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歷代名僧詩選(2)

  勸誡詩二首  梵志  惡人遠相離,善者近相知①。  縱使天無雨,陰雲自潤衣②。  結交須擇善,非識莫與心③。  若知管鮑志,還共不分金④。  [作者簡介]  梵志(約590—660),唐初著名詩僧。俗姓王,人稱王梵志,黎陽(今河南省浚縣)人,生平事迹不詳。他的詩多勸世入佛語,大多平易淺近,唐五代以至宋時均廣為流布。原有集,已佚。《全唐詩外編》中載今人孫望所輯梵志詩一百一十一首,以五言絕句為最多。  [說明]梵志存詩百餘首均無題,此題系編者所加。梵志的詩不太講究藝術上的推敲和錘鍊,大都語言平易,內容淺顯,道理通俗,便人讀了一目了然。他的詩對其后豐干、寒山、拾得乃至元白諸家皆有影響。  [注釋]  ①相知:相好相親。②潤:沾濕、濕潤。③識:指充分的了解。與:給予、交付。④管鮑:管仲與鮑叔之合稱。管仲(?一前645),春秋時齊國人,名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糾,後相齊桓公,主張通貨積財,富國強兵,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鮑叔,又稱鮑叔牙,春秋時齊國人。與管仲交,知管仲賢,力薦管仲任齊桓公之相,使管仲得以輔桓公成霸業。管仲嘗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後人因稱知交友情為管鮑。分金:管仲家貧,鮑叔分財以助其學。  道情詩  梵志  我昔未生時,冥冥無所知①。  天公強生我,生我復何為②?  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飢③。  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④。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  這是王梵志最為著名的一首詩,唐詩僧皎然在其詩論著作《詩式》中加以引用。此詩文意雖淺,但行文起伏跌宕,措辭驚世駭俗,如「天公強生我」已非常人之所能道,而「還你天公我」則實匪夷所思,令人驚嘆。詳見前《勸誡詩二首》之說明。  [注釋]  ①冥冥:胡塗、愚昧。②天公:猶言老天爺。何為:為什麼。③二句均省主語,極言生存之艱難。④還你天公我:句式特怪異,倒裝,意為把我還給你天公。  自詠  弘忍  垂垂白髮下青山,七歲歸來改舊顏①。  人卻少年松卻老,是非從此落人間②。  [作者簡介]  弘忍(602—675),唐初高僧,禪宗五祖。俗姓周,潯陽(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說蘄州黃梅(今屬湖北省)人。七歲時依道信禪師學佛於廬山,又從至蘄州(治所為今湖北省蘄春縣)雙峰山東山寺,為道信嫡傳法嗣。忍公對禪宗教制進行了很多改善,如傳教時改以《金剛般若經》代替《楞伽經》,傳法時遺命取消衣缽實物的傳承。聚眾講習,門徒眾多,但對占當時禪宗主流的漸修漸悟法門很不滿意,對門下眾多入室弟子皆不認可,最後舍其上座弟子神秀而將法衣傳給春米行者慧能。禪宗從此分為南北兩派,即南禪宗頓悟派和北禪宗漸悟派。  [說明]原詩題後附有副題曰「時復生再來」,意謂此詩乃忍公圓寂後得以輪迴再生,再生後作此詩。此副題或系後人偽托,否則斷不可信。或系忍公另有所指,依詩文內容判斷,亦可解釋。忍公雖系宗門巨匠,開山祖師,自然文字非同尋常,但其詩歌實屬罕見。此篇系從《全唐詩外編》中摘出,亦可窺見高僧大德學養有素。此詩行文流暢,毫無掛礙,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注釋]  ①垂垂:下垂貌。形容白髮多而披垂。七歲:七年。②人間:人世間,塵世上。

偈  神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①。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②。  [作者簡介]  神秀(約606—706),唐初湖北蘄州束山寺僧,禪宗北宗創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後矢志出家。到蘄州雙峰山東山寺拜弘忍為師,服雜役六年,得弘忍器重,命為上座兼「教授師」。弘忍死後,在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傳法,學人很多。九十多歲被武則天召至洛陽,又召至長安內道場。武則天親加禮拜,唐中宗、唐睿宗並加優禮。卒後,唐中宗賜號「大通禪師」。因在北方傳「漸悟」禪學,其法系便被稱作「北宗」。此宗數傳後即告衰竭,著名傳人有普寂、義福等。  [說明]偈(ji)是梵文音譯「偈陀」的簡稱,意譯為「頌」,就是佛經中的唱詞,本是佛教經文的一種體裁,但隋唐以後許多僧人所作的偈卻脫離了經文內容,成為優美的抒情詩或深刻的哲理詩。偈通常均為四句,每句或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可看作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絕句。如同文人作詩一樣,現存偈亦以五言、七言者為多。據說弘忍在挑選法嗣擬傳授衣缽作禪宗第六祖時,先令門人各作一偈,以鑒別門人佛學修養之優劣。神秀首先在寺中南廊壁上題了此偈,弘忍閱後,認為神秀對佛法領悟不深,而是「只到門前,尚未得入」因而另選慧能傳授衣缽。  [注釋]  ①菩提樹:梵文意譯,亦作「覺樹」「道樹」。音譯則為「畢缽羅樹」,印度產常綠喬木,樹子可作念珠。據傳南朝梁僧智葯自天竺移植中國,多產於廣東。南方佛教國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繞樹作禮。相傳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結咖趺坐,經過靜思,排除蠱惑,終於大徹大悟,即證得菩提(覺悟),成為「佛陀」後世遂稱畢缽羅樹為菩提樹,用「菩提」表示對佛教真諦的徹悟或功德圓滿,修道成佛。明鏡:禪宗寺廟的禪堂中多懸掛大鏡子,作為佛徒坐禪修行的輔助物。《資政記》中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②拂拭:拂掃拭擦。塵埃: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東西。《凈心戒規》雲「云何名塵,沾污凈心,觸身成垢,故名塵。」且有四塵、五塵、六塵之說。  在西國懷王舍城  義凈  游,愁。  赤縣遠,丹思抽①。  鷲嶺寒風駛,龍河激水流②。  既喜朝聞日復日,不覺頹年秋更秋③。  已畢耆山本願城難遇,終望持經振錫住神州④。  [作者簡介]  義凈(653—713),唐代著名高僧、旅行家、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鳩摩羅什、真諦、玄奘),字文明。俗姓張,齊州(治所即今山東省歷城縣)人,一作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取道南海往印度求法,歷時二十多年,遊歷三十餘國,武周證聖初年(公元695年)攜梵本經、律、論共約四百部,回國至洛陽,武則天親迎之。他精通三藏,擅長梵文,回國初期與人合譯《華嚴經》,後在洛陽和長安主持翻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孔雀咒王經》、《法華經》等經、律、論共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在從印度回歸途中,寫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二卷。  [說明]西國指位於我國西南部的古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王舍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的都城,其址在今印度比哈爾底賴雅附近,此城唐初即圯,相傳是釋迦牟尼傳教的中心地之一,原有十八座大寺廟和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時曾住、成道後久居的竹林精舍,故被歷代佛教信徒尊為聖地。這首詩作於印度取經時,描述了作者在異域求經訪道的艱苦生涯,表達了他渴望早日取經回國的願望。全詩共五聯十行,每聯兩句,字數分別為一、三、五、七、九字,形成寶塔式,形式頗為新穎。