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入菩薩行 《入菩薩行》譯註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品不放逸

  一、略說不放逸

  1.佛子既如是

  身為佛子的菩薩,

  堅持菩提心,

  既已如此堅定地受持願、行菩提心,

  恆勤勿懈怠,

  就應該經常努力不懈,

  莫違諸學處。

  千萬不要違越六度四攝等菩薩學處。

  二、廣說不放逸

  (一)慎持菩提心

  1.不應舍菩提心之因

  2.遇事不慎思、

  一件事情,如果沒有經過仔細的思考,

  率爾未經意,

  或者毫不考慮就輕率地答應去承辦,

  雖已誓成辦,

  那麼那件事情是否該做,當然值得考慮。

  後宜思舍否。

  不過,發心受持菩薩戒的情形就不同了。①

  3.諸佛及佛子,

  因為曾以廣大智慧作深入觀察的諸佛菩薩,

  大慧所觀察,

  都一致肯定發心受戒有無邊的功德;

  吾亦屢思擇,

  而我自己也是一再考慮才立誓受戒的。

  云何舍誓戒?

  既然誓戒對我有益,為什麼要捨棄呢?

  2.舍菩提心過患

  (1)墮惡趣

  4.若誓利眾生

  如果有人發誓要為眾生而修道成佛,

  而不勤踐履,

  可是卻不肯努力實踐,

  則為欺有情;

  那不就等於欺騙了所有的眾生嗎?

  來生何所似!

  這種後果會使人投生何等的惡趣啊!①

  5.意若思布施

  如果一個人曾經想作布施,

  微少凡常物,

  後來卻因為慳吝而沒有施捨出去,

  因慳未施與,

  僅管想要布施的東西根本微不足道,

  經說墮餓鬼。

  但是經說:這種人將會墮落餓鬼道。②

  6.況請眾生赴

  何況有人曾經誠懇地邀請眾生

  無上安樂宴,

  前來享受無上菩提的安樂喜宴,

  後反欺眾生,

  後來卻出爾反爾,欺騙了眾生,

  云何生善趣?

  那麼這種人怎能投生到善趣呢?

  7.有人舍覺心,

  不見得;曾經捨棄菩提心的舍利子,

  卻辦解脫果?

  不是也成辦了解脫的四果聖位嗎?

  彼業不可思,

  沒錯。不過這種特殊的業緣法則不可思議,

  知唯一切智。

  只有一切智的佛陀才能洞徹幽微。①

  (2)損他利

  8.菩薩戒墮中,

  在菩薩律儀的罪墮中,

  此罪最嚴重;

  捨棄菩提心的罪墮是最嚴重的;

  因彼心若生,

  因為一旦生起這種唯求自利的心態,

  將損眾生利。

  一切眾生的利益將會損減。

  9.雖僅一剎那

  同樣,如果有人障礙了菩薩的福德善行,

  障礙他人德,

  雖然只是短短一剎那頃的時間,

  因損有情利,

  但因間接虧損了有情的利益,

  惡趣報無邊。

  所以他在惡趣受報的次數將難以估計。①

  10.毀一有情樂,

  再者,如果只損壞一個有情生命的安樂

  自身且遭損,

  就會使自己遭受不好的報應,

  況毀盡空際

  何況是毀壞浩瀚的虛空際中

  有情眾安樂。

  無量有情眾生的安樂呢?

  (3)遲登地

  11.故雜罪墮力、

  因此,時發時舍菩提心的菩薩,

  菩提心力者,

  既犯罪墮,又具有菩提心力;

  升沉輪迴故,

  由於間雜著這兩種互相抵制的力量。

  登地久蹉跎。

  所以必須在輪迴中耽擱很久才能登地。①

  (二)慎守學處

  1.慎防罪惡

  (1)放逸定墮惡趣

  12.故如所立誓,

  因此,我應當遵照所立的戒誓,

  我當恭敬行;

  恭恭敬敬地去實踐;

  今後若不勉,

  今後如果不勉力而行,

  定當趨下流。

  將來一定會逐漸趨向惡趣。

  (2)放逸佛不能度

  13.饒益眾有情

  為了饒益一切有情眾生,

  無量佛已逝;

  無量諸佛都已經先後降生又逝世了;

  然我因昔過,

  而我,卻因為自己的放逸和罪行,

  未得佛化育。

  至今仍無福成為佛陀親自教育的對象。

  14.若今依舊犯,

  如果今後我依然明知故犯,

  如是將反覆

  那麼我一定會重蹈覆轍;

  惡趣中領受

  沉淪在惡趣里,

  病縛剖割苦。

  遭受疾病、捆縛、劈剖和割殺等痛苦。

  (3)放逸易失暇滿

  15.若值佛出世、

  既僥倖獲得人身,又逢如來出現世間,

  為人信佛法、

  對佛法有信心,又適合修習善法,

  宜修善稀有,

  如果這樣難得的機緣一旦失去了,

  何日復得此?

