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史華茲【百科名片】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本傑明·史華茲
本傑明·史華茲,或譯為本傑明·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1916-1999)美國漢學家,猶太移民後裔。在二戰以後的國際漢學史上,史華茲是一位傑出的人物,他在近五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從事過中國近現代史、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在三個領域內都留下了影響較大的著作。1997年,他榮獲美國歷史學會的傑出學術貢獻(Scholarly Distinction)獎。在哈佛東亞研究中心,他被人們廣泛地稱之為「學者的學者」。
|
|
目錄
- 本傑明·史華茲-人物年表
- 本傑明·史華茲-生平簡介
- 本傑明·史華茲-漢學研究
- 本傑明·史華茲-所獲榮譽
- 本傑明·史華茲-學術評價
- 本傑明·史華茲-學術成果
編輯本段本傑明·史華茲-人物年表 本傑明·史華茲 1916年12月21日誕生於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東部的一個猶太人家庭。
1934年,他考取了哈佛大學並獲獎學金。 1950年至1987年執教於哈佛。 1938年,史華茲以優異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獲得拉丁語系(Romance)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1940年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取得碩士學位。 二戰中被美軍派去學習日語。 1942年到1946年,他在美國信號部隊服役,任密碼員,翻譯日軍軍事密碼。 1946-1947年美軍佔領初期,史華茲成了日本期刊的新聞檢查員,他還升職為上尉。 1948年7月史華慈結婚。 夫人是波尼士·柯恩·史華茲(Bernice Cohen Schwartz)。兒子喬那森(Jonathan Seth)在康迪尼克州工作;女兒薩拉·安娜(Sara Ann Erichson )在新澤西州工作。 1950年執教於哈佛大學政府與歷史系。 1951年為助理教授。 1956年是副教授。 1960年成為教授,他還曾當選為亞洲研究學會主席。 1980年3月22日,在華盛頓特區的就職演說中,史華茲作了題為《作為一門重要學科的亞洲研究》(Asian Studies as a Critical Discipline)的演講。 1997年,他榮獲美國歷史學會的傑出學術貢獻(Scholarly Distinction)獎。在哈佛東亞研究中心,他被人們廣泛地稱之為「學者的學者」。 1987年退休。 1996年,史華慈談了「全球主義」問題。 1999年11月14日在位於Sedgwick路的自己家中辭世。 編輯本段本傑明·史華茲-生平簡介 本傑明·史華茲 本傑明·史華茲,美國人,猶太移民後裔,生於1916年12月12日,雙親為海曼和傑尼·溫伯格·史華茲。蕭條時期之後,這個生活艱辛的家庭由東波士頓移民聚居區遷往Dorchester,城市中的工薪階層聚集區。史華茲小時就聰明好學,從而能夠就讀于波士頓拉丁學校,這是波士頓最好的為天才青年設立的中學。1934年,他考取了哈佛大學並獲獎學金。由於哈佛大學所設立的住宿制度,史華茲無錢住宿,他每天往返於學校與自家之間,中午則只能在哈佛校園大樓外的台階上吃袋裝午餐。身為窮人和猶太人,這種邊緣化的生活經歷,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以後對各種文化內部張力的高度敏感性、對精英人物及他們的思想意識反思批判的犀利性,並且使他對那些在經濟、文化上落後的學生總是予以同情關注,在從1950年至1987年執教於哈佛的漫長生涯中,他總是盡全力給予那些學生以慷慨的幫助,他辦公室的門總是向學生們敞開著,任何同他探討問題的人都無需預約。而且,作為一個勤懇的知識分子,即便是從正式的教師崗位退休以後,他對當代社會、政治趨勢的關注、批評仍然是其生活的中心所在。 1938年,史華茲以優異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獲得拉丁語系(Romance)語言文學學士學位,繼而於1940年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取得碩士學位。由於很難找到正式的教師職位,他成了一名替補教師。他具有持久而深厚的精神信仰,希冀成為猶太教教士,因為語言方面有天賦,二戰中被美軍派去學習日語,1942年到1946年,他在美國信號部隊服役,任密碼員,翻譯日軍軍事密碼。 