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適合所有預產期臨近的媽媽們

寫在開篇

這張照片是老周家倆兒子來我這裡時候,和我兒子一起在賓館房間打鬧拍下的。我問老周能用這照片嗎,老周說能用吧。我說主要是我覺得自己拍的這張照片棒極了,老愛誇自己的毛病改不了我就不改了。同時也發出預警——這是一篇長文,它不是娛樂文章,它適合快生了還沒有頭緒的准父母們花點兒和差不多玩遊戲的時間看看。同時我想請大家記錄一下,看完這篇文章用了多少分鐘,歡迎你留言告訴我。

我是誰 我們是誰

對於剛剛接觸到BFClub的媽媽們,我想一些簡單介紹還是非常必要的,這是信任的基礎。

我叫郝婉淇,兒子七歲半,有順產和母乳餵養的經歷。以前有個網名叫魔羯乙,搜的話能搜到天涯親子中心堅持了四年的關於母乳餵養的答疑帖子。還有一位夥伴LJBBQ,是兩個非常可愛的女孩兒的媽媽。我們倆共同維護BFClub,BF,你可以理解為Best Family也可以理解為Better Family。我們公眾號的理念,提供關於孕期、母乳餵養和進行對家庭的支持和陪伴,提供對國內逐漸成長起來的分娩陪伴們、生育教育者們需要的資訊,以前如此,至今如此,今後也不會改變。公眾號的更新非常不穩定,但是我們認真對待每一篇的推送。

我們倆都參加過對母乳餵養和生育的相關工作坊學習,也有實實在在的面對面陪伴媽媽們的經驗,我曾翻譯也一直在翻譯不少有關生育和母乳餵養、華德福教育的工作坊與講座,翻譯的整個周期也是一次深度學習的機會。然而這一切經歷並不能說明什麼,僅僅是想告訴看到這篇文章的媽媽關於我們的一些故事,以及我們對於能夠在另一位完全陌生的女性成為媽媽的路上提供一些信息和陪伴這件事,感到非常的榮幸。同時,因為有很多愛我們的朋友會把我微信號推給很多即將要生寶寶的朋友,於是說的多了,就想寫一篇綜合的文章,和快要生寶寶的媽媽們聊聊,此時的你與伴侶需要了解哪些比較實用的信息。

正文開始……



1.請了解兒童

我假設這是你第一次懷孕,當然很多第二次做媽媽的也有這樣的感受,雖然已經養育了一個孩子,可是好像還是不了解孩子一樣。兒童,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存在,他們就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希望未來生活質量如何、社會如何,就需要把眼睛看向兒童,了解兒童,是能夠做好父母的第一步。

我們對兒童的養育其實深受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育兒方式影響,首先我們要能夠理解這樣一個事實,因為我們現在做的選擇背後的原因其實基本和印記在我們腦海中的過往的圖景息息相關。你可以做個實驗,你對著一個人舉起手,這個人是躲開還是和你擊掌(high five)?他所做出的選擇和他經歷過的事情是有聯繫的。

試想幾年後你的孩子就站在你面前,當你舉起手,你希望孩子給你一個high five,還是惶恐的躲開?所以當我們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就能夠知道為我們的孩子創建一個什麼樣的育兒方式,我們回想起父母對我們的養育方式,是感到溫馨還是恐懼,這樣的內心感受能夠幫助我們選擇自己的育兒方式。

我希望手機屏幕前的准父母們能夠對兒童的發展有一個簡單的圖景,能夠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定合乎實際的期待——健康、平安、快樂,大抵是所有父母對孩子的期待,然後孩子養著養著,就開始期待她能奧數能跳舞,能散打能外語,而忘記了所有一開始的那個期待。