  那麼哪一天才能重新獲得呢?

  16.縱似今無病,

  即使我這一生都像今天這樣,

  足食無損傷,

  沒有病痛、豐衣足食、毫無損傷,

  然壽剎那逝,

  但是壽命卻在不知不覺中剎那飛逝;

  身猶須臾質。

  人身就像短暫的替代品,不久世間。

  (4)暇滿失已難再得

  17.憑吾此行素,

  憑我這樣放逸的作為,

  人身難復得;

  來世恐怕連人身都沒份,何況是暇滿呢?

  若不得人身,

  如果得不到暇滿人身而失去修善的機緣,

  徒惡乏善行。

  那就只能為非作歹了。

  18.若具行善緣

  如果今生有修習善法的機緣

  而我未為善,

  而我卻不利用它來修善,

  惡趣眾苦逼,

  那麼一旦墮落惡趣被眾苦所困惑,

  屆時復何為?

  那時,除了受苦我還能做些什麼呢?

  19.既未行諸善,

  既然在惡趣里沒有機會行善,

  復集眾惡業,

  而且還會集聚許多罪業,

  縱歷一億劫,

  那麼縱使經歷了一億劫,

  不聞善趣名。

  也聽不到善趣的名稱,何況得生善趣呢?

  (5)暇滿難得之理

  20.是故世尊說:

  因此,世尊在《雜阿含經》中說:

  人身極難得;

  要獲得暇滿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

  如海目盲龜

  就像汪洋大海中一隻盲龜的頸子

  頸入軛木孔。①

  碰巧伸入一個漂浮不定的軛木孔一樣困難。

  21.剎那造重罪,

  如果犯下剎那的重罪

  歷劫住無間,

  其惡報就可能使人陷在無間地獄受苦一劫,

  何況無始罪

  那麼無始輪迴以來所積的惡業

  積重失善趣。

  又怎能使我們趨入善趣呢?

  22.然僅受彼報,

  再者,僅僅受完上述的那些惡報,

  苦猶不得脫;

  這個人並不能因此就解脫惡趣的痛苦;

  因受惡報時,

  因為正當遭受惡趣報應的同時,

  復生余多罪。

  煩惱又將引生出許多新的罪業來。①

  2.認真修善

  (1)不修善實愚

  23.既得此閑暇,

  既然獲得了如此寶貴的閑暇人身,

  若我不修善,

  如果我依舊放逸懈怠而不去修善,

  自欺莫勝此,

  那麼再沒有比這更可怕的自欺了,

  亦無過此愚。

  也沒有比這更堪慮的愚蠢了。

  (2)臨終起憂苦

  24.若我已解此,

  如果我已經了解了暇滿難得的道理

  因痴復怠惰,

  卻依然痴頑怠惰而不肯修善,

  則於臨終時,

  那麼在臨終惡相現前的時候,

  定生大憂苦。

  一定會生起極大的憂愁和痛苦。

  (3)後世更受報

  25.難忍地獄火,

  再者,當惡業的果報完全成熟的時候,

  長久燒身時,

  難忍的地獄火焰將會長久灼燒我的身體。

  悔火亦炙燃;

  那時,懊悔的心火必然也跟著一起燃燒;

  吾心必痛苦。

  因此,我的內心一定非常痛苦。

  26.難得有益身,

  人身是非常難得而有益的。

  今既僥倖得,

  現在既然已經僥倖得到了人身,

  亦復具智慧,

  而我又具有辨識利害的智慧,

  若仍墮地獄,

  如果來生依然被引入地獄受苦,

  27.則如咒所惑,

  那麼我豈不像被咒術所迷惑的人一樣,

  令我心失迷;

  成了一具行屍走肉的無心之軀而已?