文字精鍊,韻律柔和,對仗工穩,感情充沛,是一首有一定特色的抒情詩。  [注釋]  ①赤縣:中國的別名。丹思:出自內心的懷念。丹,意為赤誠。此處又諧音單,故丹思又有孤獨地思念之意。抽:萌發。②鷲嶺:又稱鷲頭、鷲峰、靈鷲山,梵文耆者崛山的意譯,為古印度佛教聖山,因山頂形狀似鷲頭且山中多鷲,故名。在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部,相傳釋迦牟尼曾在此居住和說法多年,所以許多佛教傳說皆與之有關。另外,中國的五台山曾擬稱靈鷲山,取義亦如此。龍河:古印度尼連禪河之別名,據說河中有盲龍出沒,故名。釋迦牟尼成道之前,曾在該河邊樹林中獨修六年,未能解脫,後至菩提樹下靜思,方得最後覺悟。③朝聞:到聖地去朝拜並增長見識。朝指朝聖,朝拜。聞即見識,見聞。頹年:殘年,衰老之年。④耆(qi)山:梵語耆者崛山的略稱,詳見本詩注②。城:指王舍城,詳見本詩說明。振錫:指僧人遊方。錫指僧人所持錫杖,杖頭安有錫環,振動則發聲,故以振錫、飛錫、持錫等表示僧人遊方。神州:指中國。  道希法師求法西域,終於庵摩羅跋國,後因巡禮希公住房,傷其不幸,聊題一絕  義凈  我平  百苦忘勞獨進影,四恩在念契流通①。  如何未盡傳燈志,溘然於此遇途窮②。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道希法師系與義凈一道往西域求法的一位高僧。庵摩羅跋國為古印度邦國名,為宗教聖地。巡禮為佛教禮節,指到各地各處禮拜。遠在異國,同道雕喪,凈公除了到已逝者舊居頂禮瞻拜外,難免緬懷傷感。這首感懷詩讚頌了道希法師不辭辛勞、遠途求法的精神,惋惜其壯志未酬、中道夭傷的遭遇,更為佛教的傳承遭此損失而萬分感慨。道希法師的志向和經歷,本就是凈公本人的寫照,所以,詩寫得很深沉,很有感情。  [注釋]  ①影:同隱,指示寂。四恩:指天地、君王、雙親、師門之恩惠。契:契契,憂苦貌。②傳燈:佛家謂佛的教旨如同明燈,可以照破迷暗,因稱傳法為傳燈。溘(ke)然:疾促、忽然。途窮:窮途末路,指死亡。  得法偈  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①。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②?  [作者簡介]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廣東南海法性寺僧,禪宗第六祖,禪宗「南宗」創始人。俗姓盧,原籍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生於南海新興(今屬廣東省)。少孤貧,及長,聞經悟道。投蘄州東山寺參見弘忍,初服雜役,後被弘忍選為法嗣,密授法衣。為防人爭奪法衣,回嶺南隱居十數年。此後於韶州寶林寺、大梵寺、廣州制旨寺等處弘揚禪宗「頓悟法門」,鼓吹「見性成佛」,影響極大,傳承極廣。因他主要在南方傳法,故其法系稱為禪宗「南宗」,該宗不久便成為禪宗正系,後來更成為中國佛教宗派之主流。他的說教由門下弟子匯成《六祖法寶壇經》,是中國佛徒作品中惟一被稱為「經」的著作。武則天和唐中宗曾召他進京,均辭。圓寂後,唐憲宗追謚為「大鑒禪師」。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等皆為他撰寫碑銘。  [說明]唐龍朔初年(公元661年),慧能慕名投禪宗五祖弘忍門下為行者,在碓房舂米。數月後,弘忍命弟子各作偈,考核他們的佛學修養,以便從中遴選法嗣。十大弟子之首的神秀先作一偈(詳見本書神秀《偈》),慧能則針對神秀之偈復作此偈。弘忍對神秀的偈不甚滿意,對慧能則倍加讚賞,秘密地把衣缽傳授給他。慧能的這首偈語,否定菩提樹和明鏡台等物質性的本體的存在,宣稱萬事萬物均在人的本性中,人心就是萬有的本體,人性中本來就有「佛性」。由此推理,不必累世修行便可以頓悟成佛,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種觀點,比之神秀那套逐漸修行的「慚悟」學說,自然更有吸引力和號召力,因此也就顯得更為透徹,難怪弘忍要選定慧能為自己的法嗣。參見前神秀《偈》。  [注釋]  ①菩提樹、明鏡見本書神秀《偈》注①。②塵埃:見本書神秀《偈》注②。  送童子下山  地藏  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①。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②。  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③。  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④。  [作者簡介]  地藏(696—794)唐代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僧。本為新羅國(今朝鮮)王子,俗姓金,名喬覺。傳其為普渡眾生的「地藏菩薩」之化身,故稱地藏,亦稱金地藏。少年時出家,六十歲渡海來華,定居於安徽九華山化城寺。他年近百歲圓寂於化城寺,其肉體真身尚保存至今,逾千餘年而不壞。他是唐代一位著名高僧,關於他的種種奇行異跡也廣泛流傳。  [說明]金地藏在九華山化修時,終日與一小童役為伴。當這個烹茶汲水的小童不耐深山寂寞,要回歸家中去時,作者寫了這首七言律詩贈送他。詩寫得親切柔和,娓娓情深,敘述的也是日常近事,充分地表現出作者仁慈的心地和豁達的情操。  [注釋]  ①空門:佛教名詞。佛教認為「諸法皆空」,以「悟空」為進入涅盤之門,故稱佛教為「空門」。雲房:古時稱隱士或僧道的住所。九華:九華山在安徽省青陽縣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蓮花,故名。有東岩、四香閣、化城寺等名勝古迹。與峨眉、五台、普陀等山合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②竹馬:兒童玩具,當馬騎的竹竿。懶於句:佛教以金為貴,故有金剛、金幢、《金剛經》、《金光明經》等詞。佛家認為寺廟是藏金之地,因此出家修行便是為來世獲得福報打好基礎,是收聚金沙。金地:佛教典故。佛祖在拘薩羅國有許多信徒,其首都舍衛城一名叫給孤獨的老人,用黃金鋪地為代價,買下王太子的一座園林——祇園,貢獻給佛祖,供其修行傳道。後常用金地、布金之地代指寺廟。③瓶:汲水的陶罐。烹茗:煮茶。甌:盆盂一類的瓦器、陶器。弄花:一種茶藝,於泡茶時於杯中衝出種種花紋、花樣。④煙霞:山水景緻。因為山水景緻中煙霞所佔比重最大,故一般山水美景便稱作煙霞。煙指霧靄雲煙,霞即陽光晚霞  參同契  希遷  竺土大僊心,東西密相付①。  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②。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③。  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④。  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⑤。  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⑥。  色本殊質象,聲元異樂苦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⑧。  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⑨。  火熱風動搖,水濕地堅固⑩。  眼色耳音聲,鼻香舌咸醋⑾。  依然一一法,依根葉分布⑿。  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⒀。  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⒁。  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⒂。  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⒃。  萬物自有功,當言用及處⒄。  事存函蓋合,理應劍鋒拄⒅。  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⒆。  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⒇?  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21。  