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介紹  (共一集)  1992  美國UTD大學  檔名:02-017-0001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無量壽經介紹  (共一集)  1992  美國UTD大學  檔名:02-017-0001

  諸位同學,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非常希有的因緣,給諸位介紹《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佛教凈土宗所依據的第一部經典,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首先我們要說明的,就是對於本宗的認識。這個法門與經典,不但是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公認的「難信之法」,佛在許多經典也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法門很難相信,可是修學是最容易的,所謂是難信易行,這麼一個法門。

  佛教在中國,形成了大、小乘十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在中國唐朝中葉以後衰沒,在中國發揚光大的是大乘佛法。我們知道大乘一定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沒有小乘怎麼可以修學大乘?中國佛教的特色是儒家與道家代替了小乘。儒、道在修學精神方面來講,實在超過小乘的思想。中國從前學佛的人,幾乎都有儒學與道家的基礎,所以小乘佛法就可以不必學,直接就修學大乘。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不但把儒、道,可以說把整個中國固有文化捨棄,沒有這個基礎就一下進入大乘,多少人以畢生的精力得不到結果。

  所以看看古時候,像《高僧傳》、《居士傳》,這些諸山山志,我們都覺得古人修行證果好像神話一樣。他們接觸佛教,絕大多數是在三年到十年的時間,就可以有很大的成就。大的成就確實是證果,小的成就也是得禪定、得開悟,禪定與開悟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為什麼我們今天以這麼多的人數、這麼長的時間來修學,不要說證果,也不要說開悟,連禪定都得不到?禪定是佛教里最淺的功夫,最淺近的功夫都得不到,那這個修學是全盤失敗。凈土宗也不例外,只是說法不一樣。凈土宗講證果,一心不亂就是證果,功夫成片就是禪定、開悟,可是今天修凈土的人連這個境界也達不到,已經是很難看到。這是我們要認真去檢討,要明了的。所以佛法的修學,說實在話,還是要走從前的老路子才是辦法。

  現在新式的求學方式,就是以古人一般講法,勉強來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們這是為道,不是為學。把「為道」的目標用「為學」的手段去求取,這是不可能達到目的,這總得要覺悟、要認識。「為道」與「為學」不相同。為道、為學用現代話來講,為學就是求一般的常識,這是你學得愈多愈好,所謂是博學多聞,古人常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為學。為道的目的不在此地,特別是佛法講得非常清楚,它講戒定慧三學,三學以定學為樞紐,戒學是手段,慧學是目的,目的是開智慧。

  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不是從多聞來的,多聞是見識不是智慧,見識廣不代表智慧高。那智慧究竟是什麼?智慧是非常正確的判斷,沒有絲毫錯誤的判斷。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無論大、小團體,領導的人要智慧,被領導的人要博學、要見識,見識廣,提供許多的方案,提供許多的意見;領導的人只要頭腦清凈,看看大家這些方案、意見,哪一個好,他能夠選擇,這是智慧。像唐太宗的兩位助手,「房謀杜斷」,房玄齡的智謀、主意很多,杜如晦頭腦很清凈,他能夠決斷。這是唐太宗兩位非常得力的助手,一個是有真正智慧,一個是常識豐富。

  我們明白這個事實就曉得學佛是要學定,所以佛法,無論是大、小乘佛法,沒有不注重禪定的。小乘裡面所修的四禪八定,九次第定,這才證阿羅漢果。大乘佛法裡面講禪定講得太多,不僅禪宗修禪定,不管哪個法門都修禪定,因為離開戒定慧三學就不是佛法。因此,佛教雖然分十個宗,許多的派別,我們常說法門無量,又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儘管不相同,目標方向是一致的,統統修定。修定的方法不一樣,像凈土宗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定;方法不相同,目標是一樣的。我們為什麼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希望得清凈心,清凈心就是禪定。

  本經經題就講得很清楚(這是這部經的好處),把我們修學的目標、境界、方法,統統在題目上就標出來。我們所求的就是「無量壽」,無量壽並不只是代表壽命很長,當然壽命很長是其中之一。無量的範圍包括非常廣泛,沒有一樣不是無量,所以佛在經上用兩個名詞作為代表:一個「無量壽」,一個「無量光」。壽代表時間,光明代表空間,整個時空所包括的都在「無量壽」這三個字之內。所以這三個字可說是一法都不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壽命,都包括,這是我們要求的目的。我們也可以說無量的幸福、無量的圓滿,目前人人所期望的就在這個名詞包括之中。無量壽是宇宙萬有的本體,無量壽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

  「莊嚴」是現相,我們今天講的美好,美好到沒有絲毫缺陷,這是莊嚴,在阿彌陀佛國土裡就稱為極樂世界,莊嚴就是極樂的意思。從個人身心、生活,一直到我們的大環境、大宇宙,沒有一樣不是美好的,這裡面找不到絲毫欠缺,這才叫莊嚴的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講美滿幸福的生活。那要用什麼方法來求?下面跟我們講的「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是定,覺是慧,如果我們用戒定慧三學來配,清凈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戒定慧三學都在其中。可見得這個經題實在非常圓滿,體、相、用這三方面完全具足,目標、形相、方法全在一個題目之中。

