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黃昏夕陽的古詩詞名句總結

  日暮黃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個自然景觀,是晝夜交替的一個特定時間段,是光明與黑暗的一個臨界點。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黃昏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或景色,而已成為詩人藉以抒發心中複雜情感的意象。

  

  孤獨惆悵

  

  黃昏時候,太陽徐徐而落,縱有好景,亦不過轉瞬即逝,給人一種美麗而又傷感之情。在詩人的筆下,黃昏時的落日、樹木、山川、歸鳥已不再是純粹的景物,而是帶有了詩人主觀感情的審美對象。特別是殘陽晚照下的小橋流水、落花衰草、殘垣斷壁、歸雁鳴蟬,極易使人生髮出悲傷凄涼的感受。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夕陽漸漸落下,人們都該進入溫暖的夢鄉了,只有孤獨的遊子還在天涯漂泊。這裡,「夕陽西下」是遊子斷腸的觸媒,也是人物活動的大背景,在如此蒼涼的環境之中,怎不令人斷腸呢?「斷送一生憔悴,能消幾個黃昏」,每日黃昏時候,景色凄迷,煙靄迷茫,是最難捱的,孤獨難耐,算來「我」這一生還能消受幾個這樣的黃昏啊!這裡的黃昏亦是令人傷心憔悴的時刻,甚至可以斷送人的生命。而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以及「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等等,無一不流露出濃濃的孤獨之情。

  夕陽西下,是再普通不過的景物,太陽東升西落也是自然規律,晏殊卻忍不住要問「夕陽西下幾時回」。「幾時回」三字,有撫今追昔的意味,流露出對時光消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的留戀。這句是即景抒情,不僅包含感性活動,還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人是無法阻止的,既然留不住,就不得不寄希望於它的重現,然而今日的夕陽還是昨日的夕陽,今日的人事就不再是昨天的人事了。如此,一直重複下去,就算是夕陽很快回來,又有何用呢?所以,「幾時回」三字,還折射出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明知返而無益的紆細心態。

  《滿庭芳·山抹微雲》是秦觀最傑出的詞作之一。上闋以景開篇,以景收束,中間夾雜情感,將秋晚日暮的蕭條景象和離別時憂傷悲涼的凄惋情緒融為一體。其中「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幾句,是作者極目天涯所見,景是極其美麗的,情感卻是極其悲痛的。在煙靄紛紛之中,夕陽緩緩而落,而斜陽外還有幾點寒鴉點綴著天空,亦有一彎流水環繞著孤村。暮色沉沉,正是閉門歇息的時候,寒鴉尚且思巢,流水尚且戀村,何況漂泊離鄉的遊子呢?作者在這裡只寫景物,把遊子之悲以極其凄美的景物描寫展現得淋漓盡致。作者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畫筆點染,可以看作是元人馬致遠的名曲《天凈沙·秋思》的原型,有「昏鴉」,有「流水人家」,也有「夕陽西下」,只不過沒有點明「斷腸人天涯」而已。

