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景春:從古代詩教到當代詩教 ——詩教源流及其發展|《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2期

摘 要:詩教是我國獨有的詩詞文化傳統,它在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至為重要的作用。我國的詩教傳統是從孔子的「《詩》教」開始的,它奠定了關於品德修養、人格教育、審美理想、社會功用和普及知識等方面的功能和基礎。在漢魏以後,除了政治功能之外,它又加強了詩歌關於審美方面的功能,又從「《詩》教」發展為「詩教」,將詩歌的社會功能與審美功能相結合,形成了中國詩歌教育和詩歌創作兼備的指導思想。到了當代,又將古代詩教文化傳統以時代精神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並將富有想像力的詩詞直覺思維作為科學創造和發明的思維方式來加以提倡,打通了科學和藝術的壁壘,對培養文理兼備人才的新理念奠定了基礎,並擴展了詩教的範圍。當代詩教是對古代詩教的創造性發展,對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社會主義新文化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詩》教」與「詩教」;源流;繼承;轉換;創新

作者簡介:葛景春,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河南鄭州 450002),主要從事唐代文學與中國文化研究。

一、詩教尋源

詩教是中國文化特有的產物,此文化傳統源遠流長,至今仍在中國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的詩教源於孔子對《詩經》的總結和評價。《詩經》中的詩原稱為《詩》或《詩三百》,漢代稱為《詩經》,共收入詩305首,是孔子之前500多年來即商、西周、春秋前期的作品。據說原有詩3000多首,經孔子刪為305篇,但孔子刪詩的說法,經近代學者考證是不確的。孔子把《詩》作為儒家的六經之首來教育學生,所以孔子所談的詩教中的「詩」,原指《詩》(即《詩經》),並不是今天所泛指的「詩」。

並不是說在《詩經》之外或之前就沒有詩,在《詩經》之前原始社會的漁獵時代,就有《彈歌》流傳:「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吳越春秋》)傳說在唐堯時代,有《擊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帝王世紀》)傳說堯將傳位於舜,有《卿雲歌》贊曰:「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呂氏春秋·音初》)這些傳說中的古歌,沈德潛的《古詩源》中也有收載,但由於這些古謠諺和古歌在文獻中出現得較晚,故其真實性為後世學者所懷疑,它們不像《詩經》那樣有確鑿的史料證據。

從孔子論《詩》的原始史料來看,顯然他所指的是《詩經》,並不包括其他的詩,孔子將《詩經》當作儒家教育學生的教材來看待,也就是指的是「《詩》教」,而非後來所泛指的「詩教」。從孔子對《詩》的評價來看,《詩》的作用主要有立身、言志以及學習外交辭令、日常知識等社會功用,當然也涉及了關於《詩》的一些審美認識和傾向,構成了一整套的儒家詩教體系。

(一)關於立德和修身

孔子認為,以《詩》為教,可以立德、修身。《論語·泰伯》中說:「行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就是說,要以《詩》的精神,來指導自己的行動。魏人何晏、宋邢昺《論語註疏》卷八:「子曰:『興於《詩》。』」注,包曰:「興,起也。言修身當先學《詩》。」此處解「興」是說學《詩》有「修身」的功用。「興於《詩》」即修身應首先從學《詩》開始,這是因為「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即是說,《詩》的基本教育思想是教人「溫柔敦厚」,即為人要不急不燥,不溫不火,要謙和厚道,有儒雅之風。孔子一向主張教育學生要從如何做人,如何立德修身做起,故孔子將《詩》教置於六經的首位。《詩》用形象化的教育而不是抽象的說教,如春風化雨易入人心。

孔子的《詩》教以人倫道德為思想基礎,最終目的是「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陽貨》),即做一個合格的忠臣孝子,是為其君臣父子的封建禮教服務的。後世儒家總結《詩》教有「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的巨大作用。在這裡漢儒過多誇大了《詩》的政治教化「經學」作用,而相對忽視了《詩》作為文學作品的審美功能。