  由此可知,我們學道、學佛、學凈土,凈土是心凈則土凈,在我們修學最重要的就是清凈心。什麼叫清凈心?我們現在的心清凈嗎?以佛法的標準,我們有念就不清凈。這個念是妄念,有妄想就不清凈,有分別就不清凈,有執著就不清凈,有煩惱就更不清凈。什麼是煩惱?七情五欲,換句話說,你有感情就不清凈,這個事情麻煩大了。情就是染污,就是執著,這東西要不得。佛給我們說的,我們跟佛為什麼不一樣?就是我們有感情,佛沒有感情。實在講,佛並不是無情,你要把佛稱作無情,那你看錯了。佛叫做慈悲,慈悲是什麼?慈悲是理性的感情。他感情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他的感情不迷,我們凡夫的感情是迷惑顛倒,凡夫的感情建立在妄想上,它不是在理智上。妄想常常會變,所以感情也就常常變,於是這個感情是假的不是真的,虛情假意。

  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感情都靠不住,不要說別人對我們的感情,我們要覺悟,逢場作戲,不要當真,我們自己對別人也是假的。今天跟他好了,明天又惱了。好得不得了的時候結婚,結婚十幾年,小孩都養幾個了,現在要離婚,這成什麼話?可見這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不被別人欺騙不算本事,不被自己欺騙才是本事。自己會欺騙自己,這叫凡夫。諸佛菩薩最了不起的就是自己不騙自己,也不騙眾生,但是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自己不欺騙自己,就是一個覺悟的人。這是佛教我們怎樣自己不欺騙自己,這很重要,所以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聖人頂多教我們不要欺騙別人,沒有講到不要欺騙自己,不要被自己欺騙了,還沒有講到這一層,佛法教我們這個本事,這是真實的智慧。所以心要清凈,清凈就是戒律,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平等」就是定。像水一樣,不起波浪的時候,定,水平了;不平的時候它起波浪,起波浪的時候不定。所以處事待人接物要用平等心。「定」在哪裡?定在日用平常之間,而不是在盤腿面壁。盤腿面壁有了定,腿子放下來,定就沒有了,這個定沒用處。所以佛法講求的定是應用在生活上,正是大乘經上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行是走路,站在那裡、坐在那裡、躺在那裡都在定中。所以什麼叫定中?心平等,於一切法裡面無有高下之心,再說個簡單明白好懂的話,就是於一切法沒有執著,我們心就平等。一有執著,心就不平等,一有我要怎樣怎樣,不但不平等,心也不清凈。

  一個修道人跟世間人相處,世間人說我要怎樣怎樣,這修道人隨緣,你要怎樣都好。有智慧的人只守原則,方法都可以變更的。譬如這個講堂的目的是我們能在此地講演,裡面一切座位排設那是小事情,你說這麼排,很好;我要斜著排,也好。不管怎麼排,我這個講演效果都可以達到,何必一定要固執?所以佛教我們兩句非常重要的話,這是大乘菩薩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有兩願,「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要不能順眾生,你不能隨喜,你的清凈、平等就很難成就。這是真正功夫,真實的受用,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真修行,不能不注意。

  這樁事情不但佛法講求,連孔老夫子教學生也著重「四勿」,意思跟佛法沒有兩樣,就是恆順、隨喜,一切放下,不要堅持自己的主張、意見,只要大方向、大目標沒錯,小細節可以隨緣,這樣一來,與大眾相處皆大歡喜。凡夫,滿了他的意思,智者的目標也達到,這是真正的智慧,真實的學問。諸位如果讀歷史,你看自古以來那些成功的大人物,那都有智慧;沒有智慧,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不可能有成就,有成就是很有限的小成就,不可能有大成就。由此可知,智慧重要。

  過去儒家所求的和佛法所求的都是以智慧為主。智慧決定是從禪定當中得來的,也就是說(覺就是慧)覺而不迷一定從平等得來的,平等一定從清凈得來的,所以經題上「清凈平等覺」這五個字非常重要。清凈平等覺也就是無量壽佛的別號,我們就可以知道無量壽佛這個名號是從體上建立的,清凈平等覺是從他修行方法上建立的。他怎樣成為無量壽?因為他修清凈平等覺。所以在其他法門,關於目標、現相、修學方法,沒有像這部經在經題上標示得這麼清楚,這是非常難得的一部好經。經題大意簡單介紹到此地。

  這部經怎麼來的?我們先就事論事,我們不從理上說,我們從事上說。我們現在念的會集本是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編的。民國二十一年,他開始做這個工作,他閉關三年完成這部經的稿子。他依據《大藏經》裡面保存的五種《無量壽經》的原譯本,這五種原譯本,我看你們桌上有《五經讀本》,都在這裡面。他把這五種本子仔細的去校對,重新編排,重新組織,成為一個新的本子。五種本子詳略不同,有的本子對這樁事情講得詳細,那樁事情省略沒講,所以必須把五種本子合起來看,才能看到《無量壽經》完全的面貌。但是在從前,這五種本子統統能看到的人不多,為什麼?沒有單行本流通。

  所以在從前想看這五種本子只有去看《大藏經》,而《大藏經》的數量在過去大陸非常缺乏,必須是有相當規模的寺廟,大概裡面住眾有二、三千人以上,可能有一部《大藏經》,一般小廟沒有。《大藏經》不是普通人能夠買得起,尤其是中國從前的《大藏經》,像摺本一樣,那個摺疊的本子,字也是那麼大,一部《大藏經》大概要放我們這個房子滿滿一房間。不像現在印刷字小,把它縮成很小,現在一部《大藏經》精裝一百冊,擺起來沒有多少。所以從前專門建築藏經樓,一個樓藏一部《大藏經》。你說這個本子多希有,不容易見到。

