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校園 德潤生心
——以傳統文化應對校園軟暴力
文|宋濤(黑龍江省伊春市伊春區八一學校德育副校長)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進行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習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面對頻繁發生的校園暴力和軟暴力事件,除了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之外,應該加大道德的內律作用。由於中小學生由於年齡尚小並不具備完全民事責任,他們不需要承擔完全的民事、刑事責任。從法律層面講,他們幾乎是不被懲罰的,因此充分發揮傳統文化道德的作用,積極應對校園軟暴力,對中小學校具有普適性。
一、教育的不能與能動
教育並不是萬能的。如果教育可以讓所有的人向善行善,那麼我們的社會將不會有違反道德規範和違犯法律的行為。教育又是能動的。教育能動性的實踐基礎即是立足於個體人的差異性,並且承認尊重人的個體之間的差異,且在此基礎上,採用揚棄,促進學生圍繞著六大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品格與能力。
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立德樹人,《說文解字》中對「育」的解釋為「 養子使作善也」,而當前學校教育的一大缺失是重教而輕育,道德教育常常流於形式化。
二、樹木與樹人
(一)劉伯溫說種樹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的誠意伯劉伯溫在《感懷二十四首·種樹當中庭》中這樣描寫種樹:
種樹當中庭,不識美與惡。
微陰未盈戶,枝葉猶荏弱。
一朝根柢成,延蔓蔽樓閣。
離披引刺蚝,蒙昧喧鳥雀。
毀垣施斧斤,得喪亦相若。
萬事不早謀,日暮徒駭愕。
詩歌大意:在庭院當中種植一棵樹,剛種下的時候還不知道所植之樹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樹木逐漸生長,樹蔭還不能遮蔽大門,枝葉還不夠繁茂;一旦樹的根須長成,它的枝葉遮蔽樓閣,日光無法照入,樓閣內的人也不能向外張望;紛亂的枝條茂密的樹葉招引來鳥雀昆蟲,喧囂吵鬧;等到發現所植樹木為惡樹時,想要毀去它,要許多人使用斧鋸,甚至會拆掉圍牆;萬事如果不及早謀劃,待到遲晚之時,恐怕只能空空地驚駭了。
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二)陽虎說樹人
原文:陽虎去齊走趙,簡主問曰:「吾聞子善樹人。」虎曰:「臣居魯,樹三人,皆為令尹;及虎抵罪於魯,皆搜索於虎也。臣居齊,薦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為縣令,一人為候吏;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見臣,縣令者迎臣執縛,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樹人。 「主俯而笑曰:「夫樹柤梨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譯文:陽虎離開齊國逃奔趙地,趙簡子問道:「我聽說你善於栽培人。」陽虎說:「我在魯國時,栽培過三個人,都做了令尹;等到我在魯獲罪,都來捉拿我。我在齊時,推薦了三個人,一個人能接近國君,一個人做縣令,一個人做邊防官;等到我獲罪了,接近國君的不會見我,做縣令的前來捉拿捆綁我,做邊防官的追我直到邊境,沒有追上才罷休。我不善於栽培人。」趙簡子低頭笑著說:「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種植枳棘,長大後反而刺人。所以君子栽培人時要慎重。」
劉伯溫的《感懷二十四首·種樹當中庭》和《陽虎樹人》一文,均以樹喻人,說明了樹人的重要性。《種樹郭橐駝轉》中講:「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如果將這種觀點用在教育上,則過於強調順從人的天性,一味地將順應個體天性發展,卻無視教育的改造這一重要功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以孔子之德尚七十歲方能從心所欲還不敢逾矩,況懵懂莽撞之少年?