兒童最初的發展其實並不複雜,作為成年人我們不需要對其有很多干擾。0到7歲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好好長身體」,這個包括大腦的發育,而干擾,就會打亂孩子身體發育的節奏,破壞孩子最佳潛力的發揮。哪些干擾呢?我想從頭開始——毫無醫療指征的剖宮產、分娩過程中無醫療指征的藥物、出生之後的奶粉添加、母嬰分離等等,這是我們這個社會能做的對一個生命最開始的最粗暴的干擾。

無醫療指征的剖宮產相對於陰道分娩有許多的風險,對於孩子來說,肺部會喪失掉一次最佳擠壓的機會,從而之後呼吸道疾病發生率會較高;因為沒有從產道出來的經歷,無法獲取媽媽身體中有益菌群,喪失了一次加(免)藍(疫)的機會;更因為不是自己調整位置、「自己找路出來」,前庭一系列的有關平衡和方向的感官沒有得到刺激,所以感統協調性上會相對於陰道分娩的孩子更弱,等等等等,而對於媽媽來說,首先手術本身具有風險,每家醫院的手術告知書上都羅列了很多很多密密麻麻的字;其次增加了盆腔炎、腸粘連等疾病風險;另外子宮的疤痕對於下次妊娠提高了受精卵著床風險,更不要說羊水栓塞、血栓、肺栓塞等等風險。

而自然分娩中用到的藥物呢?拿最常用也是許多醫院打著「無痛」名頭來做的硬膜外麻醉這項技術來說,「所用麻醉以及無痛藥物還會對新生兒自律神經以及大腦有影響,還會有可能延續到成年時期」,這不是我隨口說的,這是2007年Jonas,Wibke,Wiklund,I.,Nissen,E.等人對於不同分娩方式對新生兒體溫影響做的研究,原始網頁在這裡:http://www.earlyhumandevelopment.com/article/S0378-3782(06)00132-0/fulltext

後面我們會講到母乳餵養等,但是這一章節里我希望能從這兩個例子給到媽媽們一些啟發,當我們看到一個兒童不同的表現的時候,當我們想開始定義哪些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哪些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一定要想一想,她受到了多少不必要的打擾,她受到了多少刺激——而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想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開始,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是不是可以減少一些打擾。

0到7歲的兒童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通過模仿來學習,這個時候的兒童真的就是一個不知道停機的攝像機,他們看到的一切都記錄在心裡,哪一天遇到類似情況,她就會調動內心圖景來做出應對——所以我們看到哪個孩子罵髒話、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不需要驚奇,一定是她看到哪個身邊的成年人做了,而這個「成年人老師」甚至可能包括路人。這個階段的孩子,講大道理是一點兒用處都沒有的,簡單講:他們的大腦構造還沒有到發育「思考與理解道理」的皮層部位,所以,你是不是鬆了一口氣,你不需要學會很多理論和道理,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就是最棒的育兒方式。

同時,我們時刻謹記在心,如果我身邊有一個孩子,我要記得我的一言一行足以影響孩子很長的時間:兒童是脆弱的,他們仰仗著身邊的成年人引導他們,我是否值得讓這個孩子模仿?這個問題,我與大家共勉。

2.請珍視伴侶

這個社會總是這樣的不平衡,它用男權社會的標準來要求女性,然後用女權社會的標準來要求男性——當女性休完產假回去上班的時候,她除了要做與男性相等相同的工作之外,還要「兼職」做好一個媽媽的角色;而男性在孩子出生之後卻總被批評不會帶孩子不會換尿布不知道如何哄孩子。

讓我們從頭來理清一些概念。我們線下和線上的課程都要求爸爸媽媽一起參與,尤其線下的課程更是嚴格規定爸爸們一起來,然而總有一些無奈的情況——准爸爸要出差,准爸爸忙,准爸爸不好請假,准爸爸不在本地,准爸爸要應酬……這些理由都是准媽媽們自己告訴我的。

讓我們再看看:

婚禮上,兩個人;婚紗照,兩個人;懷孕,必須兩個人完成的事情;孕期寫真,兩個人——到了學習如何育兒、如何面對分娩的時候,為什麼突然變成了一個人的事情?

