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雜說57
06-11
太極雜說57太極網羅http://www.anshanbbs.com/archiver/?tid-3458.html&page=3馬來旺老師47、8歲年紀,在北京地鐵公司上班,是個普通工人。馬來旺老師的父輩均是北京武術界人士,因此他自6歲就開始習武,拜過多位老師,精通少林、武當、劈掛、太極拳械,並練成道家秘傳的陰陽掌。馬來旺老師的功夫是從摔摸爬滾中得來的,因此他不會講什麼鬆散通空的玄妙道理,但是招招實用。比如陳式太極拳,馬老師就特別注重每式中的用法,這點和張志俊倒是挺象,憑著馬老師幾十年深厚的功夫,施展陳式太極中的各種摔法,外行人見了就如變魔術一般。馬老師教拳時極少告訴你推手中的技巧,據我的體會推手中的東西玩玩可以,實戰卻不管用。但是話也說回來,練太極的目標也不是單純為了打人,推手中的技巧會提高練習的趣味,鬆散通空的東西也讓人有個一步步追求的目標。再說,據我的看法馬來旺老師的功夫還在武的層次,遠沒有達到道的層次。而且據他說他所見過的人中還有功夫遠在他以及馮志強先生之上的。l 棚勁乃萬勁之始,因它同時可變成同一點上可變無數方向的捋勁,才可重於泰山,輕若鴻毛。方能似水浮舟,方能如稱稱物。l 膨勁乃萬勁之始,此話乃真言,且養用一家,互不矛盾.但此說法還不能作為準確的論斷.說太極乃陰陽組之母,無極而生,我認為非常不準確.拳界推寵王宗岳的拳論,我認為有多種原因,不能說明問題.所謂通空乃太極拳或太極之真義,鄙人認為有誤.南京任長友的功夫應該是太極真功夫,且得了太極之真義,他未必是老師所授,或許是自己得到的?馮志強先生及陳有芹女士未必徹底明了太極真義,馮老先生其實自己也很謙虛,在他自己著述的開場白中,他說希望明了"太極"二字真義者不吝賜教,作為大師和名人能如此謙虛,如若對他們不敬(太極注重一個字:敬),還能算是個有修為的人嗎?!----------------但他和陳有琴女士無疑都非常接近明了太極之真義,或許陳有芹已經明了太極之真義,從她的神采上看應該是沒問題的,交手失敗乃很正常的事,不足為絕對的憑證,俗話雲:勝敗乃兵家之常事.l 出去授拳,各色人等都會遇到,出手輕了不濟,出手太重也不行,遇到有相當功力之狂徒(少拳之外的修為,陳鑫雲:太極拳乃小技)進行生死之博,或借打敗名家而揚名,你能下決心對之加以重創嗎?還有法律在進行約束.當此進退之機,當此存亡(不一定是生死之逼,更多是名分和自尊之存亡.名分乃身外之物,但一旦有名便身不由己,名可丟,但應該有個恰當的丟法,但不恰當的丟法會引起自尊之存亡,這幾乎是生死之逼!不管結果如何,都會引起新一輪的"軍備"競賽,試問這何苦呢?人或者的意義何在呢?或許應該有個不成文的"條約"?事實上高手間只會相互友好切磋,只會相互尊重對方,多為對方著想而很少真正過著的......這或許就是武德?事實上,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桿秤的)之逼,稍有猶豫,就會敗北.往往是善者不來,來者不善(也有善而來切磋者),有些人明了太極真義而不明此理,從而無準備地被動應戰(來者早已進入戰爭狀態,即未謀面即已經開戰,應戰者卻完全不是這樣,這本身就很不公平也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所以講武德者是要下挑戰書的,且要表明比試的程度和方法.l 棚勁如同一個圓膨脹著旋轉著接勁,這樣半引半進 ,化即是發,發即是化,接觸點是在不斷的轉變,沒有一絲的離開,舊的接觸點化新的接觸點發擊,螺旋膨漲從這點講太極拳只有進沒有退,所以陳發科講不用數一二三,數一就夠了,先引進再發放也對,前者公轉用的是離心力,對方來力大引進公轉可用向心力,但膨脹螺旋不能丟,化和發仍然是同時的,退就是進,螺旋即化膨脹即發,膨脹即不丟螺旋即不頂,怎樣用應跟據情況,沒有絕對的定式,陰陽是不斷變化的。