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逝去的太極(十一)欲要拳成,須從樁始!

武術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了內外家之分。但從文字記載來看,有「翻外家而成內家」一說。也就是說,內家拳是從外家拳上而來。從事物發展規律來看,一種技藝在達到極度成熟之後的升華就此而言是說得通的。既然如此,那麼所謂的外家練法當然就不能被漠視。

在《少林拳秘訣》一書中有一句話頗為引人注目:「欲求技擊妙用,須以站樁換勁為根始,所謂使其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此處說的就是開始的時候怎麼去習練。怎麼去習練呢?就是站樁。

現代人學太極拳沒有幾個是從站樁上開始的,也沒有幾個是站了很長時間樁的,更沒有幾個能夠搞清楚太極拳的樁到底是幹什麼以及應該從什麼樁開始站的。自古以來,任何一門拳術的形成都是從簡到繁的豐富。這和文字形成的道理一樣。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一個習練的內容體系。

可看看現在呢?一上來就學拳架子,一輩子就是翻來覆去的各種拳架子。如果拳架子是決定習練太極拳效果的根本,那練了很多年,會的很多,拿過獎牌的大有人在。可功夫呢?肯定是沒有什麼的。練習的體系都存在問題,能有功夫才怪了去呢!

那我們說拳架子沒有用嗎?那當然不是。這就好比中學,高中,大學不可能沒有用的道理一樣。但小學的內容又豈可忽視,忽略呢?而現在的情況卻恰恰是這個樣子。久練無成,練了效果不好和這個都有很大的關係。

站樁和練拳本就是一個關聯性極強的整體。它既是築造練拳根基的初期練功方法,又是貫穿於修練始終且能達到極高藝境的必須。站樁的人也不是沒有,但目的各有不同,方法也是各異。常見的多是兩手體前環抱的那種渾圓樁。這不能說是不對。但是直接一上來就這麼抱樁肯定不對。

正如《少林拳秘訣》所言:「站樁換勁為根始。」初始的站樁是為了換勁。而初步的換勁就是把雜亂的理順,把飄忽的落實。不這樣,又怎麼能徹底的打破原有的生理力學構造以獲得合乎拳術要求的重建呢!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所要做的就是一個字:舍。

舍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肌肉有記憶。所謂的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幾十年形成的思維方式和用力習慣想一下子就能改過來,世界上是絕對沒有這樣的道理的。那麼,在還沒有把一身不合拳理的那些毛病治好之後就開始動作,這更完全是說不過去的。所以,不能一上來就站渾圓樁。

不站渾圓樁站什麼樁呢?當然是無極樁。我們李式太極拳承繼道脈,嚴格遵循著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就是減法。減通於簡。大道至簡。由繁歸簡的過程就是漸與道合。那麼,除了無極樁還有什麼能更加合理的做為「換勁為根始」的方法呢?

有人以為無極樁就是往那一站。那不叫大道至簡,那叫認知膚淺!這裡是有其訣竅的。按照這個訣竅去做,就能松下來,松下來就會動。人們平時為什麼不會動呢?就是因為沒有松,總是緊張著。所以,無極樁的奧妙在於那個動。只有這樣才能逐漸生成太極勁。無極生太極嘛!太極勁只能從無極樁里練出來。

有了太極勁再學和練拳架子就不一樣了。功夫這東西光有勁還不行,還得會用這個勁。而且還要力求庖丁解牛般的遊刃有餘。說好聽點也叫做「神以知來,知以藏往」。這種功夫非得從拳架子里去求而不可。如果說站樁是不動的練法,那麼拳架子就是樁的動態練法。所以,太極拳的行功走架在過去也有「太極,一步一個樁」的說法。

拳架子的學習是積手為招,積招為勢,積勢為套路。套路當中的手腳身三位一體的全融性修鍊及攻防之道的訓練,是積柔成剛和以柔用剛的最好方法。是通過拳術能夠獲得「全體大用」的最簡練的方式。任何一門的高手,宗師沒有不練過拳架子而能成就的。就是以樁功著名的王薌齋也是有健舞這等習練的高級內容。

通過與道相合的站樁方法的內修外練的功夫可以為太極拳打下「八法」的堅實基礎。站樁與拳術在過去的太極拳體系當中要求非常的嚴格。站樁能夠獲得勁力上的奧義是毋庸置疑,無可代替的。但勁力的縱橫隨心如果不通過拳術上的練習也是絕不可能的。

拳術的妙用以及能讓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這必須得先從站樁換勁上得來而不可。換勁的第一步就是上下勁的生成。上下是人體前進,後退,左顧,右盼的根源。古人說,「得其一,萬事畢。」這個一就是上下勁。

既能於「靜練」中求得動用的技擊功夫,又能於動而用之中練就保持靜的功夫。最後達到「靜中觸動動猶靜」的拳術藝境,那就可達太極的上乘之門了。如果單純以靜或動去求索太極的功夫藝境則絕對是不對的。如果順序不對或體系不全,又怎能最終成功呢?!

推薦閱讀:

太極拳研究(1,2)
太極拳中「摺疊」釋義及其價值
大腦太極---
(398)[轉載]論命的訣竅:變換太極點
【習悟心得】太極拳學習修鍊體悟(陳潮勇)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