本傑明·史華茲 1946-1947年美軍佔領初期,史華茲成了日本期刊的新聞檢查員,他還升職為上尉。由於退伍老兵享有受教育優惠,他重返哈佛大學,很自然地轉向了東亞地區研究。最初,他試圖專攻佛教,但並未得到導師的支持,因為這個領域需要掌握很多種亞洲語言,這對於已過三十的他而言,重新起步並不容易。導師婉轉地勸告他研究近現代中國,這個方面只需要他補充在服役期間已掌握的日語知識,以及增加閱讀中文的能力即可。而此時,美國現代中國學的奠基人費正清正在宣傳中國研究的偉大歷史意義。史華茲以十足的熱情投入於閱讀中國當代文獻和古典文獻,他極其喜歡通過閱讀原文來探索文化,與文中的人物對話。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史華茲在哈佛大學獲得了東亞研究的碩士學位——這是他的第二個碩士學位,以後又獲得了中國歷史與語言的博士學位,1950年執教於哈佛大學政府與歷史系,1951年為助理教授,1956年是副教授,1960年成為教授,他還曾當選為亞洲研究學會主席。 1980年3月22日,在華盛頓特區的就職演說中,史華茲作了題為《作為一門重要學科的亞洲研究》(Asian Studies as a Critical Discipline)的演講。他從前的學生為了慶祝老師的執教生涯,編輯了《跨越文化的觀念:獻給史華茲先生的中國思想論文集》(Ideas Across Cultures: Essays on Chinese Thought in Honor of Benjamin I. Schwartz,由Paul A Cohen and Merle Goldman編纂,哈佛,1990)。1997年,他榮獲美國歷史學會的傑出學術貢獻(Scholarly Distinction)獎。在哈佛東亞研究中心,他被人們廣泛地稱之為「學者的學者」。史華茲1987年退休,1999年11月14日在位於Sedgwick路的自己家中辭世。 編輯本段本傑明·史華茲-漢學研究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與毛澤東的興起》 史華茲一生的學術成就可以三本著作為代表,這三本書分別代表他治學的三個階段:中國革命研究(共產主義運動史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國先秦思想史研究。三本書分別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與毛澤東的興起》(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哈佛大學出版社,1951)、《尋求富強:嚴復和西方》(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哈佛大學出版社,1964)、《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哈佛大學出版社,1985)。三本書貫穿了一個中心:思想史研究。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與毛澤東的興起》是史華茲博士論文的修訂本,主題是研究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國革命中意識形態的爭論與毛澤東思想的關係。這是個典型的關於政治事態的歷史學課題,但史華茲卻將其與思想史研究結合到了一起,通過思想史研究去探討中國革命中最具有重要意義的大問題,是一部以思想解釋政治、用政治說明思想在歷史中發揮作用的經典研究案例。在書中,史華茲駁斥了美國人中流行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由蘇聯所控制這一假設,他闡述了毛澤東拒絕蘇聯人的命令,偏離蘇聯人的指導,以鬥爭而獲得中國自己權力的觀點,還指出共產主義通過擴大而分散了力量。史華茲建立了一種學術取向,即運用運動中的文本材料,在具體的歷史情境和歷史的偶然性中探索運動領袖的精神生涯及人格,從而理解意識和行動是如何關聯的問題。為了給他人提供翻譯文本以便共同探討思想意識與行動實踐之間的關聯,史華茲與另外兩位學者共同編纂了《中國共產主義歷史文獻》(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m,哈佛,1952),還將他有關共產主義的論文彙集成冊,這就是《共產主義和中國:變動中的思想意識》(Communism and China:Ideology in Flux,哈佛,1968)。 本傑明·史華茲著作 史華茲的第二部專著《尋求富強:嚴復和西方》(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哈佛,1964)更為直接地提出了關於觀念的問題。