  即使到近代,印刷術發達,尤其做到照相製版,非常方便,但是這個經本依然沒有單行本流通,還是要從《藏經》里去找。《藏經》在目前雖然價格很便宜,一般人都可以買,實在是很不方便。所以我們為了提倡這部經,把《大藏經》裡面五種原譯本,以及歷代的會集本,加上這個本子,總共九個本子,統統印在一個冊子上,大量流通,希望有興趣研究凈土宗的同修們能夠人手一冊。這是我們現在人比古人的福報大,古人想都不敢想。

  再給諸位說,像過去在台灣,大家知道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弘揚凈土,我們要問問這九種本子的《無量壽經》,他看過幾本?據我所知道的,他只看過五本,這五本不是原譯本,原譯本他只看過一本,康僧鎧的本子。夏蓮居的本子,他講過,這當然沒有話說;王龍舒的本子,他看過;彭際清的本子,他看過。這四種本子我曉得,因為他都曾經說過。至於魏源的本子,他有沒有見過,我就不知道,就很難說了。因為魏源的本子在台灣很少流通,很不容易見到。出家人當中,基隆八堵海會寺的道源老和尚,一生也是標榜凈土,他一生也只看過四種而已。由此可知,這些畢生弘揚凈土的人,九種本子幾乎一半一生都沒見過,我們今天本子擺在面前,統統能夠看到,這很難得。在古人,實在講,這嘆為希有。

  所以夏老居士根據五種原譯本重新編輯,而且把它標目,每一段標一個題目,使我們看到非常的清晰。他為什麼要編輯這個本子?這就是剛才說過的,這五種原譯本的詳略不同,內容不一樣。為什麼內容不一樣?古人根據經典仔細研究,發現翻譯的人所根據的原本不一樣,就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梵文原本不一樣。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每一種經一生只講過一次,沒有聽說講過兩次的。所以傳到中國來的梵文經典,雖然有很多次的翻譯,內容大同小異,像《金剛經》有六種譯本,大同小異,《彌陀經》兩種譯本也是大同小異,可見原本是一個本子。唯獨《無量壽經》的原本,古人的判斷,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本子,所以翻譯的時候,裡面內容不同。這就證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不止講一次,這很希有,這個發現非常難得。而且還有一個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唐譯的《大寶積經》裡面也有「無量壽」這一會,這是非常明顯。佛在《大寶積》這一系列講座裡面曾經講過《無量壽經》,足以提出有力的證據,釋迦牟尼佛這部經是多次宣講。多次宣講,換句話說,這部經在佛說法四十九年當中,三百餘會裡面,它有它特殊的重要性,否則不可能多次宣講,因此才有會集的必要。

  最初有會集的構想,而且開始做這個工作,是宋朝的王龍舒(王日休),第一個會集的人是他。他所會集的本子確實比原譯本的文字華美,內容也相當精彩,遺憾的是他一生當中只看過四種不同的本子,唐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這個本子王龍舒沒見到。你就想到過去要把《無量壽經》各種版本統統搜集起來看過一遍,這是何等的不容易。以王龍舒居士的身分、地位、財富,都沒辦法把本子搜集完全,何況別人。這是他所會集的缺了一種原譯本,這是美中不足。同時他還有一點毛病,在取捨上不太妥當,這是被後人批評的。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把原文的字改了。當然在他改是沒問題,他改得更好,因為他佛學程度夠,國學基礎也夠,他來改沒問題,但是這個例子不能開。開這個例子,你改沒問題,後來的人沒有你的學問,也沒有你的修養,看到這部經他看不懂,認為這個地方不大通,他隨便改一改,張三改一改,李四改一改,改到後來,這部經就不能讀了。所以在他是可以,但是這個例子決定不能開。

  你認為字句不妥當,你可以在旁邊注一注應該做什麼字樣,這可以,不能改動經文,因為他不是翻譯。翻譯的文字自己可以斟酌,現在是會集,會集就要忠於會集,人家譯的一個字都不能改,這才叫真正負責任。所以他有這三個弊病。王龍舒居士的本子也收在《大藏經》裡面,流通很廣。你看明朝蓮池大師所注的《彌陀經疏鈔》,裡面引用的《無量壽經》,幾乎一半都是用王日休(王龍舒)的會集本,可見他的本子的確是有價值。

  因為王本美中不足,所以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做了一個節本,這個節本做得雖然是很好,還是不足,為什麼?五種原本他只取一種,另外四種他都沒有,他只取康僧鎧的本子。換句話說,文字上修飾一下,繁雜的地方刪掉,它是康僧鎧本子的刪節本,所以也不圓滿。另外四種本子裡面很多重要的東西,他的本子上都沒有,這也是很大的缺點。

  到清朝晚年,咸豐年間出了一位魏源居士(魏默深居士),他是湖南人,這個人很了不起,真正是我們凈土宗的大德。他大概看到前面兩種本子都是美中不足,所以他發心再編一會集本,自己以為是《無量壽經》的定本。確實,他是五種本子都看到了,這個會集本的內容確實超過王龍舒、彭際清,但是還有毛病,這叫文人的習氣,大概是沒有留意,也是把原文的字改了幾個,所以被近代印光大師嚴厲的批評,印光大師勸人不要看,不可以隨便改經,《文鈔》裡面都有。這樁事情在本經前面兩篇序文,尤其是梅光羲的序文,寫得很清楚,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對於這個事情的經過寫得更詳細。