所以,我希望此刻看這篇文章的媽媽們,能夠將准爸爸從此刻就拉入到你的孕期來,讓他感受胎動,和他聊你面對分娩臨近的感受,聽他說他的感受,聊以後的育兒方式,更重要的,一起看看這篇文章,了解生育與分娩以及育兒。

育兒中爸爸參與度越高,對孩子的成長就越有好處——這也不是我把口說的,在美國有相關研究,爸爸們參與到分娩過程與否,與兩個群組孩子青春期犯罪率有相關;Youtube上有一位助產士做的TedTalk中提到「父親進產房」的權力以及益處。

家庭的營建,離不開爸爸和媽媽,爸爸媽媽之間是平等重要的,伴侶之間和睦的關係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這份和睦在媽媽的生育周期中尤為重要,媽媽在產後需要爸爸的支持與陪伴、傾聽,爸爸也需要媽媽的關愛與關注。只有夫妻之間的愛足夠了,你們才有足夠的愛流向孩子,孩子接受到的愛才是健康的、適度的愛。

在產後時期,爸爸媽媽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必不可少,媽媽們首先要相信爸爸有育兒的能力——這是寫在基因里的,這是他的後代,他本能上就有與孩子的聯結;要適當的讓爸爸完成一些育兒任務,肌膚接觸以及換尿布,用背巾抱著寶寶等等等等,在爸爸做這個「任務」的時候,媽媽們要學會閉嘴——全權交給他,全然信任他。

而爸爸們也要相信媽媽的育兒能力,這也是寫在基因里的,後面我們的分娩以及母乳餵養篇章就會介紹這一點。

3.了解人類的分娩

分娩這件事情大概是人類最害怕的一件事情了——影視劇、小說、甚至漫畫中的分娩,都是極度渲染其痛苦、血腥以及無可忍受、歇斯底里。

從這幅圖裡我們能看到黑猩猩的胎兒是不需要在出生前轉動自己以適應黑猩猩媽媽的骨盆的,而人類的胎兒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動作,讓腦袋可以適應媽媽的骨盆形狀,轉呀轉呀的出來。

這就是整個分娩的一個最簡單的概括——孕期這麼久,就是在準備我們的身體,不是讓我們大吃大喝躺著不動的,我們應該養成好的飲食習慣以及合理的膳食構造,這些都能夠讓我們身體機能得到最佳保障,肌肉以及各個關節能夠在要用到的時候進入到最佳狀態——體重的控制很關鍵,運動也很關鍵,運動習慣不僅僅是對母體的體能有貢獻,對胎兒也有好處。最直觀的比喻就是好地上面的植物才有可能更加茁壯。

分娩發動之後,你看到的產程也好、開宮口也好,其實就是子宮在準備、胎兒在準備——宮頸口經過漫長的孕期成熟了,體內分泌的特殊的蛋白酶會瓦解宮頸口的膠原質,這就是所謂的「開宮口」,不必糾結開了幾厘米開了幾指,那些都是附加進來的,我們要看到事物的本質——門(宮頸口)不開,孩子怎麼出去呢?

同樣的,子宮的收縮,也要看到它的本質——子宮是一塊肌肉,孩子包裹在裡面,當然還有羊膜囊啊羊水,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我們在一個水袋子里,就算開了個口子,如果這個袋子不幫我們一把,不推我們一把,我們在水的浮力中如何往前面走?況且,子宮需要收縮到原來的尺寸,宮縮是我們需要感到欣喜的事情,它在努力幫助孩子、配合孩子。你或許已經了解到產程這一個說法,第一產程還分幾個階段這樣的說法,我希望我們能夠更加關注本質——讓我們關注在宮縮上,無論它持續多久,無論它多少時間來一次,讓我們歡迎它的到來。

