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十二時辰的稱謂
古時候,我國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十二個時辰,這十二個時辰各有稱謂,有些還有十多個別名,比如平旦,別名最多有十二個!
十二個時辰為: 第一,夜半。第二,雞鳴。第三,平旦。第四,日出。第五,食時。第六,隅中。第七,日中。第八,日昳。第九,晡時。第十,日入。第十一,黃昏。第十二,人定。
具體介紹如下:
夜半 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與子時、三更、三鼓、丙夜相對應,時間是從夜間 11 時正至次日凌晨 1 時正。夜半的其他稱謂有: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等。
雞鳴,又名荒雞, 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相當於凌晨1 ~3 時。與四更、四鼓、丁夜相對應。
平旦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即是我們古時講的五更。其別稱有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時等。
日出 是一晝夜十二時中的第四個時辰,指上午的5~7時,地支命名是卯時。 食時 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上午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隅中 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蛇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日中 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這時候太陽最猛烈,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日昳 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羊)。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晡時 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鋪、夕食(吃晚餐。)等。(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日入 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下午 5 時正至下午 7 時正)。地支命名是酉時。這段時間雞開始歸巢。
黃昏時辰名。這是一晝夜十二時中的第十一個時辰戌時,它指夜裡的19~21時。
人定 這是一晝夜十二時中的最末一個時辰,它指夜裡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與二更、二鼓、乙夜相對應。「人定」的意思為:夜已很深,人們已經是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又名定昏、夤夜等。
古時,由於生產力比較落後,達不到一日三餐,所以只有早食和夕食——早飯和晚飯兩餐!
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養生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生活習慣等養生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推薦閱讀:
※《雙調·碧玉簫》BY 優軒主人 [古代父子]
※中國古代官職常識
※古代沒有馬桶,孕婦如何上廁所?
※為啥古代那麼多複姓的,現代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