  這才引起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重新會集。古人所發生的弊病,他統統免除了。所以這個本子,我們用五種原譯本比對來看,確實他沒有改一個字,每一句、每一字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很可惜,他這個本子出來了,印光大師已經往生了,如果印光大師看到這個本子,也許會點頭,這可以流通,因為他沒有改經。這個本子出來之後,佛門四眾同修都相當讚歎,尤其是台灣的道源法師、懺雲法師,都是大家非常崇敬的兩位老法師,這兩位老法師都是慈舟法師的學生。慈舟法師在夏老居士的本子印出來之後,他在濟南講過,就用這個本子講,而且還作了科判註解這部經。這個科判是慈舟法師在民國二十幾年講的,北京黃念祖老居士手上有一份,最近抄了一份寄給我,所以我現在在台灣把慈老的科判附印在經後面。

  從慈老科判上來看,他所看的是夏老居士的初稿,初稿裡面只分三十七章,現在我們這部經分四十八章,它分三十七章,所以從慈舟法師科判裡面可以看到本經當時會集的面貌。現在是經過好幾次修訂,這個本子才是定本。最初印出來的是在民國二十五年,慈舟老法師所用的本子是民國二十五年那個本子,所以總共分為三十七章,不是現在的四十八章,但是內容是完整的。以後夏蓮居老居士重新再分,裡面還有些經文是初版沒有的,以後又會集又增加了一部分,但增加的不多,因為增加的文字我們在科判裡面看不到,就曉得有一部分是增加進去的。這個科判我們得到之後,雖然沒有見到初版的本子,大致上我們也能夠了解初版的情形。這是我們從事相上說明這個本子的來源。

  再從理上來說,就顯示出這部經在整個佛法的地位是殊勝無比。古大德曾經做了一個比較,唐朝時候的這些高僧大德們,這在黃念祖居士的註解裡面有引用,古大德們較量眾經,認為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華嚴經》第一,這是大家公認的。它有最圓滿的理論,有最精密的修學方法,後面還帶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實際在生活上做出來給我們看。連近代方東美先生,這是中國近代的大哲學家,他對於《華嚴經》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華嚴經》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一部哲學概論。所以他晚年在台大、在輔仁博士班裡就是講「華嚴哲學」,就是用這部經來做教科書。我跟先生二十多年,在台北的時候,我們有時間是常常在一起,他在《華嚴》上確實是得很大的受用。

  古人講,如果《華嚴》跟《無量壽經》做一個比較,《無量壽經》是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日本道隱法師,唐朝時在中國留學很有成就的一個人,他說《華嚴》、《法華》只不過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這個話說得在我們一般人聽到好像過分,實際說得有道理。由此可知,《華嚴》、《法華》是引導我們進入《無量壽經》,《無量壽》才是佛講經說法度眾生真正的目的。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主要就是講《無量壽經》,這是他主講的,其餘一切經都是附帶的,都是種種善巧方便誘導我們會歸到《無量壽》。我們從這個地方才真正認識凈土宗,才認識這部經殊勝無比。

  我對於道隱法師這句話是深有同感,為什麼?我對於這個法門的認識、契入,實在講確實是從《華嚴》、《法華》引導入進來。我最初學佛,實在講也相當執著,對於凈土宗總是不大相信,認為這個宗派所依據的經典很少,五經一論,只有六樣東西,總感覺太少,以為它的理論不圓滿,它的方法也並不怎麼可靠,就有這個錯誤觀念。雖然從前李老師苦口婆心的勸我,我還是很難相信,真的是難信之法。從民國六十年,我在台北講《華嚴經》,《華嚴經》一直講到現在都沒停,講了差不多十八九年。而是在講《華嚴》裡面,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華嚴經》裡面代表的人物是普賢、文殊、善財童子,我就想到這三個人學的什麼?仔細把《華嚴經》再詳細看了一看,原來這三個人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一發現使我感覺到非常驚奇,然後再仔細看五十三參,原來統統是講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所以道隱法師講《華嚴》、《法華》是《無量壽經》的導引,沒錯,我就是它導引進來的,所以他說這個話我深有同感。我要不是那樣詳細的講解《華嚴》、《法華》,這部經我沒辦法起信。

  以後在《華嚴經》五十三參看出門道,原來善財童子就是修念佛法門求生凈土。他出來參學,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一切宗派,無量法門,念佛人如何對待那麼多宗派,那麼多法門,在這裡面修一心不亂,在這裡面增長無量智慧。一心不亂,無量智慧,就是戒定慧三學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究竟圓滿,這是從《華嚴經》上得到的結論,何況後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太明顯,不是偶然的。

  所以我認識這部經,知道這部經在整個佛法的重要性,是從《華嚴》、《法華》得來的。差不多是二十多年的時間才認識這個法門,肯定了這個法門,所以我把其他的經典都舍掉了,也同意蓮池大師所講的一句話,我沒有懷疑,我認為他說得很對。蓮池大師說,這是他晚年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不要了,「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他老人家最後選擇的,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我統統不要了。我對於他老人家這兩句話,我知道他是徹底覺悟,完全覺悟。他為什麼不要?諸位要曉得,《華嚴經》上,這是最高的境界,《華嚴》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什麼?原來就是這《無量壽經》。多是什麼?《大藏經》。整個《大藏經》統統在這本經上,這本經就是整個《大藏經》的精華,《大藏經》的濃縮。你念這部經就是一切經統統念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三藏十二部就不必要了,統統在這裡面。所以這才把《華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搞通了,原來怎麼想都想不通,什麼「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真正了解了。