(二)關於詩言志

詩言志,是一種古老的說法。《尚書·堯典》:「詩言志。」孔子繼承了「詩言志」的傳統說法,他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泰伯》)「無以言」有不同的解釋,一種是說「詩言志」是賦《詩》言志,即用《詩經》中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另外還有一種功用,就是行人(外交官)常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作為外交辭令。這兩種說法並行不悖,並無原則上的衝突。毛澤東曾題寫「詩言志」,提倡詩人抒發無產階級的革命豪情壯志,這裡的「詩」已不僅限於孔了所說的《詩》,是泛指詩歌。

(三)關於行人賦《詩》

孔子很重視《詩經》在現實生活中的功用,即發揮《詩經》對現實政治和生活的指導意義。《論語·子路》:「《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奚為?」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詩經》對政治教化有很強的指導作用,特別是作為行人有特殊意義。春秋時,《詩經》是各諸侯國普遍承認的經典文獻。各諸侯國的外交使者,經常運用《詩經》的詩句作為外交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①,他們斷章取義,將《詩經》中的摘句寄以新的含義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以說服對方。

(四)關於學習日常知識

孔子還將《詩經》作為普及日常知識的學習教材,認為可從《詩經》中「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詩經》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其中也包括「鳥獸草木」等動植物知識。據清人黃春魁《詩經鳥獸草木考》一書統計,《詩經》中出現鳥獸草木共有268種之多。此外,還有天文、地理、物候、日曆、建築、器物、物產、農業、手工業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有些知識現代人並不怎麼了解或產生了誤解,如「三星在天」的「三星」是指參宿三星,是秋冬之象;「七月流火」的大火星,又名心宿二、商星,周曆七月是現在的九月,大火西流之時,天氣已涼,並非現在有些人理解的「七月流火」是夏日炎熱之象。《詩經》是一部天文、地理、社會與自然的百科全書,其中包含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知識,草木鳥獸裝點著《詩經》美麗的風景和意境,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採薇》)「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伐木》)「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鹿鳴》)等,在《詩經》中起著興和比的作用,從而引出詩人所詠之辭,豐富了人們對自然常識的認知。

(五)關於《詩》的社會功用

對於《詩》的社會功用孔子概括得很全面,他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關於興、觀、群、怨儘管有不同的解讀,但他從儒家的實用觀點,對《詩》的功用作了全面的解說。孔子的闡釋即可以引發讀者對《詩》的興趣,啟發讀者產生廣泛聯想,啟迪智慧;可以從《詩》中體察社會民情;可以用《詩》聯繫民眾,團結民眾;《詩》中表達了下層百姓對社會醜惡現象的諷刺及不平之鳴。

(六)關於詩的美學特徵

關於《詩經》的美學特徵孔子也有論述,如關於《詩經》能夠陶冶思想的問題,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思無邪」即考慮到《詩》的正能量作用,要有益於人們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的提高,不要產生負作用。孔子曾評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提倡中和美,既不要高興過度,也不要過度悲傷,要保持心態平靜。儒家經典對詩歌的音樂性是非常講究的,《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裡是說,詩不但要表達自己的思想與志向,同時還是可歌的。永言,即是放長音吟詠。吟詠時要注意聲調的和諧,講究押韻合轍,恰到好處,互相配合,出神入化。漢儒對詩歌的情感特徵,說得十分到位:「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大序》)創作詩歌不能無病呻吟,要「情動於中」時才作詩、吟詩,光吟誦不過癮就感嘆之,放聲長歌之,還不過癮就手舞足蹈起來,這裡就隱含了魏晉時期「詩緣情」的因素。

