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不為人所知的大屠殺,不僅最殘酷,還奪去了漢人的精氣神。

明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公元一六四四年,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中國在這一年,接連發生令人痛心的大事件。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京師,崇禎帝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今景山)自縊而亡,明朝就此滅亡。

在此之後,李自成、張獻忠、殘餘的明軍和滿清軍隊開始互相交戰,百姓生靈塗炭,整個中國滿目瘡痍,因而這一年也被世人稱之為「甲申國難」。

北京煤山(今景山),崇禎皇帝自縊處

令人更加震驚的是,從「甲申國難」這一年開始,包括清朝軍隊、明朝軍隊(南明政權)、農民武裝等多方勢力,在混戰中對無辜的平民和老百姓,進行了多次慘無人道的殺戮。由於在這些大屠殺事件中,多為清朝軍隊施行,因此這段可怕卻不為人所知的歷史,被統稱為「滿清大屠殺」。

「滿清大屠殺」跨度,遠比「甲申國難」的時間要長得多。從明軍於古勒寨之役屠殺女真人,到明軍屠殺湘潭平民,再到努爾哈赤屠殺遼東漢人,屠殺年年都有發生。直到康熙平定三藩之後,中國大地才基本沒有屠殺事件出現。

所以嚴格來說,「滿清大屠殺」歷時將近一個世紀。在這段時期內,清軍加上明軍和農民軍,從北到南,從東至西大肆傷及無辜,可以說全中國的老百姓都歷經了這段不堪回首的災難。

「滿清大屠殺」時間軸

在諸多的屠殺中,由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四川大屠殺以及廣州大屠殺這五次最為慘烈。

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是於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四月,由清豫親王多鐸統帥的清軍攻破揚州城後,對城中平民進行的大屠殺事件。當時南明兵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史可法組織軍民對清軍進行了殊死地抵抗。

但由於清軍調集紅夷大炮,對揚州城進行炮轟,史可法向弘光帝求援無果後,揚州終被攻破。緊接著多鐸下令屠城,清軍便開始了為期五天的大肆屠殺,整個揚州城,無論男女老少,大都沒有逃脫死亡的命運。

到了屠城後期,人們已經失去求生的希望,紛紛低頭趴在地上,等著清軍前來殺戮,無人敢逃。直到數日後,清軍接到了多鐸的命令,才就此封刀。因為這段歷史首先見於清廷禁書——由「揚州十日」倖存者,明朝王秀楚所著的紀實小說《揚州十日記》。根據小說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史可法

《行書札記》 明·史可法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一六四五年發生在清軍攻破嘉定後,曾效忠於大順和明朝的清軍將領李成棟,由於其弟在此前的伏擊戰中被殺,而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

在屠城過程中,城中百姓或懸樑自殺,或投井跳河,被砍斷手和腳的百姓在地上掙扎著。李成棟的軍隊將大部分逃生的百姓趕到河邊,然後將他們趕進河中紛紛淹死,河裡的水都不能流動了。佔領軍每遇到一人就強迫他們獻出自己家中的寶物,如果給很多東西的話就可以活命,如果給的不多或者不滿意,就直接把人殺掉。

出自明·黃宗羲《弘光實錄鈔》:「悉從屋上賓士,通行無阻。城內難民因街上磚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紛紛投河死,水為之不流。」

明正德年間嘉定城地圖

江陰八十一日

同樣在一六四五年,清朝頒布「剃髮令」之後,全國掀起了一股反清的風潮,這其中江陰人民也舉行了反清起義。清廷先後調動二十四萬軍隊攻城,江陰人民浴血奮戰,守城八十一天,擊斃清三王十八將,清軍死傷過十萬。但終因力量懸殊,糧食耗盡,守城者全部壯烈犧牲。江陰城破後,又是李成棟建議屠城,城內外居民都被殺光,最終全城只有五十三人幸免於難。

四川大屠殺

從清順治三年(1646)至康熙初期,清朝軍隊侵入四川,開始了與明軍對峙,以及與農民軍混戰的局面。在經過長時間的戰爭和屠城之後,四川的人口急劇下降,死傷殆盡,史稱「四川大屠殺」或「屠蜀」。

「四川大屠殺」因其持續時間長,牽扯到三方的殘酷暴行,因此是「滿清大屠殺」中死難者人數最多的屠殺事件。經過「四川大屠殺」之後,四川川南的人口損失約為百分之五十,而川北的人口幾乎損失殆盡,更有「千百不存一二」之說,大約有六百八十五萬人喪生。為了彌補四川人口的缺口,康熙年間清廷才不得以推行「湖廣填四川」的政策。關於這段歷史,知中曾經介紹過。「湖廣填四川」,一個「填」字驚心動魄

出自葛劍雄《中國人口史》

關於「四川大屠殺」,很多人都把全部責任歸因於農民軍領袖張獻忠,認為他在四川屠殺的人數最多,把他視作「殺人魔」。但根據陸續發現的史料看出,造成「四川大屠殺」的慘劇不能僅僅把責任歸到張獻忠。有很多次屠殺,其實是南明軍和清軍所施行的,但為了不讓世人知道真相,他們把這些罪行嫁禍到張獻忠身上。此外,天災、瘟疫和虎禍也是四川人口下降的原因。