  再歸納到簡單的,一句阿彌陀佛,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佛法,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佛法,統統歸到《無量壽》、統統歸到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總綱,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也還歸在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可思議。

  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本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兩句話你要是真正了解,實在講必須把《華嚴》參透你才真正懂得,然後才曉得無量無邊法門裡面念佛第一。這個念佛第一,我也是從《華嚴經》上得到的。《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地上菩薩,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原來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什麼人修的?華嚴會上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他們修的,這不容易。

  我們今天一開始學佛就知道這個法門,雖然知道,認識不清楚,不肯認真的學習。見是見過,見過不認識,對它不了解,所以修學不認真。如果對它完全徹底了解,那的確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這是真的。真正了解了,你念的佛號跟不了解的人念得不一樣。真正了解,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不了解的人雖然念,念得不相應,念得再多,沒有一句相應。什麼叫相應?這部經裡面所講的理論、境界,聲聲佛號都能夠在你的心際(現在人講腦海)裡面清楚的呈現出來;聲聲佛號,經題裡面圓滿的意思也全部浮現出來,這就相應。所以「一聲佛號一聲心」,心是什麼?心就是法界。既然一聲佛號一聲心,一聲佛號就是法界全體。這個法門到哪裡去找?找不到。原來一句阿彌陀佛是法界全體,所以念佛的功德就不可思議。真的,經上所說的,唯有佛與諸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理解。

  由此可知,真正認識這個法門比認識其他宗派要難得太多。我們認識其他宗派,說老實話,不太難,認識凈宗很難,非常難。無怪乎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五經讀本》上有),玄奘大師翻作「極難信法」。極難信能信,那你這一生決定圓滿成佛。因為你真信,你後面才會有真願,你才會有真行。真行就是念念與法界相應,念念與《無量壽》相應,這種修行就不拘形式,不拘形式就是華嚴境界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它講求實質,不講求形式,實質是什麼?清凈平等覺;不在乎莊嚴道場,不在乎禮拜頌讚,不在乎這些。一切時,一切處,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他在裡面心地清凈,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功夫在此地。正是黃念祖老居士在《谷響集》最後一篇所說的,他勸導我們現代人修行,他告訴我們三樁事情:

  第一,同修貴精不貴多,多了起鬨,搞熱鬧,沒意思。第二,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香火盛,蓋得很莊嚴,那是形式。實質是什麼?實質是真正有解有行。像我們這一個道場甚至沒有佛像也沒關係,我們對於經教能理解,我們能真正去做,這是重實質,形式不重要。現在人蓋一個道場一定要蓋中國宮殿式的,這沒必要,勞民傷財。第三,修行重悟心,悟心就是重覺悟。要拿本宗來說就是重清凈平等覺,不重感應,不重神通,不重禪定。因為現在一般人修行都趨向神通怪力,搞這個東西,認為這很希奇,很了不起;很容易著魔。所以他老人家提出這三樁事情,非常重要,能夠守住這個原則決定有成就。所謂成就,就是你真正能夠得到清凈心,得到平等心,於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人際都不會迷惑,覺而不迷,這是我們真正的得到。

  心清凈到相當程度就會開悟,佛門講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禪家講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本來面目是佛。每個人都是佛,佛在《華嚴》、《圓覺》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是佛,現在你不是佛,你為什麼不是佛?佛跟我們說出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眾生跟佛差別在哪裡?就是有妄想執著。佛是一語道破我們的病根,一句話說破。換句話說,妄想執著都沒有了就成佛了,就恢復到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的能力就大了,像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弘忍和尚會下開悟的時候,他提出他的心得報告,也就說出他自己的境界,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清凈心是本來的,所以他的偈子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清凈心是本來的,平等心也是本來的,覺而不迷還是本來具足的,所以他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清凈平等覺,無量壽莊嚴,都是自性里本來具足,不是從外來的,不是修來的。再給諸位說,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全是自性里本來具足的,沒有一樣東西是你修來的,統統是自家本有。像《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全是我們自性里本來具足的。很可惜就是我們現在因為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本來有的不能現前,得不到受用,受這樣的苦,搞六道輪迴,這真沒出息,真是可憐!搞這個東西。

  真正覺悟之後,換句話說,你的心真正恢復到清凈平等覺,六祖末後說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原來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自性變現的,這才叫做究竟莊嚴。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統統是現成的,統統是本有的,《華嚴》、《法華》這樣說。但是用什麼方法把我們的妄想執著去掉?病根我們現在知道,要用什麼葯能真正把它治好?這就給你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你看看哪個方法有效果?這就要講究竟方便,要用這個水準來看、來衡量。所謂究竟,就是徹底拔除妄想執著,徹底拔除妄想執著就成佛了,這個究竟。《華嚴》、《法華》、《楞嚴》、《圓覺》,可以說都是究竟,雖究竟,不方便,因為他們講的那些方法,我們用起來都困難。這些大經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用那個方法容易,他們學容易,我們學起來就難,所以是究竟,不方便。回過頭來再看,有些經典裡面,像阿含、方等,不錯,是很方便,方便不究竟。它能把我們的煩惱,把我們的妄想執著拔除一部分,拔不幹凈,拔不幹凈就是不究竟,要拔乾淨才叫究竟;方便不究竟。

