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方劑學 24講 溫下法

適用病證

里寒積滯實證。

上次討論了寒下法,這節課開始討論溫下法。溫下法針對了里寒積滯,里寒積滯還是以實證為主。當然其中有虛實夾雜的,比如像溫脾湯。但做為下法,它針對的呢,它還是以積滯實證為主。這裡談到里寒積滯,里寒的形成,那還要有個寒的來路。我們前面說,里寒證形成,有外來直中的,有寒從中生的。所以這個裡寒積滯實證,在臨床上要首先區分,這個寒是外來的,還是內在陽氣不足產生的。外來之寒,溫必兼散。內生之寒,溫必兼補,要溫補結合。

從功用上看,根據教學大綱,課堂講授兩個方,一個大黃附子湯,一個溫脾湯。溫脾湯是溫補結合的,大黃附子湯是溫散結合的,相比來講,大黃附子湯是一種寒實積滯,也是里寒積滯實證。溫脾湯是虛實夾雜證,這是兩方面的一種治法的代表。

大黃附子湯 (《金匱要略》)

大黃附子湯屬二類方。主要掌握它證候形成特點,和它的用藥特點。二類方它不像一類方,是全面掌握的。

主證病機分析

寒積里實證

· 寒邪積滯,阻於腸道─腹痛便秘。

· 寒滯厥陰─脅下偏痛

· 寒凝氣滯─發熱,手足厥冷

· 寒實左證─苔白膩,脈弦緊。

從主治證的病機特點來看,寒積里實證,對這個證的認識,歷來討論的比較多,有幾個疑點,首先一個,這個寒是哪裡來的?以往有些提法比較模糊,既提它陽氣不足,又提它寒邪入里。寒邪入里有外寒的味道。陽氣不足,有內寒產生的意思。如果說是虛寒證為基礎這個寒,然後寒性收引凝滯,導致寒實或者冷積,郁滯再當然以腸道為主,那這就不是純的一個寒積里實,治療上就應該溫補結合。而大黃附子湯,它寒邪積滯,阻於腸道,而且都認為寒邪入里,治法上體現的是散寒。從古到今很多方書,提到它都是溫散,而且正氣基本不虛,它沒有配補益葯。所以說應該說這方,是寒積里實,是實證為主。那有這個寒邪,即使是外來直中的寒邪,傷不傷陽呢?不同程度會有傷損陽氣,但在這裡不是主要的,不是個很突出的。所以從主治證候分析來說,病位是寒邪積阻於腸道,寒性收引凝滯,導致腹痛。而且寒邪收引,腑氣不通,可以腹痛便秘。

至於這個寒滯厥陰,歷來有兩種看法,它反應出脅下偏痛。有的人說這個脅下偏痛的偏是寫錯了。應該是脅下滿痛。是錯簡了。有些醫家有這個認識。有些醫家根據脅下厥陰經所經過的地方,是寒邪直中厥陰所導致,厥陰經有寒,所以脅下偏痛。但是有一部分醫家,這個比例相當多,就是說病位主要還是在腸道。所以脅下偏痛應該是脅腹滿痛。還是寒邪凝滯造成的。由於腹痛影響到脅,是這樣認識的。

至於發熱,歷來也有兩種看法,有一類認為這個發熱,他不是有手足逆冷,手足厥冷嗎?是有發熱,又有逆冷,外來寒邪侵犯造成的。所以用細辛,一來以發散,但是多數認為是陽氣被郁,體內陽氣被寒邪郁而,入里之寒,郁而化熱。有發熱。

寒實證的舌像脈像,苔白膩,脈弦緊。都是一種實證的表現。所以大黃附子湯證是寒積里實證。我看法是腑氣不通,寒相突出,寒性收引凝滯,腹痛便秘這一派偏寒像,虛證不明顯。多數是寒邪直中,造成傷及胃腸為主。也包括我們前面所講,像常用類,偏寒證,正氣不虛的。大黃附子湯證,也常出現。也包括像用於腸梗阻之類的,這類大便不通的偏於寒證的,正氣不虛的這類。這個方也可以做為基礎方。因為當年在這方面的研究當中,溫脾湯也好,大黃附子湯也好,都做為基礎方在使用了。