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22!  [作者簡介]  希遷(700—790),唐代禪宗高僧,禪宗六祖慧能所度,青原行思大弟子。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省高要縣)人。自幼持素,年十二,直造曹溪。師六祖慧能得度,未具戒。六祖圓寂,稟遣命謁行思(六祖弟子),得印可。唐玄宗天寶初(約公元743年),到南嶽衡山。於古南台寺旁以石為台,結庵其上,時稱石頭和尚。運公窮究禪理,廣結佛緣,入門弟子二十一人,各為一方宗主。遷公本人稱湖南石頭希遷,與江西馬祖道一,並列為禪宗南宗兩大領袖。示寂後,唐德宗賜謚為「無際禪師」,宰相裴度為之書「無際禪師見相塔碑」。其肉身存於南嶽,民國初年軍閥混戰,亂兵縱火燒寺,為住於附近的日本牙醫移出,運至日本,現供奉於橫濱日本曹洞宗總部。遷公圓寂至今已一千二百餘年,其肉身至今仍栩栩如生。現衡山南台寺旁石頭和尚墓乃衣冠冢,亦系衡山全山現存惟一唐墓。  [說明]詩題《參同契》亦作《草庵歌》,又作《草庵歌參同契》。實際上希遷禪師寫作此詩時即題為《參同契》。後兩種詩題,為後人增變而成,目的為區別古代經學著作《參同契》。《參同契》又名《周易參同契》,舊題漢魏伯陽作,二卷。以《周易》、黃老、爐火三家相參同,借《周易》爻象附會道家煉丹修養之說,為丹經之祖。註解有四十餘家,五代後蜀彭曉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宋朱熹有《參同契考異》。參同指兩種或多種事物(如思想體系、學術淵源、藝術派別等)相合為一。契指契合,融洽地配合。希遷禪師於唐玄宗天寶初入南嶽,結庵於大石上,冥思苦讀,精進修行。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因讀《肇論》發省,遂作此《參同契》一詩,五言二十二韻二百二十字。其旨在於調和禪宗南北兩派的爭議,促進禪宗的弘揚發展。言雖簡而哲理深,語雖平而寓意豐,成為禪宗重要文獻。其影響之遠大深廣,遠遠超過一首偈詩本身的意義。  [注釋]  ①竺土:指天竺。國名,印度的古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深毒,或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大僊:指佛祖釋迦牟尼,佛教之創立者。東西句:謂佛祖創教後,在印度(位於中國之西南)廣泛傳播。東漢時,東傳至中國,於河南洛陽立白馬寺,譯經弘教。尤其是南北朝時,菩提達摩來東土,成為禪宗東土初祖。佛教心法本系師徒密授,承繼師尊心法者且受持衣缽。故此句中有密相付之語。如禪宗五祖傳法給六祖慧能時,即將衣缽袈裟隱秘交付,不使他人得知。②人根:人的根性,人性本質。此處轉指人的智力稟賦。利鈍:聰敏和愚笨。道指佛教教理教義。南北祖:指佛教禪宗於五祖弘忍禪師時分化的二祖。弘忍年老將逝,依律傳授接班人。時有神秀者年最長,尤精勤淵博,眾弟子皆認其必承衣缽。誰知弘忍不賞識神秀那套漸悟法門,將衣缽傳給時任粗役的盧行者即慧能。慧能繼承衣缽,自是合法繼承人;而神秀名望極高,連武則天亦尊之為師,有眾多追隨者,也自認為弘忍的繼承人。於是禪宗五祖之後,有了兩位六祖:北方神秀,南方慧能。也就形成了中國禪宗南北兩宗。兩宗互相攻訐,各不相讓,對中國禪宗的弘揚發展極為不利。希遷是慧能再傳弟子,且系慧能親自剃度,當然是禪宗正統代表。但他看到兩派相爭之弊,很是擔憂,有心調和。這裡說無南北祖意謂不分北方神秀還是南方慧能,都是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門人,都是佛教禪宗初祖迦葉尊者的門人,不能勉強分什麼南北。這顯然是一種大智大慧的認識,是一種顧全大局的做法。③靈源:指佛教禪宗從釋迦牟尼到迦葉到達摩一脈相承的源流。明皎潔:意謂明明白白,像月光那麼皎潔清晰。枝派:指佛教自佛祖創立以來形成的諸多派別。暗流註:謂各自分衍派生。以暗字強調各不相干,各有各存在發展的權利。④執事:執著、固執於某件事,這裡指頑固地把中國禪宗分為北宗、南宗並互相攻擊。元同原。迷:迷惑,錯誤。契理:僅僅認識了道理。悟:指真正的覺悟。⑤門門:各種各樣的。境指境界。回互:迴環交錯。兩句謂各種各樣的境界認識。要看看它們之間是否互相交錯糾結。⑥回:回互,交錯。相涉:相關。不爾:指不相回互,沒有關聯。依位住:各就自己的位置而居。⑦色:佛教用語。凡諸事物如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聲香味觸)等足以引起變礙者,皆稱色。殊:不同於。質象:本體稟性與形象外貌。聲:本意為聲音或音樂,此處泛指各種名稱、名號所代表的事物的外部形式。⑧暗合:謂從內心中承認、認可。上中:上述文字中。亦可分層次,作上等的、中等的解。明明:明辨,明察貌。清濁句:猶好話、壞話、對話、錯話。⑨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風為四大。詳見智藏《奉和武帝三教詩》注②。復:反覆,周而復始。如子句:接上句,謂四大周而復始地運行,生化迴環,猶如童子在其母懷中一般妥當舒適。⑩火熱句:火燃燒起來,熱氣的流動,便產生了風。水濕句:水流入地下使泥土粘結的更緊密。兩句中火、風、水、地即所謂四大。這裡繼續用形象的比喻來闡述四大相輔相成、相生相滅的道理。⑾眼色句:謂眼觀顏色,耳聽聲音。鼻香句:謂鼻聞香味,舌嘗咸酸。⑿依然:謂上述眼耳鼻舌等各有各的功能法則。依根句:謂上述眼耳鼻舌像樹根樹枝一樣,各有自己的位置,皆有合理的分布。⒀本末句:謂事物的主次本末須歸納好,理清楚。尊卑句:謂事情的大小或人物身份的上下也要按照稱呼名號來安排。語有稱呼、名稱之意。⒁當明中聯:謂明明白白的事情中,也有特殊、例外、隱衷,不要去糾纏那些細節。⒂當暗中聯:謂在少數例外的事件上,也許有正確光明的一面,切不可將其看做事物的主流、大勢。⒃明暗聯:謂明暗、前後、主次、本末都是相對的,不會一成不變。⒄功:指作用功能。當言句:謂應該強調其有用之處或用得上的地方。⒅事存聯:謂事情存在著,但有時似乎被蓋子蓋住,看不清楚。道理卻應當像劍鋒一般,高高舉起,光明奪目。⒆承言聯:謂領會語言時要領會其中的主題宗旨,不要妄自揣度,另搞一套。⒇觸目聯:謂睜開眼睛竟看不見路,抬起腳步要往哪裡走。觸此處作睜解。會指看見、認得。21進步句:謂只要是往前進,就不要分誰走得近走得遠。迷隔句:謂一旦執迷不悟的話,那前進的阻力就像山河一般巨大堅固,難以克服。22白:告訴,告知。參玄人:指參學禪宗教理者。

壁上詩

豐干  余自來天台,凡經幾萬回①。  一身如雲水,悠悠任去來②。  逍遙絕無鬧,忘機隆佛道③。  世途歧路心,眾生多煩惱④。  兀兀沉浪海,漂漂輪三界⑤。  可惜一靈物,無始被境埋⑥。  電光瞥然起,生死紛塵埃⑦。  寒山特相訪,拾得常往來⑧。  論心話明月,太虛廓無礙⑨。  法界即無邊,一法普遍該⑩。  [作者簡介]  豐干,唐代前期浙江天台國清寺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貫均不詳,大約公元736年前後在世。本為粗役,性卻好學,日則春米供廚,夜則閉門吟讀。能醫,曾在京城為閭丘太守治病。能識人,于山中小道拾一棄兒,取名拾得,後成為著名詩僧。對詩僧寒山亦頗賞識。關於他的神跡頗為流傳。  [說明]閭丘太守在京城時患急病,曾蒙豐干救治。後來他到浙江任地方官,便到天台山國清寺拜訪豐干。打聽豐乾的住房時,知客僧指著後院,說是其處荒僻,經常有猛虎盤踞,時時聽見虎嘯,只有豐干敢往。閭丘太守來到後院,推開豐干房門,但見地下儘是老虎的足印,主人豐干卻早已避之而去,不肯見客。房中壁上題有二詩,今選其一。此詩通俗明朗,具有明顯的散文傾向,一方面闡述了佛學道理,一方面記述了作者的佛隱生活。寒山、拾得的詩風均受豐乾的影響。  [注釋]  ①天台:天台山在浙江省東郡,是甬江、曹娥江和靈江的分水嶺。主峰華頂山在天台縣城東北,多懸崖、峭壁、飛瀑、林泉之勝,石樑瀑布最為著名。隋代敕建的國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陳隋之際高僧智顗(智者大師、天台大師)於此創立天台宗。唐代高僧豐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凡:總共。②雲水:自由的行雲流水。③鬧:嘈雜、喧擾。隆:崇尊,發揚。佛道:佛家的學說或原理。④歧路心:心意歧異混亂,無定無向。眾生:佛教名詞,系梵文意譯。指所有有情感、有意識的生物,包括六道即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種。⑤兀兀:同咽咽。用心勞苦貌。三界:佛教名詞,系梵文意譯。指塵俗世界中有情眾生存在的三種境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⑥靈物:有靈性的生物,此處指人。