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聞記者

上海世博報道專題 「小」視角做「大」報道 ——《新聞坊》世博報道特點淺談 董冰茜

  2010年世博會是上海的盛事,各大媒體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大量的報道。作為上海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的名牌欄目,《新聞坊》對於這個大主題自然也投入了大量的版面。眾所周知,《新聞坊》欄目是立足百姓生活的一檔民生類新聞欄目,特色就是百姓視角、平民語言,在這樣的新聞欄目中如何報道世博盛會這個大事件,做到既能有豐富的信息量,又能夠讓觀眾喜愛、領導滿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為此,新聞中心採訪二部《新聞坊》欄目編輯部與來自上海18個區縣台的記者們深入討論、多方開拓,堅持欄目一貫的貼近性、服務性、監督性的報道風格,開闢出「世博在上海」、「奉獻世博」、「我看世博會——市民DV大賽」等世博專題欄目,在報道主題、新聞內容、表述手法上與其他新聞欄目形成錯位報道、互補報道。

  一、報道主題緊扣「服務性」    作為《新聞坊》版面的一部分,世博報道理應保持《新聞坊》一貫特色。「服務性」是欄目的最大「賣點」,因此,欄目避開了一般性的園區活動報道,轉而認真梳理各類涉博服務信息,關注園區一些細節現象,使得觀眾在收看之後能夠獲得大量實惠的、有用的信息,為自己的觀博過程提供參考。筆者對《新聞坊》欄目5~8月的世博報道進行了統計,共計播出世博相關新聞超過1000條,其中服務類信息佔到了總數的4成以上  開園初期,欄目重點針對世博交通、門票銷售、入園安檢排隊等作了大量報道。比如5月2日的新聞《進入園區有竅門避開地鐵耀華路站》很直觀地對比了耀華路站客流總量達到7.2萬,而高科西路站同樣處在世博園區旁,客流量卻只有9000人的狀況。5月14日的《停車場冷熱不均自駕車需要引導》這條新聞,則非常具體地告知觀眾世博園周邊設置了成山路、德州路等12個臨時停車場可供世博遊客使用,甚至很細緻貼心地在報道中指出,浦西打浦路臨時停車場不僅很空閑,而且距離一號入口步行僅8分鐘這一信息。這些新聞都在世博開園的初期為市民提供了最貼近、最實惠的「觀博指南」,幫助打算觀博的市民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隨著世博會的順利進行,遊客量持續上升,園區里形成了眾多熱門場館,世博園出現了部分時段、場館的客流密集現象。《新聞坊》及時跟進,大量報道關注錯時觀博,分散冷熱場館客流、浦西浦東園區客流,白天和夜間客流。比如《等候時間差別大合理安排效果好》《均衡參觀人流熱門場館出新招》,不僅大量報道園區的分流措施,還對浦西實踐區場館、世博園夜景之美進行了大量報道,為欄目觀眾更好、更高效地參觀世博提供了參考。  與此同時,欄目也非常注重報道園區內的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醫療點」、「餐飲點」、「失物招領處」、「直飲水台」等都是欄目大量報道的對象,對於這些服務設施,《新聞坊》欄目的新聞中不僅予以面上的介紹,對於其具體地點、服務時間等都做了詳細的提示,讓觀眾能夠獲得真正的有效信息。同時,對於不同階段不斷更新的服務措施,欄目也及時跟進報道。