而在宮縮的過程中,如果你能採取自由體位,那就太棒了,盡量讓自己不要躺下,跪著、蹲著、分娩球的應用、椅子、弓箭步等等等等可以讓自己叉開腿打開骨盆的姿勢,都可以嘗試,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緩痛姿勢,因為這些不是教科書規定的,而是許許多多媽媽們的經驗總結。

分娩球以及椅子上的坐姿都可以幫助你緩痛

同時,我也希望大家在感受酸爽宮縮時候不要忘記:吃、喝、上廁所以及休息。同樣的,爸爸們也不要忘記照顧自己。

那麼是什麼引起宮縮呢?可惜的是,分娩的發動機制至今還沒有揭曉——是的,人類認識自我的路上,有那麼多的謎沒有答案,人類,真是宇宙中最奇妙的存在!對於分娩發動機制有一個公認的說法,胎兒發育成熟之後會分泌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引發媽媽分泌催產素(也有叫縮宮素的,英文叫oxytocin),孕晚期,媽媽子宮部位的催產素受體也會增加,而催產素受體的增加會引起黃體溶解,大家肯定對黃體酮不陌生,這是維持妊娠的關鍵激素之一——所以你看,人體設計的多麼的精妙,當媽媽知道你準備好了,就會讓你離開,當你自己知道自己夠成熟了,你也會告訴媽媽,我要離開——這時候子宮收到催產素刺激,就會有收縮,收縮會讓寶寶對子宮頸口形成壓迫,這種壓迫又會刺激媽媽分泌更多催產素——於是,分娩就這樣發動了。

我們看到了分娩的本質——人體激素的一次合作,子宮頸口的逐漸開放、催產素引發的子宮收縮、寶寶在子宮內也開始準備往外走,就這些嗎?不僅僅是,分娩中,你還會分泌內啡肽,什麼是內啡肽,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我當學生的時候最怕的就是長跑,因為太累了,可是跑到後面,我卻覺得越跑越順當甚至還有一些舒服,那就是內啡肽在起作用了。它同樣會出現在分娩中——大自然深知做母親要經歷分娩的不易,於是派來了內啡肽,來做天然鎮痛劑,它起到的效果是藥物無法比擬的——分娩中是有藥物可以讓你減輕痛苦,藥物可以讓你「麻醉過去」,可是藥物無法給你愉悅感覺(除非上癮),藥物也無法讓你大腦的獎賞機制發揮作用,而且,藥物有副作用,而副作用需要你跟還利息一樣還回去。

如此神奇的一次分娩之旅,最怕的是什麼?就是緊張與恐懼。緊張與恐懼會讓你分泌過多的壓力激素——適當的壓力激素能夠增強你肌肉的反應,而過多的壓力激素卻會停止你的分娩進展。所以,媽媽們需要開始學習如何讓自己放鬆的技巧,音樂?按摩?聲音?鼓勵?與醫護的良好溝通?這些需要媽媽們自己想,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技巧。

當子宮頸口完全打開,這時候,媽媽們可能會覺得沒有宮縮了,其實,在一切指標正常的情況下,你需要耐心的等待,子宮在重整山河——因為寶寶已經下去了呀,子宮(讓我們繼續把它想成一個水袋子)需要也跟著下去一些,跟上寶寶的節奏,再緊密包裹好寶寶,這就是你們或許已經了解到的第二產程,第二產程也是需要時間的,並不是開全了之後馬上孩子就出來的。而這個時間,同樣因人而異,等孩子出來之後,胎盤也開始出來了,所有的時長,都因人而異,這個世界就是因為彼此之間的差別,才如此美麗,如果月亮和太陽一樣,地球或許不宜居。

4.了解母乳餵養

加拿大有一位醫生叫Jack Newman,他開設了加拿大第一所母乳餵養門診,幫助了無數位媽媽和寶寶實現母乳餵養。這本書是他寫的:

在這本書里,他提到的不母乳餵養的風險多達19種及以上。因為這本書暫時沒有中文版,我先摘錄一些如下:

