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維詩中的華嚴世界(上)

2013年08月26日14:45

 文/釋修暢

 摘要

  王維以佛禪入詩的意境營造,實為盛唐詩的一大成就。其表現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不涉佛禪之字,純描繪自然景物,禪意理趣自在其中,天機妙悟渾然天成。《王摩詰詩評》「劉云:『其意亦欲不著一字,漸可語禪。』」本文之主旨主要是透過華嚴宗圓滿無礙的思想,重新體認王維山水詩內含的意蘊。由於王維詩中透露一股空寂之後的萬有,其思惟與華嚴思想有不謀而合之處,均展現一股生命之機。故本文研究之目的是闡發王維詩中意境之哲思與美感。王維五絕小詩充滿空寂靈動之感,古今評論家皆以禪宗之角度解釋那份空寂,然而除了空寂之外,尚透顯著一股生命的靈動,而此生命的靈動來自於華嚴宗所蘊含的理事無礙之思想,本體與現象的融合,使人有一種圓融的美感,締造出一片光輝的精神世界。這正是以華嚴點出詩境中的另一種用意。

  大乘般若空性是各宗各派的基礎,但華嚴在「空」之上進一步談到「有」,所謂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華嚴保存現象的短暫美感,化剎那即永恆,空含藏萬有,這「有」當以華嚴世界的不舍一法,圓融無礙之思想為主旨,既而從中流露出美感與哲思。

  本文試從簡介華嚴宗之發展及思想為始;次從王維與華嚴的關係中,證明王維具有華嚴思想;再從王維詩歌之分析中,透視其詩作隱含華嚴哲思,另兼及詩作的藝術技巧,用以說明如何將佛理轉換成山水藝術之手法。期盼能突破以往討論其禪詩的傳統思路—以禪宗的般若空性、無念、無相、無住的角度,別開生面地另以華嚴論詩。

  壹、前言

  詩佛王維是盛唐時期的奇才詩人。蘇東坡稱讚:「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以其佛禪思想和高超的技巧,捕捉自然界斑斕之色彩、流泄之聲光的畫面,把稍縱即逝的美感化作永恆,因而留下一首首意象鮮明、意境高遠的詩作。唐末司空圖:「澄淡精緻,格在其中」。王維詩中所透顯的那一份空靈清雅,即是佛禪境界與藝術境界二者之結合。本文將王維具有佛禪境界之詩歌,重新以華嚴思想來探究王維詩境中所蘊藏的哲理與美學,這是突破以往討論其禪詩的傳統思路。另闢蹊徑,獨以華嚴宗論詩。

  本文的研究在於以華嚴思想詮釋王維詩境,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將會採用下列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本文之研究,凡與華嚴經、王維生平、詩歌等相關之問題,皆依賴文獻資料之佐證。佛經之部分,本文擬從大正藏一手資料尋找相關之文句;王維詩歌則擬從《王維詩集箋注》搜集與歸納;王維歷史依據《新唐書》、《舊唐書》。復經爬梳抉擇,以得到所需之信證。

  二、歸納法

  根據幾次閱讀詩歌的經驗,發覺有些詩歌有華嚴的文字或華嚴的思想存在,及從評論王維資料中得知。因此假設王維詩中具有華嚴思想,此假設不違背相干性、一致性的規定,於是從《王維詩集箋注》中尋找符合此一假設的詩歌,再進行研究。

  三、理論法

  本文採用華嚴思想來認識王維詩歌,不同於分析模式,只知對象是什麼。而更進一步的認知詩歌之境相應於華嚴思想。雖然理論有其不能完全相應於詩歌,但只需對該理論略作調整即可。此理論法之優點在於它涵蘊了價值觀、人生觀。

  本文研究範圍基本上以《王維詩集箋注》楊文生編四川人民出版社為主,隨著文章的發展而採用的詩類則有所不同。在詩歌中的華嚴語言部分則以寄贈、酬答,山水、遊覽,過訪、行旅為主;在分析詩中之意境時,則以輞川二十首及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為主。

  又以論及王維佛禪詩之論文和專書為輔。

  貳、華嚴宗之發展及思想

  一、華嚴宗之發展

  華嚴宗以五台山為中心而開展,人才輩出,創始於唐朝,受到唐朝諸位皇帝的大力外護,華嚴宗益發興盛起來。華嚴宗的二祖智儼在唐高宗的外護下,致力於華嚴經的研究;三祖法藏受武則天的皈依,深得武后讚賞,賜號賢首大師;四祖澄觀連續為德宗、順宗、憲宗等講解《華嚴經》,貞元十二年被賜與紫衣,貞元十五年賜號清涼國師。