廣州大屠殺

「廣州大屠殺」是「滿清大屠殺」後期最嚴重的屠殺事件,因其發生在清順治七年(1650),這一年為庚寅年,故也被稱為「庚寅之劫」。

清軍於清順治六年(1649)十月抵達廣州,圍困城池長達十個月,最終攻下廣州城。平南王尚可喜率領清軍入城,下令屠城十日,廣州城頓時屍橫遍地。據統計,廣州當時人口大約為四十萬,死難者約佔五分之一。

關於「廣州大屠殺」的死難人數,直到現在還有很大爭議。除了「萬人說」之外,還有:

1、百萬說——出自《行在陽秋》:「百萬人民,盡死於內。」

2、十萬說——出自意·衛匡國《韃靼戰紀》:「韃靼人開始洗劫廣州。大屠殺從十一月二十四日一直進行到十二月五日。他們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殘酷地殺死。他們不說別的,只說:『殺!殺死這些反叛的蠻子!』除去攻城期間死掉的人以外,他們已經屠殺了十萬人。」

平南王尚可喜

由於受到清朝文字獄的影響,「滿清大屠殺」的內容和細節均不見於正史記載。所以究竟這場浩劫奪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已經無法準確地考證了。

但根據中國人口研究的數據指出,在明天啟六年(1626)期間,中國的人口為9987.3萬。到了清順治三年(1646),中國人口下降到8848.6萬。清康熙元年(1662),清朝基本統一了大陸,此時中國人口上升到9179.7萬。

出自葛劍雄《中國人口史》

所以可以看出,明末清初時,中國人口數量下降了一千多萬,再加上自然的死亡率,這段時間中國人口死亡人數至少是幾千萬人。但是人口的負增長,並不能全歸因於屠殺。

除了屠殺之外,這段時間由於自然災害和鼠疫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下降。雖然還是無法通過這些數據,就被屠殺死亡人數給出準確地判斷,但是卻能夠給大眾一個基本的宏觀感受。

在「滿清大屠殺」中,清軍、明軍和農民軍都有參與,但是他們屠殺民眾的原因和理由卻是不同的。

清軍發動多次屠殺事件的原因,在於大量民眾激烈反抗清朝所實施的「剃髮易服」政策。由於漢人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水平都在滿人之上,社會制度也較為完備,滿族統治者自然會有一種恐懼心理,擔心漢人會危害清朝統治。再加上滿人為外來的民族,突然統治人口眾多的龐大民族,一時有無法勝任之感。因此,清朝推行「剃髮易服」,是希望將其作為漢人是否服從征服者的外在標誌。

剃髮易服圖

而「剃髮易服」政策對於漢人來說可以說是滅頂之災,因為古代漢人十分重視髮式與衣冠服飾。千百年來,漢人就受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教育,因此漢人成年之後,除了必要修剪,不可隨意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

漢族的傳統服飾也很有講究,有交領、右衽、盤扣、對襟、系帶等特徵,這和滿人剃髮留辮,以廠字交領為特點旗裝馬褂完全不同。漢人們認為,「剃髮易服」就是迫使他們捨棄漢民族的文化,因而才會激烈地反抗。

明朝男子服飾髮型

明朝女子服飾髮型

清朝男子服飾髮型

清朝女子服飾髮型

明軍和農民軍的殘酷暴行,則反映人性大惡的一面。他們屠殺民眾,大多都是因為個人仇恨和軍紀散亂。有的將領因為自己的親屬死於戰亂,而遷怒於無辜的百姓;而軍紀散亂,也容易讓一群長期服從於體制下成長的人們,失去有效和合理地引導。他們很難找到人性的出口,心理漸漸發生扭曲。在亂世中,依仗著武力橫行霸道,無惡不作。

縱觀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其實都離不開戰爭。戰爭作為矛盾最高的鬥爭表現形式,它用暴力破壞或維護著秩序,讓舊的制度崩潰,讓新的制度重建。這種促使人類走向文明和毀滅的野蠻手段,不論人類文明發展到什麼程度,都一直存在著。

魯迅先生曾評價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幾被殺盡,留下的是大抵順服的奴才。」這樣看來,「滿清大屠殺」的死亡人數不僅是中國曆次改朝換代之最,而且漢族的一部分精氣神,也自這場屠殺之後漸漸失去了。

人性的善惡,能通過具象的事件體現出來,但當我們真正看到美好和殘忍同行,健康和屠殺相伴,人性便成了最大的讖語,人們永遠不願意與它直接面對。而這一點,或許是人類最大的落寞。


推薦閱讀:

人不可貌相,被人低估,卻容易成為人中龍鳳的生肖
能認真看完的人,早晚能出人頭地,成為人上人!
人生為人處事的八個法則
總得為人生心寒一次
為人處世之真諦 修身立命之要訣(七言集二)

TAG:為人 | 漢人 | 屠殺 | 大屠殺 | 殘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