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師大心理學教授談「幸福」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湖北心理學會會長佐斌以「人際和諧的幸福」為主題,給200餘名聽眾作了一場精彩的講座。為什麼「一見鍾情」往往沒有結果?為何兩地分居的夫妻容易出現問題?佐斌教授的講課既專業又生動,現場掌聲不斷。
講座之後,本報記者還對佐斌教授進行了專訪,他就「如何從相親節目看當下婚戀觀」、「怎樣看待畢婚族」等情感問題,給晚報讀者一一作了解答。
一見鍾情是文學作品的常見題材,當然,這也是一種很美好的感受。但是經過作品的放大後,很多年輕人都相信這種感覺,在戀愛中尋找這種感覺。其實據調查,60%的一見鍾情,最後結果是不了了之。
即使是那些一見鍾情之後開花結果的男女,也不一定幸福。因為一見鍾情不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的。而對人的了解,在心理學上稱為「認知」,是改變感情的因素之一,當通過行為,對人的認知有了變化,感情就會出現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變好,也可能是變壞。
愛,意味著接納對方,關愛對方,而自己又心安理得。我們通過研究中國人的愛情心理學發現,中國人的愛情包括了接納、關愛、激情、責任和浪漫五個因素,而它們共同的基礎都是信任。
缺乏信任的愛情,如同沒有基石的海市蜃樓,即使再美麗,也如過眼雲煙,瞬間即逝。在親密關係的維繫中,信任會讓愛情的空間越來越大,越來越充實,越來越豐富多彩,也會越來越幸福。
在相愛的時候,信與疑,後果完全不同:相互信任,就會真愛相伴,長相廝守;互相猜疑,結果會疲憊不堪,甚至使婚姻走到盡頭。
幸福家庭的四大門檻
1、空間接近:夫妻要生活在一起,兩地分居的夫妻容易出現問題。武漢晚報上曾有一篇文章「上班同方向,婚姻更幸福」(見本報2012年7月10日44版),就是說通過調查,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夫妻二人如果出門上班是一個方向,婚姻的幸福感會更多一些。
2、門當戶對:是指雙方在社會地位、財富、背景方面比較匹配,差別在一種可接受的範圍內。大家看《泰坦尼克號》時,都被露絲和傑克二人超越階層的愛情所打動。可如果泰坦尼克沒有沉沒,二人下船,結婚,婚姻也很難幸福。
3、性格互補:實際生活中,兩個外向又衝動的男女在一起,很可能就在抬杠中生活;兩個內向性格的男女在一起,可能彼此無言。男女性格「互補」是比較好的搭配。因為有差異,有利於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各享自豪感,共同成長。
4、共同的金錢觀念:現代生活中誰也離不開金錢。成年人的金錢觀深受童年的經歷影響,事關道德和偏見。如果夫妻二人的金錢觀不同,難免就會有衝突。
本報記者專訪佐斌——
從相親節目看當下婚戀觀
以徵婚廣告及一些相親節目為研究對象來看,當下婚戀觀重新開始重視社會評價,但評價內容與過去相比有很大變化。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的擇偶很大程度受對方社會屬性的影響,比如,他(她)的職業好不好,家庭背景如何,道德品行如何……最重要的是這個人要是一個「好人」、「靠得住」的人。九十年代後,人們開始強調自我感受。這個人可能在別人看來不怎麼樣,但只要「我喜歡」就可以了。
近幾年,人們的婚戀觀又開始重視社會評價了,但內容變化很大,主要是看對方的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你看現在的徵婚廣告或相親節目,很多人都會提到房子、車子、收入這些財富性指標,功利化的趨勢明顯。
對婚戀觀的這種變化不能用好壞去評價,因為婚姻是一種人際互動,要把這個放在社會背景中來討論,它反映的是一種社會心理。
如何看待「畢婚族」
首先,這是合乎《婚姻法》條件的,符合社會規則,也是情感的一種升華與確定,是值得祝賀的。
另外,雖然大學畢業生自身經濟條件不夠,但按中國的傳統,父母的就是孩子的,現在給以後給都是給,所以,如果父母經濟實力夠強的話,他們也不用擔心經濟問題。再者,婚姻關係確認後,人的社會網路會有所擴大,這對年輕人的發展也會有幫助。
需要提醒的是,大學生的心理成熟度還不夠,而從學校到社會,心理會有很大變化,對情感的看法也會改變,從而影響婚姻的穩定。
「畢婚」這件事,應該從自身條件來考慮,不要刻意趕時髦。
婚宴的豪華程度,往往跟離婚率成正比。這是因為從心理學上說,越是不確定的關係,越需要外部儀式化的東西來確定。
但是,結婚時擺個幾十上百桌,請個西洋樂隊,就能解決兩人之間的問題了嗎?恐怕是不行的。如果兩個人是真心相愛、內心安全感多,對外部的追求就會比較少。
婚宴是物化情感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可以選擇更生態、更環保的方式。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不反抗?!」心理學家:遇險時懵逼是本能
※對方撤回了一條消息
※延遲滿足/家長應該對孩子有求必應嗎?
※一個張國榮頭像引發的
※「你咋還是沒變啊!」「沒變,怪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