  與之類似的除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外,還有元代張可久的《折桂令·九日》,結尾幾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描寫的是黃昏景色。正當作者想還鄉之時,看到的卻是一抹殘陽,幾隻寒鴉。夕陽象徵人生遲暮,「人老去西風白髮」的作者,面對斜陽已有無限的感慨,更何況回首天涯時一片蒼茫,家鄉不知在何處,只看到幾點寒鴉。這幾句以景結情,是景語,又是情語;既是作者眼前的凄涼實景,又是作者半世人生路途的寫照。這暗淡蒼涼之景,反映出詩人漂泊無依的處境,思鄉之情溢於筆端。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兩句出自柳永名篇《雨霖鈴·寒蟬凄切》,由一個「念」字領起,表明以下景物都是想像中的。他們「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既然口中說不出一句話來,心中必然有千言萬語,「念去去」兩句就是人物的內心獨白。想到這一去,山一程水一程,迢迢千里,定是暮靄沉沉,煙波浩渺,楚天一望無際,此後相見就渺茫無期了。「去去」二字,用得極好,寫出不願去而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情,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於言表,包含了離人無限凄楚。「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畫,但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給這天容水色塗上了灰暗的色彩,「煙波」已是迷離,又加之灰濛濛的「暮靄」,更曰「沉沉」之暮靄,著色一層濃似一層。這兩句不僅刻畫出了別後悵然空虛的心境,同時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後迷茫的前程。此外,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周邦彥的《蘭陵王·柳》,自來被認為是《清真集》中代表作之一,而「斜陽冉冉春無極」一句,歷來受到讚賞,譚獻甚至在他的《譚評詞辨》中說「斜陽七字,微吟千百遍,當入三昧出三昧」。「斜陽冉冉春無極」句,把情感宕開,轉寫景物,卻又不單純寫景。它把所有的心緒都融化在斜陽里,融化在春日裡,使得情與景完全渾融在一起,看似只著眼於春色暮色,似乎因眼前的美景而忘記了離愁別恨。葉嘉瑩教授解釋說這一句為什麼好,「因為它從那些越積越多的離愁別恨中一下子跳轉出去了,但這一跳轉不但沒有能甩脫那些離愁別恨,反而使周圍整個春天的環境都染上了離愁別恨!看似解脫,實際卻是一種更深的沉溺」。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詞選釋》釋「斜陽」句云:「一句中含兩意,一日光景已近黃昏,春光卻無限,也是無窮的。」「斜陽冉冉」,代表的是時間的消逝,而「春無極」,則是形容空間漫無邊際。時間無始無終,空間無邊無際,但對於一個人來說,擁有的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斜陽冉冉」與「春無極」囊括了人類生活舞台上出現的千變萬化的離與合、悲與歡,生命的消逝與永恆、有限與無際。

  周邦彥還有一首詞《瑞鶴仙·悄郊原帶郭》,描寫偶遇舊相識。其中「斜陽映山落,斂餘紅、猶戀孤城闌角」幾句,是詞人送客歸去之後所見的夕陽之景,表現出了深深的離愁別緒。此刻已經是斜陽西落,太陽慢慢地收斂起了自己的餘暉,只餘下一些,彷彿還在留戀城樓上的那一角欄杆。詞人把夕陽的餘暉比喻成「餘紅」,新而奇,而且彷彿把自己的情感也全都寄托在了這餘紅上,又彷彿自己便是這餘紅的化身。斜陽的餘暉舍不下城樓上的欄杆,所以遲遲不肯收起最後的一抹光芒,詞人也便像這餘暉一樣,不捨得已經離去的行人,遲遲不肯收起望遠的目光,不願回去。此刻,詞人便是餘暉,餘暉便是詞人,兩者融為一體,都被濃濃的離愁別緒所侵染。在這樣的傷感失意的情緒之下,詞人飲酒大醉,作為愁緒的發泄,也是可以想見的了。

  

  黃昏美景

  

  夕陽是黃昏的一個標誌性景物,它朦朧而幽微,它熱烈而奔放,晚霞絢麗多彩,景色十分綺麗,這是大自然在一天將盡時給予人的最美好光景。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寫的是王維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奇句。自古以來,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是最為廣袤無垠的一片土地,所以詩人下了一個「大」字,鈍而真。邊塞一片死寂,荒無人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景色,所以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荒涼大漠,只一道濃煙,所以詩人稱之「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單調的特點,又襯托出邊塞將士的孤獨無依。緊接一個「直」字,又表現出了孤煙的勁拔、堅毅,就像將士們守護邊關保家衛國的決心一樣,耿直無二。沙漠上環境惡劣,寸草不生,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沙漠的大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落日,是令人感傷的意象,有垂暮之感,詩人用一「圓」字來形容,反而給人以親切溫暖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所特有的夕陽景象,而且還蘊含了作者內心深切的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在了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令人如身臨其境,具有強大的感發力量。