通過分析嚴復所譯幾部歐洲主要哲學著作,他向人們展示了這位晚清知識分子是如何探索、尋求歐洲內部社會一政治保持內聚力、文化一經濟保持活力的秘密的。在嚴復看來,歐洲的富強導源於歐洲各國賦予個人私利以自由,以及在社會內部實行自由競爭和奮爭之時的能量釋放。比較而論,近幾個世紀以來,中國日趨貧困衰落,究其原因,在於它的賢哲和統治者以保持社會和諧的名義,有意將文化引導到偏離鬥爭和競爭的路途上來。在使20世紀中國人的注意力轉向反偶像、奮爭、社會達爾文的進化論方面,嚴復做了許多重要工作。史華茲在對嚴復的解讀中,指出斯賓塞有時對自己思想內部邏輯的理解並不如他的中譯者那樣嚴格。嚴復覺察到斯賓塞的生物進化哲學賦予國家以超越於他著名的個人主義的自由之上的優先權。在進一步地概述了西方人如何想當然地認為自由的社會政治理念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體系的力量共同地促成了自由主義的因素之後,史華茲指出只是在19世紀早期,兩者融合的發展脈絡才顯明起來。同時,他還闡述了閱讀中國的文本如何顯示了這個自由主義前提內部的根本張力。在熱衷於政治的知識分子手上,嚴復所宣傳的自由之價值更明顯地成為服務於中國富強這一目標的工具。因此,自由理想主義者的自由理念只有在成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服務於國家富強的目標時才有價值。 為了繼續探討東西方觀念之間的關聯,史華茲組織了研討會,將討論結果編輯成《五四運動的思考》(Ref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哈佛,1972)。1976年,史華茲和羅思文(Henry Rosemont)在哈佛組織了為期兩周的中國古代思想的學者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地的45位學者參加了研討。隨後,兩卷本的研討論文由學者出版社出版:第一卷《中國古代思想研究》(Studies in Classical Chinese Thought)由他們合編而成(1979),第二卷《早期中國宇宙觀探索》(Explorations in Early Chinese Cosmology)由羅思文編成(1984)。 《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哈佛大學出版社,1985)是史華茲的頂峰之作,它是史華茲幾十年來教授、思考中國思想以及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科之間關係的結晶。這本書的寫作,史華茲不僅想說明中國古代思想與當代跨學科問題的關聯,而且意欲彰顯中國文化內部的多樣性和它的張力。與中國文化研究的公式化、整體化範式相脫離,他與一些優秀的專家進行論辯。在他看來,這些專家對中國文化的闡釋和建立起的範式,要麼是掩飾了中國文化的內部張力,要麼是簡化了中西對比研究中的複雜性。然而,他從不將自己的評論當作對中國文化內部具有持續、共同的趨向的觀點的全盤否認,在他的小部頭著作《中國文化的價值》(China"s Cultural Values )(亞里桑那州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5)中包括兩篇有關這些持久文化取向的公開演講。儘管他經常在著作中談到他的思想假設,但他在《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中揭示了更多他個人與課題之間、他的反省與課題之間的互動關係。此外,他十分努力、嚴肅地對待語言,以便準確、細緻地將敘述和翻譯傳達給讀者。對於這本書,他所設想的讀者主要是廣大的受教育者,而不僅僅是東亞研究的專家。而且,儘管他的讀者在努力閱讀他的著作時要受到智力、道德方面的挑戰,但他們仍然反響很熱烈。 史華茲的最後一本著述是《中國和其他事務》(China and Other Matters,哈佛,1996),這本書包括一個序言,在序言中,他就自身思考中國、理解中國的思想路途做了反省。這個序言為他臨終前所寫的收於本期中的文章提供某種較為廣闊的背景(這篇文章的英文在《東西方哲學》上刊出)。這本書還包括一些重印的論文,這些論文反映了史華茲作為一位人文學者所具有的超越於中國研究之上的普遍關懷。例如,他在1978年的Daedalus上發表了《當代世界中的盧梭性》(The Rousseau Strai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探索了盧梭現代化的道德觀念如何影響了「新左派」對藝術、政治更為激進的論調,以及城邦的愛國觀念如何轉化為民族主義的信仰,遺憾地是,雖然他為1975年那期討論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的Daedalus所寫的序言被收入該文集,但他自己關於早期中國超越時代的論文卻沒有收入。 