l 陳正雷在市面上流行的VCD上演示的拳架,屬於我認為「搖頭晃腦、含情脈脈」的那種,有四差——眼神運用差、意和勁弱、控制力差,尤其是下盤功夫太差(他的「蹬一根」簡直是三腳朝天的功夫)。從陳正雷的這種拳架上看不出他的功夫,好拳架那種內在的意、氣、勁是可以讓人感同身受、讓人陶醉的。陳正雷有可取之處,在於他沉肩附肘的功夫做得非常好,以致於體形都和常人不同。有一種民間拳師身上有濃厚的地域迷信色彩,鄉間弟子們吹著吹著就成了「大師」,為太極拳界之大忌。 我這段時間開始練跳繩,我以前練過拳擊,跳繩是主要的訓練手段。跳繩可以鍛煉心肺功能和協調性,不易場地時間的限制,運動量絲毫不輸給跑步,卻不像跑步那樣易肌肉僵硬,值得推薦。練自己的太極拳是每個拳手的必然歸宿。l 觸電的感覺並非說高手真的能發電傷人,而是指發勁快而脆,讓人心悖。l 千招會不如一招熟。l 絲是轉著從蠶繭外一圈一圈地抽下來的,兩點成一線,吞就是吐,吐就是吞,吞吐自然在運勁之中。l 太極功夫到了相當的層次,周身都松下來,體內毫無滯處,周身的勁力能在瞬間發於一點。l 太極拳淵遠流長,至目今仍生生不息,就在於其廣大的包容性。君不見原來陳太只有側身進一退一的推手(不肖生文章),但在陳發科及照奎兼容並蓄和銳意改進下,現今甚至有加入八卦步的雙推手。只要符合陰陽變化的道理,誰能否認這不屬於太極拳? 但這篇文章作者確實應出來澄清,否則不利太極拳的發展。 最近看到李雅軒先生的文章,句句發人深省,我誦讀再三。但有一些觀點不能苟同。例如說練太極不必再練其他拳術,這或許適合未成手的人,但對卓然成家者必不以一門為限。舉一些例子:五虎之一的傅振嵩師從陳延熙(陳發科之父),賈誼山(董海川徒),後又加學形意,八極等。楊澄甫學生鄭曼青得左氏心法於山右,吳氏太極北派部分門人中有馬貴八卦手法,上海馬岳梁有家傳三皇炮捶等。走筆至此,據聞傅永輝(傅振嵩之子)走八卦步能以小腹內氣鼓盪以加大步距。但據我了解八卦功深時要胯往後吸,可見此法應與太極有關,l 光用手墜我,我不怕。如果用內功,那就看我是否能沉得深,松得開。如果我沉得比你深,且能松得開,回來你就會被打飛。相反,我就會被你拿死。l 行雲無根,流水遇阻不斷。l 不去捨己從人,而是一味謀算對方,其功夫尚非上乘境界。l 我所習為葉問永春,基本上套路為小念頭,尋橋,木人樁和標指。最初覺得練新架肩仍未展,但在永春拳由心發和攤手的強調下使肩關節澈底拉開,使我胸腰能生摺疊。朱舜庭先生強調永春是利用長短橋在胸腹前產生一緊湊的圓,相較於太極在周身運化而成的大圓,前者較小而綿密。永春以打為消,而太極化打同時,各有擅長。我在運用時覺得事實上永春善打中距離攻防,其身形進退為起胯(近似武式太極的護臀),朝面追形,式成三角。擅黏,圈,攤等小角度手法,加以轉動時全體沿後弧運動,出擊時以肘部為中心,手去身離,行橋落胯(同陳太能產生鞭勁)加高速彈抖,不熟悉的人易被其所乘。但結構近似倒三角,近身(肘內)易被破勢。此時若易為太極的插步逼封,纏繞化打,有相加相乘的功效。 頁: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太極雜說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運動太極】
※太極拳技擊探秘——【陰陽斷環掌】
※太極雜說45
※武功蓋世的楊氏太極拳「五虎將」,你都聽說過嗎?
※第558期:太極拳與中醫圓道運動的醫療作用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