  王維寫山林的空寂幽深,說「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他撇開了聲音,通過色彩和光芒的描繪來襯托環境之靜寂。夕陽的一道餘暉,穿過層層密障,直射入深林之中,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之上。此時的天色已經昏暗,各類景物斑駁陸離,明暗對比十分鮮明。近處是投在地面上的漸漸拉長的樹影,叢林深處則因幽暗而顯得十分幽邃。同時,「青苔」是陰暗的代表,而「返景」則是光明的象徵,它們都是自然界常見的事物,一陰一陽,相互融合,妙不可言,具有深深的禪意。同樣寫環境之清幽寂靜,杜牧則通過光線的明暗變化寫靜。在《題揚州禪智寺》一詩中,詩人寫道:「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深樹」可見樹林陰翳,枝葉茂密;「暮靄」更顯灰暗迷濛;從濃蔭暮靄的幽暗中可見環境之清幽寧靜。「斜陽」相對「暮靄、深樹」來說則顯得明麗而溫馨;而「小樓」則又遮擋了光線,使得那一抹明媚之色,漸漸變得黯淡下來。這所有的變化帶來的效果卻是格外的幽靜沉寂。王禹偁描寫山林的寂靜時,則主要從聽覺、視覺寫山中暮景,以體現出山村的幽靜。「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是王禹偁村行所見黃昏美景,前句寫傍晚時分千山萬壑迴響起秋聲,這是耳聞;後句寫數峰聳立在夕陽的晚照里,默默無語,這是目睹。「有聲」與「無語」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顯示出山村傍晚的寂靜。山峰本來就是不能「語」的,而作者仍強調其「無語」,彷彿是說它們本來能「語」,而此時忽然變得沉默,保持「無語」的狀態。作者如此安排,使得寫景富有情趣。

  夕陽西下,往往伴隨著燦爛的晚霞,那綺麗的霞光亦是一抹亮麗的風景。「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這兩句是對夕陽景色的描寫。上句寫天色漸漸昏暗,夜幕也漸漸落下,夕陽昏暗的光芒在整個山林溝壑之間,逐漸收攏聚合,慢慢消逝。下句則寫天邊的落日流霞,漸漸凝聚,彷彿將傍晚沉重的霧靄一塊帶去,飄遠消散。這兩句詩描寫夕陽景色盡態極妍,極重駢偶鍊句,景情相生,氣候景象出奇,水光山色綺麗,體現了南北朝宋初詩風的一些特點。

  馬戴在《落日悵望》中寫道「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夕陽從遠處高大的樹木上沉落,那火紅的殘陽餘暉照耀著秋山,使得滿山通紅,好似山上的野火在熊熊燃燒。這一聯的景物描寫,由近到遠,層次分明,十分切合詩人眼前的情境。一個「下」字,寫出了斜陽由樹梢漸漸沉落直至隱沒的過程,具有較強的畫面感和動態感;「遠」字又寫出了意境的空闊,增強了對孤寂之情的表現;「燒」字,極寫落日餘暉之紅,為畫面增添了濃重的色彩感;而一個「入」字,則刻畫出夕陽餘暉灑遍秋山的動態過程,暗示出詩人佇立之久,憶念之殷。此外,夕陽在古詩詞中是衰落、遲暮的代名詞,而作者在這裡言「微陽」,更加重了人生易老、感時傷逝的情緒。

  「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兩句,出自李覯的《憶錢塘江》。,詩不寫氣勢恢宏的錢塘江潮,而寫夕陽晚照下的錢塘江美景,並以一個「醉」統攝全篇,十分新奇獨特。這兩句描寫了一幅夕陽餘暉映照江面的壯美畫圖。「滿江涵返照」五字,概括力極強,把殘陽鋪射在水中以至江水通紅、波光粼粼的景象一語概括。唐白居易有「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詩句,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暮江圖,而「滿江涵返照」所刻畫的不僅有白詩的意境,還給人以悠悠不盡的餘味。最後,作者展開想像的翅膀,以「水仙齊著淡紅衫」的比喻,再現了夕陽輝映點點白帆的奇景。這兩句虛實結合,展現了錢塘江幽美寧靜的一面,體現了作者的奇思異想。更多描寫黃昏夕陽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