二、從「《詩》教」到「詩教」

(一)從「《詩》教」到「詩教」的擴展

孔子的《詩》教經過漢儒解釋,已經將《詩經》的政治作用發揮到了極致,他們基本上是以經學的角度來講解《詩經》,一切從「移風俗、美教化」上著眼,如《詩經·關雎》本來是一首男女的戀歌,漢儒卻說這是讚頌「后妃之德」。《詩經·木瓜》寫的是男女互贈信物的愛情詩,毛詩卻說是「美齊桓公也」。為了強調《詩經》的政治教化之意,不惜歪曲辭義。但到了漢末魏晉時期,由於一些優秀五言詩的出現,人們對詩教的看法有所擴展,他們開始注意到詩歌的美學特徵。曹丕提出了「詩賦欲麗」(《典論·論文》)、陸機提出「詩緣情而綺靡」(《文賦》)的觀點,從此詩從「詩言志」的政治教化中解放出來,賦《詩》言志,有所發揚和擴展,由「《詩》教」擴展為「詩教」。論詩也從「《詩》教」擴展到「詩教」,將詩歌的情感特徵和「麗」「綺」的審美特徵凸顯出來。從此「緣情」說與「言志」說並行不悖,給「詩教」增添了新的內容。鍾嶸提出「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詩品》)的「滋味」說,劉勰的《文心雕龍·明詩篇》的「詩者,持也,持人情性」的「情性」說,都對詩的審美思想有所發展,從此將詩教的內容發展到更為完善。唐代的陳子昂提出詩要有「興寄」,司空圖明確地提出詩要有「言外之意」,宋代的蘇軾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將詩與畫等不同的文藝形式打通,用藝術之間的通感理論論詩,元明清以後關於詩歌的「格調」說、「性靈」說、「神韻」說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發展了詩教的審美內容。「言志」說是從詩的外部作用來講詩的社會功用,而「緣情」說則是從詩歌創作的內部規律來講詩歌的美學特徵,兩者其實相輔相成。

(二)從引《詩》到引詩

漢魏以後,詩人還在其詩歌作品中引用《詩經》中的詩句,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了《詩經》中的詩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子衿》)、「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鹿鳴》)。此後,引證或引用的詩句就不限於《詩經》而逐漸擴展到以後的詩歌名句。李白在詩中引謝靈運和謝朓的著名詩句入詩:「夢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長價登樓詩」(《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其一)、「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②,使其詩句增色不少,這是詩歌中的例子。在政治鬥爭如宋金之間的鬥爭中,抗金英雄宗澤曾用杜甫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來表達自己誓死抗戰,雖死猶榮的決心。在宋元鬥爭中,文天祥在元人的監獄中用「集杜詩」來表達堅貞的愛國情懷。又如我們經常以毛澤東詩詞作為經典話語來引用,運用得恰當就有很強的說服力,如:「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金猴奮起千金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等。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引用過《詩·采蘩》「夙夜在公」的詩句,勉勵自己;又以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陸遊「位卑未敢忘憂國」等詩句鼓勵人們的愛國熱情;他還引用毛澤東詩詞名句如:「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風物長宜放眼量」等,鼓舞幹部群眾要立黨為公、熱愛祖國,克服困難、放眼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經典詩詞的教育,在教師節前到北京師範大學訪問時,針對中小學課本減少經典詩文的現狀發表了看法:我很不希望把古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由此可見他對詩教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詩詞文化有著很高的修養,如在1990年所作《念奴嬌·追思焦裕祿》、1991年所作《七律·軍民情》,都體現出很高的思想和藝術水平。以上充分說明,以《詩經》和歷代優秀詩歌為代表的中華詩詞作為經典進行詩教,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是需要繼承發揚的。

三、從傳統詩教到當代詩教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當代詩教是對中國傳統詩教的繼承,需要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發展。中華詩教委員會副主任梁東先生曾在《詩教,建設共有精神家園》中提出當代詩教的「十字功能」:啟智、立德、燃情、育美、創新。這五個方面集中了中華傳統詩教和現代科學精神。