1-配方奶污染以及召回問題無法根治;對嬰童發育非常重要的成分並沒有包含在「配方」中,甚至有貼錯標籤、細菌污染、氯化物不足、維生素D含量超標等問題,例如2003年以色列三名配方奶餵養的嬰兒因維生素B1含量不足而死亡,10名因此住院接受治療;更不要提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導致30萬嬰兒罹患疾病,5萬4千名嬰兒住院期間死亡;

2-非母乳餵養對兒童智力以及認知能力發展有負面影響,配方奶餵養的兒童與母乳餵養兒童群體間智商差距8到11分;一刀切的配方奶標準不適合不同孩子的獨特需求,而母乳是恆久適應性變化的;

3-增高糖尿病發生率(兒童期糖尿病,I型和II型),母乳餵養甚至可以降低母體II型糖尿病發生率;

4-非母乳餵養帶來更高超重以及肥胖的風險、更高呼吸道疾病、腦膜炎、耳朵感染疾病、兒童期癌症、腸胃炎疾病的風險;

5-非母乳餵養降低疫苗接種成功率;嬰兒下巴及面部肌肉非正常發育;

6-非母乳餵養甚至帶來更高嬰兒死亡率、虐待兒童案件增高以及產後抑鬱症風險增加。

為什麼呢?我只想說,母乳餵養才是人類養育幼兒的正常模式,當你選擇了其他餵養方式,那就是放棄了人類發展正常階段特點,而選擇了另外的Hard模式,所以其附帶的「後果」,就是放棄母乳餵養自然而然要發生的結果。

而作為具有選擇餵養方式決定權的父母,我希望大家在做決定之前能夠被告知以上「放棄母乳餵養所帶來的風險」信息——往往我在朋友圈就是這樣一個「壞人」,我不僅看到有人在飛機起飛降落時候還發小視頻的人就會在底下留言批評並刪除他們,我看到有人給孩子買奶粉時候也會發一些奶粉餵養的風險信息給他們。

是的,選擇何種餵養方式並不是一件無所謂的事情,而我們傳達這樣的信息也並不是「責怪已經選擇配方奶餵養的父母」,放棄母乳餵養的父母同樣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們並沒有充分了解信息。

在以前,女孩子們出門就可以看到很多媽媽在餵奶、在照顧孩子的場景,現在,我們出門是滿世界的配方奶廣告和奶瓶的圖案。沒有哪個時期,更顯得對母乳餵養的支持更加重要了——是的,媽媽們成功的母乳餵養需要支持,需要家人的支持、需要社區網路的支持以及醫護人員的支持,然而這裡面最重要最關鍵的支持,來自於你自己的意願。

有人經常來諮詢母乳餵養的問題,或者幫著朋友問母乳餵養的疑問,我通常都會問一句:媽媽自己想實現母乳餵養嗎?

媽媽的意願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尊重媽媽的選擇。我不能指手畫腳說母乳餵養是最正常的是最好的你必須得餵奶……每個人有每個人獨特的經歷,自主選擇母乳餵養是媽媽的權力,雖然我很想說,讓我們替那個不能說話的孩子想想看……

那麼,恭喜你堅持看到了這裡,已經充分了解了自然分娩和母乳餵養是對孩子一輩子健康都有貢獻的事情,那,如何開始母乳餵養呢?

不管你現在處於孕期的什麼時候,請先去買一本《母乳餵養百科》以及西爾斯醫生的《親密育兒百科》和他的母乳餵養相關書籍。基本上這幾本書涵蓋了母乳餵養所需要了解的方方面面。

也經常有人在看到這裡的時候會問:剛生完沒有奶怎麼辦。

我希望大家能夠先明白一件事情,在孕中期的時候,你的乳房就會開始生成初乳,就等著胎盤娩出之後,身體開始分泌泌乳素,寶寶放在媽媽胸部,來吃奶。

這個時候我還想請大家看看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在這篇文章上,或許幾分鐘了對嗎?這幾分鐘的時間,你會覺得漫長嗎?如果你覺得不耐煩,請你學會等待——因為母乳餵養這件事情的開始,需要我們學會等待,等待什麼?

