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何日有「正裝」

中國何日有「正裝」耿 硎 《 博覽群書 》( 2010年09月07日)

中國已經進入無「正裝」時代。

這不是危言聳聽。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相同的經歷和感受,那就是每參加一些正式公共活動時,都會接到主辦方的通知曰「請著正裝」。但什麼是正裝?在當下的中國,似乎不言而喻是指「西裝」。你若跟對方較真為什麼「西裝」是「正裝」,則顯得你不識時務且大大落伍了。「西裝」怎麼會在素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中國躋身為「正裝」,實在令人不解,也難以接受。

衣冠具有最鮮明的文化象徵意義,無論古今,不管中西,概莫能外。在中國春秋時代,上衣多為交領斜襟,華夏族上衣襟右掩,稱為右衽,北方胡族衣襟左掩,是為左衽,所以才有孔子贊管仲之語:「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孔子贊管仲並堅持不左衽,正是明確意識到衣冠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身份識別功能,由此而將其上升至政治象徵和文化認同的高度,所以唐代孔穎達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的說法。也正因為如此,正式場合如何著裝,在古代中國都有明確規定,根本不是問題。

但自近代以來,尤其是西方文化伴隨堅船利炮入侵中國以來,服裝,因其特有的象徵意義,不可避免地成為革命與反革命、進步與落後、改革與保守的標識。由於革命領袖的提倡,中山裝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開始成為正式「國服」,並根據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精神和禮儀賦予其新的含義——前上身四個口袋錶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前上身口袋袋蓋形狀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門襟五粒紐扣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袖口三粒紐扣表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後來,毛澤東等共產黨領導人穿中山裝出席開國大典,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自此以後,中山裝作為男人的主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蘇式列寧裝便成為女幹部中最流行的服裝。可惜,因為特殊的歷史時代所致,其他服裝,如著西裝和旗袍等則被非此即彼地看作資產階級情調的體現,中國由此進入到有「正裝」無「便裝」的時代。這種全民單調統一的著裝,實在是呆板乏味,讓人無法忍受。

這種情況,隨著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開始轉變。穿著西裝,又變成了開放思想、改革精神的象徵,因為政治領導人的倡導,不知不覺中日益升格為公務常禮服即「正裝」,並且愈演愈烈,成為不容置疑的慣例。如果真有較真如我輩者追問以「西裝」為「正裝」,所依何法?所據何理?相信很多人只能以慣例云云而搪塞之。所謂慣例,實際上也是歐美慣例。就此而論,中國當下實乃無「正裝」的時代!君不見阿拉伯人有長衫、印度有紗麗、日本有和服、越南有奧黛,以及非洲各國所具有的民族服飾,可謂絢爛多姿。反觀中國,卻是因襲他人單調枯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近年來大陸民間開始興起「唐裝」、「漢服」熱了。

筆者很贊同國學家張立文先生在《國服與民族人文精神》一文中的看法,我們並不是反對服飾的多樣化,也不拒斥不同民族服飾的交流,而是因為服飾的民族文化表徵性,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國服」。「國服」是民族人文精神的體現,給人們以國家、民族、文化以及宗教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文化的親和力、國家的凝聚力、民族的生命力的源泉。假如我們認同「西裝」為「正裝」,即為中華民族正統的服裝,那麼,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認同西方的服飾文化,慢慢地就會對西方文化產生一種親切感,而對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包括服飾文化)產生一種疏離感。長此以往,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的氣質、品格、神韻就會被消解,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個性光彩、特殊魅力就會淡出淡化。

衣冠服飾,茲事體大,中國是該有自己的「正裝」了。竊以為,從歷史傳承和現實方便兩個角度考慮,中山裝乃為男士正裝的最佳選擇,女士正裝可在此基礎上有所變化,凸顯女性特色,或者擇以旗袍。實際上,在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典禮上,最高領導人即身著中山裝出席,謹嚴素雅,剛健挺拔,迎來一片好評聲,說明中山裝在當前各種服裝中是「最大公約數」,理應扶正。


推薦閱讀:

正裝西服的挑選搭配指南
【一點資訊】不要再亂買鞋了!11種必備搭配正裝鞋款讓你從男孩變男神
正裝 11忌,時刻做個好品味的紳士
職場人真的只能佩戴正裝表?
小紐扣讓你的定製襯衫更有檔次

TAG:中國 | 正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