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中有關髓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06-11
《內經》中有關髓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以《五臟別論》為代表,把"髓"作為"奇恆之府",看作是與五臟、六腑、骨、脈、膽、女子胞相併列的藏象系統,然而髓與骨、脈、膽、女子胞又有區別,雖內含稽氣具有"似臟"的特點,然而並非"中空有形",而是屬於一種液狀物質,因此,把髓作為"藏器"來認識概括不了它的特點,這種說法在《內經》中沒有得到闡發,對後世也沒有產生影響。第二種觀點散在於《內經》多個篇章中,即把髓作為與"氣、血、津、液、精"相併列的六大物質功能系統,對其性質、生成、分類、分布以及生理、病理、治療都作了簡明闡述,成為《內經》髓理論的主線,以下著重闡發本觀點。首先,髓是一種液體物質。《說文解字》釋"髓"為"骨中脂膏",《五癃津液別診》有"水谷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即汗、尿、泣、唾、髓,是把髓作為五液之一來認識的,《海論》篇"四海"並論:"人有髓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更進一步將髓與氣、血並稱。在《決氣》篇論"六氣有餘不足"時言"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並指出"液"脫失的癥狀為"骨屬屈伸不利,色天、腦髓消痙酸,耳數鳴"。因此,可以認為《內經》是把髓作為與氣、血、津、液、精相併列的物質功能系統來討論的。至於髓的分布,《脈要精微論》稱"骨者髓之府",《五臟生成篇》言"諸髓者皆屬於腦",《海論》"腦為髓之海",可見髓液主要分布在骨和腦中。《內經》中認為:髓是一種極精微的營養物質,它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與腎中所藏的精氣化合而成。《五癃津液別》描述其化生機製為"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於骨空,補益腦髓",即水谷津液在脾胃的運化下,化為水谷精微輸布以養髓。更重要的來源是:腎生髓,《經脈篇》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上古天真論》"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即腎臟是主藏精的臟器,腎所藏的精氣是髓液化生的基礎。髓作為一種極精微的物質,有著非常重要的生理意義。其主要作用是濡潤和滋養。它除滋養全身骨胳關節外,還具有滋養精明之府--腦的作用,髓液充足,腦才能化生有源,功能正常。髓病證多見於疾病發展的後期,多由於慢性病、惡性病日久傷及腎陰,或急性熱病後期作腎陰所致,屬於疾病的危重階段。《熱病》言"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骨髓,死不可治"及"熱病不可刺者有九--八日髓熱者死"均說明髓病證是一種危重病證。其主要病機是腎精虧損,髓液化生無源。癥狀則是由髓液不足所引起的骨、腦、耳、目等頭目器官的病理損害,《海論》言"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卧"。骨失所養則可發生骨痿,如《痿論》言"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逆調論》所論痹證亦明確指出"腎脂枯不長""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是主要病機。又色慾勞傷,陰精下走,亦可導致髓液的虧損,如《五癃津液別》中"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痛面脛酸",可見,髓病則人體正常的行動與精神都將受到嚴重影響。髓病證的治療方法散在於諸篇章中,《寒熱病》言"經俞治骨髓",《海論》指出"腦為髓之海,其俞上在其蓋,下在於風府"說明百會,風府是治療髓病證的主要穴位。基於腎生髓的理論,本書特彆強調從腎論治,《刺熱篇》有"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同時也不能忽視治脾,《熱病篇》"熱病身重骨痛--取於骨--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所以,治從脾腎成為主要治則。 二、《內經》的腦理論"腦為髓之海",本書多腦與髓海並稱,關於腦的臟腑歸屬,書中有兩種記載:一種認為腦為奇恆之府;另一種見於《五臟別論》"黃帝問日:余聞方土,或以腦髓為臟"說明當時也有把腦作為髒的觀點,雖然《內經》中對於腦的論述不是十分詳盡,但是簡要地談及了以下問題:1、腦的位置在頭顱之內。《禁刺論》、《脈要精微論》中有"刺頭中腦戶""頭者精明之府"的論述2、在內經時代,人們已經認識到了腦的重要性,《靈樞》經脈、經別經筋等篇記載,骨脈均入屬於腦,足太陽經從巔入絡腦,手少陰經、足厥經、足陽陰經別、足少陽經別均系目系而入腦,手少陽、足少陽、手太陽的經脈均從目周圍與腦相連,《大惑論》指出邪氣可"隨眼系而入腦",可見腦與四肢百脈皆有聯繫。在《刺禁論》中有"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膽,日半死,刺中頭,中腦戶,入腦即死",可知腦損傷的嚴重性,腦是人體最為要害的器官。3、 腦的功能:根據"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的道理,我們將從書中有關病理描述反推腦的生理功能。《木病論》言"神失守位,即神遊上丹田,在太乙帝君混丸宮下,神即失守,神光不聚",太乙帝君指腦神,混丸宮指腦,這可謂是腦主藏神觀點的萌芽,從《海論》中髓海余、不足的描述可推知腦還有維持人體運動與思維正常的作用,《口問》言"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 ,日為之眩",指出入體精氣不足,腦髓不充則五官丸竅失養,腦與七竅關係是很密切的,《大惑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行,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即雙目與腦直接相連,是腦從外界視物的器官,若髓海充足則雙目炯炯有神,反之,則目無所見,如《大惑論》雲"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慮,其人深,則隨眼系人於腦,人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利也,則精散視歧,視歧見兩物,說明目病可直接人腦,又強調了腦髓耗損不能養目可致兩眼視物模糊,《解精微論》言"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王冰注曰:"鼻竅通於腦,則腦滲為液,《氣逆論》指出"膽熱移於小腸,則辛安鼻淵",可見,耳目等諸竅雖由各臟腑所主,但又總統於腦,可以說早在內經時代人們對腦的統率主宰作用已經有所認識。腦病的主要治則與髓病治療大體相同。
推薦閱讀:
三、髓、腦與腎的關係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歸納出《內經》腦髓理論的主要觀點有: 1、 髓是與氣血津液精相併列的物質功能系統,髓存在於骨和腦中。2、 腦為髓海,屬於髓的一部分,是極其重要的器官,具有藏神和主七竅的功能。3、 治療腦髓病應從腎從脾。同時,書中也探討了髓、腦、腎三者的關係,從經絡上看,腎與腦通過足太陽經相聯絡,《經脈篇》稱: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項下,循肩膊內,挾著抵腰中,入循腎,絡腎屬膀胱......"即足太陽經是腦與腎的直接聯絡者,從生理上,腎為先天之本,藏有先天之精,又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化生髓的物質基礎。如《平人氣象論》所言"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另外,脾腎運化輸布而來的水谷精微必須與腎中所藏之精氣相合,受腎中先天精氣的激發,方能化為髓液,可見,腦與腎在表通過足太陽經相聯,在里通過腎精與髓,腦化生的關係相聯。若腎精足、髓液滿,則神清腦明,腦與腎的功能正常,若由於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傷腎,腎精不足髓液化生無源,髓海空虛,則有頭暈耳鳴等諸多精神行為的異常癥狀。綜上所述,早在《內經》時代已經認識到腎對腦髓的重要意義,補腎益精法是治療腦髓病的主要法則。
推薦閱讀:
※認識維生素B6的作用
※認識神煞【論桃花】
※中國最容易讀錯的29個姓氏:你認識幾個
※教你認識豬鼻蛇的品系~
※認識佛教文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