另外,正氣比較壯實的,過食生冷導致胃腸寒積,正氣不虛,也屬於這一類寒積里實證,這是做於一個成因來說,所以從治法來講,里寒要溫里,要散寒,溫散的結合,同時通便止痛,所以以往對這個證候的分析,一個是寒哪裡來,里寒證形成是兩個大的方面。(1)陽虛寒從中生。(2)外來寒邪直中。外來寒邪直中可以由氣候因素,可以由飲食因素的,飲食生冷這些。從這個看,過去有的提到陽氣不足,你既然感受寒邪,直中也好,過食生冷也好,也可以導致陽氣受傷。但是做為整個證候成因,和它的病機特點來說,還是實證為主的。

功用

溫里散寒。

方解

附子

大黃

細辛

所以從這個方里的用藥,大黃附子聯合做君,溫里祛寒和瀉下通腑相結合,這裡附子、大黃相配,一般來講,附子量大於大黃,使全方體現出以溫為主,溫下結合的基本結構。大黃在這裡也是一種去性取用的方法。所以從仲景這樣用了這個基本結構,到後來的《千金方》上的三個溫脾湯,和後世溫下方法都模仿這樣的一個結構。細辛在這裡既能助附子祛寒,它既能祛里寒,也能散表寒。所以體現出整個方溫里散寒的特點。

用量

它的用量特點,附子用量是仲景用附子量最大的。因為它和大黃同用。所以用量要較大。在像麻黃附子細辛湯里,這三個葯都是溫性的,附子用量就不會這樣大,這方里由於與大黃同用,所以一般要求附子量大於大黃。那樣附子就用到三枚,是仲景方里附子用量可以說最大的。另一特點是去性取用。

運用

辨證要點

腹痛便秘,手足逆冷。這個手足逆冷,歷來的解釋就是陽氣被郁以後,不能布達四肢,寒邪郁遏陽氣不布達四肢,它和陽虛寒從中來的手足逆冷不同。這是辨證要點。

使用注意

大黃用量一般不超過附子。這是體現溫下和溫散結合的一個方劑。

隨證加減

它是一種寒實證。不管是過食生冷引起,外寒直中引起,都是寒實證。所以腹痛重反映出寒邪重。里寒重,寒像明顯加肉桂。桂、附聯合,祛里寒力量更強。

如果結合有體虛情況,加党參、當歸溫補結合。說明它典型的這個證,本身沒有虛像或者虛像不明顯。如果寒積阻滯氣機脹痛,這也是常見的,所以加厚朴、木香,行氣除滿止痛。如果積滯比較輕,那當然反映在疼痛不明顯或較輕,脹滿也不顯著,或者體質較虛,可以大黃來減緩它的功下能力,或者用制大黃,或者是適當考慮在用量上調整,這是這個方的隨證加減情況。

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一類方主證病機分析

陽虛寒積證。

寒積阻滯於腸道 ─ 腹痛便秘,臍下絞痛,繞臍不止。

脾陽不足 ─ 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有的說它陽虛冷積,便秘,這個區別就是說,既有寒積,寒積是屬於實的方面。又體質基礎是陽虛,陽氣不足,所以這個寒呢,溫脾湯的寒,很重要是個寒從中生為主的。即使臨床上歸脾湯證的誘發,也有可能跟飲食的不注意有關,但是它的寒的來源,主要的還是由於陽虛造成。陽虛不能溫通,寒積阻滯於腸道,造成腹痛便秘。臍下絞痛,繞臍不止。溫脾湯這種腹痛,由於有實邪,所以比起單純的,比如中焦虛寒,脾腎陽虛,它那種腹痛,綿綿作痛,喜溫喜按,那個不同。這個腹痛要比較,因為有實邪,所以相比理中湯,理中丸那一類腹痛要重一些。但是一般也不是很劇烈的。

脾陽不足,表現會伴隨有一組中焦虛寒的癥狀。中焦虛寒就是手足清冷或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或遲這一類基礎的中焦虛寒證。