  夕陽映水,一般呈現的是血紅之色,而在王維的筆下,日落時的江湖之水卻是白色的。「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兩句,對仗工整,氣度不凡,寫湖中江上的壯闊景色。黃昏之時,落日的餘暉映在寬闊的湖面上,又被湖面反射出來,湖面反射的光芒與落日的餘暉相互融合,成為一片,白得耀眼,十分璀璨奪目;江潮滾滾而來時,場面宏大,吞天飲地,整個天地都為之變色,天地之間被映成了一派青色,浩浩蕩蕩,無邊無際。落日餘暉之際,江湖天地之間,忽而「白」,忽而「青」,兩種顏色相互輝映,色彩分明,看似清淡卻不失氣勢,令人瞬間為之一振,顯現出詩人深厚的筆下功力。

  

  田園生活

  

  熟悉農村生活的人,對夕陽會有較深刻的體會。每到了夕陽西下之時,就意味著一天的辛苦勞作就結束了。黃昏之際,一切即歸於平和、安謐之中,炊煙裊裊升起,燈火歡快地跳躍,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談天,這種溫馨恬靜是白日生活中無法體會到的。正如詩經中描繪的「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這是鄉村黃昏時特有的景象,反映了禽畜日而出暮而返的生活規律,有一種天然的妙趣。在夕陽餘暉的照耀下,雞兒歸了窠,牛羊從村落外的山坡上緩緩地走下來,也歸了家。然而,這極其普通的景象,卻是很感人的,因為它是帶有人的情緒的,正是它觸發了思婦對久役在外的丈夫的殷切思念。

  陶淵明的筆下,夕陽下山不僅是一種自然美景,還是一種恬淡的人生態度,一種生命與自然相融的境界。詩人隱居于田園,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他眼中的南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傍晚的南山飄浮著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餘輝的照耀下,顯得更加寧靜悠然;山中的飛鳥結伴而飛,歸向樹林,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佳景。這些景物自然是美的,但也不單純指自然景物,也是作者恬淡充實而無所外求心境的體現。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與自然完美渾融的境界。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僅在勉勵自己「還」,還寄託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在這裡,夕陽不再是沒落衰敗的象徵,而被作者賦予了新的意蘊,它已成為作者情感的一種寄託,代表著大自然由躁動歸於寧靜,也代表著勞作一天的人們開始享受寧靜安閑的時光了,給人一種溫馨親切的感覺。也如王維的「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兩句,描寫的是一幅田園暮歸圖。夕陽西下,餘暉灑遍村落,為山村蒙上了一層金黃色,此時牛羊歸村,漸漸湧進小巷深處。斜陽、村落、牛羊、小巷,這些都是山村中的尋常景物,但在作者的筆下卻顯得如此和諧溫馨,處處透露出一種恬淡情懷。也有張舜民的「夕陽牛背無人卧,帶得寒鴉兩兩歸」。這兩句詩將薄暮籠罩下的農村景色作了高度的濃縮:夕陽西下,原野上呈現一片金黃色,村子也沐浴在夕照中,顯得極其溫馨美好。這時一頭牛慢悠悠地沿著小路回村,而牛背上並沒有牧童,有的卻是一雙烏鴉,彷彿是老牛正把他們帶回村莊。「夕陽」二字包含了整個村子以及原野在暮色中呈現出的景色,屬於全景鏡頭。而老牛回村這一情景則屬於一個特寫鏡頭,作者通過對緩緩而歸的老牛的刻畫,表現出夕陽中的農村寧靜和平的氣氛,給人以恬淡溫馨的享受。

  總的來說,黃昏的意象里大部分籠罩著濃重的悲涼之霧,它帶給人以死亡迫近的憂懼;以及蒼茫的歷史意味,正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責任編輯:夏素箏)


推薦閱讀:

中華詩文名句精華
【名句欣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楚辭名句
關於寫鳥的詩句、名句(三)
申論寫作必背250條國學名句,希望對你有

TAG:詩詞 | 古詩詞 | 名句 | 古詩 | 描寫 | 總結 | 黃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