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登之死與全球反恐未來
06-11
人民論壇雜誌文章 |
拉登之死與全球反恐未來 |
袁鵬李崢 |
2011年05月26日14:40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
拉登之死與全球反恐未來--中國共產黨新聞
|
拉登之死的重要意義在於開啟了國際社會對於恐怖主義的反思。在摘下了仇恨、恐懼、神話、傳言等各種有色眼鏡後,我們能夠更為真切地審視恐怖主義,一些過於偏激的認識和擔憂將逐漸消解 歷經十年的等待與追蹤,美國終於在巴基斯坦境內擊斃基地組織首領奧薩瑪·本·拉登。對於全球反恐鬥爭來說,拉登之死是一個標誌著基地組織影響力式微的重要節點。但恐怖分子不會就此銷聲匿跡,其組織將更加分散。這些複雜變化使拉登之死是否有利於我國打擊「東突」等恐怖組織仍難速下結論。 難以取代的基地組織「首領」 拉登出身富貴卻反對享樂,擁有從反蘇聯到反美的完整「反權威」履歷。許多傳奇故事經過基地組織和媒體渲染,已使拉登被「神化」。2001年「911」事件讓拉登在全球家喻戶曉,成為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恐怖主義分子。拉登發送的每一條視頻或錄音均能在國際社會上引發波瀾,拉登及其基地組織也被普遍推測為全球恐怖主義的「幕後黑手」。對視知名度和影響力為生命的恐怖分子而言,拉登是他們尋求資金支持的「重要名片」。 這些因素是美國耗費1.3萬億美元資金及10年時間抓捕拉登的主要原因。自從拉登2001年在阿富汗山區逃脫美軍追捕後,美國軍方和情報機構一度失去拉登行蹤消息。有媒體傳說拉登已死,美情報機構卻未放棄追查。美國深知剿滅拉登的意義比讓其「消失」更大。如果拉登就此銷聲匿跡,其「神話」又會被添上一筆。但若拉登被美軍抓捕或擊斃,美不僅能藉此機會掌控國際輿論主動權,還將迫使基地組織陷入權力交接危機,並期望該組織在交接過程中被分化或喪失凝聚力。 無論是被國內媒體「熱捧」的基地組織二號人物扎瓦赫里,還是被國外媒體看好的巴基斯坦基地分支領導人卡什米里、葉門基地領導人安瓦爾·奧拉基和索馬利亞基地領導人戈丹內,他們對比拉登均各有短板,難以全面替代拉登在基地組織中的作用。 影響深遠的恐怖主義「教父」 拉登雖死,但其作為恐怖主義「教父」的精神影響力將持續多年。拉登將「庫特卜主義」的一系列理念付諸實踐,並在實踐中加以深化。「拉登聖戰理論」已普遍被全球恐怖分子所接受,被視作針對國家政權進行「不對稱抗爭」的行動指南。 依照伊斯蘭教法和「真主主權」理念構建國家是「庫特卜主義」的核心內容,也是拉登的終極理想。拉登認為塔利班領導下的阿富汗是其「唯一的理想國」,值得自己和基地組織成員用生命去捍衛及推廣。拉登反對「阿拉伯民族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反對西方民主。作為虔誠的遜尼派信徒,他也反對什葉派和伊朗霍梅尼主義。這些思想與一部分伊斯蘭國家尤其是海灣國家青年的心理狀態相符,他們長期浸染宗教思想,普遍認為國內現政權過於軟弱,許多人反對美國霸權,對社會主義存有成見。 拉登對「庫特卜主義」中的聖戰理論進行了簡化。庫特卜認為聖戰是一種漸進性過程,其內容包含和平宣教、有限戰爭和無限戰爭。拉登則以實踐說明聖戰就是一種犧牲,一種通過發動針對平民的殺傷性襲擊而在社會中引發恐慌,進而利用恐慌趕走西方思想影響,推廣伊斯蘭教義的終極關懷和伊斯蘭教法。拉登的苦修主義和奉獻精神增強了其思想的感召力,使其殘忍的「自殺性襲擊行為」被披上了看似高尚的外衣。 拉登之死將使拉登的思想開始新一輪全球傳播。