  如果我們要找一個方法既方便又究竟,給諸位說,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只有念佛這一門,在佛所說一切經裡面只有這部《無量壽經》。所以我們從方便、究竟這個水準來衡量,一切經裡面只選擇這部經,再沒有第二部。第二部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跟它是同部,是一部經,不能算兩部,所以蓮池大師稱大本、小本。《無量壽經》就是大本的《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就是小本的《無量壽經》,它兩個是同部的,它不是兩部是一部。所以實在講,以究竟、方便這個水準來衡量一切經論,只選到這一部,選不到第二部。而且它的究竟、方便都到了極處,為什麼?像《華嚴》、《法華》,它能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下,權教菩薩、聲聞、圓覺、六道眾生沒分,它的方法太高了,我們學不到,這就是究竟不方便。

  再看這部經,它所接引眾生的對象,上面到文殊、普賢、彌勒,等覺菩薩,下面一直到阿鼻地獄眾生,統統都度,方便到極處,沒有任何一部經典能有這麼方便。我們再看看大乘經典裡面,像方等部的《地藏經》,這是一般同修很熟悉的,《地藏經》很方便,能度地獄眾生,但是不究竟,它把地獄眾生度到哪裡?頂多度到天界不得了,不能成佛,不能成究竟圓滿佛,這就是它方便不究竟。這部經能夠把地獄眾生,叫他一生當中成就圓滿究竟佛果,所以這是一切經都比不上這部經,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明了的。真正徹底認識明了,你在這一切經裡頭才有所選擇,你才不會選錯。

  這部經修學的方法,我們今天內容還沒介紹給諸位,我先把修學方法教給你,你要相信,現在你就可以開始做,對你一定得利益。得什麼利益?得清凈平等覺,你會得到。方法是什麼?方法就是讀誦,也就是念經,念的時候不要想意思,就從頭到尾去念,恭恭敬敬的念,老老實實的念。念一遍大概要一個半小時,這一個半小時你心裡頭沒有妄想執著,這就是把你的妄想執著打掉。你不念經的時候就會胡思亂想,念經時候精神集中在念經,不打妄想,所以念經的目的是破妄想。「我念這部經是破妄想,念其他經也可以破妄想」,沒錯,你念其他經破妄想不如念這部經,為什麼?這部經有十方三世諸佛威神加持,這不一樣。你念其他經典得不到一切諸佛如來加持,你念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如來加持,為什麼?因為一切諸佛如來統統講這部經,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這就不一樣。所以不但是跟讀世間書不相同,就是讀其他經典也沒有念這部經典感應來得快,來得殊勝。

  這是每位依照這個方法修學的人,都有非常明顯的收穫,他們都來告訴我。一天至少念三遍,念經就是修行,修什麼?修清凈平等覺。念經就是修清凈平等覺,可不能解義,不能想這部經里講什麼意思;你想意思,你的心不清凈,也不平等,也不覺,清凈平等覺都沒有了。所以決定不能起心動念,因為你念經的目的就是要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叫修清凈心的方法。一天念三遍,這樣子不斷的去念三年,你就不一樣了,你的人就會變了。看相的人常講「相隨心轉」,因為你的心變了,你的相貌也會變了。現在有一個很時髦的話,改變體質,你體質確實會改變,體質一改變是什麼現象?告訴諸位,第一個是不老,年輕、健康、長壽,不生病、不老,改變體質。《無量壽經》是改變體質最有效的方法,你們要是找什麼藥物去改變體質,會有副作用,《無量壽經》決定沒有副作用。我教人用這個方法,很多人得到效果,念得一年比一年年輕,真的,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

  你們要是有人到洛杉磯,洛杉磯的星雲法師、印海法師,在紐約的浩霖法師,跟我都同年,而且我的月份大,我天天念《無量壽經》,他們不念,所以他們跟我站在一起,至少比我老二十年,你看看就曉得,不念《無量壽》。印海法師最近覺悟了,他現在念《無量壽》。我在洛杉磯,這部經講過幾遍,他覺得很好,他現在也在講,也在念,很好,很難得!真有效!所以你們一定要認真的修,對於裡面的理論慢慢再求解。如果把理論都搞通了再來修,那你已經老了好幾年,划不來。二十歲修永遠就是二十歲,三十歲修永遠就是三十歲,看看你什麼時候修。

  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在此地也可以透露給你們,就是這個法門修了之後,不老、不病、不死,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活著走的,不是死著走。他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跟家裡的人辭行告別,「我跟阿彌陀佛一道去了」,人去了才死的,不是死了以後才走的。死了以後才走的,這個人就死了。他是走了以後才死,所以不死。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這真的。所以往生的時候沒有病苦,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走得很自在,這在台灣這麼多年有很多。寬律老和尚,這個人現在還在,八十多歲,在南華寺,他寫了一本大陸上《近代往生隨聞錄》,裡面有一百多人,將近兩百人,可見修學這個法門真有效果。這是其他任何一個法門沒有這麼快,沒有這麼穩當,這個法門的確是直捷、快速、穩當、圓滿,希望同修們要認真來修學。