  華嚴宗所依據的經典是《華嚴經》,現存三種譯本即:(一)東晉。佛馱跋陀羅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三十四品。六十卷。(二)唐。實叉難陀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三十九品。八十卷。(三)唐。般若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品。四十卷。華嚴經的研究最早可溯源於東晉,但華嚴宗的成立直至唐代的法藏大師才告完成,其間曾參與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此次的譯經事業是由推崇大乘的武則天發起,並在其擁護下完成。八十華嚴的翻譯更將華嚴宗推向另一個高峰,華嚴宗對於禪宗思想的形成亦有影響。

  二、華嚴宗之思想

  華嚴經自來有「富貴的華嚴」之稱,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所謂富貴即是指大菩薩清凈心所顯的境界,廣大無邊,重重無盡,光明莊嚴的世界。這是一高層的境界,人的精神生命達到極致時,猶如珠寶散發出光芒,彼此相攝相入。誠如方東美在《華嚴宗哲學》所言:「於一珠中可以把宇宙的精神之光普射出來,可以消滅宇宙的一切黑暗、一切障礙與一切隔閡,最後變成真正的精神佛地。」

  華嚴思想義理豐富但不易理解,是一門玄奧、幽深的思想。今舉其主要特色而稍加說明:

  法界觀 華嚴宗將法界分為四種:(一)事法界,是指差別的現象界。(二)理法界,謂宇宙的事事物物皆為真如理體。(三)理事無礙法界,謂現象與本體界的關係是一體不二的。(四)事事無礙法界,謂現象界是互相作用、互相緣起、一多無盡、不可思議的關係。

  十玄門 十玄是解釋四種法界的十種方法,如果了解此道理則能進入華嚴的玄妙之門,故稱十玄。十玄旨在說明諸法法體的圓融,相即相入的道理。

  六相 其次再度以六相來說明諸法圓融之理,凈影寺慧遠認為,一一事象皆具有無量之六相。六相:(一)總相(二)別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總別是一對,同異是一對,成壞是一對。基本上六相是分析全體和個別之間不一不異之關係。

  華嚴思想打破現象與本體之截然劃分,使之相通相融達到圓融無礙之境。

  叄、王維與華嚴

  一、王維學華嚴之因緣

  屠隆《唐詩類苑序》說:「右丞精禪,其詩玄詣。」空同子曰:「王維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奉佛之應,人心系則難脫。」胡應麟《詩藪內篇》說:「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深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妙詮。」以上諸家說法一致認為王維精禪,並得力於禪理之助,方有此幽淡已極之山水詩作之產生。如前人所論,王維確實如此,然而卻只說到空寂幽淡的一面,清麗風格的另一面未曾說明原由。

  王維在〈謁璇上並序〉序文中指出,道璇上人不定不亂,舍法而無心,不為物所拘,不為言語所限,認為唯有學得道璇上人之法要,方能不被世網所絆。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

  洛陽福先寺僧道璇(702—760)曾從定賓學律,從普寂學禪法和華嚴宗 教義。 開元二十三年,應日僧普照、榮睿之請東渡日本傳律學、華嚴宗和北宗禪法。(日本師煉《元亨釋書。道璇傳》)蓋道璇回國後,住錫瓦官寺。此寺故址,在今南京西南隅。   此段文獻說明當時禪宗僧人不僅習禪又兼習華嚴宗的普遍現象。《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云:「禪宗人物往往將華嚴所描述之重重無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無礙法界等觀念作為禪之悟境的說明,或作為心之觀照的實態,較常見的有如五代時之法眼文益禪師,北宋圓悟克勤等。」華嚴宗成立較早,禪宗稍後。因此華嚴宗影響禪宗,乃至於與禪宗並為當時僧人所習之教門。

  王維處在佛教宗派林立興盛之際,身為佛教徒的王維,採用兼容並蓄的態度,在教理上廣泛的學習,尤其是華嚴、凈土、禪宗,法門修行以坐禪為主。

  王維受到佛教宗派的影響主要有三:凈土宗、華嚴宗、禪宗。但從佛學義理來看,對王維影響最深的,先是華嚴宗後為禪宗。他二十九歲左右拜華嚴宗禪師道光為師,十年座下,俯伏受教。

  二、王維詩中的華嚴語句

  唐朝是一個思想文化多元且豐富的朝代,無論各宗各派皆有良好的發展,足以達成各自完整的體系。並且佛教經過長期的傳播已深入人心,當時的僧人與名往來密切。王維詩文中常常涉及佛教經典,凈土之思想表現在其《西方變畫贊並序》文及《給事中竇紹為亡弟故駙馬都尉於孝義寺浮圖畫西方阿彌陀變贊》文此乃根據佛《說阿彌陀經》描繪西方極樂世界的繪圖以圖解佛經。序文:「林分寶樹,七重繞於香城;衣捧天花六時散於全地。迦陵欲語,曼陀未落,眾善普會,諸相具美。」這一段文中的寶樹、曼陀羅花、迦陵鳥、金沙布地等皆出自《佛說阿彌陀經》。至於有關禪意、禪語之詩有〈夏日過青龍寺謁禪師〉、〈薦福寺光師房花藥詩序〉、〈謁璇上人〉、《能禪師碑》等。又王維詩文中常常涉及佛教經典,今將詩文中出現華嚴經之語言部分逐一列出,用以說明王維曉暢華嚴經之佐證。