無始:不要。無通毋,始通使。⑦瞥(pie)然:突然地,很快地。紛:多而雜亂。⑧寒山:唐詩僧,詳見本書寒山《三言詩一首》作者簡介。拾得:唐詩僧,詳見本書拾得《五言詩一首》作者簡介。⑨太虛:太上虛空,指天空。廓:廣大,空洞。⑩法界:佛教名詞,系梵文之意譯,與真如、法性、實相等詞大致同義。界是種類,諸法一一差別,名為法界,指現象界的全體或指宇宙萬物的本體。該:包括一切,盡備。該通賅。  送清江上人  法照  越人僧禮古,清慮洗塵勞①。  一國詩名遠,多生律行高②。  見山援葛藟,避世著方袍③。  早晚雲門去,儂應逐爾曹④。  [作者簡介]  法照(?—782),唐代湖南衡州雲峰寺僧。生年及姓氏籍貫均不詳。大曆二年(公元767年)任衡州雲峰寺住持,大曆四年(公元769年)于衡州湖東寺開創五會法門,倡導凈土宗念佛名號。後又至山西五台山建竹林寺。他是凈土蓮宗第四祖,唐代奉為國師。著有《凈土五會念佛法事儀贊》,《全唐詩》存其詩三首。  [說明]清江是唐大曆、貞元間著名詩僧,詳見本書清江《七夕》作者簡介。上人是對僧人的尊稱。清江即將雲遊遠去,法照寫這首詩為之送行。詩中高度地評價了清江在佛學、情操、詩文、律行各方面的造詣和修養,表達了作者對清江的景慕之情和願意追隨的願望。詩寫得很精鍊,很有感情。  [注釋]  ①越人:古時越國境內的人。清江上人家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夏代與春秋時均為越國都城。古:不隨時俗,保持古風。清慮:心地清凈安寧,無憂無慮。②一國:全國.遠:遠播。四方流傳。多生:指一個人經歷多次反覆的輪迴流轉而達到新生的過程。律行:指對佛教戒律的學習和實踐。③葛藟(lei):葛藤,一種木質藤本植物。方袍:一種僧服,以九條乃至二十條布片縫製,穿在外面的衫袍,因袖寬成方形,故名。這種袍服唐時興起,江浙較為流行。④雲門:寺名,寺在浙江諸暨若邪山,是清江上人的本寺。儂:我。逐:追逐、追依。爾曹:你們,多用於長輩稱呼晚輩。  畫  松  景雲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①?  曾在天台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②。  [作者簡介]  景雲,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年)江南詩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貫均不詳,大約公元742年前後在世。他工書法,尤長草書,《全唐詩》存詩三首。  [說明]明明是紙上畫的一棵松樹,詩人卻說是一棵真正的松樹,而且自己在天台山上見到過,說得確鑿無疑,煞有介事,由此而讚美這棵松樹畫得極好,可以亂真。這種寫法非常新穎、別緻。  [注釋]  ①無:猶么,疑問詞。②天台山:見本書豐干《壁上詩》注①。  靻 叟  景雲  靻翁居處靜,靼烏入門飛①。  早起釣魚去,夜深乘月歸②。  露香菰米熟,煙暖荇絲肥③。  瀟洒塵埃外,扁舟一草衣④。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靻通溪,山間河溝也。所謂靻叟,本謂住在靻邊的老人,此處當指老漁夫。簡潔白描的手法,寫出了一個居住山溪邊以垂釣為生的老漁夫知足常樂的平凡生活。也正是這樣恬淡自適的老漁夫,才可能合得上雲公這位老和尚的心意,否則,雲公何故為他專門地寫這首詩呢?這種詩情畫意,這字裡行間的消息,我們當仔細體會。  [注釋]  ①靻翁:即靻叟,老漁夫。②乘月歸:在月光下回歸。③菰(Ru):植物名。俗稱茭白,生於河邊、陂澤,可作蔬菜。其實如米,稱雕胡米。菇米可以做飯。古以為六穀之一。荇(Xing)即荇菜,水生植物名。亦名接余。嫩時可供食用,多長於湖塘中。④塵埃:猶言塵世、鬧市。扁舟:小船。草衣:結草為衣,這裡指粗朴簡陋的衣服,兼指老漁夫為平凡的草民。  辭召詩  明瓚  三十年來獨掩關,使符那得到青山①?  休將瑣末人間事,換我一生林下閑②。  [作者簡介]  明瓚,外號懶殘。唐代湖南南嶽衡岳寺執役僧。生卒年及俗姓籍貫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年)前後在世。他自幼出家,只在廚房菜園執行雜役,很少入經堂念經,又每日收食僧眾的殘菜剩飯,遂得懶殘之名。京兆李泌讀書寺中,識其為異人,夜中求見,懶殘將牛糞煨燒的芋頭分一半給李泌,只說:「領取十年太平宰相」,全不多語。李泌後果登相位,主持大政,成為一代名臣,以功封鄴侯。關於懶殘的神功異跡和奇聞軼事,流傳甚廣。能詩,但不多作,大多散亡,偶見於唐宋人筆記雜著中。  [說明]唐德宗於貞元初(公元786年左右),派特使來南嶽徵召懶殘。特使到時,他依然流著鼻涕在吃煨芋,面目衣服全都被污臟。特使勸他揩凈鼻涕,以便交談。他眼睛一瞪,生氣地說:「我豈有功夫為俗人揩涕!」特使勸他赴京享受榮華富貴,催他上路,他便寫下這首絕句,交特使回京復命。這首詩看似遊戲文字,嘻笑怒罵,沒有分寸,其實說得也很有道理,一個既老且丑,連名字都沒有的邋遢老僧,俗世的功名利祿於他何干?詩寫得直截了當,痛快淋漓,沒有半點粉飾和做作。這才是一個大徹大悟的高僧的作風和態度。  [注釋]  ①掩關:閉門。唐錢起《歲初歸舊山酬皇甫冉待御》詩有句「求仲應難見,殘陽且掩關。」宋范成大《次韻馬少伊木犀》詩有句「歸來掩關卧,冰炭交愁腸。」又作閉關,則主要指出家人或習武者閉門深思,以求覺悟。此處兩種意思皆有。使符:使者與信符,指特使及其所持皇帝的徵聘信函。②瑣末:瑣碎而又微小。人間事:俗事。這裡指宮廷事、官府事。  偈  明瓚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①。  青松蔽日,碧澗長流②。  山雲當幕,夜月為鉤③。  卧藤蘿下,塊石枕頭④。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⑤?  生死無慮,而復何憂⑥!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偈,僧人所作之詩,詳見神秀《偈》之說明。在唐德宗李適和宰相李泌派來特使召請被頂回去後,懶殘意猶未盡,又作了這首偈子,表達了自己不圖名利,樂意林泉,願意終其一生隱姓埋名,終其一生修行學佛的決心。翻開一部中國詩史,四言詩在晉隋以後已不多見,但在僧人的即興詩歌即偈子中卻也不少。懶殘這首偈子就是這樣一首四言詩。此詩一仍懶殘風格,明朗通俗,直截了當,把山林隱修生涯形容得無比美好(懶殘的確是這樣認識的),把塵俗間的功名利祿看得一文不值。依舊是那句話:這才是一個大徹大悟的高僧的作風和態度。  [注釋]  ①悠悠:遙遠,無窮無盡。《詩·鴇羽》雲「悠悠蒼天,曷其有極?」山丘:山林丘壑,指隱修之處。②碧澗:清澈的山溪水。③幕:帳幕。鉤:帳鉤。④塊石:石塊。⑤天子:皇帝。古以君權為神授,謂君主秉承天意來治理人民。故稱天子。⑥而復:而又。復即又意。  題張僧繇《醉僧圖》  懷素  人人送酒不曾沽,終日松間掛一壺①。  草聖欲成狂便發,真堪畫入醉僧圖②。  [作者簡介]  懷素(725—785),唐代僧人、書法家。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今湖南省長沙市)人。精勤學書,以善「狂草」而著名,師事張旭,繼承和發展了張旭的筆法書技。他與張旭一樣性嗜酒,酒後亦運筆狂若旋風,字體雄勁飛逸,人稱「顛張狂素」。亦能詩,《全唐詩》存其詩二首。  [說明]  《全唐詩》誤將唐初律宗高僧懷素混為此詩人懷素。實則前者為北方(家鄉在今河南省)人,是高僧玄奘的弟子,是律宗東塔宗始祖。後者是南方(家鄉在今湖南省)人,是書法家張旭的弟子,是著名的草書大家。兩者相距百餘年,特予甄別。張僧繇為南朝梁時著名畫家,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擅長人物畫與宗教圖,所畫佛像及僧人肖像極為有名。《醉僧圖》為其作品之一,今已失傳。這首詩名為題古人畫圖,實際上是詩人自己醉酒狂書的浪漫性格的真實寫照。事實上,詩人在末句已經明白說出:完全可以把自己畫入《醉僧圖》中去,或者說《醉僧圖》所畫的便是自己的形象。詩寫得生動活潑,充滿情趣。  [注釋]  ①沽:買。終日句:意謂一天到晚攜著酒壺(酒都是朋友們贈送的)在山林中優遊徜徉。這是記述作者留連山水,陶然自醉的隱居生活。②草聖:草書有最高造詣者的美稱。懷素及其師法的大書法家張旭均有此稱號。  寄衡岳僧  懷素  祝融高座對寒峰,雲水昭丘幾萬重①。  五月衲衣猶近火,起來白鶴冷青松②。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衡岳即衡山,因為是五嶽之一的南嶽,故稱衡岳。