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讓教育充滿愛

以農夫的心態做教師

我們不妨觀察一下農夫培育莊稼的過程:  農夫深知「時機」。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澆水,在他心中都有一本賬。經驗豐富的農夫甚至會精選一天之中某個具體時間段進行農事,那便是更高的境界了。同理,再也沒有像教育那樣需要講究時機的事了。一名頑童,什麼時候讓他靜下心來思考,需要時機;一個膽小的孩子什麼時候鼓勵他站起來發言,時機也很重要。可以說,教育就是選擇時機的藝術。在寒山寺外的壁畫上,寫著「五隨」,前三隨是「隨遇、隨時、隨性」,雖是佛門中語,卻道破了「教育時機」之奧秘。教育時機時時皆有,然而蘊藏於師生心靈相遇之中,須隨學生之性方可奏效,所以它需要我們去捕捉。  農夫在耕作之前十分重視施肥。肥有兩種,一種是土肥,肥力長;一種是化肥,見效快,農夫常常搭配使用,因為他既求顯效,更求長效。我常想,教師也須有「打基肥」一功,「土肥」源於生活,乃是教師為學生精心創設的文化氛圍;而「化肥」乃是人工合成,乃是教師喚起學生興趣的技能,前者著眼於長遠,後者著眼於當下,唯有二者整合,才是完整的教育。  擇好時機打好基肥,便可插秧。農民插秧,大有講究,不可過深,「深」則不發,甚至爛苗。果真,上世紀90年代我便在農村見到了「拋秧」技術,將秧苗扔在田上,不出半月,長勢極好,產量頗佳。由此我想,強行規定生長方式是不利於學生的真正發展的,過早的、過於剛性地為學生的生長提供模型不如讓學生自由自在地生長。所以教師的職責在於全心全意服務於學生的生長。 在莊稼生長過程中,農夫始終關注著,正如一個始終關注學生成長的教師。關注孩子,方能真正贏得孩子的心,也才能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展開真正的心靈對話。正如一位農夫,天天去地頭走走,看看這株,摸摸那株,觀察觀察這些莊稼有何新的成長,甚至還會像老朋友似地與某幾株莊稼打打招呼。  教育,是一門分寸感很強的藝術。與莊稼一樣,孩子是有生命的,而生命是那麼脆弱,需要呵護。呵護只有把握好分寸,才是呵護,否則就有可能成為溺愛,也可能成為傷害。我常在農村見到有時需把田裡的水灌得滿滿的,有時則把田中的水全放光,讓田變得乾燥,也有時就打幾趟「跑馬水」。個中情由,我不得知,但其對分寸的把握足以讓我們得到啟發。  到了收穫的季節,農夫所進行的是一項「物盡其用」的工作,他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他所收穫的東西,而總是想著讓它們儘可能地發揮最大效益:最飽滿的稻穀做種子,秕谷可以餵養家禽,稻米可以燒飯,草灰用做肥料,沒有被忽視的東西,沒有被捨棄的東西……而在我們的視野里,總是期待課堂的田野里都長最飽滿的稻穀,而容不得半根「蔫巴」的稻子。  好好向農夫學習,以農夫的姿態做教師吧!

(作者單位系深圳市觀蘭振能小學;本文轉載自《基礎教育課程》2008年第5期)

推薦閱讀:

你誤會了歐美的素質教育
為什麼你懂那麼多道理,卻依然帶不好孩子?
孔慶東是「沒文化的流氓」嗎?為什麼他也能做教授?
選擇加盟國際幼兒園品牌的五大理由
日本唯一一所管家制的語言學校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