  惑患無所知,

  到底被什麼迷惑了竟然連自己都不知道!

  何蠱藏心耶?

  究竟是什麼潛伏在我的內心作祟呢?

  (三)儘力斷煩惱

  1.思煩惱過患

  (1)令不自在

  28.瞋貪等諸敵,

  瞋恨、貪愛和愚痴等煩惱敵,

  無手亦無足,

  既沒有強壯的手腳等肢體,

  非勇非精明,

  也沒有英勇賢明的膽識;但是,

  役我怎如奴?

  它們怎能把我當奴隸一般地役使呢?

  (2)引惡趣苦

  29.惑住我心中,

  煩惱一直潛伏在我內心中,

  任意傷害我,

  並且任隨它們高興地傷害著我;

  猶忍不瞋彼,

  而我竟然甘心忍受,毫不介意;

  非當應訶責。

  這種懦弱之忍是可恥的,應該譴責。

  30.縱使天非天

  即使所有的天神和阿修羅

  齊來敵對我,

  都起來和我敵對,

  然彼猶不能

  但是他們頂多只能殺害我而已,

  擲我入無間。

  還不至於把我拋進無間地獄的熊熊烈火中。

  31.強力煩惱敵,

  可是煩惱敵的勢力卻非常強大,

  擲我入獄火,

  它能在剎那間把我投入地獄的火焰中;

  須彌若遇之,

  遇上這熊熊的獄火,縱使是須彌山,

  灰燼亦無餘。

  也將被燒得連灰燼都不剩。

  (3)為害無盡期

  32.吾心煩惱敵,

  如果我不努力對治心中的煩惱敵,

  長住無盡期;

  那麼它們必定會長住久安,無始無終;

  其餘世間敵,

  而其它一切世間的仇敵,

  命不如是久。

  卻不能活得那麼長久。

  (4)友彼徒自害

  33.若我順侍敵,

  如果我溫順地侍奉世間的敵人,

  敵或利樂我;

  他們還可能會饒益我,並使我安樂;

  若隨諸煩惱,

  但是,如果我一味奉承內心的煩惱,

  徒遭傷害苦。

  那麼只會遭受更多的傷害和痛苦而已。

  2.不應忍煩惱

  34.無始相續敵,

  因此,這無始以來恆常相續的煩惱敵,

  孳禍唯一因;

  正是極速滋長業禍的唯一因素;

  若久住我心,

  如果它們一直潛伏在我心中,

  生死怎無懼?

  我怎能在生死中快樂無懼呢?

  35.生死牢獄卒,

  這些煩惱簡直就是生死牢獄中的守護卒,

  地獄劊子手,

  和地獄裡行刑的劊子手,

  若皆住我心,

  如果它們都住在我內心的煩惱窩中,

  安樂何能有?

  那麼我怎能得到安樂呢?

  3.發奮滅煩惱

  36.乃至吾未能

  因此,在我還沒有親自消滅

  親滅此惑敵,

  這些罪魁禍首的煩惱敵以前,

  盡吾此一生,

  在我這一生當中,

  不應舍精進。

  我都不該放棄斷除煩惱的努力。

  於他微小害。

  如果別人施加於我們的一點小傷害,

  尚起瞋惱心,

  就足以撩起我們的瞋恨心,

  是故未滅彼,

  那麼尚未消滅可惡的煩惱敵以前,

  壯士不成眠。

  豪氣干雲的壯士應該是睡不著的。

  37.列陣激戰場,

  將士們列隊在戰場上激烈地作戰,

  奮力欲滅除

  不過是為了奮力消滅他們的敵人罷了。

  終必自老死

  而這些敵人即使不被砍殺也會自然死亡,

  生諸苦惱敵。

  並且還會因為死亡而產生極大的苦惱。

  僅此尚不顧

  儘管如此得不償失,但將士們在作戰時,

  箭矛著身苦,

  仍然毫不顧慮敵軍箭矛刺身的痛苦,

  未達目的已,

  未達成勝利的目的之前,

  不向後逃逸。

  絕不臨陣棄甲,向後逃逸。

  38.況吾正精進,

  何況現在我正發奮著要消滅

  決志欲滅盡

  那頑強而又不會自然消失的無明煩惱呢?