  這部經,前面概要跟諸位說過,我們也把重要的內容向大家特別提醒一下。經文分成四十八章,大概夏老居士也是因為看到佛教界裡面,多數都說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他把全經分成四十八章,與四十八願相符合。

  我們看第一章,第一章非常不可思議。一切經一開端就是有六種成就,一切經上都有這樣的字樣,但是它裡面的含義是隨著經文,隨著修學方法、境界,有淺深差別不同,含義就不一樣。本經的「如是我聞」,「如是」這兩個字的含義是圓滿的,跟經題上「無量壽」的意思相同。佛當年在世,一生所講的是些什麼?可以說就講了一個「如是」。「如」是什麼?「如」就是這樣的。把這個現象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添一點也沒有減少一點,這就是「是」,所說的完全正確。所以「如是」兩個字簡單講就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就叫「如」;把一切法的真實相說出來,不增不減,這就叫「是」。這兩個字冠在一切經的前面,就是佛經講的「如是」而已,完全是事實真相。

  在本經裡面來講,意義更明顯。《觀無量壽佛經》講凈土宗的理論有兩句很有名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如」的意思,是心作佛就是「是」的意思。是心是佛,是說你本來是佛,正是《華嚴》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如」就是本來是佛;你現在再發心念佛,念佛就是作佛,那就是「是」,這一點都沒錯,你又回過頭來去作佛。

  《觀經》的三福,末後對菩薩講「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我過去對於這句話很懷疑,不是懷疑別的,懷疑什麼?菩薩還不相信因果嗎?我們凡夫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都懂得因果,為什麼佛還對菩薩講要深信因果?這一句「深信因果」要放在第一條裡面,第一條對凡夫說的,我就不懷疑,他對菩薩講,菩薩不相信因果嗎?這個問題,我在頭腦裡面盤轉了好多年都找不到答案,最後在《華嚴經》講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他講的因果不是別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很多菩薩不知道。所以在《華嚴經》上,到地上菩薩才知道,所以地上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的菩薩,他們修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的法門。這是好多年從《華嚴經》上才找到答案。

  所以念阿彌陀佛成佛,這就是「是」,是心作佛。心,清凈平等覺,這就是佛性,這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裡面,不管好壞,我們保持自己的清凈心、平等心、覺心,就是保持你的佛性,那你就是在作佛。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就是提醒我們清凈平等覺,因為阿彌陀佛是梵語,也可以翻成清凈平等覺,也可以翻成無量壽,也可以翻成無量光,因為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意思無量無邊。本經裡面說得很清楚,阿彌陀佛也叫做無量清凈佛。所以修行要知道我們在修什麼,總得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就是修的清凈心、平等心、覺心,就修這個。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能保持清凈平等覺,這個人叫真正學佛,真正做功夫,所以做功夫不是天天敲著木魚念經、拜佛。念念清凈、平等、覺而不迷,這是真實的功夫。「如是」在本經裡面含著這些意思。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解釋「如是我聞」,也有這個看法。

  下面「一時」的意義很深,一時是什麼時候?心清凈的時候,心平等的時候,這叫一時,為什麼?清凈平等裡面就沒有分別,所以「一」不是數目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是一,就是一心。《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就是你一心不亂的時候才親證如是,如是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就親證,那就恭喜你,俗話說成佛了。「一時」可以說就是成佛的時候,就是一心不亂的時候,就是你真正親證「如是」之時,也就是親證佛所講此經境界之時。不但這部經,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的一切經,統統現前,在一時就現前,完全證得,一證一切證,你才曉得清凈心多麼重要!不修清凈心行嗎?

  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叫做造業。業是什麼?你們現在在學校,一切活動都是業,活動完了叫畢業,還沒有完的時候叫造業。你們在學校里的練習本子叫作業簿,作業就是造業,造業簿。所以你要曉得起心動念叫造業,不起心不動念就不造業,不造業,心清凈;造業,心怎麼可能清凈?

  佛法裡面常講消業障,什麼叫業障?業障怎麼消除?他不曉得。問個法師,法師騙你,我給你摸摸頭,拿水給你灌一灌,你業障消除了,騙人的!你想一想,他給你摸摸頭,不要說幾滴水灑在你頭上,就是灌上一大桶的水,你還起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還是造業。那騙人的,那完全講形式不重實質。實質是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凈,妄想分別執著一天比一天淡,一天比一天輕,這是業障消除的現象。業障消除,你必然精神充沛,你的精神比平常要飽滿,容光煥發。所以跟你講年輕不老,業障就消了。一天一天老,看他愁眉苦臉,業障一大堆。所以一定要曉得什麼叫業障,一看就曉得。自己也知道自己業障重,所以要曉得消除的方法。心到一,清凈的時候,業障就消除,為什麼?因為真如本性里沒有業障。六祖講「何期自性,本自清凈」,自性本來清凈,哪裡有業障?業障就是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是非常嚴重的業障,不但障礙我們這一生得不到幸福,這一生過得很苦,而且障礙到來生不自在,來生搞六道輪迴,這多恐怖!多可怕!心地清凈,快樂。

  尹建維居士今天沒來,我上次在此地,他寫了一篇文章。他讀《論語》,《論語》裡面講「繪事後素」,他對於這句有相當深刻的認識。寫出來之後,我很贊成,他這個悟處很正確。舉出顏回的例子,顏回的生活很清苦,連孔夫子都讚歎,「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樂什麼?《論語》裡面講「素」,這個字他得到了。素是天真,素是本分。畫圖畫,它是一張白紙,素就是代表一張白紙,就是此地講的清凈平等覺,也就是一心不亂。在這種心地裡面,他心裡沒有貴賤、沒有苦樂、沒有憂喜,什麼都沒有,你說這多快樂!