等待在媽媽胸部的孩子,慢慢蠕動爬行到乳房,慢慢熟悉媽媽的身體,慢慢找到乳暈,自己含乳、吸吮,睡覺,完成這一系列千萬年前就寫在我們人類基因中的行為表達方程式。而這個時間,平均下來是一個小時甚至到90分鐘。

而且,還是分娩過程中未受到藥物干擾的孩子所需要的平均時間。

媽媽們,是的,孩子需要時間,她體內有一半已經和你熟悉了許多年,她在你子宮中已經等了280天,她完成了整個分娩可能和你一起經歷了宮縮要36個小時,請再多給她一些時間,讓她完成與你的見面儀式——我們叫它,肌膚接觸。

如果你生產的醫院無法完成產後即刻開始的肌膚接觸,我們建議媽媽們儘快儘早儘可能早的開始,肌膚接觸理解起來很簡單,寶寶只穿一件紙尿褲,媽媽上半身衣服敞開,裸露胸部,將寶寶放在媽媽身上,媽媽手可以給予一些保護和協助,盡量不要拿著寶寶的頭塞到乳房上,盡量讓寶寶自己挪動,去尋找乳房,吃到乳房。這是我們能做到的最好的母乳餵養的開始,這之後,不設時間限制不設次數限制的頻繁哺乳非常的關鍵,下面一些小數據希望能幫到媽媽,在頻繁哺乳的前提下:

1-產後第一個24小時,至少一次胎便;第二個24小時,至少兩次便便;第三個24小時,至少三次;第四個24小時,至少四次;第五個24小時,至少5次便便;一周之後我們希望寶寶能至少一天(24小時算一天)三次便便,如果哪天沒有三次,媽媽們也不要緊張,評估下哺乳次數,是否足夠頻繁(至少10次以上,你或許看到8-12次,有時候孩子會吃的比這個更頻繁),小便是否足夠(至少7次,顏色正常);

2-學會手擠奶,網上有一些視頻,搜:Global Health Media Project;手擠奶是非常溫和而且高效的方式,在母嬰分離的時候,一定學會自己刺激乳房,至少每兩個小時擠一次,一次擠兩邊,不必在意擠了多少,多少都是奶,都是比配方奶好一萬萬倍的最適合寶寶的乳汁。手擠奶需要練習,不要焦急;母乳如何儲存在上面推薦你買的書里都有,國際母乳會的微信公眾號也有相關文章;

3-產後一周內不要喝葷湯,容易引起乳房暴漲……產後一周內清淡飲食即可,你需要做的是跟著孩子節奏,餵奶和休息,適度的下床活動(剖宮產尤其需要下床活動,降低血栓和肺栓塞的發生率);你不需要的是找開奶師和催乳師來揉(蹂)搓(躪)你的乳房;

4-寶寶的含乳姿勢有一些要點:嘴巴張大,含住乳暈大部分(下面部位要比上面多),上下嘴唇翻開,舌頭墊在乳暈下面,孩子的耳朵肩膀胯骨在一條直線,緊貼著媽媽,下巴緊貼乳房。如果乳頭疼痛,那可能姿勢有問題,也有可能需要醫生來評估孩子的舌系帶、唇系帶。我或許沒有辦法在你身邊給你示範,你可以找到很多視頻來學習,也可以拿自己家裡的毛絨玩具來練習,比如我:

一條直線

鼻尖對準乳頭,等寶寶張大嘴巴,含住乳暈大部分

5.了解有了寶寶之後的生活

做分娩陪伴,我陪了不少媽媽了,雖然因為醫院規定並不能陪著進產房、手術室,做產後陪伴,也見了不少媽媽們,群里的母乳媽媽和准媽媽們也是幾乎天天都看到她們的對話與生活,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那就是——你有多接納自己的分娩經歷,就有多接納你懷裡的孩子。