  恆為痛苦因

  煩惱永遠都是一切痛苦出生的根因,

  自然煩惱敵。

  也正是我們不共戴天的俱生仇敵。

  故今雖遭致

  因此,現在正精進修行的我,

  百般諸痛苦,

  雖然會遭受到百般的痛苦,

  然終不應當

  但是無論如何,

  喪志生懈怠。

  我都不應該懷憂喪志,懶散懈怠。

  39.將士為微利,

  戰士們為了微薄的利益而前往作戰,

  赴戰遭敵傷;

  有些在戰場上不幸被敵人殺傷了。

  戰歸炫身傷,

  然而解甲歸來的時候,他們炫耀身上的創傷,

  猶如佩勳章。

  竟然就像佩帶勳章一般洋洋得意。

  吾今為大利,

  現在,我正為著極大的利益

  修行勤精進,

  專心致志地修學佛法,

  所生暫時苦,

  就算生起一點短暫的小苦,也該以此自勉

  云何能困我?

  怎能被它們給難倒呢?

  40.漁夫與屠戶、

  漁夫和屠戶、

  農牧等凡俗,

  農人、牧者等升斗小民,

  唯念己自身

  雖然只顧慮到自己

  求活維生計,

  一日三餐的生活,

  猶忍寒與熱、

  尚且能忍受寒、熱、風、雨

  疲睏諸艱辛;

  和疲憊、困厄等艱苦;

  我今為眾樂,

  為了眾生安樂而修行的我,

  云何不稍忍?

  為何不能吃點苦呢?

  41.雖曾立此誓:

  雖然我曾立下這樣的誓願:

  欲於十方際

  要度盡十方虛空際的眾生,

  度眾出煩惱!

  令他們全部脫離一切煩惱!

  然我未離惑。

  然而到現在,我自己卻絲毫未離煩惱。

  42.出言不量力,

  說話這麼不自量力,

  云何非顛狂?

  怎會不像個顛狂的瘋子呢?

  故於滅煩惱,

  因此,對於消滅煩惱,

  應恆不退怯。

  我應該恆常精進,永不退怯。

  43.吾應樂修斷,

  我應該熱愛這種斷煩惱的對治之道,

  懷恨與彼戰;

  應該要仇恨煩惱並和它決一死戰;

  似瞋此道心,

  因為這種類似瞋煩惱的對治心態

  唯能滅煩惱。

  只會消滅真正的煩惱,不會引生痛苦。

  44.吾寧被燒殺,

  我寧可被人焚燒或殺戮,

  或遭斷頭苦;

  甚至被人砍掉頭顱;

  然心終不屈,

  但是無論如何,

  順就煩惱敵。

  都不向煩惱賊低頭。

  4.惑去不復返

  45.常敵受驅逐,

  普通的敵人在戰敗而被驅逐出境以後,

  仍可據他鄉,

  仍然會盤據他方,休養生息。

  力足旋復返;

  一旦能力恢復了,便再度回頭反攻。

  惑賊不如是。

  可是煩惱幻賊就不同了,它一去不復返。

  46.惑為慧眼斷,

  因為無明煩惱一旦被慧眼識破以後,

  逐已何所之?

  就會自然而然地融入無二的心性之中了。

  云何返害我?

  它們怎能移居其它地方再回來傷害我呢?

  然我乏精進。

  奈何懦弱的我依然不肯精進斷除煩惱。

  47.惑非住外境,

  無明煩惱不住在外境上,

  非住根身間,

  也不住在眼根等身中或二者之間;

  亦非其它處,

  此外,也不住在其它任何地方。

  云何害眾生?

  那麼它們到底能住在什麼地方傷害眾生呢?

  惑幻心莫懼,

  其實,煩惱是虛幻的,因此根本不用害怕;

  為智應精進。

  應該為生起斷惑的智慧而堅忍精進。

  何苦於地獄

  我何苦要在地獄等惡趣裡面

  無義受傷害?

  毫無意義地遭受傷害呢?

  三、結勸

  48.思已當儘力

  作了如上種種思惟以後,

  圓滿諸學處;

  就該努力去圓滿上述的菩薩學處;

  若不遵醫囑,

  如果不遵照醫師的吩咐去治療,

  病患何能愈?

  需要醫療的病人又如何能康復呢?

