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骨頭到底有多硬, 為何敢跟美國對著干?
動蕩的中東頻頻攪動著國際局勢,在這個伊斯蘭世界裡,作為什葉派的伊朗的「敵人」更是不少。其中,美國跟它的糾纏也是由來已久。這幾十年來,伊朗受到美國嚴厲的經濟制裁,美國也成為了伊朗國家發展的嚴重阻礙。可是,伊朗也算是硬骨頭,在風雨飄搖的中東被當做異類也能頑強抵抗不說,甚至也敢和全球頭號大國美國杠上。儘管近期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有放鬆,但伊朗的最高領導人對美伊關係依舊不看好。這又是為什麼?
先說說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建立了現在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美國不樂意了,便加強對伊斯蘭共和國的進逼,這又導致了著名的伊朗人質危機:52名美國外交官和公民被伊朗扣為人質。此事件一出,美伊的盟友關係也走到了盡頭,成為了死對頭。這是美伊的長期敵對的導火索。
那導致美伊長期敵對的根源又是什麼呢?
是排斥西方文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影響嗎?
很顯然,這個理由並站不住腳。來看看沙特海灣王權國家,使用了一些政策和手段,將對美交流限定在單純的政治經濟層面,以此來達到海灣王權國家和美國都能獲利。同樣,美國也可以為了利益和伊朗在某些政治經濟層面上劃定界限,但也犯不著大動干戈對著干。
是當時伊朗的政治勢力不夠成熟嗎?
按理來說,對於剛掌權的伊斯蘭勢力,根基並不牢固,找一棵大樹靠著總比自己單打獨鬥的強,完全可以效仿巴列維王朝親美。就算真的哪天要單幹,也要等自己有那個能力才行,犯不著一開始就和美國對著干。
我們再來看看,伊朗為何要和美國結盟。
伊斯蘭世界早已今非昔比,沒有先進的工業文明的加持,走向沒落是必然,而世界早已是基督文明的主宰。而離伊朗不遠的俄羅斯向亞洲深入拓展,強勢進逼,伊朗受到的威脅自是很大,更別說去圖謀中亞。二戰後,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其牢牢掌控著中亞,並想南下中東。而恰好伊朗的北方邊境與蘇聯中亞板塊直接接壤,面對蘇聯的虎視眈眈,伊朗自是坐立不安。如此一來,尋求和蘇聯對著乾的超級大國美國的保護,便成為了伊朗與美國結盟的最直接理由。
而對美國來說,支持伊朗,不僅可以北抗蘇聯,還可以西壓阿拉伯。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阿拉伯復興運動如火如荼,而和美國支持的以色列的戰爭不斷,像埃及、敘利亞等這樣的阿拉伯大國與蘇聯關係非同一般,更讓美國緊張的是,阿拉伯民族復興運動的根本目標,是將阿拉伯世界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埃及和敘利亞還曾一度合併),進而一統中東伊斯蘭世界。
哪一條都嚴重威脅到美國利益構成。在這種情況下,伊朗也成為了美國打壓阿拉伯世界的首先,利用民族宗教矛盾,讓什葉派的伊朗去和遜尼派的阿拉伯爭鬥。
伊朗和美國各有所需,成為盟友的伊朗的巴列維王朝和美國也就各有所得。
不過,美國保護和援助伊朗的條件便是:和蘇聯對著干。
前文也提到了,伊朗傳統的地緣政治戰略便是奪取中亞,自然要和蘇聯對著幹才能實現這個目標。而依託強大的美國才有機會把蘇聯耗垮,這樣才有機會將中亞廣袤土地納入自家勢力範圍,這是薩法維帝國打的小算盤。
不過很顯然,這是薩法維帝國做的一個不太實際的夢,蘇聯是和美國一樣的超級大國,如果美國真的有那麼容易整垮它,那美國還要你伊朗幹啥?雖然伊朗對蘇聯的南線有牽製作用,但反之,蘇聯這種大山猶如泰山壓頂,光是軍事開支你伊朗又能支撐何時?
