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冷落與大師缺席
楷書冷落與大師缺席
中國書法藝術雖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卻並未出現我們所期待的大師級人物。書法大師其實是一個現代概念,古人從不稱自己或別人為「大師」:古人喜歡把書法大師冠之為「聖」,諸如唐代李嗣真《書品後》稱王羲之為「書聖」,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把張旭稱為「草聖」。而更多的情況是以「家」代「大師」,諸如把薛稷、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喻為「初唐四家」;將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稱為「宋四家」。所以書法大師的概念界定是基於當代情境與歷史評價綜合的產物,至於怎麼樣的書法家可以冠之為「書法大師」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無一個可以量化的客觀標準。從當代各行業的現狀來看,「大師」缺席是一個普遍現象,至於原因,許多學者多歸之為環境的浮躁、思想的貧乏、修養的缺失以及心態的功利等等。這些原因多為宏觀著眼,很難找到具體的落腳點,而起到理論的警醒作用。基於這種考慮,筆者試圖以楷書冷落的現象出發,尋找書法「大師」缺席的某些具體而微觀的原因。 楷書冷落現象 當代書法創作生態,五種書體存在著極為不均衡的發展狀態,行草書參與者最多,其次是篆隸,而楷書則備受冷落,以代表中國當代書法篆刻最高水準的「國展」為例,參展的楷書作品數量一屆不如一屆,入展作品,也多以小楷為主,唐楷作品在「國展」中幾乎全線滅絕。 如果說,楷書的冷落彰顯出中國書壇的浮躁心態,更為重要的是彰顯當代書法家較為普遍的書法基礎薄弱化、書法創作功利化的問題。元好問《論詩絕句》言:「真書不入時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用以喻之當代書法的楷書冷落、丑書盛行現象,恰如其分。反觀當下,許多當代書法家的書法功底式微,古典書法修養更是不敢恭維。由於書法基礎的薄弱,當代書法家常常以集字創作,製作式書風盛行一時,強調形式至上,在紙張、染色、章法拼接、裝裱製作上煞費苦心,其目的是以外在形式掩蓋書法內涵的薄弱性,為書法進入國展,為成為書協會員而進行速成式創作。其中有許多書法家依靠一點行草的悟性和靈氣在書法上混出了點名氣,成名後卻難掩浮躁心態,創作上自我複製,固步自封,最終為名所困,再無建樹。而也有些書法家作品惡俗,線條醜化,不堪入目。也正是因為這種功利與浮躁心態使然,「正心、靜氣、法全、技高」的楷書自然受到冷落,楷書創作不僅成效慢,而且很難進行集字式創作;不僅對技法要求很高,而且需要較長時間的靜心狀態。 另外,楷書冷落現象與對於楷書理解的慣性誤區有重大關係,一是認為楷書是初學字體,把楷書等同於唐楷,是中小學生的事;二是將楷書的法度擴大化,認為楷書法度森嚴、章法古板,容易寫死;三是以為楷書就是館閣體,是保守派的代表,不利用性情的發揮與時代節奏不相適應。 為楷書正名,楷書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形態,有其豐富性的內涵,其範圍寬泛,以鍾繇、二王為代表的晉代小楷,北魏造像刻石為代表的民間楷書,以顏、柳、歐、虞、褚、薛為代表的官方唐楷,以唐人寫經為代表的佛經小楷,以蘇軾、黃庭堅、趙孟頫、董其昌為代表的文人楷書,以明清台閣體為代表的科舉楷書,以趙之謙為代表的金石楷書,以沙孟海為代表的巨榜楷書等等,可謂面目眾多,風格各異。相對於其他字體而言,作為實用性的楷書,其受眾之廣、風格之多是其它字體所無法比擬的。楷書的作用 從書法史的視角,許多行草書大家,其楷書造詣相當地深厚,晉有二王,唐有薛褚歐虞、顏魯公、李北海、張旭,宋有蘇黃米蔡,元有趙松雪、鮮於樞,明有董香光、文衡山,清有翁劉梁王等等。以唐代狂草書家張旭為典型例證,其楷書史載「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據朱關田先生考證,張旭的正楷比草書鳴世更早,顏真卿、徐浩、李陽冰諸人大都受業於是時。