比如園區外新設的招領處有著不同的功能,根據遊客要求園區開始銷售番茄黃瓜等蔬菜水果這些新聞,讓觀眾得到了便利。此外,欄目還經常根據季節轉變、天氣變化,播報一些《自帶食品進園區氣溫漸高需注意》《天氣繼續晴好遊園莫過度疲勞》等新聞,也都為市民觀博提供了及時有用的提示性信息。  《新聞坊》欄目在關注園區的同時,還別有特色地將眼光投向了社區。比如7月30日的《居委牽線來幫忙世博贈票可調劑》新聞,講述的是居委推出贈票調劑平台,將近期入園居民手中的平日票和暫時沒空的居民手中的當月票調劑互換,很好地解決了部分市民有票但沒空去的難題,避免了贈票流入黃牛手中牟利,一定程度上也分流了每逢月底大量集中的大禮包客流,既為市民提供了實在的便利,也為世博會的成功推進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二、報道方式注重「趣味性」    作為一檔新聞欄目,對於世博園區內的一些重大活動的報道自然不能缺失。事實上,世博園內幾乎每天都有各種活動,大的有國家館日、省市活動周,小的有各類文藝演出,群文活動更是接連不斷。對於一個普通觀眾來說,要看全這些演出、活動肯定是不可能的,大部分的活動內容,還是必須要通過媒體報道來獲得。那麼,在層出不窮的活動中,《新聞坊》報道哪些,用哪種方式來報道,才會讓觀眾覺得好看、愛看呢?對此,欄目給出了答案是:注重趣味性。  世博會過程當中,國家館日、國際組織活動日和省市活動周是很重頭的活動項目。據了解,在184天的會期當中,這樣的活動有好幾百個。對於這樣的重大內容,《新聞報道》提供的都是儀式性的、程序性的報道。但《新聞坊》欄目採用的視角和擷取的片段則獨具特色。一般在館日和活動周期間,參展的國家或是省市自治區都會有相應的文藝表演或是民俗文化特色展示,這些內容趣味性高、可看性強,表現在電視鏡頭上極富吸引力。諸如在7月8日的山東省活動周的報道上,《新聞報道》欄目的新聞對於活動周開幕式的儀式、出席的領導進行了報道,《新聞坊》則是錯位地對於該省的齊魯文化特色重點表現,通過《山東活動周開幕齊風魯韻展傳承》《木雕年畫齊亮相山東非遺很精彩》的新聞,展示了楷木雕刻、麵塑、木板年畫、濰坊風箏等非常具有齊魯特色的文化內容,充分利用了電視媒體現場感強、鏡頭語言豐富的特色。  世博會的一大特色就是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和群文活動。在6個月的舉辦過程中,光是園區內的文藝演出就超過2萬場,也就是說,每天都會有超過100場的演出活動在園區內進行。對於如此豐富大量的文藝活動,《新聞坊》欄目的報道視角再次與其他新聞欄目形成了錯位與互補,相較於一般新聞欄目把關注點放在一些世界知名、權威的文藝團體上,《新聞坊》則把目光聚焦在了小型表演和極富民間特色的風俗演出上,比如捷克「花式沙包」、德國「高輪自行車」表演等等,豐富的色彩、熱鬧的互動場面讓觀眾覺得異常有趣。此外,《新聞坊》欄目播出的演出報道都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大部分演出都有普通群眾、世博遊客參與其中,如在9月15日播出的《高輪自行車》這條新聞中,就有普通遊客嘗試高輪自行車的新聞內容,作為外行人嘗試這種「技術活」時出現的各種各樣的窘態、小意外被攝像機一一記錄,表現在屏幕上,讓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感到樂趣無窮。