  ①此頌參見《學集》(初品大正,32,78下。)

  ①第4~10頌,參見《學集》初品(大正,32,77下~78上。)

  ②《學集》初品引《正法念處經》說:「先少思惟已,後竟慳吝不施,墮餓鬼趣。語已(慳吝)不施,墮地獄趣。」(大正,32,77下)。

  ①《大智度論》中說:舍利弗過去曾經在六十劫中行菩薩道。有一天,當他正想渡河去行布施的時候,遇到有人前來乞求眼睛。於是,舍利弗就慈悲地挖出一支眼睛給他,不料乞者不但不滿意,反而嫌臭,且當面棄地踐踏。這時,古道熱腸的舍利弗,心中為之一涼,感嘆道:「唉!眾生實在難度,不如早日自求解脫算了!」從此以後,便退失了菩提心,轉修小乘道。最後,終於修成了阿羅漢果(大正,25,145上)。如上第4頌所說,舍利弗捨棄了所受持的菩提心,照理應墮三惡道才對,怎麼反而成就了四果聖位呢?譯者認為,除了寂天「業力不可思議」的答覆以外,還可以考慮下面兩個理由:一、舍利弗並非有意出爾反爾,欺騙眾生。實在是眾生難度,舍利弗自忖能力有所不逮。二、舍利弗雖然放棄了成佛的意願和努力,但是並未因此放逸,為非作歹;反而更加精進,勤修三無漏學,力求解脫。修小乘道,證小乘果,法爾如是,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妙瓶》在解釋完第7頌本義之後,又旁引印藏各家注本說:遍照護《入菩薩行難處釋》和《入菩薩行詳註難處釋》說:「知唯一切智,吾等不能知。」這種解釋吻合頌文,而且一般的注本也都如此解釋。《廣釋》說:「『菩提之心雖舍,解脫之心未棄,故得解脫。』如此解說,則無過失。」而善天則主張:「(以方便)舍已復受(而救度有情)。」威月說:「世俗菩提心雖舍,然勝義菩提心未棄。」佛子無著(賢)認為:「上說應理(以利他之心雖舍,然悟無我之慧未捐,故不墮惡趣)。」可是後來卻又說:「費心思索不可思議之事,徒勞無功;何苦來哉!」(《妙瓶》,頁189~190;文中( )內的補充文字譯自《妙解大海》,頁169)

  ①《學集》第四「空品」中引《寂靜決定神變經》說:「倘若有人障礙菩薩(乃至)以一摶食施予畜生之善行,那麼他所犯的罪過,將遠比掠奪南瞻部洲一切有情財物並殺害其生命還要嚴重無數倍。」(大正,32,92中)賈曹傑在《佛子正道》中,也引用了這段經文解釋第9頌(頁56)。上述經文即根據《佛子正道》譯出。又,這段經文與漢譯《不必定入定入印經》、《入定不定印經》兩個譯本,在意義上略有出入(大正,15,705上;710中)。

  ①《菩提正道菩薩戒論》論及他勝罪之過患時說:「以要言之,於他勝罪隨犯其一,即便不能於現法中證入初地。謂於先時之所積集將入初地廣大資糧不能增長;先所未集,不能生起……」並引《入行》此頌為證。(《菩提正道菩薩戒論》,頁61)。

  ①參見《雜阿含》第四○六經(大正,2,108下);另見於《經集》(漢譯《大乘寶要義論》,大正,32,50上)。

  ①根據經論中一般的敘述:罪大惡極的眾生,命終之後將終會墮入地獄,長期不斷地遭受猛烈痛苦的折磨與摧殘。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否還有餘閑造作惡業(最上一層的等活地獄仍有互相廝殺、死而復活的情形),頗值得懷疑。即使有此可能,新造的惡業想必也是微不足道的。否則,宿昔的業報未消,新積之罪障又起,那麼地獄有情乃至於一切三惡道的眾生,勢必會愈陷愈深而永無翻身之日。果真如此,則不但「六道輪迴」的教法說不通,甚至於連「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的大乘根本理念都成了問題。因此,譯者認為:寂天「然僅受彼報,苦猶不得脫;因受惡報時,復生余多罪」的說法,可能只是誡惡勸善的權巧之談罷了。


推薦閱讀:

菩薩摩訶薩是如何念佛的?
觀世音菩薩的佛像——正法明如來
身邊的菩薩
菩薩智波羅蜜
善財童子第五十三參 普賢菩薩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