(一)「啟智」——開發直覺思維的創造智慧

1.詩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

關於詩教可以啟智的說法,在孔子的《詩》教中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但他關於對《詩》在生活中尤其是行人在外交場合賦《詩》論戰中對其靈活運用,是需要動一番腦筋的,這或許就是「啟智」說的萌芽。真正的「啟智」說,是現代科學家提出來的。中華詩教委員會主任楊叔子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擔任華中理工大學的校長,他首先提倡讓詩詞走進大學校園,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要打通科學和藝術的壁壘。楊叔子先生在文章中論證了邏輯思維與直覺思維相輔相成的作用,特彆強調了詩詞在陶冶性情、活躍思維、開發創造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直覺思維,又叫詩性思維,其主要特點是用豐富的想像力憑直覺進行創造新概念,開闢新思路。「中華詩詞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像、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啟迪讀者,開拓人們的思維,呼喚著人們的創新意識」,楊叔子先生在文章中列舉了我國許多近現代科學家都與詩詞有緣,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馬克思·普朗克等人與音樂、詩歌等文藝活動都有密切的關聯。一般來說,科學家分為搞理論研究的科學家和搞試驗的實驗科學家,前者以提出新的科學理論觀念為主,而後者需要以科學試驗來驗證新的科學學說並得出結論。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斯蒂芬·威廉·霍金等主要是理論物理學家,而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和吳健雄等主要是實驗科學家,這些科學家雖兩者兼任,但卻各有偏重。偏重於理論研究的科學家需擅長直覺思維,有超強的科學想像力,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了「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空間」等全新的概念③。斯蒂芬·威廉·霍金提出宇宙起源於130億年前超大重力的物質大爆炸,時間是從那時開始的,宇宙正在向外擴張,形成了黑洞之後宇宙還會收縮,因此空間也是有限的④。此學說顛覆了時空是無限的傳統的說法,其理論主要發揮直覺思維的想像力來構建,其正確與否有待實驗科學家來檢驗。

科學家們往往是首先提出問題或猜想然後才能進行驗證,正如胡適所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大膽假設需要直覺思維的想像力,而小心求證卻需要邏輯思維的嚴謹推導和科學實驗。由於詩需要形象思維即直覺思維,且需要運用豐富想像力,這與科學中創立假說時需要豐富想像極為相似,讀詩詞與創作詩詞作品對開拓和發展直覺思維的想像力有幫助,故作為理工科大學校長的楊叔子院士提倡理工科的學生要注意學習詩詞和文藝,認為詩和文藝有啟智作用,這是對當代詩教的創造性貢獻。將富有想像力的詩性直覺思維,作為科學創造和發明的思維方式來加以提倡,打通了科學和藝術的壁壘,對於培養文理兼備人才的理念奠定了基礎,擴展了詩教的範圍。

至於詩教的創新作用也是與詩性直覺思維和想像力有關,文學藝術提倡「百花齊放」,文藝作品不能千篇一律,思想上可百家爭鳴,一個主題也可以用多種語言和形式來表達。重複和複製缺乏新意與個性,是詩詞及藝術創作的大忌,故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和語言,一種模式。沒有創新就沒有詩詞和藝術的生命,創新是詩詞的本質特徵。邏輯思維的推論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同樣的物質與試驗科學研究只能得出一個正確答案,而詩詞等文學創作卻需要多樣化,形式和語言表現千姿百態,沒有固定統一的答案。因此,創新是文學藝術的首要特徵。

2.關於詩人與科學

即使中國古代對科技不是特別重視,但仍有這樣的記載,東漢的張衡既是一位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的科學家,又是一位寫過《四愁詩》和《兩京賦》的著名詩人和辭賦家。宋代大文豪蘇軾曾發明過一種名叫「秧馬」的插秧機。宋代科學史家沈括不但寫出了科學著作《夢溪筆談》,最早記錄了地球的磁偏角、活字印刷術及飛碟現象等,而且他能詩善詞,現有54篇詩詞傳世。近現代著名科學家胡先驌、翁文灝、蘇步青、華羅庚、李四光等均善舊體詩詞。

古代詩人還將他們的科學眼光,對宇宙的起源和日月運行等科學探索,在詩詞中加以表現,如屈原在《天問》中說:「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對宇宙的起源和月的圓缺變化、月中為何有玉兔藏身等問題發出了疑問。唐代詩人劉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對月亮的引力與潮汐關係進行了描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有《把酒問月》之詩,其中寫道:「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在詩中李白對月亮的運行及嫦娥奔月和玉兔搗葯的神話發出疑問。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沈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辛棄疾這首詞發展了李白的追問,為何月亮經過天外漫遊,第二天又出現在了東方。辛棄疾繼續發問:若說月亮是從海里經過,就不怕月宮中的瓊樓玉宇被長鯨觸破嗎?如果月中的蝦蟆可以在海中游泳,那麼玉兔為什麼也不怕海水,它也會在大海里游泳嗎?如果說月亮上的一切潛過大海回到東方都完整無缺的話,為何它又由圓變缺了呢?這真是天才的疑問,他已猜測到了月亮繞地運行的宇宙現象。浪漫詩人李賀《夢天》中說「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有今天宇航員俯視地球的感覺。可見古代詩人超強的科學想像力,是得益於詩的「形象思維」即直覺的詩性思維的奇思妙想的。