但中焦虛寒證,比較典型是四肢不溫,四肢清冷,吐利腹痛。這裡由於有陽虛,寒從中生,不能溫通,寒性凝滯,導致了腹痛便秘。所以它主要反映,基礎的中焦虛寒證加上腹痛、便秘了。當然這一類情況,它一般都喜溫的。針對這種中焦虛寒為主造成的冷積便秘,冷積要功下,中焦虛寒要溫補脾陽。內生之寒,溫補結合。

功用

功下冷積,溫補脾陽。

方解

大黃

附子

芒硝

乾薑

人蔘

當歸

甘草

使

整個方基本上是溫陽的方。仲景,在像四逆湯這類基礎上,發展組合起來的。現在我們選這個方,是《千金方》上的。含有芒硝、當歸的。去掉芒硝、當歸,《千金方》還有一個溫脾湯,過去教材有時候也選這個。這張方,溫下、攻下力量強一點。因為它不僅有大黃,還配合了芒硝,所以整個這個方,從它的組成來看,大黃、附子仍然是大黃附子湯的結構。從成藥來看,用芒硝來增強大黃的功下力量。用乾薑來增加附子的溫里祛寒力量。實際上,姜、附同用,溫里祛寒力量很強,大黃芒硝聯用,瀉下積滯作用也強。所以這個方比起原來五版的溫脾湯選用的,它攻下力量,攻下冷積力量要強一些,人餐當歸體現出對里寒證,寒從中生的一種溫補結合的基本治法。所以這個方溫補結合的治法,和前面的大黃附子湯的溫散結合的治法,針對寒邪來路不同,也針對了寒實,和兼有虛寒的這種區別。溫脾湯里的寒,它形成有虛寒的特點。儘管由於這個虛寒,導致冷積內停,要溫補和攻下相結合。

方里的使葯是甘草。甘草既幫助人蔘補氣,和附子乾薑構成溫補結構。又能調和藥性,調和寒熱兩類葯。這是溫脾湯的一個基本結構。

配伍特點

溫通、瀉下、補益三法兼備,寓溫補於攻下之中,溫陽以祛寒,攻下不傷正。

溫、下、補,寓溫補於攻下之中,也就是說溫里祛寒,和瀉下相結合,大黃雖然是苦寒的,但和附子乾薑聯用,去性取用。整個方溫陽以祛寒,攻下不傷正。實際上還是在過去經方的藥物配伍特點,和

基礎方的結構,這三方面發展來的。

大黃附子湯和溫脾湯的比較

大黃附子湯

溫脾湯

治法

溫下和溫散的結合

溫下和溫補的結合

針對病機

寒積里實,純屬實證即使寒邪傷陽,程度也不重

中焦虛寒體質引起的寒積在胃腸

主治證候

實證,脈弦緊,可以陽郁產生髮熱,陽氣不達而手足逆冷,腹痛便秘

明顯的中焦虛寒表現(舌脈,四肢不溫,喜溫),腹痛便秘

大黃附子湯是溫散結合,溫脾湯是溫補結合,都是溫下,都是大黃附子相配。

運用

辨證要點

腹痛、便秘、手足不溫,苔白、脈弦。

實際上,溫脾湯證一般腹痛程度比大黃附子湯證是要輕一點。反應脈像它強調弦,不是強調緊。現在有些臨床,像胃癌病人到後期,經常容易出現大便秘結,看起來像燥屎,這種不能單純的寒下,要溫通。如果單純用寒下,往往造成反而腸滑失禁,過去我們看過,就是說單用大黃,番瀉葉泡水吃了以後,開始大便困難,一下子變成失禁,小便反而不利了。回過頭來用像理中和補中益氣,結合起來調整。所以溫下、寒下不能亂用。溫下是用苦寒辛溫這一類相結合,這是溫脾湯辨證要點。應該說是一組基本的中焦虛寒證。加上腑氣不通。

運用─加減

如果冷積重,加上阻滯氣機,厚朴、木香,這個前面講過,氣滯,和大黃附子湯加味相近。

腹中冷痛喜溫,加肉桂,吳茱萸。有些人主張,就是說不光大黃附子湯,或溫脾湯,都可以加吳茱萸。它能夠溫肝胃,特別是大黃附子湯,有的醫家方論說它涉及脅下』涉及厥陰,大便便秘不通,可以胃氣上逆,肝胃之氣上逆,主張佩吳茱萸。