又名岣螻山,在今湖南省南部。山中多林泉岩瀑之勝,為古代著名的宗教聖地和文化教育中心。南嶽懷讓和石頭希遷均為出身南嶽的大德。素公寫此詩,寄達者亦修行於南嶽衡山的一名僧人,其事迹無從得知,但從詩句中可以約略猜度出:那是一位年事已高、淡泊世事的高僧。和素公前面那首詩不同的是,此詩寫得很平靜、柔和,顯出一種淡雅從容的風味,也許是受了那位南嶽高僧的影響吧。  [注釋]  ①祝融:祝融峰為南嶽七十二峰之主峰,高達一千二百九十米。相傳祝融為燧人氏後裔,帶領本部族在南嶽以狩獵為生。黃帝南巡時,封其為火官,後人奉為火神。山以此得名。現仍有祝融殿古迹。昭:同照。②衲衣:僧人所服百衲衣。二句謂山高天寒,人、鶴、松皆有寒意。  三言詩一首  寒山  寒山深,稱我心①。  純白石,勿黃金②。  泉聲響,撫伯琴③。  有子期,辯此音④。  [作者簡介]  寒山,亦名寒山子,唐代浙江天台寒岩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貫均不詳,大約大曆年(公元766—779年)前後在世。長居天台寒岩,並時時往來天台國清寺幫閑打雜,後棲止蘇州寒山寺。工詩,詩全無題,多為佛門規誡說教和抒發幽居情趣之作。本詩題及後面兩詩題均為編者所加。其詩語言樸素淺近,通俗如話,被譽為我國文學史上重要的白話詩,在國內外均有影響。後人集其詩約三百餘首,編為《寒山子詩集》三卷。  [說明]寒山子詩三百餘篇,編入《全唐詩》,收入《四庫全書》,內中強半為五言,七言亦復不少,如上述三言詩,僅寥寥數首,今選其一,以窺寒公詩之全貌。或傳寒公作詩,隨意題寫在樹木岩石上,村墅屋壁上,隨寫隨題,全不經意。可見寒公瀟洒豁達,不以文字為樊牢,出入自由,境界非凡。而詩偈散諸各處,啟人困惑,導人向善,則寒公用心良苦也。  [注釋]  ①此二句意謂山深則人跡罕至,清凈自在,有利修行。②勿黃金:指寒岩石體偏白,不是黃金之色,對寒公自己而言,卻比黃金還要寶貴。③伯琴:將泉水流動的響聲比作俞伯牙彈琴的聲音。俞伯牙為古代最善撫琴者,詳見下注。④子期:即鍾子期,古時善聽琴者。《列子·湯問》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知。這四句詩意謂泉聲如琴聲,而寒公能辯琴聲即泉聲中之意,乃為知音也。  五言詩一首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①。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②。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③。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④。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唐初詩律還不特別嚴格,所以可以說這是一首五古,也可以說是一首五律,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五言詩。明明是寫景詩,寫山道,寫溪澗,寫啼鳥,寫行人,寫風,寫雪,具體入微,淋漓盡致,而作者的深邃情感也寄托在此了。八行四十個字,寫盡寒岩山中之景,而景之後、景之中卻是寒公本人,一個愛好山林、領略風雪、不知日落月出、不知春去秋來的修道人。語言簡潔、音韻柔和,每行首字的重疊更加濃了詩味,加深了詩境,增添丁全詩的雅趣。  [注釋]  ①杳(yao)杳:遠得不見蹤影。落落:清徹貌。②啾啾:象聲詞,形容許多小鳥一齊叫的聲音。③淅淅(xi):象聲詞,形容輕微的風聲、落葉聲等。④朝朝:天天。此句意謂山林幽深邃密,陽光照射不到,平時見不到陽光。  七言詩一首  寒山  眾星羅列夜明深,岩點孤燈月未沉①。  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②。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寒公之詩為點化愚蒙,導引初機,往往寫得直白如話,婦嫗可解。今選此七言絕句,又是一格。這首詩意趣十分含蓄,境界亦幽遠深沉,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短短四行二十八字,猶如一幅寫意山水,令人深思,令人回味無窮。正因此,一代高僧那孤獨而崇高的形象已矗立在我們面前。  [注釋]  ①羅列:排列。古辭《雞鳴高樹巔》:「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孤燈:指月亮。形容妙極。②光華:光彩明麗。《卿雲歌》:「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瑩:光亮透明狀。  五言詩一首  拾得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①。  凡愚豈見知,豐干卻相識②。  見時不可見,覓時何處覓③。  借問有何緣,卻道無為力④。  [作者簡介]  拾得,唐代浙江天台國清寺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貫均不詳,大約大曆(公元766—779)年間在世。原為棄兒,被天台山國清寺豐干禪師拾歸,收養為僧,遂名「拾得」。他也是詩僧,與寒山為摯友,詩風相似,多為佛門規誡說教和抒發幽居情趣之作,世以寒山、拾得相提並論。原有詩三百餘篇,多已散佚,存詩五十餘首,附於《寒山子詩集》中,《全唐詩》亦已收載。  [說明]寒山拾得,相提並論。二公既為佛學同道,亦為文學同仁,皆多詩偈,隨意塗寫。詩風頗類王梵志:通俗明了,淺顯易懂。這首詩便具體地體現拾得詩風,於明白如話的敘述中,道出寒山拾得之來由、之行跡、之道力,卻也痛快淋漓、瀟洒自如。  [注釋]  ①寒山:前寒山為人名,後寒山為地名,即寒岩。拾得:前拾得為人名,後拾得意為拾到的、撿來的。②凡愚:平凡愚蒙之輩,泛指普通人、俗人。豐於:拾得之前輩高僧,詳見豐干《壁上詩》作者簡介。③見、覓:傳說二公多有神跡,不與常人相接,人若追尋,往往入石壁隱去。④無為力:猶言無力、無辦法。 七言詩一首  拾得  雲山疊疊幾千重?幽谷路深絕人蹤①。  碧澗清流多勝境,時來鳥語合人心②。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詩風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寓深意於淺近的文辭之中,是拾得、寒山乃至豐乾的詩歌特徵;拾得這首詩另闢蹊徑,用純白描的手法,於寫景中寄寓作者的情趣和志向,清新自然,頗堪玩味。  [注釋]  ①疊疊:山巒連綿重疊貌。②勝境:優美的環境,多指林泉山水的美好,引人入勝。合:符合,適合,令人滿意。  題僧院  靈一  虎溪閑月引相過,帶雪松枝掛薜蘿①。  無限青山行欲盡,白雲深處老僧多。  [作者簡介]  靈一(727—762),唐代浙江諸暨雲門寺僧。人稱-公,俗姓吳,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童年出家,初居會稽麻源山谷,後至諸暨若耶溪雲門寺,再居餘杭宜豐寺。三十六歲因病卒於岑山,詩人獨孤及為撰塔銘。他工詩善文,是中唐時著名詩僧,與朱放、張繼、皇甫冉、靈澈等經常詩歌唱和。作品存詩四十餘首,編為一卷.收入《全唐詩》。  [說明]詩題僧院指江西廬山東林寺。東林寺詳見本書慧遠《廬山東林雜詩》說明。詩中描述了在東林寺中所見的冬日景象:虎溪、明月、松樹、薜蘿、青山、白雲,風景優美,猶如畫卷。作者本人的志趣與情感也都在裡面了,讓讀者自己慢慢去體會、去領略。  [注釋]  ①虎溪:山澗名,在廬山東林寺前院牆外。相傳東晉高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則以溪為限,若過溪,寺後猛虎嘯吼,因名此溪為虎溪。一次慧遠送別陶淵明、陸修靜,因言談融洽投機,不知不覺中越過了虎溪,寺後老虎大聲吼叫起來,三人不覺撫掌大笑。此事後來成為佛教和文壇佳話,虎溪亦因此更為著名。歷代畫家作有許多《虎溪三笑》一類圖畫,詩人品詠作品則更多,道教亦將虎溪列為天下第四七「福地」。實則遠公與陸修靜非同代人,未可相交共語,傳說而已。薜蘿:薜為薜荔,蘿即女蘿,均為藤蔓植物。  酬皇甫冉西陵見寄  靈一  西陵潮信高,島嶼沒中流①。  越客依風水,相思南渡頭②。  寒光生極浦,落日映滄洲③。  何事揚帆去,空驚海上鷗④。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皇甫冉,字茂政,潤州丹陽(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十歲能屬文,張九齡深器之,呼為小友。