對於張旭的楷書,以及楷書對其草書的作用問題,因為史料缺少,學界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筆者以為,楷書對於促成書法家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是楷書的基礎性作用。所謂「學書之法,先工楷法」,楷書因其筆法的規範性是書法家的基礎。宋蔡襄《論書》云:「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蘇軾《跋陳隱居書》說:「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宋黃希先《論學書》也認為:「學書先務真楷,端正勻停而後破體,破體而後草書。」在尚意的宋代,行草書盛及書壇,對於楷書的重視可見一斑。 二是楷書的補充性作用。孫過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點畫」與「使轉」作為書法藝術較為核心的用筆概念,在楷書與草書中恰好呈現出相反的狀態。草書的結體以使轉為主,字之體勢一筆而成,所以草書點畫線條的運動多呈圓弧形,這是行筆速度快而流暢所必然產生的用筆法。行草書因速度快,容易形成慣性動作,久而久之則容易演化了一種習氣。楷書因行筆速度較緩,以點畫為主,動作複雜,需要嚴謹的節奏控制,恰好彌補了行草過度使轉的不足。清蔣衡《拙存堂題跋》云:「昔人善草者必先工楷法,楷工則規矩備,善草則使轉靈。楷工而不能草,由於天資魯鈍也;若不能楷而徒習草,則點畫狼藉,必流於怪僻矣。」一語切中當代書壇要害。 三是楷書的提升性作用。楷書有四大特性:楷書之法、楷書之格、楷書之緩、楷書之靜,對於提升行草書的品格與基調有著重要作用。清梁巘《學書論》說:「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健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具骨氣,否則一派圓熟,使寫成軟字矣。」 楷書費時費工,寓動於靜,孫過庭《書譜》云:「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可見楷書對於草書的滋養功效,缺少楷書滋養的草書,極易造成沉著過甚而失之獃滯,痛快有餘而流於荒率。其根本的觀點實質是楷書與草書的互通作用。 楷書與「大師」 楷書冷落實際上只是一個點,只能折射出書法「大師」缺席現象某些具體而微觀層面的原因。楷書與「大師」的關係,正如清梁巘《學書論》所言:「學書宜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也就是說,要成為書法「大師」,楷書是必備條件。 楷書成就書法大師的第一個關鍵詞是「法」,書法有法,楷書就是作為楷式、模範的書法。清劉熙載《藝概》中說:「楷無正名,不獨正書當之,漢北海敬王睦善史書,世以為楷,是大篆可謂楷也。衛恆《書勢》雲"王次仲始作楷法』,是八分為楷也,又雲"伯英下筆必為楷』,則是草為楷也。」楷書所奠定的「法」是所有書法字體形態的基礎,也是書法創作過程中基本法則與藝術規律。 楷書成就書法大師的另一個關鍵詞是「靜」。五體在表達情緒方面有著不同的功能取向,篆書是圓融、是雄渾;隸書是樸實、是靈動;行書是流暢,是妍美;草書是渲泄、是狂放;楷書是寧靜、是恬淡。因而,不同的書體在書寫情緒上是互相補充,楷書一樣能表現人的性格和情緒,只是表現的不是狂放、激越、趨於動態的情緒而已。楷書所呈現的寧靜、恬淡、嚴謹、平和的心境,恰好與大師的心境相契,無論是做學問也好,還是攻書法也罷,寧靜與恬淡的心態都是必須的,都需要戒驕戒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其實就是楷書精神。 傳統書法藝術在多元文化的交流激蕩中,呈現出暫時的浮躁心態,並不奇怪,書法大師的當代缺席,也不必多慮。所謂「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大師的形成與自然界規律一樣,書法史上的大師們,大多「無意於書」,在生時都不稱其為大師,與其天天說造就「大師」的方法論,不如天天提倡「練字作楷」的實踐觀。
推薦閱讀:
※得到|管理大師的思考技術(上)
※風水大師告訴你「腳踏五帝錢,財運紛紛至」五帝錢助你添福添運
※聽一聲佛號或念一聲佛號有多大功德?-凈土法門與修行利益-印光大師念佛問答
※網弈大師談命論相之十從周迅的命相預測和李大齊的婚期
※<星雲大師與你談心>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