溫下用這兩個方作為一個比較。兩種治法。

第三節 潤下

適用範圍

腸燥津虧,大便秘結證。

從總的來講,潤下體現了腸燥津虧,大便秘結證。腸燥津虧,大便秘結證有這樣幾種基本類型。

1. 腸燥。是由一定的燥熱造成的。燥熱傷津。但是這種燥熱,又和那熱實互結不同。熱實互結以後,阻滯在腸道,那這是用寒下,力量較大的推盪。但有一定燥熱,並不重,造成常道自身津虧,腑氣不通,不暢。那主要矛盾,燥熱和津傷,津傷是主要的。那要用潤腸和清燥熱結合。

2. 自身產生的津液不足,經血虧虛。那有些產後陰血不足,隨之精血不足,腸道失潤造成的。這是一種自身津液化生不足。

3. 津液布輸不足津虧。不能正常輸布。它也可以造成腸道失潤。

所以造成腸道失潤原因是多種。我們教材上,也是適合不同情況,我們經常用的像麻子仁丸,五仁丸,郁李仁丸,或濟川煎,針對這種腸道失潤的,不同的一個角度。

麻子仁丸(脾約丸) 《傷寒論》 II 類主證病機分析

胃腸燥熱,脾約便秘證

脾約「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秘,故曰其脾為約。」

一般本科同學,學習麻子仁丸,有這麼兩個疑點。就是經常自己比如學習的時候,想不大想得通的:

1. 從麻子仁丸主治來看,叫它脾約便秘,說它主證大便硬,小便數。其脾為約。歷來簡稱脾約證。怎麼會大便硬,有乾結,便秘不通,或不暢的特點。小便數,不管是次數多,還是量多,這好像在現實生活里,很難看到。大便硬結,小便還多。不太好理解。

2. 從它病機解釋來講,所謂脾約,這是成無己說的「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秘,故曰其脾為約。《傷寒明理論》」張仲景就說「大便硬,小便數,其脾為約」。

成無己作了這個解釋。約是約束津液,不得四布。這是一種理論的解釋了。脾主為胃行其津液,這個胃包括胃家胃腸,津液飲入於胃的,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然後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輸布,五經並行。水液到了胃以後呢,吸收,輸布全身的過程當中,跟脾的運化布散有關。跟肺的通調水道,以及下焦陽氣蒸騰氣化,綜合作用。這兒認為這個證,是一種脾約束津液,不能正常布散。正常布散應該向腸道,向膀胱布散分配,偏滲膀胱小便就多,腸道失去潤澤大便就硬。是這樣的解釋。

實際上,我們在臨床觀察中,有一部分報導,寫到了小便多,用這個方,臨床觀察治療報導相當多的,而且麻子仁丸用於,像很多痔瘡手術後,有些醫院把它作為常規用藥了,潤腸通便。

所以從很多例數的觀察,在大便秘的同時,小便數的,統計不是很多,所以有的學生就說,這種主治是這個,大便硬,小便數同時出現,這個實際病例里可能性有多少?但我體會,怎麼理解這個問題呢?它實際上是一般胃腸道燥熱的時候,大便乾結,小便短少,小便發黃,量少。這是普通的。胃腸燥熱傷津,這個傷津不光是腸道,整體的津液會受影響。但如果腸道,胃腸的燥熱較輕,雖然導致有一定的便秘,但這時候燥熱沒有影響整體津液的氣化,有就是說,有一類大便秘結,小便改變不大。在臨床,你問他小便黃嗎?少嗎?他小便都還好,還不黃,沒有明顯的很少,或者短赤之類的情況。這個相比,大便硬,小便數,實際上大便乾燥,不通,不暢,但小便變化不大,那就不一定,清泄胃腸棗熱要用多大的力量,而是以潤腸通便為主。所以,第一,這個問題對於主治大便硬,小便數形成那個機理,燥熱較輕,沒有影響整體津液氣化,僅僅是胃腸燥熱,腸道失潤,還沒有影響膀胱氣化。所以這種小便量並不變,那一比普通的大便乾結,小便就會短赤。它沒影發生這個,相比之下,大便硬,小便數。產生這種提法。因為這個提法,仲景就說其脾為約,脾約,津液輸布上的,並不是整體津液減少了。到成無己就做了這個解釋。我是這樣體會的。