  你有樂,那是苦樂之樂,不是真樂。唯有苦樂都沒有,憂喜也沒有,甚至於善惡也沒有,真妄也沒有了,一切俱非,一切皆是,這是大乘菩薩見性的境界。所以顏回的境界是明心見性,這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不是普通人,所以他那是真樂!他跟六祖開悟的時候一樣,「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那個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一樣不缺乏。在我們看來,少吃的,少穿的,在他一樣不缺乏。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他缺乏什麼?我很佩服尹建維,他體會到這個意思,很難得。所以讀書心得很不容易寫,我看過很多人寫讀書報告都是感想、筆記,不是心得。這才是真正體會,真正認識,這是心有所得,這不是感想,確實他有悟處。

  我這次從台灣買了一百萬的圖書都運過來,將來在我們學佛社,老房子四十二號,我在那邊成立一個圖書館。古典裡面買了一部大書,《四庫全書薈要》,希望有志於復興中國固有文化的同修,我們多少可以提供一點參考資料給你們。大部的書也買了不少,希望成立一個小規模的中文圖書館,雖然規模不大,希望同學們多多去利用。我們在國外不但要弘揚佛法,還要弘揚中國固有文化,我們要讓外國人認識中國文化,了解大乘佛法;他真正認識、理解,他才會愛護;有愛護,他才會幫助中國人。唯有中國強大,世界才有和平幸福,因為中國人口佔全世界四分之一,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夠輕視的,所以我們炎黃子孫有這份責任在國外弘揚。

  RICHARDSON市政府對我們講堂的建筑前天批准了,內部設計圖通過之後就可以動工。建築師告訴我,開始動工之後大概三個月可以建好,建好之後,那邊就成立一個活動中心,希望同修們充分利用。我非常期望最好星期六開放對外國人,我會邀請附近的外國居民,星期天的活動對華僑。外國人都是信基督教,他星期天上教堂,我們讓他星期六上佛堂,先到佛堂,後到教堂。

  我們對他們開放兩小時,這要你們大家來幫忙。第一個小時介紹中國風土人情。我在台灣、香港、大陸搜集含有教育意義的錄音帶、錄影帶,我們搜集這些,放一個小時。我們買一個大螢幕的電視,悟本帶我去看,七十二寸好大,像電影一樣,我們用錄影帶放出來給外國人看,希望你們同學用英語介紹給他,要講解,因為字幕和配音都是中文。這次我叫他們從台灣寄來最近兩年在中國大陸拍的「八千里路雲和月」,這套帶子很好,很有價值,我看過幾次,所以我叫基金會買了全套三十卷帶子,很快就會寄來。我們先放一小時給外國人看,帶他導遊。

  放完後一個小時,半小時講演,講演的內容就是佛法與中國固有文化,材料選自《大藏經》、《四庫薈要》。選句子,就像格言,把好的句子摘錄出來。我們的重點:第一,與他生活有關係;第二,與他的事業有關係;第三,與現前社會有關係。就取這三個重點,與這三方面沒有關係的統統不要,所以你跟他講的時候,句句他都很得受用,沒有一句廢話。像我們這部經可能只取幾句,所以最長不超過七句,最短不少於四句。我們把文出自於哪個書上都注出來,印成卡片,一面中文,一面翻譯成英文。希望用半個小時跟外國人講演,讓他們理解,然後再半個小時現場答覆問題。希望這個事情由同學發心來做,來搜集材料,講解給外國人聽,來度這些外國人,讓外國人念中國古書,學大乘佛法。

  現場我們用錄影帶拍下來,寄到中國大陸,告訴中國大陸人民,外國人念中國古書,研究佛法,把大陸人民對於固有文化、大乘佛法的信心重新建立,這是我們主要的目標。大陸現在崇洋的風氣很盛,外國人學什麼,他們覺得很了不起,我們就叫很多外國人拍成照片送去,希望他們的信心能夠重新建立。這是不得已拐了這麼大一個彎,用美國作橋樑,從太平洋架到大陸,所以希望大家認真來發心、來努力。這個工作非常有意義,不但對國家民族,乃至於對整個歷史,對世界和平,都有真實的貢獻。我們沒有什麼形式,但是真正有貢獻。

  然後讓這些外國人去宣傳,他們去帶動人到我們佛堂來。我們的原則是不拉信徒,不拉人,「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中國自古,佛法與儒法沒有招生的,都是來求學的,你來求我,我教你,哪有我去找你?不招生,這我們跟他們完全不一樣。所以只通知附近鄰居幾個外國人,他有興趣就會告訴他的朋友,他們自動去拉人來,我們不拉人,這樣我們佛法這個道場在此地才真正能建立,真正能站得住腳。我們是度外國人,不是度中國人,所以我們佛堂建築是外國的形式,不用宮殿式的形式。宮殿式的形式,外國人不進來。

推薦閱讀:

棒針編織的各種常用起頭方法介紹
香港旅遊介紹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寒露養生
舞種介紹
自我介紹的藝術

TAG:美國 | 大學 | 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