專修凈土,他怎麼修法?「日誦洪名十萬聲」,永明延壽大師每天念佛十萬聲,「兼行日課一百零八事」,凡人做不到。「蒙觀音大士,甘露灌口,妙慧湧現」,《傳記》上所記載的,這在定中得到觀世音菩薩請他飲甘露,從此之後辯才無礙。「著《宗鏡錄》一百卷」,他著作裡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就是《宗鏡錄》一百卷,內容是什麼?內容就是整個《藏經》的精華。就像《群書治要》一樣,《群書治要》是經史子這三部的精華,沒有收集部。《宗鏡錄》是整個《大藏經》,各個宗派東西它統統都有,最精華東西抄在一起,所以佛門裡稱它作《小藏經》,你要沒有能力讀《大藏經》,你讀《宗鏡錄》。讀《宗鏡錄》就是所有各宗各派的你都讀到,這一部書研究經教的人幾乎必須要讀它。「及《心賦注》、《萬善同歸集》等,蔚為法炬,光照萬世」,這是大師的著作。《心賦注》、《萬善同歸集》這就是歸到凈土,光照萬世。「七十二歲焚香別眾,坐脫西歸」,七十二歲往生,往生非常自在,坐著走的。
「以上四德,咸為肉身大士,法門龍象」,都是佛再來的,永明、善導阿彌陀佛再來的,智者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我在日本講經,問日本同修,修凈土同修他們知不知道?都知道。「《要解》謂唯如是之人,始能徹底承當凈土法門」,這個分量就重!這些大德都是修凈土的。所以天台宗歷代祖師差不多都是念佛往生的,這什麼?智者大師帶頭的,世世代代他們到最後都是修凈土。「近世學人焉得以世俗之見,而鄙視凈土耶?」這句話是警惕現代人,輕視凈土這是絕大的錯誤。黃念祖告訴我,末法往後去,一切法門的根器都沒有了,只有修凈土能往生,往生就是成就,這個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四四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八集)
※《凈土決疑論》講記?(五)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一二五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三一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