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到簡體字,是落後了還是進步了?看看兩岸三地的一些看法
中國歷史上,從上古到西漢,官方的規範字體有甲骨文、金文、篆書等,與現代的繁體字字體有顯著差異。直到秦朝出現東漢盛行的隸書,才與現代繁體字字體較為接近。
歷代朝廷通過編寫「字書」頒定的規範漢字,相對於民間自發使用的各種簡化字具有的官方權威性,但秦後歷朝所用之玉璽及各級官印,仍使用小篆體。中國大陸於1956年開始制定和推行簡化字。從此,簡化字在中國大陸成為了規範漢字 , 而繁體字就是與簡化字相對的傳統漢字。在香港、澳門及台灣,繁體字一直保留沿用,並擁有規範漢字的地位。
在中國大陸,我們是使用簡體字,在港澳台是使用繁體字。有時遇到有香港的學生,他們說他們基本不怎麼認識簡體字,他們的書都是繁體字的,但是我們大陸卻沒有刻意去學繁體也能認識繁體,雖然很少能寫出來。這也間接說明了在繁體字裡面有簡體的影子,兩者太大的關聯性了,也可以說繁體字是爸爸,簡體字是兒子,沒有好壞,只是基因一脈相承,沒有斷過而已,所以今天和大家普及一下,關於文字,就像一把刀一樣,你可以用來讚美別人,也可以用來詆毀他人,有好壞之分嗎?並沒有,而繁體字到簡體字是落後還是進步了?讓後人定奪吧!
而今天我們在網路上收集了兩岸三地一些讀者對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看法,蠻有趣,一起來看看吧:
認同簡體字的讀者看法:
文化是在發展的,簡體字方便書寫,便於交流。固然在學歷史方面需要繁體字,但是為什麼不回到過去直接用甲骨文?是因為人類的發展是趨於簡化的!沒人願意去做一件很複雜的事,既然能簡單解決,何樂而不為?
專家們認為,其實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有各自的優點。從幾千年前的甲骨文到現代,漢字的演進趨勢基本上是由繁入簡,可以說漢字的歷史就是一個簡化的歷史。在1949年前,大部分中國民眾不識字,現在大陸民眾的識字率約90%,除了普及教育的作用外,簡體字的推廣也功不可沒。
認同繁體字的讀者看法:
中國的文字---繁體字,是幾千年來所積累下來的文化結晶!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具有很深意境的文字,古埃及人還在嗎?沒了!古埃及文字還在麽?沒了!很多古文明的字體大都不見了,唯獨《中國的繁體字》還在,可說是文字界的《活化石》!如果它是一個沒有內涵,不獨特,那麽它就不可能留傳至今!
中國的繁體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的,除了內含《形》《意》《象》之外,還有一字多音,一字多義,可由一個字『兩個字『幾個字來解釋很多事和物,如果簡化了相當於將內涵已經改變!
兩者都認同的讀者看法:
我覺得繁體字很好看,但是有些繁體字不認識,所以簡體的是通俗易懂。兩者很難說阿。如果從美觀。繁體好。如果是實用,顯然是簡體。
個人比較推崇識繁用簡。 簡體可以提高書寫效率,繁體代表華夏文明的神韻。
你覺得呢?更多文字解讀,可以關注我們哦!
推薦閱讀:
※專訪梁振英:遇困難縮手使港落後 將迎難而上
※為什麼新中式越來越受歡迎,可能你已經落後了
※落後並不可怕 腐敗就要挨打
※軍備敗壞 落後挨打!暗淡的清代火器史
※《視覺志》每日七言 | 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要做個落後於時代的人,凝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