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遺」】牛皮鼓製作技藝:從遠古流傳下來的技術活

鼓聲,對於潮汕人來說,幾乎是融入生活的背景聲。祭祀、慶典、娛樂、喪事,特別是在潮汕地區流傳甚廣的《潮州大鑼鼓》,更是缺不了鏗鏘的鼓聲。鼓樂被廣泛應用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歡慶勝利和豐收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潮汕地區,鼓樂被廣泛應用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歡慶勝利和豐收的主要表現形式。圖為我市「創文」文藝巡演的表演節目《鼓舞揭陽》。

「咚、咚、咚……」一陣雄渾的鼓聲從磐東街道浦東社區李木瑞家中傳出,他正在試一面快做好的鼓。鼓聲已在他家連綿100多年了,到李木瑞這一輩已是第四代了。其家族自清代末期曾祖父李天恩拜師學藝開始制鼓謀生,他自幼耳濡目染,刻苦好學,很好地掌握整個牛皮鼓製作流程和技藝。在長期的實踐中,他潛心研究,大膽創新、不斷改進,在選料和製作過程中狠下功夫。做到每個環節都非常考究,使技藝與成品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很大改善,從而得以被廣泛使用,遠近馳名,帶動了家族手工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李木瑞製作的牛皮鼓種類繁多,有尖腳鼓、雙頭鼓、更鼓、獅鼓等,從選材、制皮到油漆他全部親力親為。

制鼓人有一句口頭禪「制鼓是徒弟,制皮是師傅」。在整個的制鼓程序中,牛皮製作是核心和關鍵技術。制鼓需要新鮮的牛皮,因為新鮮牛皮才有較強韌性,保存牛皮新鮮度就是保存它的韌性。新鮮優質的牛皮製作出來的鼓,音質上乘且耐用。為了保證新鮮,牛皮出了屠場就得趕緊過水製作。因此,每日清晨是李木瑞最為忙碌的時刻。他要忙著把從屠宰場送來的牛皮處理乾淨,去掉外層的黑膜和裡層殘留的肉。處理的最大技術是操刀,牛皮削得厚薄不均勻可直接影響鼓聲質量,還要不留口子,不存破損,因為哪怕針尖那樣的口子都可導致整張牛皮不能用了。操刀全憑熟能生巧,所以沒有三五年的勤學苦練是難以成事的。

牛皮處理乾淨後,要根據鼓的大小固定成形,之後晒乾。如果是風高物燥的晴好天氣,一天就可以把皮晒乾。晒乾之後懸掛於室內陰涼處晾著,一般要放置三個月以上,才能用來制鼓。這樣製作出來的牛皮鼓,才不會因為氣候的變化而變形變軟。而講究質量的李木瑞則非放置一年以上不會拿出來用。正因如此,他製作出來的鼓,經久耐用,聲韻鏗鏘。

將經過處理的牛皮用繩子固定在鼓殼上,用專用工具將牛皮拉伸擴張成形。

李木瑞在製作技藝上堅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又敢於在傳統上大膽創新,不斷完善自身的工藝水平。技藝精湛超群的他,在各種評比中常常以技高一籌而勝出。他自己最為樂道的是1982年,承擔潮州市制鼓工藝廠的各種牛皮製作,當時由於鼓廠的產品大部分都是出口東南亞、蘇聯、泰國等地,數量大、時間緊,要求嚴格,但他憑著嫻熟的技藝,從參加制皮競技考核的10多人中脫穎而出被錄取。隨後,他又經常給周邊縣市客戶製作鼓皮和鼓,名氣大震。他製作的牛皮鼓種類越來越多,有尖腳鼓、雙頭鼓、更鼓、獅鼓、高音鼓、低音鼓、中鼓、蘇鼓、青皮鼓等。

牛皮鼓在潮汕地區的盛行,源於地方民風民俗的需要。潮汕人對神明的崇拜熱情是別的地方所沒有的。幾乎所有的庵院寺廟的水陸道場,節日慶典遊園活動等等都需要用到牛皮鼓。他們也都樂於向李木瑞定購。因此久而久之,揭陽及周邊許多重要活動場所都有李木瑞的作品。其中揭陽城隍廟的大鼓,鼓面102厘米、高度125厘米。榕城受德慈善會定做的鼓面為154厘米、高度為192厘米的大鼓,是周邊縣市寺院較大的皮鼓。近年來,李木瑞的牛皮鼓幾乎佔領了整個潮汕地區的相關場所,還有不少流傳到外省如江西、福建等地,有的漂洋過海到了東南亞國家。