(二)「立德」——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關於詩詞的教育功能,特別是關於詩詞對青少年思想品德修養的影響,是詩教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孔子的《詩》教就有修身和立德方面的言論,認為《詩》教的本質是使人們「溫柔敦厚」,即做一個文明而文雅的有思想、有修養的人,即「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當然,立德里也包含十分豐富的內容,如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意識,關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天下歸仁的仁義思想,先人後己的利他思想,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英勇精神,都能夠在傳統詩詞中有充分表現,能夠起到思想上的陶冶作用。新詩教所要求的立德,還要與當今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以適應時代精神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中華美學精神。

(三)「燃情」——點燃對人間的真情與大愛 魏晉以來的「詩緣情」說,在我國的傳統詩教中佔有重要位置,「詩緣情」或「詩言情」觸及了詩的情感特徵,是對詩教的重大發展。詩緣情是詩的內部特徵,《詩大序》中說:「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詩品》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揺盪性情,形諸舞詠。」陸機的「詩緣情」說的出現充分說明詩主要是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的。如果沒有了情,僅是乾巴巴的說教或議論,是沒有感染力的。「詩情畫意」,是詩中的情感感染了我們的鄉情、友情、愛情、家國情和山水情等,故在「詩緣情」的基礎上,梁東先生根據當代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燃情」說,要用詩情點燃人間的真情和大愛,拒絕冷漠和無情,既是對傳統的繼承又是對其進行的發展。

(四)「育美」——審美教育是健全人格和提高思想境界的必由之路

什麼是美,這是美學界長期討論的問題。美是現實世界中美好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是真、善、美的和諧,我們既需要真的情感、善的內容,還需要美的藝術形式。文學,尤其是詩歌,它本身就是審美的。詩歌就是培養審美藝術情趣的,「育美」就是要培養完善的人格,既需要真、善,更不能缺少美。然而審美的能力並非都是天生的,更主要是後天培養的。

1.關於詩詞欣賞能力的提高

中國古典詩詞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可以提升中國人的審美素養。蔡元培曾經提倡將美育來代替宗教,林語堂也指出:「吾覺得中國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中華詩詞在審美的意境、語言、形式上都有很高的審美作用,可以起到娛人與自娛的娛悅作用,它健腦提神可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它有一種吸魂攝魄的魅力,對中華民族的靈魂有很大凝聚力。正如馬克思所說,美的音樂需要有能欣賞的耳朵,審美能力是需要培養和提高的,因此,對詩詞的審美教育勢在必行。要從小培養兒童對詩詞的審美興趣,並對其審美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優秀的詩詞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我們繼承發揚。

2.關於詩詞創作水平的提高

詩詞創作方面首先要眼高,然後才能手高。詩詞創作水平的提高,有技巧方面的因素,如詩詞的格律嚴整、對仗工穩、語言出新、比興奇妙等,這些需要我們向優秀古典詩詞學習,更主要的是要在立意和意境方面創新,這些屬於思想境界、藝術意境等審美範疇的東西。思想立意高遠,意境迥深優美,情感力度強烈,詩詞才能打動人。我們不但要學習傳統的優秀詩詞,還要對現當代的優秀詩詞從創作技巧到思想意境、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學習。

(五)「創新」——解放思想,提高詩詞創作和詩教工作的創新能力

1.詩歌的創新——出精品

中華詩詞的生命力,需要在全面繼承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要思想新、意境新、語言新,也包括形式方面的創新。思想新,就是要與時俱進,詩詞要奏出時代的最強音。思想守舊,停滯不前,落後於時代,就會出現一些合格、合律的假古董,不能反映出我們新時代的思想風貌。意境新,就是要創作出藝術境界不同於前人甚至超越前人的新作品。語言新,就是詩詞語言雖有繼承,但也不能陳陳相因,「唯陳言之務去」,要從民眾那裡吸收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一首詩若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語言、新句子,就不能算是好詩。只有詩詞創作全面出新,才能出精品,而詩的形式創新問題則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大問題。雖然新詩是五四以來的新形式,但它太鬆散,不但沒有形式的約束,甚至有的新詩連韻也沒有,寫得不好就形同散文。魯迅曾提倡新詩的改革,提出要有大體整齊的形式,要押大體相同的韻。聞一多等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詩,也是要有規範而整齊的形式,和諧的押韻,他的《死水》詩集就是這方面的嘗試。如今詩詞也提倡改革,如提倡新聲韻,提倡用普通話語音寫詩,取消入聲字等。詩詞的形式也開始不斷地進行探索,如出現「新古體詩」「度詞」「自由詞」「自由曲」等可喜的新現象。