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舉狀元,授無錫尉,後遷右補闕,奉使江表,卒於家,有詩集三卷,《全唐詩》改編為二卷。皇甫冉及其弟皇甫曾與靈一為方外知交,其詩《西陵寄靈一上人》云:「西陵遇風處,自古是通津。終日空江上,雲山若待人。汀洲寒事早,魚鳥興情新。回望山陰路,心中有所親。」表達出對靈一很深厚的感情。一公獲寄詩後,遂作此詩以答。全詩寫江浙水鄉風貌:潮信、島嶼、中流、風水、渡頭、極浦、滄州、揚帆、海鷗,句句不離水,淋漓盡致,細緻入微,很有特色。  [注釋]  ①潮信:潮水漲落有定時,故稱潮信。沒:沉沒於。②越客:指江浙一帶的人,江浙舊為越國境地。此處系指作者自己,因作者隱居于越地。③極浦:遙遠的水邊。滄洲:指濱水的地方。④鷗:水鳥。  將出宜豐寺留題山房  靈一  池上蓮荷不自開,山中流水偶然來。  若言聚散定由我,未是回時那得回?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一公存世之作,以酬贈詩居多,大都因人因事,有感而發,時而用典,另寄款曲。這首詩又是一路,別開生面。說它因人而發,卻未確指姓甚名誰,詩題寺房牆壁,誰都可看,也可不看。說它因事而發,因為離寺遠行,臨別留言,而出家人已無家之概念,野鶴閑雲,萍蹤浪跡,去與來,離與留,難分孰是。一首短短的七言絕句,固兼顧了上述種種意義,而它包含的最大信息乃是:萬事隨緣。諸事諸物,皆由天定,流水落花,天公安排,離合聚散,非我可定。可以說,詩寫得再平易再通俗不過。而其意之深,其理之大,卻又是顯而易見的。真是一首難得的好詩。  昭君怨  皎然  自倚嬋娟望主恩,誰知美惡忽相翻①。  黃金不買漢宮貌,青冢空埋胡地魂②。  [作者簡介]  皎然,唐代江南湖州抒山僧。生卒年不詳,大約公元765年前後在世。字清晝,俗姓謝,自稱為謝靈運十世孫,湖州長城(今浙江省長興縣)人。出家後與靈澈、陸羽同居抒山妙喜寺。他是唐朝著名詩僧和詩歌理論家,其五言詩尤為顏真卿、韋應物所推重。詩多描繪山水勝境和宣揚佛學禪理之作,風格清雋超遠,擺脫佛規約束。作品有《抒山集》、《詩式》、《詩評》、《詩議》、《內典類聚》、《儒釋交遊錄》、《號呶子》等。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於秘閣。  [說明]昭君,姓王名嬙字昭君,亦稱明君或明妃,西漢時美女。南郡秭歸(今湖北省秭歸縣)人。漢元帝時被選人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求漢和親,她自請遠嫁。入匈奴後,封為寧胡辟氏。單于死,復嫁後單于。她對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和好關係,起了一定的作用。她的故事成為後來詩詞、戲曲、小說、說唱等的流行題材,但在後代文藝作品中,許多描述皆不符史實。《昭君怨》系樂府《琴曲》歌名,題王昭君作,亦是偽托。  [注釋]  ①嬋娟:女子美好貌。相傳王昭君入宮時年方十七歲,佳容絕代,美如天僊,故說她自恃貌美,相信會得到漢元帝的寵幸。倚即恃,*。主指君主漢元帝。相翻:互相顛倒。據說漢元帝因後宮人眾,無法一一過目,便命畫工將所有宮入畫出肖像,以便按圖指名召幸。宮人多賄賂畫工,將容貌在圖上加以美化,從而得到皇帝召見。王昭君因自己貌美,不肯賄賂,畫工故意將其貌醜化,以致一直得不到漢元帝賞識。②黃金句:謂王昭君容貌在漢宮中確實算美麗的,不必(或沒有)用黃金去賄賂畫師(指毛延壽)加工美化。青冢:王昭君的墓。因其亡終年草色青青,故名。冢今尚存,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岸邊。胡地:在時中原漢族地區人們對北方和西北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泛稱。  答蘇州韋應物郎中  皎然  詩教殆淪缺,庸音互相傾①。  忽觀風騷韻,會我夙昔情②。  蕩漾學海資,郁為詩人英③。  格將寒松高,氣與秋江清④。  何必鄴中作,可為千載程⑤。  受辭分虎竹,萬里臨江城⑥。  到日掃煩政,況今休黷兵⑦。  應憐禪家子,林下寂無營⑧。  跡隳世上華,心得道中精⑨。  脫略文字累,免為外物攖⑩。  書衣流埃積,硯石駁蘚生⑾。  恨未識君子,空傳手中瓊⑿。  安可誘我性,始願愆素誠⒀。  為無鸑鷟音,繼公雲和笙⒁。  吟之向禪藪,反愧幽松聲⒂。  [說明]韋應物(737—約790),唐朝詩人,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仕玄宗、代宗、德宗三朝,歷官比部員外郎、滁州、江州、蘇州刺吏,罷居蘇州永定寺,病卒。平生道路曲折,經歷坎坷,詩負盛名。今存《韋蘇州集》十卷。韋應物與皎然為同時代著名詩人,自然互相傾慕。韋乍到蘇州,立刻寄詩給皎然(其詩從略)。從此與皎公結為方外至友。蘇州、湖州相距咫尺,詩詞唱和,連篇累牘。這是皎公奉答韋應物的一首五言古風,洋洋洒洒的十五句三十行一百五十字,從當時詩風頹廢詩壇衰敗說起,讚揚韋應物的詩是可流傳千古的精品,同時檢討自己業已荒廢文學創作,應向韋氏學習,很真摯,很誠懇。皎然不僅是大詩人,而且是很有水平的詩歌理論家、批評家,他的議論和評價是有權威意義的。無論是概括晚唐詩壇還是評價韋氏作品,不失公允,詩也寫得雍容大度,確為大家手筆。  [注釋]  ①詩教:詩歌的教育意義、教育作用。從《詩經》起,以至秦漢魏晉南北朝的詩歌,皆非細事,都與道德教化相關,故有詩教之說。殆(dai):近於、幾乎。淪缺:淪落,頹敗。庸音:泛指各種非莊嚴、非高雅的詩歌作品。傾:傾軋,排擠。②風騷:本意為詩經和楚辭的合稱,其代表作為《國風》和《離騷》,故名。後用來代指詩文,特別是俊逸、秀美的詩文。此處指韋應物的詩。會,恰巧,適逢。夙昔:往日,往時。③學海:意謂學說淵博如海之廣闊。郁:鬱結,指凝結成。英:精英、精華。④將:和、同。⑤鄴(ye)中作:指韋應物詩作名篇《鄴中吟》。千載程:意謂流傳千古。⑥虎竹:謂兵符。虎者虎符,竹者竹符,皆為調兵信物。韋應物任蘇州刺吏,系一州軍政首長,故言。江城:指蘇州。蘇州在大運河畔。⑦煩政:瑣屑的政務。休:免去。黷(du)兵:通常作黷武,即濫用兵力,好戰。⑧禪家子:本意為禪宗弟子,此統指佛門子弟。營:經營、謀劃。⑨隳(hui):毀壞。華:浮華。⑩脫略:此處意為擺脫、省略。文字累:佛家特別是禪宗提倡不立文字(包括詩文)。以文字為修行中之累贅,強調的是「悟」。攖(ying):觸犯、擾亂。⑾書衣:書套。流埃:灰塵。駁(bo):混雜。⑿瓊:美玉,指韋應物的詩。⒀愆(qian):喪失。素誠:猶言素志,一貫的意願和志向。⒁鸑鷟(yue zhuo):鳳凰一類的祥鳥。雲和:山名,以產琴瑟著稱,因以為琴瑟琵琶等樂器的通稱。⑩禪藪:猶言禪林,佛教寺院。藪本意為草澤。幽松聲:指松濤發出的高雅之聲。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①。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②。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③。  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④。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陸鴻漸即陸羽(733—804),唐朝文士、茶葉專家。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家世不可考。拒絕官府徵召,隱居浙江苕溪,與女道士李季蘭、沙門皎然交好。以著書為事,有《茶經》傳世,後人奉為茶神。皎然這首詩,寫他前往陸羽居處拜訪,通過對陸氏隱地環境的詳細描繪,雖然我們和作者一樣,未能見到陸羽,但這位淡泊名利、著書自娛的高隱名士的風範已經清晰在目了。詩寫得層次分明,具體入微,很精鍊,很流利。  [注釋]  ①郭:外城。②籬邊菊:典出陶淵明詩「採菊東籬下」。著花:開花。③扣門:敲門。西家:西鄰。④報道:回答道,報,回報,回答。日斜:日將落山。暮時也。  臨川道中  護國  出谷入谷路迴轉,秋風已至歸期晚。  舉頭何處望來蹤,萬仞千山鳥飛遠①。  [作者簡介]  護國,唐代著名詩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貫均不詳,可能是江南人,大約唐大曆年間(公元766—779)前後在世。他雅好林泉,性喜雲遊,足跡遍及江南各省,兼又能文工詩,詩風淡雅清雋,當時即享盛名。詩多散佚,《全唐詩》存其詩十二首,五言、七言各半。  [說明]唐代以「臨川」命名的地方有今海南省崖縣、江西省臨川縣、四川省興文縣等。