牛皮鼓在潮汕地區的盛行,源於地方民風民俗的需要,傳統民俗活動中缺不了鏗鏘的鼓聲。

隨著製作技術的不斷提高,李木瑞的名聲也越來越大。不斷有鼓廠請他制皮,也有上門求教拜師的,他都應納或不厭其煩地傳授經驗。為了使這一傳統技藝繼續傳承下去,他還要求兒子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出色繼承。兒子在他的嚴格傳教之下,技藝已日漸成熟。他除了把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兒子之外,還傳授給遠近的愛好者。這是他的家傳絕活,更是一種文化,要使之發揚光大,就必須要廣為傳播。他勤勤懇懇、不厭其煩、毫無保留地對學生進行細心地傳藝,堅持言傳身教,不馬虎應付,從易到難,從理論到實踐,形式多樣的授傳方式使學生逐步掌握製作技藝,培養了一批批徒弟。數十年來,李木瑞默默耕耘,他把傳承浦東牛皮鼓製作技藝當成一種責任,超越了謀生的願望。在他身上顯示出來的工匠精神,與他的作品一樣成為一種文化。 

傳承人檔案

李木瑞

1952年出生,揭陽浦東人。出生於制鼓世家的他,1967年開始接受祖父和父親的口耳傳授,學習牛皮鼓的製作技藝,全面掌握牛皮鼓的整個製作流程和技藝。在長期的實踐中,他大膽創新,推陳出新,不斷改良,特別是在選料和製作過程中下大功夫,做到每個工序都非常考究,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很大的改善,使得浦東牛皮鼓遠近聞名。2012年,李木瑞被評為第三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浦東牛皮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如今存放在榕城區受德慈善會的大鼓,是周邊縣市寺院中較大的皮鼓,由李木瑞於1998年製作。

相關鏈接

浦東牛皮鼓>>>

清光緒年間,竄街走巷,買賣日雜、舊貨的浦東人李天恩巧碰一民間制鼓藝人,深深被他的制鼓精湛技藝所折服,要求拜他為師,從此,李天恩就開始了牛皮鼓的手工製作生涯。經過長期的艱苦創業,代代相傳形成傳統手工技藝。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牛皮鼓的製作範圍也相應擴大,種類繁多,如尖腳鼓、雙頭鼓、更鼓、獅鼓、高音鼓、低音鼓、中鼓、蘇鼓、青皮鼓等。 牛皮鼓經過選料、制皮、制殼、定型、油漆等一系列的精工細作,成為一款精美的藝術品,既具有其實用價值,更具有其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

浦東牛皮鼓的發展輻射周邊區域,受到整個潮汕地區的歡迎,是揭陽乃至潮陽、豐順、饒平等地庵寺所沿用的文化珍品。2011年,浦東牛皮鼓製作技藝入選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觀 點

以工匠精神保鮮技藝

彭妙艷

「浮洋打銅鑼,浦東做大鼓」,是人所熟知的潮汕兩大打擊樂器製作技藝。因傳承已久,價值彰顯,而已被公布為省級非遺項目。

以潮汕之廣,需求量之大,牛皮鼓的製作,當不止一家兩家,但能使作坊傳之久遠,且聲名高企,則浦東制鼓李氏家族堪稱吉光片羽者。何哉?無他,在其始終不渝堅持工匠精神、絕活意識而已。

技藝這東西,過去總被看成一般謀生的手段,似乎沒有太高的科學、藝術含量,而不受看重,價格也低,因此許多受困於此而難以為繼。能保持鮮活,與時俱新的,都是那些能夠自覺堅守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既秉承傳統,又善於創新,不斷賦予傳統技藝以新的品質的傳承人。浦東李氏牛皮鼓製作技藝之所以有著強盛生命力,其產品之所以廣受歡迎,其根本原因正在於此。文章中寫到傳承人李木瑞在削鮮牛皮上的那些講究與運用,就很發人深思。

工匠精神之體現於技藝運用上,其內涵因物而異,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精到與獨特。唯有達到這樣的境地,技藝才能顯示出自己的閃光點,體現人無我有的價值,脫離平庸,脫離重複,以稀有性、高質化取得人們的青睞。

其中,離不開對傳統方法、經驗的承用,離不開對某些秘技要點的掌握,也離不開個人悟性智慧的投入,以及時代精神的吸納,只有這樣,技藝才不會因為沒有補充新的元素而呈老化、陳舊,因為不適應時代變化而被淡化、被邊緣化和被淘汰。

浦東牛皮鼓的聲譽,現在仍然響噹噹。因為有百來年的工匠精神,支撐著它的張力的經久不衰;更因有李木瑞幾十年鍥而不捨的活化性的傳承,提升性的發展,讓其日益聲震四方。

對於其他技藝類非遺的傳承,裡面的許多奧秘值得窺探。

來源:揭陽日報


推薦閱讀:

五種調漂技術,鬧心跑漂如何看
摘QQ空間技術
前腿掃踢技術分析
Adobe 否認免費 CS2 套件 贈送序列號:技術故障下舉措
「卦宮斷旺衰」技術

TAG:技術 | 遠古 | 技藝 | 牛皮 | 技術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