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老子為何再次談及道的大公無私?

作者:楊本樞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四十六

第7章老子談到,「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具體闡述了道的大公無私精神,參閱第14講《大公無私反而能夠成就自我》。第34章老子又重申道無私奉獻卻不索取的精神。老子極盡讚美之詞,誇讚道養育萬物卻不主宰萬物,接納萬物卻不掌控萬物,名份上從不介意,可大可小。道的這份堅持之心,這份無私之情,這份奉獻之力,為其贏得了至上的美譽。雖然道是抽象的概念,不具有人的思想與身體,但是,在人類社會看來,道就是我們頂禮膜拜的「神」,是無人能及的「至人」。莊子曾經用四個字表達出對道的評價,「至人無己」,即至高無上的人不考慮自己的存在,「至人」可以是人類社會的人,也可以以人喻道。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道無邊無際,她的影響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可謂處處有道,時時有道。「氾」通「泛」,取義廣泛。老子用豐富的辭彙形容道的廣大,如「寂兮寥兮,曠兮渙兮」。老子的心目中將抽象的道幻化成偉大的母性,孕育宇宙、天地、萬物,試想什麼樣的載體能夠繁育這麼龐大的宇宙天地萬物呢?唯有道而已,道的廣泛性就無需再多言啦!「余言贅食」不免令人厭惡,還是簡潔為宜。

道可以左右哪些物質呢?可以左右宇宙,可以左右天地,可以左右萬物。讀者朋友們需要注意的是左右不取操縱之義,此處表明道的影響力非常廣泛,遍布在可以預知的整個時空中。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這段話是對「大道氾兮,其可左右」的具體解讀,道的廣泛作用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萬物的生長都要憑藉道為載體,道毫不推辭,如此巨大的功勞卻不佔為己有;用心血養育萬物卻不主宰萬物,不圖回報,退縮至天地萬物感受不到其存在的境界,體現其小的一面;張開博大的胸懷接納萬物而任憑萬物自主行為,其大的一面又充分體現出來。

老子論道的特點是巧妙運用比擬和「矛盾性」。一是比擬法。道在老子的筆下一會兒成為穀神,一會兒成為江海,一會兒成為嬰兒,一會兒成為變化莫測的幻覺(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猶如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但萬變不離其中,不離道的本體,即萬物循道而為,才能長久。二是道的「矛盾性」。道在老子的筆下既是無又是有,既是靜又是動,既是大又是小。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有無相生;天下萬物生於有,生於無」。

有和無是道的兩個基本特性,說她無因為感覺不到她的存在,說她有因為萬物生於她,有和無同時存在於道的身體里。在其他概念里,有和無是矛盾的對立體,在道的概念里,有和無並不矛盾,只是一對「蜜月期的鴛鴦」,是患難中的兄弟或姐妹,共同作用於道身,促進天地萬物的運行、發展。「動和靜、大和小」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是同時存在於道身。抽象的道一方面具有運動的特性,另一方面又需要靜的條件支撐著道體(致虛極、守靜篤)。

此段中的「大和小」更是將道對萬物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小而無欲、大而左右,無欲的小道縮至沒有,將其精髓完全化為天地萬物,只看見天地萬物運行、存在,卻看不見道的影子。大道卻極度膨脹,膨脹到成為天地萬物的載體,任憑天地萬物吮吸、踐踏、切割而毫無怨言,隨處可見道的影子。

老子已經在第7章講過道的大公無私的特性,為何又在此章重複呢?我猜測原因可能有如下幾點:一是強調道大公無私的作用,通過道因其無私最終成就自己的結局告誡世人應該學習道的這種特性。只有循道而為,人與自然才能夠和諧相處,人類才可以實現長久存在的目的。

二是道的奉獻精神獲得的美好結局彰顯出大局意識、宏觀慮事的重要性。這一點在人類社會體現的最為明顯。世界上有幾百個國家,每個國家佔據地球的一小部分面積,每個國家只考慮自己國家的發展,不考慮天地整體的生存環境,那麼,這個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能夠維持多久呢?同樣的道理,每個國家又有諸多個部分,這個部分既依附於國家又具有自己的地方保護主義,都只考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卻不考慮他人,社會又能夠存在多久呢?道理很多人都懂,只是在具體做事的過程中都會將其拋之腦後,只考慮自己的那點微小的利益。

三是作為第7章的呼應章。整部《道德經》中,老子單純論天道的內容不足五分之一,以大公無私作為道用的只有第7章和第34章。第34章「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這段話是對第7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的具體闡述,天地不為自己而生,為了誰存在呢?為了萬物,所以天地既衣養萬物又接納萬物,為了萬物甘願可大可小。本樞認為,這兩章的內容合併在一起成為一章更為妥當,也許老子當初只寫了一章的內容,另一章有可能是後人添加的。郭店竹簡出土的《老子》並沒有第34章的內容,這是距離老子出書時間最近的版本,以此作為依據推測,第34章有可能是後人添加的內容。

「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是總結性語言,總結了道的大公無私最終成就自我的美好結局。一個一心只想別人,從不願意稱王稱霸的「道」被萬物推為老大。

34章通行本原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帛書》甲本原文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聲(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推薦閱讀:

孔子見老子,提了兩個請求?
我讀老子之二:眾?妙?之?門
《老子》 四章道沖而用之解
值得收藏的老子金玉良言
老子帛書帛書老子校正

TAG:道德 | 道德經 | 無私 | 理解 | 老子 | 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