按作者現存詩中多寫江南湖南、安徽等地風光的情況來推測,詩題中之「臨川」似指江西省臨川縣。這首絕句含蓄委婉地描寫了一個雲遊僧人旅途上的艱辛。詩寫得沉鬱遼闊,行文瀟洒超脫,很有韻味。  [注釋]  ①萬仞:仞為古代長度單位,一仞大約相當於今七尺,萬仞乃極言山高,非確數。  歸山作  護國  喧靜各有路,偶隨心所安①。  縱然在朝市,終不忘林巒②。  四皓將拂衣,二疏能掛冠③。  窗前隱逸傳,每日三時看④。  靳尚那可論,屈原亦可嘆⑤。  至今黃泉下,名及青雲端⑥。  松牖見初月,花間禮古壇⑦。  何處論心懷?世上空漫漫⑧。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  前面提到護國雅好林泉,性喜雲遊,然而,倦鳥歸林,遊子還鄉,終究還得回到自己駐錫的故山。這首五言古風便是講述作者遠遊歸山時的感想:外面縱然也不錯,但畢竟還是自己的山林更好,想到古昔的高賢,能掛冠歸隱,何等痛快。關心政事,留戀朝廷,屈原的下場又是如何?於是作者得出了結論:世上一切,全是空的!  [注釋]  ①喧靜:喧鬧與寧靜,是相互對立的兩種環境。②朝市:朝廷與市肆,此處泛指紅塵俗世。林巒:樹林與峰巒,泛指山林。③四皓:即商山四皓。漢初商山四位隱士,名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四人鬚眉皆白,故稱四皓。高祖召,不應。後高祖欲廢太子,呂后用張良計,迎四皓,使輔太子。一日四皓侍太子見高祖。高祖曰:「羽翼成矣。」遂輟廢太子之議。拂衣:指辭謝封賞,歸隱田園。二疏:漢代疏廣與侄疏受。疏廣官拜太傅,疏受職任少傅,因年老同時辭官,公卿大夫在東都門外盛會歡送,傳為美談。掛冠:摘下官帽,指辭官。④隱逸傳:前代著名隱士的傳記,未詳確指。三時:本意指春、夏、秋三個務農季節,或佛教所分一年為熱、雨、寒三時,此處卻指每日的早、中、晚三段時間。這種說法,系作者自撰。⑤靳尚:戰國時楚國大臣,楚懷王時任上官大夫,妒忌左徒屈原之能,向懷王進讒,使屈原被疏遠。又貪圖秦使張儀賄賂,買通懷王寵妃鄭袖,使秦反問獲利,楚齊聯合之事夭折。屈原(前340—前278)戰國時楚國大臣,文學家、思想家。名平,字原。因貴妃鄭袖、令尹子蘭、大夫靳尚等詆毀排擠,被貶黜流放。楚敗於秦,郢都失陷後,自沉汨羅江。著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⑥黃泉:陰間。名及句:指屈原名聲之好,名望之高,達到雲霄。⑦松牖(you):松木做的窗戶。⑧心懷:猶言心中的感想。  題醴陵玉僊觀歌  護國  王喬一去空僊觀,白雲至今凝不散①。  台垣松殿幾千秋,往往笙歌下天半②。  瀑布西行過石橋,黃精采根還採苗③。  路逢一人擎葯碗,松花夜雨風吹滿④。  自言家住在東坡,白犬相隨邀我過⑤。  南山石上有棋局,曾使樵夫爛斧柯⑥。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醴陵即今湖南省醴陵縣,位湘省最東處,與江西萍鄉交界。玉僧觀為中唐時期湘東著名道教宮觀,據說與僧人王子喬有關(參見後注),早廢。護公雲遊至湘東,參訪途中,恰遇觀中道長在山中採藥,相邀同至玉僊觀。佛道皆為出家人,拜訪掛單均為常事。玉僊觀今非昔比,雖然神話傳說、僊人古迹比比皆是,卻已冷落荒涼,無復舊日繁華景象,令人無限感慨和緬懷。  [注釋]  ①王喬:即傳說中之古僊人王子喬。《古詩十九首》十六有「僊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其注引《列僊傳》曰:「王子喬者,太子晉也,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凝:凝結。②台垣(yuan):台階和矮牆(指圍牆)。松殿:指松柏環繞的道觀宮殿。笙歌:泛指各種樂器伴奏的歌聲。天半:半空中。③黃精:草名。又名黃芝、菟竹、鹿竹、救窮草、野生薑。多年生草本。葉似竹而短,根如嫩姜,入葯。道家以為其得坤土之精粹,故名黃精。④擎(qing):舉,向上托。⑤過:過從、過訪。⑥南山:泛指一般的山,詳見後。爛斧柯:傳說晉代有樵夫王質上南山砍柴,見山石邊有兩童子在下棋。童子給王質一物,形似棗核,食之不飢。王質便放下斧子,坐下觀棋。不久,童子笑道:「你的斧柄全爛掉了!」王質下山回家,發現已曆數代,見不到同時代人了。  題竹  玄覽  大海從魚躍,長空任烏飛①。  欲知吾道廓,不與物情違②。  [作者簡介]  玄覽,唐代中期湖北荊州陟山古寺僧。生卒年及俗姓籍貫均不詳,大約公元766年前後在世。長期主持陟山古寺,道風高卓,人不可測。能詩,不多作,流傳至今者唯此一首,載《全唐詩外篇》(此書中前二句與後二句倒置)和《萬首唐人絕句》及各種詩話中。  [說明]覽公任陟山古寺住持,有張躁畫古松於齋壁,符載寫贊,衛象題詩,有一時三絕之稱。覽公以白堊塗去。僧那為其甥,翻瓦探雀,挖牆熏鼠,頑劣異常,覽公未嘗責之。弟子義詮,恪守規戒,布衣一食,覽公亦無稱賞。人們都覺得奇怪,於是覽公題此詩於竹上。全部的疑問都解答了:一切不與物理人情相違,任其自然。  [注釋]  ①從:同縱。任從,聽從。②廓:廣大開闊之意。物情:事物之常理,人世之常情。  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①。  月為開帳燭,雲作渡河橋②。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③。  唯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④。  [作者簡介]  清江,唐代浙江諸暨若邪雲門寺僧。生卒年及姓氏均不詳。大約公元775年前後在世。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擅長詩文篇章,在大曆至貞元的數十年間一直享有盛譽,與名僧清晝齊名,時稱「會稽二清」。有詩二十餘首,編為一卷,收入《全唐詩》。  [說明]七夕指夏曆七月初七的晚上。傳說這是牛郎織女在天河(銀河)相會的時刻。清江的這首五言律詩權且把這個美麗的傳說看成事實,進行了生動細膩的描述。在詩人的筆下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聚是那麼珍貴鄭重,他們之間相親相愛的情感是那麼纏綿繾眷,確實令人羨慕讚歎。全詩語言清新自然,韻律柔和抒情,對仗工穩,想像豐富,很有感人的力量。  [注釋]  ①七夕句:這句是從詩人本身的角度、從地面觀看銀河上牛女相會,自然覺得遙遠。②帳:帳幕。渡河橋:傳說七夕時天下喜鵲皆飛上銀河為牛郎織女搭橋,詩中則說以云為橋。河指銀河,又稱天河。③金冠:黃金製作的鳳冠,一般為貴族婦女所戴,或者參加盛大禮儀(如婚禮)時使用。玉佩:玉制的佩飾。④更漏:古代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故名更漏。

送婆羅門  清江  雪嶺金河獨向東,吳山楚澤意無窮①。  如今白首鄉心盡,萬里歸程在夢中②。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婆羅門系梵語,意譯為凈行、凈裔。印度早期奴隸制時代四個種姓中最高級,自稱梵天后裔,世襲祭司貴族。此處以之稱印度僧人。既然有法顯、道希、義凈、玄奘這樣的華夏高僧前往西域、印度取經,自然也有竺法蘭、佛圖澄、鳩摩羅什、真諦等西域、印度高僧前來漢地傳法。唐代佛教盛行,東西方宗教文化交流頻繁。故此,在中國各地,深目捲髮之「胡僧」並不鮮見,他們往往與華僧結為知交,互相學習,共同修持。估計清江與婆羅門僧,也是這種情況。  [注釋]  ①雪嶺:中印交界處多高山,終年積雪,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金河:指雅魯藏布江,河向東流,內多金沙。楚澤:猶言楚水。②夢中:意謂返鄉無望,唯夢中可得也。  湘川懷古  清江  瀟湘連汨羅,復對九嶷河①。  浪勢屈原冢,竹聲漁父歌②。  地荒征騎少,天暖浴禽多③。  脈脈東流水,古今同奈何④!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湘川即湘水,又名湘江,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湖南省亦因之簡稱為湘,清江上人這首五言律詩寫得很是沉痛悲壯。造也難怪,懷古詩本就是緬懷昔人,借古喻今的憂時題材,何況緬懷的是屈原這樣一位中國歷史上最有才華而又最含冤屈的悲劇人物。  [注釋]  ①瀟湘:猶言清深的湘水。又解瀟水與湘水,瀟水為湖南省主要河流之一,匯入湘水。故常以瀟湘代指湘江乃至湖南全省地域。汨(mi)羅:汨羅江在湖南省東北部,為湘水支流。其上游稱淚水,流經湘陰縣分為二支,南流者仍稱汨水,另一支流經古羅城者稱羅水,至屈潭二支複合,故稱汨羅。