但歷來我們說,胃腸燥熱引起了脾不能幫助胃行其津液,輸布津液,歷來這樣解釋。這兩個解釋方法有類似的,但是從同學的理解方面來說,特別現在針對臨床用這個方具體情況來說。實用來講,它就是胃腸燥熱較輕,沒有影響整體津液的損耗,有就沒有影響膀胱氣化。因為一般的體內燥熱來說,影響胃腸,影響膀胱,都會影響的。這是它主治證候的特點。

要潤腸,同時燥熱要泄熱,腸道腑氣不通要行氣,所以潤腸泄熱,行氣通便。這個方是二類方。

使用

現在也有用湯藥的,傳統是用丸藥的。麻子仁丸。丸藥湯藥功效方向是不同的。丸藥,丸者緩也,以潤腸為主。用湯藥呢,這其中有小承氣湯,你開湯藥再小,它畢竟有清下的作用,所以用湯藥的方向,往往就像清下熱結,清下燥熱去了。以下為主了。丸藥以潤為主,湯藥以下為主,這個要注意。經常這個方,人們有時候就開成湯藥,湯藥就瀉下作用比較突出了。用丸藥以潤下作用為主。功效發揮方向受劑型的影響。

而且這個方,用法上要注意。既使用丸藥,張仲景還強調,如梧桐子大十丸,梧桐子大很小,梧桐子大好小,像那個桂枝茯苓丸,它用一丸還兔屎大,要比這大多了。梧桐子大十丸,開始吃十丸,他可能大便不見得很通,那你怎麼增加?漸加。要密切觀察,觀察著增加。增加到什麼程度呢?以知為度。以知,知道。誰知道?腸道知道。有就是說,有反應了。達到能夠起到潤下作用了,為度,就行了。一般保持這個量,用兩、三天,不能久服。久服就從潤到下了。當然你用這個湯藥,湯劑型的更是下了。

功用

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方解

麻子仁

潤腸通便

杏仁

潤腸,降肺氣,通腑氣

白芍

潤腸,益陰養血,緩急止痛

大黃

瀉下通腑(小承氣湯)

枳實

厚朴

佐使

白蜜

潤腸清熱

麻子仁丸是潤下的一個結合。以麻子仁作為君葯,是潤腸通便藥。杏仁、芍藥、麻子仁,和後面白蜜,都有潤腸作用。因為有燥熱,潤腸同時,白芍的益陰養血,還有一定的補充,除了潤腸,還能補充陰血的不足。如果有燥熱積滯,它可以緩急止痛。但整個這量很小,梧桐子大十丸,含有它的成份很少了。杏仁主要是降肺氣,通腑氣,所以杏仁在這裡的運用,也就配合枳實、厚朴,它可以降肺氣,通腑氣,體現肺和大腸相表裡。

佐葯部分的大黃、枳實、厚朴,它實際上是一個小承氣湯。這小承氣湯,在這裡以丸藥的形式,而且服用量又很小,在整方配伍中間是配合潤下,稍微具有清泄胃腸燥熱的作用。所以整個方潤下結合,潤腸為主。這是指用丸劑時候的這個特點。

用白蜜作佐使,它還是有潤腸清熱作用。

配伍特點

它配有小承氣湯,但是和潤相結合,下不傷正,潤不滋膩,是潤和下相結合的方法。但作丸既是以潤為主,開湯藥則往往是以下為主。

方劑服法

剛才講了。

運用

辨證特點

大便秘結,小便頻數,舌苔微黃少津。

臨床使用,我們雖然說小便頻數,運用時以腸燥,整體津液的匱乏不明顯,沒有影響整體津液的氣化,所以至少對膀胱氣化的影響不明顯。這作為一個運用的標準。如果燥熱較重,那你也可以用湯劑。