史華茲的一些深思熟慮的論文時而出現在Daedalus和其他期刊,以及一些會議文集中,在那裡,他有機會以人文學者的身份,就一些提供給他的直接話題,做超越中國研究之外的有關世界宗教、道德、文化等問題的專門研究。 編輯本段本傑明·史華茲-所獲榮譽 史華茲早期所獲獎項中,有1953-1954年度的Guggenheim Fellowship、1974—1975年度牛津大學的Eastman Professorshipo。 《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獲得了Pili Beta Kappa的愛默生獎(Ralph Waldo Emerson Award)、美國歷史學會的James Henry Breasted獎。 1997年,他榮獲美國歷史學會的傑出學術貢獻(Scholarly Distinction)獎。 編輯本段本傑明·史華茲-學術評價 本傑明·史華茲著作 有一種看法認為,史華茲很關注語言哲學。不過,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史華茲的主要思想關注的是政治運作與權力觀念的歷史實質。史華茲的著作不太容易歸入一個簡單的主旨。 也許可以用一根軸向來概括史華茲的思想內核:制度—文化。史華茲眼中的制度,並不僅僅是政治制度,而是包容了人類一切典章制度在內的制度,這其中最讓史華茲感興趣的無疑是政治制度,其次還有經濟制度。 史華慈畢生從事中國學教育事業。一生培養多名有國際影響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1990年,保羅·柯文和默爾·戈德曼主編的《跨越文化的思想:獻給史華茲先生的中國思想論文集》一書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引言介紹了史華茲的學術道路和學術思想,認為作為學者和思想家的史華慈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及其目標,是人類發展的問題,這是跨越時空和文化藩籬的大問題,也是20世紀的人們所不斷關注者。在史華慈看來,中國問題研究的價值就在於,它是人類可選擇的探討自身問題的智庫和博大實驗室,有助於深化和豐富對人類發展經驗的認識。田爾曼在對史華茲的懷念的文章中,也稱史華慈的論文反映了作為一位人文學者「所具有的超越於中國研究之上的普遍關懷。」林毓生指出史華茲普世的觀念融合著人文主義立場,使他得以將中國問題的研究從狹隘的觀念中解脫。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裴宜理教授說,史華茲是美國唯一的既研究中國政治又研究中國古代和近現代史的學者。他最早提出中國共產主義不是蘇聯共產主義簡單的追隨者的論斷,強調了中國共產主義有自己的歷史淵源和社會實踐。燕京學社杜維明教授說,史華慈是一位仁慈的歷史學家,他的努力使中國的聲音遍布英語世界。 編輯本段本傑明·史華茲-學術成果 本傑明·史華茲 一、專著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與毛澤東的興起》(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哈佛大學出版社,1951) 《尋求富強:嚴復和西方》(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哈佛大學出版社,1964) 《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哈佛大學出版社,1985) 《中國和其他事務》(China and Other Matters,哈佛,1996) 《中國文化的價值》(China"s Cultural Values,亞里桑那州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5) 二、編纂 《中國共產主義歷史文獻》們(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m,哈佛大學出版社,1952) 《共產主義和中國:變動中的思想意識》(Communism and China:Ideology in Flux,哈佛大學出版社,1968) 《五四運動的思考》(Ref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哈佛大學出版社,1972) 《中國古代思想研究》(Studies in Classical Chinese Thought),第一卷,合編,1979)
推薦閱讀:
※屏蔽粗口的「嗶」聲是誰發明使用的?
※了解50種花茶的種類及功效丨百科
※[轉載]擇日(擇吉)宜忌大全!【文化百科】 (上)
※李過—搜狗百科
※王侁—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