到了70年代,冷戰進入了第二階段,蘇聯轉守為攻,美國則因越戰失利,國力大傷,在戰略上轉為守勢,這樣一來,便加重了伊朗獨自面對蘇聯的壓力。
再看看中東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伊朗更是危機四伏。冷戰後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石油成為了香餑餑,波斯灣地帶的相關國家也因石油的開發相繼富了起來,戰略地位也相應的提升了起來。
伊朗雖然的石油也不少,但它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是以遜尼派國家沙特、伊拉克為首的海灣阿拉伯國家,他們可是伊朗的宿敵。
而同時期爆發的石油危機致使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美元與石油掛鉤,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美國的金融霸權。
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受這一系列變動的影響頗深。海灣石油地位抬升,隨之而來的便是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國力和戰略價值的提升,而阿拉伯聯盟的主導權,從埃及——敘利亞轉移到了沙特——伊拉克手中。而蘇攻美守的格局下,伊朗的單打獨鬥也不足以支撐美國在中東的地位。換句話說,伊朗對美國的利用價值已經嚴重縮水。
而反觀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結盟,美國不僅可以穩固建立在石油美元上的金融霸權,還可以在阿拉伯聯盟內部,對當時親蘇的埃及——敘利亞形成牽制。
而波斯系國家與阿拉伯系國家圍繞中東統治權的爭鬥已延續了上千年,矛盾怎能緩和?伴隨著海灣阿拉伯國家靠石油而增強的國力,再加上美國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也就有了更足的底氣與伊朗對抗。關鍵是,美國在中東的優勢遠不如東亞,美國要是對阿拉伯國家有太過激行為,那麼轉投蘇聯,你美國在中東還有什麼利益可圖?
美國在中東的戰略一調整,伊朗的日子更是難過,多方的壓力早已讓伊朗直不起腰來了。
這樣一來,伊美同盟的根基就不穩了。親美的好處,遠遠抵抗不了蘇聯、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壓力。
國際局勢的變化導致了伊朗國內的分裂:要麼繼續伊美同盟,要麼拋棄伊美同盟。
拋棄伊美同盟也就意味著放棄傳統的經營中亞戰略的夢想,但好處在於和蘇聯的關係沒那麼緊張了,來自蘇聯的壓力自然會減少,甚至蘇聯會有支持伊朗的可能,從而增強伊朗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博弈能力。
那時的伊朗,巴列維王朝依然選擇了親美,壓力早已不能承受。雖然,巴列維國王發起「白色革命」,希望解放伊朗的生產力來打造成一個現代的工業化國家。
我們來看看伊朗的地緣條件:在中東伊朗是頂尖的區域性地緣大國,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而伊朗高原又對兩河流域、波斯灣沿岸等阿拉伯精華之地形成地緣壓制。倘若伊朗真能將自己的地緣實力充分釋放,那收復伊拉克、沙特也就指日可待。
再看看巴列維王朝「白色革命」的內容:將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所有、工業企業私有化、構建合理勞資關係,推行普選、大力發展科教文衛等等。這些看上去還是很有誘惑力的,倘若實現了,伊朗的大國夢也就不在話下。
不過,這是假設的問題。要革命免不了要大刀闊斧,而這些投入從哪裡來?就算有了這筆費用,那外部環境也要相對穩定才可以。巴列維王朝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不過,這是巴列維王朝親美立場下的唯一選擇。而其強力推行「白色革命」的後果便是,伊朗內部動蕩,利益受損者展開強烈反擊。巴列維王朝最終無力應對倒戈下台。
這正反應出在美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結盟後,伊朗所面臨的國際形勢空前惡化。
當時的伊朗,對外無力對抗蘇聯和阿拉伯國家,對內改革也不成。危機四伏下,伊朗要保證國家安全,發展壯大的出路在哪兒?
伊朗不得不對國家戰略進行調整:放棄伊美聯盟,與蘇聯的和解。於是便有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與美國的分道揚鑣。
不過,最開始,伊斯蘭共和國並不打算反美,也沒準備親蘇,而是打出獨立自主的口號。那又是什麼改變了伊朗的做法,轉而有限度的與蘇聯合作,與美國則徹底決裂呢?雲石君下一節將為您繼續分析。
推薦閱讀:
※美國教育改革觀察(3):就是她了,Betsy DeVos! 反對AA!
※【獨家】美國大選中的涉穆斯林政治
※美國造的出WIFI狙擊步槍怎麼樣?
※在內布拉斯加的大海上乘風破浪——美國州份獨特的勛位制度
※凈空法師講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28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