  三、報道內容講求「貼近性」    「貼近性」向來都是《新聞坊》欄目的一個最基本的特色。許多觀眾都有這樣的評價:較之其他新聞欄目,《新聞坊》里的新聞是我們老百姓在生活中能夠「看得到」的新聞。所以說,社區事、身邊事,一直都是《新聞坊》的關注重點,用百姓視角、反映市民觀點也是欄目所追求的。在這次的世博報道中,這樣的編排思路再一次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小專題的設置上,《新聞坊》在專門開設了「我看世博會——百姓DV大賽」這個小欄目,號召普通市民、普通世博遊客,用自己手裡的家用小攝像機,記錄自己的觀博過程,拍攝自己眼裡的世博特色。「我看世博會」這個欄目每個星期天固定播出,收到大量觀眾投稿,從世博開幕以來直至9月中旬,已經播出了20餘條市民DV作品。  從市民拍攝的DV本身來說,雖然由於機器設備等的限制,市民提供的DV畫面質量無法與專業記者提供的新聞相比,在記錄事件、闡述敘事方面存在不夠流暢、要素不夠完整等小問題。但總的來說,市民百姓拍攝的DV為《新聞坊》欄目的世博報道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由百姓記錄的世博點滴,觀察更為細緻生動、表述更為樸實親切、畫面對象更為貼近,感受也更為真切。這些直接來自市民的鮮活的觀博體驗是記者的視角所不能替代的。  《新聞坊》世博報道的「貼近性」,在其報道的新聞內容上也有顯著的表現。自欄目開辦以來,采編人員一直深刻認識到一點:社區是《新聞坊》得以茁壯成長的豐沃土壤。在世博報道中,欄目仍然把濃重的筆墨放在了社區中間。諸如,在世博園裡有來自上海18個區縣群眾參加的文藝表演,這些表演者都是最普通的社區居民,與專業的表演團隊相比,這些業餘愛好者的表現形式、演出水準可能略有差異,但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投入度卻是無與倫比的。欄目不僅對演出給予報道,同時還關注這些群眾演員在幕後投入的大量時間、精力,這樣的新聞出現在屏幕上,不僅讓市民觀眾看到自己的身影,也從整體上反映了上海市民對於世博成功舉辦付出的努力。

  四、一如既往的「監督性」    進行輿論監督是《新聞坊》欄目的宗旨之一,但反映問題不是為了揭露,而是為了解決問題,為了推動社會更好、更健康的發展,為了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在這次世博報道中,《新聞坊》仍然一如既往地進行了批評報道。力求通過善意的批評,督促迎博、辦博中一些問題的解決,促進市民中的一些不文明現象的杜絕。  在世博會開幕前夕,《新聞坊》欄目就開設了迎世博的專題報道,主要有「城市行動」、「城市巡訪」、「巡訪迴音」這幾個板塊,在「城市巡訪」板塊中,主要就是通過巡訪團成員和媒體結合,進行輿論監督。重點聚焦城市的環境文明、服務文明、秩序文明等,以及市民關注的「臟、亂、差」熱點問題。在《新聞坊》的批評報道中,嚴格注意批評報道的點、面、內容的平衡,堅持客觀、公正、全面的原則,把批評報道的分寸把握得恰如其分。主要就是為了能把問題說「透」,引起相關領導和部門的重視,但同時要避免帶來負面影響,最終達到根治頑症、革除陋習的目的。在批評的同時,《新聞坊》開設了「巡訪迴音」這個欄目,採訪組在進行批評後始終關注問題的發展、解決,及時地進行後續報道,有始有終。這樣,既對領導負責、又是對批評對象負責,充分發揮批評報道的正面引導作用,推動問題解決。  在世博會開幕之後,《新聞坊》同樣把「挑剔」的眼光延伸到了世博園內,對於園區里存在的一些硬體設置、軟體管理上的不足,以及市民遊客的不文明現象予以報道。諸如「用餐價高」、「世博公交太空閑」、「輪椅供不應求」等報道,客觀反映了遊客在遊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滿,為世博園管理方提供改進工作的方向和依據。此外,「踩踏綠化」、「世博大道鑽欄杆」、「安檢區百米衝刺」等報道,則是用鏡頭記錄了園區內常見的不文明現象,在屏幕上加以反映,給不文明的觀眾提個醒。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這些現象和行為在報道後,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市民,都接受了,該改善的改善,該調整的調整,該改正的改正。在廣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正不斷地朝著「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目標邁進。  (作者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推薦閱讀:

也談新聞/新媒體行業
互聯網新規今日施行,禁止未經許可開展新聞信息活動
3月14日新聞匯總
關於水蛇腰的新聞資訊是什麼?
4月22日新聞匯總

TAG:新聞 | 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