三、在防範校園輕暴力事件中立德樹人
現代管理科學的基本要求是獎懲分明,可我們的學校沒有獎懲的法律規章依據。哪怕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略施薄懲,恐怕也後給教師自身和學校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在現實場景中,教師及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工作難度之大是普通管理工作不能比的。然而《太公兵法》中的兩則內容可以借鑒施行。
(一)賞罰得當
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里。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畏。」
譯文:《軍讖》說:治軍應當以獎賞為表,以懲罰為里。賞罰分明,將領的威信才能樹立起來。選官用人得當,士卒們才會心悅誠服。重用德才兼備的人,敵國就會懼怕。
本段論賞罰之精神。凡是團體士氣,都應該用獎賞來激勵,用懲罰來勸導。有賞有罰,有獎有懲,賞罰分明,秩序自立。
(二)善佑惡誅
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善者得其佑,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疑定惑還,國乃可安。
譯文:棄置一個賢人,眾多的賢人便會引退了;獎賞一個惡人,眾多的惡人便會蜂擁而至。賢人得到保護,惡人受到懲罰,就會國家安定,群賢畢至。民眾都對政令懷有疑慮,國家就不會得到安定;政策、法規、規章制度如果沒有個準兒,賞罰隨心所欲,那麼民眾都對政令和賞罰就會因困惑不解而猜疑,社會就不會得到治理。疑慮消失,困惑解除,國家才會安寧。
本條承上文,論立法、建制和賞罰之理。大到國家的立法,小到單位部門的建章立制,都牽涉到全體民眾的權益,所以不可以不謹慎。朝令夕改,法規模稜,失信於民,這是導致混亂的源頭。賞罰不公,則善惡不分,惡進善退,這也是導致混亂的源頭。所以建章立制,要高瞻遠矚,觀古鑒今,預知未來發展的形勢,不能勞民傷財。賞罰平明,就是要懲治邪惡保護良善,這樣眾多的有才華的良善之人能夠彙集在一起而長治久安。
當前,我們的教育缺乏有機、健全、靈活的懲戒機制,加之孩子們的天性過於散漫,處於成長期的中小學生,對於紀律和規範缺少應有的敬畏之心。教育者深陷艱辛和困惑之中,處境極為尷尬。
中小學可以結合校訓、校風、學風,邀請律師和家長參與,細化《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共同制定《校規》、《班規》。以切實可行的校規和班規為基礎,嚴格執行,做到令行禁止賞罰嚴明,待紀律、規則深入人心,自然就能大幅度減少校園校園輕暴力事件的發生。
四、在化解校園輕暴力事件中立德樹人
校園輕暴力對孩子心靈形成的創傷遠遠超過對肢體造成的傷害,所形成的心理陰影將在今後若干長的一段時間存在且影響今後的發展。對受到校園輕暴力傷害心靈的撫慰,因為容易受到忽視,更應該加以重視並積極進行心理康復輔導。傳統文化中有二則故事對校園輕暴力心理療傷具有很強的效用。
(一)勾踐卧薪嘗膽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
吳王赦免了越王以後,讓他回了越國,越王勾踐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復國,於是就每天讓自己的身體勞累,讓自己焦慮地思索,還把一個苦膽掛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看苦膽,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嘗嘗苦膽。他常常對自己說:「你難道已經忘記了在會稽山上所受的恥辱了嗎?」他親自到田間種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織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頓飯里幾乎沒有肉菜,穿的衣服沒有鮮艷的顏色。他對待賢明的人畢恭畢敬,對待賓客厚禮相贈,扶助貧困的人,哀悼死難的人,和百姓們一同勞苦工作。最後終於打敗了吳國。
(二)韓信胯下之辱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淮陰縣有些以殺豬為生的屠戶,其中有個青年很鄙視他,侮辱韓信道:「你只是看上去身材魁梧,平常又喜歡佩刀帶劍,其實卻是個像老鼠一樣膽小的人。」接著還得寸進尺,當眾羞辱他說:「如果你韓信真的有膽量,就拿刀來刺我;如果承認怕死,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仔細打量了那青年一會兒,決定忍一時之辱,便俯下身子,匍匐在地,真的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市井之人都嘲笑他,認為他太過懦弱。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韓信富貴之後,找到那個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為韓信要殺他報仇,沒想到韓信卻善待屠夫,並封他為護軍衛,他對屠夫說,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就沒有今天的韓信。
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地期望受到校園軟暴力傷害的學生短時間內就能以平復後的心靈去面對傷害過他的人,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地學習、生活。面對收到傷害的學生,我們要敢於承認他受到了不應該有的傷害,並與他們一起直面屈辱和挫敗。辯證的看,善用屈辱和挫敗,反而會給受到軟暴力傷害的同學帶來積極有益的影響,會讓他們變得更加負有忍耐力和進取心。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明代哲學家王守仁在《傳習錄》中以種樹培根為喻,說明道德修養要從心底開始。意謂道德修養只有發自內心的自覺要求才有效果。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立德的根本,沒有高於正心的,心念端正之後自己為人行事才能合乎正道。
在中國傳統哲學觀中,「修齊治平」是一個完整的人格成就途徑。這在《禮記·大學》中有非常完整的論述:由內及外,從個體到家庭再到國家、天下,個體道德在外化過程中不斷完善、充實,達到化成天下的境界,這一切都發軔於個體的修身。
參考文獻:
南懷瑾·《歷史的經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11·第2版
《平天下—中國古典治理智慧》·人民出版社·2015.04·第1版
(本文為宋濤副校長原創投稿)
推薦閱讀:
※如何築牢校園性騷擾的防線
※校園二逼趣事多
※記得當時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
※書香校園活動口號
※滿滿校園氣息,這樣風格吸引異性指數滿分
TAG:校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