使用注意

年老體虛,津虧血少者,以及孕婦應慎用或忌用。

畢竟這方是潤下結合,不是純屬潤腸,潤腸要結合瀉下燥熱,所以年紀太大,津虧血少,精血不足的,還是以純潤腸為主,孕婦應該慎用。

麻子仁丸多用於現在痔瘡發生便秘,或者肛腸科的一些手術後,通便使用。有些作為手術後的常規用藥。

加減

痔瘡它有血行瘀滯的問題,所以加當歸桃仁,暢通血行,活血。和這個方結合使用更好。

出血,常用地榆槐花結合。

若腸道燥熱傷津重的,這方可以增加養陰清熱的葯,都是可以調整用量,配湯劑了。

濟川煎 《》II 類主證病機分析

腎陽不足,氣化無力,津液不布,開合失司。→小便清長,大便秘結,舌淡苔白,脈沉遲。

腎精不足 → 腰膝酸軟,頭暈目眩

實際上是一個腎虛便秘。他從本質來講,應該說腎精不足,腎陽也不足。從腎虛這個概念,腎精不足,精虧,經血不能互相轉換,精不足其中偏於陽不足。因為陰陽俱盛,精中間了,腎主藏精,腎精內寓元陰元陽,所以它會有一組基礎的,腎精不足,不能生髓養骨充腦,一種最基本的腎虛見證。實際上,腎的概念,由腎精藏精化氣,腎精裡面內寓元陰元陽,從腎的物質基礎,它腎就是一個精。我們初學中醫時,容易把它看成腎精、腎氣、腎陰、腎陽四個單元。這不對的,腎本身就像個太極圖,《老子道德經》時代,就用天地的一種架構看待腎,腎是人生命的起源,天地中間這個道,一個基本物質的總規律。所以它這個比喻,到了宋代才開始有太極圖。用它來動態的反應道家的思想。你看太極圖,一個圓的,腎藏精,那個精就是,中間含有兩部分,內寓元陰元陽。《內經》說,精化為氣,腎精化生腎氣,怎麼化的呢?腎陽蒸化腎陰,化生腎氣。這個腎精化氣中間,腎陽蒸化腎陰,就產生四個概念,腎無實證,腎多虛證,由於實證歸到膀胱去了。那腎精不足、腎氣不足,腎陰虛、腎陽虛。不管哪個虛,有一組癥狀是共同的─精虧癥狀。腎陽不足也好,腎陰不足也好,腎陰腎陽內寓腎精之中,都會影響到腎精的虧損。不管腎陰腎陽哪個虛,由於影響到腎精虧損,腎精化生腎氣的,那就必然也會影響到腎氣的虧損。

腎的功能很多,分解到這四個,各有所長,各有側重。我們這裡不是在討論中基,如果討論中基,那就涉及到腎精,涉及哪些功能?腎陽、腎陰、腎氣,各涉及哪些功能?說明這問題主要是考慮,這個證有一般腎精不足的表現。比如腰膝酸軟,頭暈目眩。我們說他腎精虧損,腎氣虛、腎陰虛、腎陽虛,都有。當然這兩個癥狀(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為代表了。腎精虧損還有其它的相應的表現。所以在腎陰虛、腎陽虛、腎氣虛里,它共同存在的這個腎精不足的表現。

精不足側重是在陽的不足,反應了陽的不足,陽不足不能蒸騰氣化,氣化無力,水氣不布,開合失利。腎司二便,開合失司了,這樣就造成小便可以清長而滲,就是頻數,大便秘結。水液布散加開合兩方面,由於腎精不足,終至腎陽不足,就可以造成小便清長或頻數,大便秘結。這類由於津液不能布散,失去潤澤,他跟前面說的麻子仁丸之類,燥熱傷損津液不同。所以舌像脈像有一組腎虛的虛證的基礎表現。

體質虛弱的,或者老人這一類,便秘這種情況居多。所以在濟川煎的主治證候當中,會有共同的一組腎精不足的表現,同實偏於有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津液不布的特點。大便可以困難,小便清長,甚至於頻數,遺尿,這些都可能產生。腎虛,腎司二便,這個失調。

治療方面,溫腎益精,一定程度的補腎精,溫腎陽,結合潤腸通便。


推薦閱讀:

方劑學 67 講 治燥劑
方劑學19講銀翹散(二)、桑菊飲、麻杏石甘湯[概述]
方劑學 54講 理氣葯 越鞠丸 枳實薤白桂枝湯
方劑學 54 筆記。

TAG: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