分娩是女性成為母親角色轉換的一個儀式,我們確實需要做一些祭祀——我自由支配的時間、我能夠翱翔天地間旅遊的自由、我逛街的時間、我學習我工作的時間甚至我的工作——但是這些不代表我從此沒有了這些機會,也不代表著我就要一輩子拴在孩子身上。

我們也確實需要對母親的角色臣服,接納自己的分娩經歷——無論它是否如意;接納自己的傷口,和情緒;也接受這樣一件事實,那就是,無論什麼樣的經歷,孩子不對此負責任。我常常鼓勵媽媽們能夠將自己的分娩經歷寫出來,不必給誰看,將你最私密的情感與想法都寫出來,留給自己做禮物。

人類的新生兒是最脆弱的,她不會說話,只用「發出哭的聲音」來表達任何需求,這些聲音可能會引起你對以往不快樂記憶的共鳴,讓你也想哭——產後的生活中,時刻想哭,確實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對於我來說,我非常開心媽媽們能有這樣的情感表達,這意味著你好像也退回到了嬰孩時期,能夠和孩子保持同一個節奏,讓你有對她產生同理心的可能性。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換個位置,是否希望有人能夠陪伴在身邊,而不是告訴我們:「不要哭了。」成年人的哭泣或許是情緒的一種宣洩,而嬰兒的哭,並不僅僅是情緒上的宣洩,它還代表著發出需求信號、發出「求助信號」。

而一個順利的母乳餵養過程,可以讓媽媽們能夠很好的了解寶寶,解讀寶寶的信號,從而做出反應,滿足寶寶的需求。這樣重複重複的養育過程,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催產素,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後果」——孩子學會了如何愛。

你或許看到很多很多的訓練方法,這些方法你可能也想找到對與錯,其實,關於人類的發展,我們已經誤解了太多——很多年前,尹建莉的書籍風靡一時,可是現在,她的公司居然推廣機器人父母;很多年前,我們以為電視中的教育適合陪伴孩子,現在我們知道電視對兒童發展沒有一點好處;很多年前,剖宮產興起並居高,現在二胎開放,才開始面對剖宮產造成的嚴峻後果。

我記得網上有一個視頻,給了一個大概十幾個月寶寶一本雜誌,而這個寶寶用手在雜誌封面上像玩iPad一樣滑來滑去——我們現在了解的信息到底多少是對的?多少是錯的?而結局揭示的,就是符合兒童自然發展規律的才是對的,所以能夠回歸到滿足最初嬰兒的需求上來,就是正確的。滿足嬰兒最初需求的基礎是什麼?——母乳、媽媽的懷抱、父母的照顧、健康的食物與安全的環境。



作為結尾

啰嗦了這麼多,最後仍想告訴媽媽們,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智慧,就算沒有這篇文章,就算沒有我們,你一樣能夠生出來寶寶、喂寶寶、育兒曬娃、帶她出去旅遊……育兒的路上所有的成長,並不是我們幫助寶寶,而是寶寶幫助我們,當你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看看寶寶,答案就在她那裡。

如果你還有時間,下面一些文章也送給你:

如果你還有時間,下面一些文章也送給你:授權轉載 | 從一個對新生兒黃疸的困惑談起——越快越高越長就等於好嗎?

推薦閱讀:

丈夫別對新媽媽說六句話
你這麼愛你媽媽,為什麼拒絕自己做媽媽?
清華北大校長齊發聲:這樣的媽媽,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建議看看
【每天讀點】疑問之五:爸爸、媽媽為什麼不陪陪我?
每位媽媽,都有一段「血淚史」!

TAG:媽媽 | 文章 | 這篇文章 | 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