  贊佛文:

  身在百官之中,心超十地之上。

  華嚴經疏云:「 已超十地行滿障凈故。」

  「十地」是佛家語,華嚴經載大乘菩薩修行的階位。由十行、十住、十迴向、十位至十地,功夫由淺而深,一層比一層高。

  〈胡居士卧病遺米因贈〉

  了觀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計茍不生,是生熟休咎。

  詩中寫王維資助胡居士食物,而鼓勵他學佛。詩中引用的佛語如下:「四大」、「根性」、「陰界」、「蓮花目」、「香積飯」、「斷常見」、「實相」。

  四大:身是四大(地水火風)組成。華嚴經云:「一切十方國土中,地水火風四大界。」外在世界亦是四大合和而成,四大就是宇宙萬物的四種組成元素。

  根性:根者,能生之義;人性有生善業或惡業之力,故稱根性。華嚴經:「知其根性不可說,知其解欲不可說。」

  斷常見:斷見又稱斷滅論,為常見之對稱。華嚴經:「知緣起離斷常見無壞解脫果法雲雨。」

  實相:以世俗認識之一切現象均為假相,唯有擺脫世俗認識才能顯示諸法常住不變之真實相狀,故稱實相。華嚴經:「觀身如實相,一切皆寂滅。」

  「陰界」、「蓮花目」、「香積飯」分別見《維摩詰經》、《法華經》、《維摩詰經》。

  〈登辨覺寺〉云:

  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窗中三楚盡,林上九江平。軟草承趺坐,長松響梵聲。空居法雲外,觀世得無生。

  初地:初地以前之菩薩稱為地前菩薩,即指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地前三十心。

  化城:法華七喻之一。化城,指變化之城邑,比喻二乘之涅槃。藉化城比喻二乘所得之涅槃非為真實,乃佛為使彼等達大乘至極佛果之方便假說。

  法云:菩薩修行的階位。法雲地,又作究竟地、最上住。得大法身、具自在力之覺位。華嚴經「法雲廣大第十地,含藏一切遍虛空。」

  〈謁璇上人並序〉

  上人外人內天,不定不亂。舍法而淵泊,無心而雲動。色空無得,不物物也。默語無際,不言言也,故吾徒得神交焉。玄關大啟,德海群泳。時雨既降,春物俱美。序於詩者,人百其言。

  玄關:入佛道之門。

  德海群泳:《華嚴經》:「為令一切菩薩,於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

  謂念佛、誦經、布施等功德深廣如之海,眾生化育其中。

  〈過盧四員外宅看飯僧共題〉

  三賢異七賢,青眼慕青蓮。乞飯從香積,裁衣學水田。上人飛錫杖,檀越施金錢。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煙。寒空法雲地,秋色凈居天。身逐因緣法,心過次第禪。不須愁日暮,自有一燈燃。

  三賢:是指菩薩而言,七賢是指在家修行的居士。身逐因緣法,心過次第禪見《華嚴經》:「一切世間從緣生,不離因緣見諸法」、「隨其次第,入諸禪定」等。

  王維將華嚴經之語句運用於詩歌中,有的借佛語道出自己的超然;有的藉以讚美僧人;有的藉以齋僧所用,足見此類詩作大多用於與佛教有關的事迹上,顯示王維對佛經之嫻熟度,方能左右旁通的引用,毫不生澀。

  總觀王維與華嚴的因緣主要有二點:

  一是時代背景因素:華嚴經初始於魏晉南北朝階段之萌生,經唐朝的吸收與融合,已發展到巔峰狀態,不僅譯經事業規模龐大,豐富,而且高僧輩出。王維恰恰處在華嚴宗的「黃金時期」,不論是外在環境的優勢或是社會風氣的薰陶,都有相當的影響。

  二是王維與禪師交往,拜於道光禪師座下學習,又請謁道璇上人佛法,而此二師既是習禪詩精通華嚴,王維在其濡染之下,必通徹禪宗與華嚴宗之教義。

  王維詩文中引用佛語的句子不少,本文又從佛語之中分析出華嚴的語句,礙於時間篇幅所限,僅列出數首詩,作為王維曉通華嚴之證明。接著,下面則將詩境中所呈現的華嚴思想作探討,所謂「不說一字,盡得風流」。

  (待續)

推薦閱讀:

王維:蒼天予我一身輕,自能逐歌踏浪行
[轉載]朱家墳的王維珍墓
王維的《山中》怎樣鑒賞分析?
王維詩選
王維的一首經典詩作,平白如話,詩味理趣二者兼備

TAG:世界 | 王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