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憂憤國事,懷石自沉於此。九嶷河:指湘江,因其發源於湘桂九嶷山地區而名。②屈原冢:在今湖南省湘陰縣北汨羅江邊之屈潭畔。漁父歌:屈原《漁父》雲「漁父莞爾而笑,鼓樞(yi)而去。」據傳屈原自沈之前,於汨羅江畔遇此漁父,對語良久。屈原自嘆曰「眾人皆醉,惟我獨醒。」終於懷石沉江。漁父對其消極逃避的態度是不表贊同的。③征騎:戰馬。浴禽:天暖時,禽鳥在江水邊蘸水洗浴羽毛。④脈脈:相視貌,含情不語貌。《古詩十九首》之十有句「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裡也有默默、默默無言的意思。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  靈澈  年老心閑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①。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②?  [作者簡介]  靈澈(746—816),字澄源,唐代浙江會稽雲門寺僧。俗姓湯,越州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少時曾從嚴維學詩。出家後先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講律,再至吳興抒山妙喜寺與詩僧皎然切磋。貞元(公元785—804)中,由皎然推薦先後結識包佶、李紓等,於是名震京師。因受忌遭謗貶至福建汀州,遇赦後客居安徽宣州,卒葬於宣州。他是唐代著名詩僧,與皎然齊名。原有詩集,題名《律宗引原》十卷、《酬唱集》十卷,今僅存十六首,編為一卷。收入《全唐詩》。  [說明]唐范攄《雲溪友議》載:靈澈居洪州大悲寺和廬山東林寺時,韋丹時任江南西道觀察使兼洪州刺史,兩人結為忘形之交,時有詩歌唱和。一次,韋丹寄詩東林寺給靈澈,詩中頗含退官歸隱之意。靈澈閱後,深有感觸,便作此詩為答。詩中一方面如實地介紹了作者自己清凈修行,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涯,另一方面也譏諷了那些趨赴清高卻又戀棧官位的官僚們虛偽的行為,其實也就嘲笑了韋丹這位方外之友。詩寫得淺顯通俗,但卻很有內蘊。韋丹,唐代名臣,出身杜陵(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北)望族。字文明,早孤。從外祖父顏真卿學。舉明經。歷任容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史。所任教耕織、興學校,治行當時稱最。  [注釋]  ①外事:身外之事,世事。麻衣:麻織的衣,指粗布衣。草座:用蒲草編織的圓墊,俗稱蒲團,供僧人跪拜和打坐時使用。②休官:辭官,退職。林下句:林下為幽靜偏僻處所,指退隱之地。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歐陽修)《集古錄》云:「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俗相傳以為俚諺。慶曆中,許元為發運使,因修江岸,得斯石(靈澈此詩之刻石)於池陽江水中,始知為靈澈詩也。」可見此詩深入淺出,通俗如諺語,流傳甚廣。  天姥岑望天台山  靈澈  天台眾峰外,華頂當寒空①。  有時半不見,崔嵬在雲中②。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  天姥岑即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南,唐李白有《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縣北,為浙中著名佛教聖地和旅遊觀光勝地。詳見豐干《壁上詩》注①。澈公由會稽雲遊至新昌,其程未遠,登天姥山,南望天台連綿群峰,自多感想。澈公所住雲門寺與天台國清寺,皆天下名剎,何故不登其山而入其寺,不得而知。這首遠望詩,給人子漂緲朦朧之感,寥寥數語便把天台山那莊嚴而崇高、幽深而神秘的形象樹立起來了。  [注釋]  ①華頂:美稱天台山之主峰,國清寺在焉。②崔嵬:高聳貌。《詩·谷風》有「習習谷風,維山崔嵬。」之句。  簡寂觀  靈澈  古松古柏岩壁間,猿攀鶴巢古枝折。  五月有霜六月寒,時見山翁來取雪。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簡寂觀在廬山東南麓金雞峰下,原名太虛觀。南北朝劉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道教宗師陸修范(406—477)創建。其道藏閣擁有當時最完備的道家藏書,後被焚毀。迄唐以前,太虛觀為匡廬道教最重要的宮觀。唐宋後逐漸衰敗,今廢。因陸修范去世後謚「簡寂先生」,觀亦隨之改名。晉末南北朝以來,廬山佛道兩教相互競爭,各不相讓。雖然始終是佛教佔大優勢,寺廟林立,香火鼎盛,但道教官觀也建立不少,比如太虛觀(簡寂觀)就是陸修范為抗衡慧遠大師的東林寺而創立的。然而作為一代名僧的靈澈,卻摒棄成見,游訪簡寂觀,並作七絕一詩。這種氣量是可嘉的。平淡質樸的描寫中,表達了作者對老道長的讚賞欽慕之情。  月夜泛舟  法振  西塞長雲盡,南湖片月斜①。  漾舟人不見,卧入武陵花②。  [作者簡介]  法振,一作法震、法貞,中唐江南詩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貫均不詳,大約唐德宗建中年間(公元780—783年)前後在世。性好山水,樂意林泉,喜交文友,應對唱酬。長於五言詩,大曆、貞元三十年間頗享詩名。《全唐詩》存其詩十六首。  [說明]法振詩雖傳世不多,但一般都寫得很好,堪稱大家手筆。這首五言絕句便是代表作。用的是客觀的純白描手法,描繪出江南水鄉月夜迷人的景色。極其精鍊,極有意境。  [注釋]  ①西塞(se):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又名道山磯。唐張志和《漁歌子》詞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即此地。南湖:一稱鴛鴦湖,舊以東、西兩湖相連若鴛鴦交頸,或雲湖中多鴛鴦,故名。在浙江省嘉興市城東南。湖心島上有五代時所建煙雨樓,為瀏覽勝地。又有南湖革命紀念館、革命紀念船,紀念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期在此召開。②漾舟:搖船。武陵花:即桃花。武陵系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述之地,相傳在今湖南省桃源縣境內。其地「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華鮮美,落英繽紛」。歷來被認為是避世隱居的最佳處所。  丹陽浦送客之海上  法振  不到終南向幾秋,移居更欲近滄洲①。  風吹雨色連村暗,潮擁菱花出岸浮②。  漠漠望中春自艷,寥寥泊處夜堪愁③。  如君豈得空高枕,只益天書遣遠求④。  [作者簡介]見前。  [說明]  丹陽即今江蘇省丹陽縣。浦,水邊、江邊。之,去也。海上,指東邊近海處。送別詩在振公現存詩作中超過半數。離合聚散,本人生常事,悲之喜之,亦視乎其人。如其振公此詩,寫得這樣溫和、平靜,字裡行間流露的全是對自己隱居之地的依戀、欣慰,而對客子所去處卻不無擔憂。這位客子究系何人,不得而知。還是不要去吧,留下來,大家一起隱遁,不亦樂乎?含蓄、深沉、從容、豁達,畢竟是大徹大悟者的筆墨。  [注釋]  ①終南:秦嶺主峰之一,在陝西省西安市南,又稱南山。昔賢多有隱居於此者。此處泛指各名山。本句意謂我已多年沒有出去拜訪名山大剎了。滄洲:濱水的地方,古稱隱士所居。這裡泛指水鄉。②菱花:水生草本植物菱的花朵。③漠漠:猶言默默,無聲地。寥寥:空虛、空闊。④高枕:謂安卧,有成語「高枕無憂」。益:進一步,增加。天書:本意為帝王的詔敕或道教神僊元始天尊所者之書,引申為極其難懂或極為珍貴的書。書,這裡指書信。

推薦閱讀: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介紹
中國商務禮儀及忌諱
美教練機墜湖兩中國學員失蹤是怎麼回事?
駱家輝出使中國征程不平坦
CCG主任王輝耀博鰲演講:華僑華人華商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的作用及機遇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