2.開展詩教活動的創新——多樣性

如何開展詩教活動也需要創新,詩教活動的開展是我們當前一項重要的任務。從各地豐富多彩的詩教活動來看,多樣性是推動詩教活動創新的標誌之一,如讓詩教進入機關、學校、社區、企業、廠礦、農村、軍營。開展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開辦各種詩詞講習班,以提高大家對詩詞的欣賞和興趣;舉行各種詩詞競賽,以提高創作水平;廣泛開展詩詞的吟詠、朗誦活動,讓詩詞插上音樂的翅膀,提升詩詞的魅力吸引廣大群眾;開展詩詞與書畫的聯姻活動,讓詩詞走向展覽館和廳堂;讓詩詞與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合作,以擴大詩詞的知名度;讓詩詞以各種形式入腦入心,以提高廣大群眾的文化素質和涵養;讓詩詞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成為各區域的重要文化建設任務等,用各種手段和形式開展詩教活動。

從當代詩教的五個方面來看,這些內容全面繼承了中國古代的詩教精神,並將其文化內涵以時代精神的新角度,對傳統精神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新時代的詩教觀,從而為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振興中華詩詞和社會主義文化並不斷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注釋

①古人在社交場合將《詩經》搬上了辯論台,以詩為辯論的理據。辯論時,辯論雙方可以直接將《詩經》中的語句作為論據加以引用,表明自己的立場,「賦詩言志」在這種場合下很容易找到事實根據。據《左傳·成公二年》記載:晉與齊交戰,晉軍打到了齊國馬陘,齊國的賓媚人向晉國求和。晉君不答應,說:不行,必須以肖同叔子為人質,並且齊國要使其國內的田畝東西走向(以便於晉軍的戰車通行)。賓媚人對答說:肖同叔子不是他人,而是我國君的母親,從禮儀上來說,也可以說如同晉君之母,您在諸侯中樹立威信,讓天下聽命,卻以人家的母親為人質,這就是以不孝行令於天下,《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若以不孝命於諸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何以為盟主?晉國於禮有闕。……先王要人們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來布置田畝的走向,晉國要齊國田畝東西走向,也違背先王之意。今大王要求一合諸侯,《詩》曰:「布政優優,百祿是遒。」晉人聽了此話之後,許和。例子中賓媚人不卑不亢,巧妙地將《詩經》中關於孝道與愛民的思想穿插到遊說辯論中,陷對方於不道德、不仁義的境地,一舉說服了晉國人。②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澄江靜如練」,李白將僅「靜」改為「凈」,其他皆為原句。③相對論是20世紀物理學史上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它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兩個部分。狹義相對論顛覆了自牛頓以來形成的時空概念,提示了時間與空間的統一性和相對性,建立了新的時空觀。廣義相對論把相對原理推廣到非慣性參照系和彎曲空間,從而建立了新的引力理論。在相對論的建立過程中,愛因斯坦起到了主要的作用。④參見霍金《時間簡史》,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版。

歡迎原創投稿,微信投稿郵箱:

tonydongning@163.com

歡迎訂閱《中原文化研究》雜誌

學術文章投稿:zywhyj@126.com

關注公眾號:zywhyj或長按二維碼


推薦閱讀:

就語言系統和音樂元素上 為何英語小黃歌聽著舒坦漢語小黃歌聽著猥瑣呢?
為什麼東西方神話里都有龍和鳳凰,而且「神通」相似?
中國古建築包含哪些內涵和文化?
作為權力結構的後現代哲學社團
如何入門文化研究(Cultral Studies)?

TAG:文化 | 發展 | 古代 | 2015年 | 文化研究 | 當代 | 研究 | 2015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