在可預見的未來,拉登思想必然會通過新的解讀和研究而更加系統化,其影響也將更為深遠。 更分散、更本地化的全球恐怖主義 拉登死後,基地組織在全球恐怖主義中的領導力和權威性將大不如前。恐怖主義的全球聯動性受到削弱,而包括基地組織在內的全球恐怖組織將向分散化、地方化發展。一些新的恐怖組織將取代基地組織成為主角。 基地組織在拉登死前已開始向分散化、多中心化和地方化方向發展。巴基斯坦基地組織、葉門基地組織、北非馬格里布基地組織等基地組織分支均已建立起完善的組織結構,具備獨立運作的能力。這使得拉登之死並不會對基地組織運轉帶來太大影響,其活動不會因拉登死去而停歇。但在另一方面,拉登之死讓基地組織喪失了領導全球恐怖主義的權威,其資金募集能力會大受影響。失去基地組織的「核心領導」,「恐怖主義全球聯盟」將開始緩慢瓦解。 然而,恐怖主義行動的背後動力並未因拉登死去而消失,一些極端主義分子將繼續利用恐怖主義行動達成其政治或經濟圖謀。恐怖主義必將藉助新的形式尋求發展,其結合地區內社會矛盾和政治經濟困境而發動行動的可能性較大。未來一段時期,恐怖組織將變得更加分散,更為本地化。這將使恐怖主義活動的突發性和隨機性增強,給各國反恐帶來新的挑戰。 包括「伊斯蘭祈禱團」在內,恐怖組織已在近年製造出多起駭人聽聞的恐怖襲擊。在基地組織全球影響力減弱後,這些地區性組織的出鏡率將更高,他們也必然會利用這一「權威真空」時期頻繁發動行動以贏得知名度和資金支持。 阿拉伯世界的第三次思索 拉登死前,一部分阿拉伯地區宗教極端勢力已放棄暴力鬥爭。拉登之死將進一步弱化「聖戰」路線在該地區的影響。阿拉伯國家普遍存在的民族屈辱感、復興使命感、政經落後局面和對於美主導全球化的抵觸情緒是拉登和基地組織誕生的土壤。自奧斯曼帝國解體後,阿拉伯世界長期陷入殖民統治、資源掠奪和政治邊緣化的衰落過程,曾經雄霸歐亞大陸的阿拉伯人,如今卻與身居「彈丸之地」以色列的猶太人簽下「城下之盟」。石油財富無法減輕阿拉伯地區普遍存在的民族屈辱感,但卻能給予阿拉伯人民尋求復興的希望。 從二戰後實現民族解放至今,阿拉伯世界先後出現了兩次影響深遠的「思索」。第一次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以納賽爾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試圖依靠強人政治,宣揚地區民族主義,推行國有化經濟和社會主義實現阿拉伯民族的復興。然而,強人政治逐漸演變為家族統治;民族主義未能結合伊斯蘭教義而變為相對狹隘的國家民族主義;國有化經濟逐漸喪失發展動力,這使阿拉伯國家逐漸陷入社會停滯期。海灣戰爭及薩達姆政權的失敗昭示這條道路走不通。 第二次思索產生了兩個分支。其一是以庫特卜「聖戰」理論為代表的伊斯蘭極端宗教主義,其二是以霍梅尼所代表的「伊斯蘭教法學家統治和伊斯蘭政府」的思想,實現以伊斯蘭教法為基礎的「伊斯蘭共和國」。拉登及基地組織承襲庫特卜思想,如今此路已死。伊朗雖依靠「伊斯蘭共和國」建國,但絕大多數信仰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與伊朗存在宗教矛盾,此條道路也無法走通。阿拉伯世界勢必開始第三次對復興之路的探尋。 中東北非「茉莉花革命」是阿拉伯世界民眾的新一次嘗試,此次行動包含著對強人政治的反抗和對宗教極端主義的反思。一旦埃及、突尼西亞推行的「非暴力」和「民主化」路線獲得成功,將進一步瓦解包括「聖戰」在內的極端宗教思想在阿拉伯地區的影響力。 恐怖主義毀滅性威脅的消解 拉登之死的重要意義在於開啟了國際社會對於恐怖主義的反思。在摘下了仇恨、恐懼、神話、傳言等各種有色眼鏡後,我們能夠更為真切地審視恐怖主義,一些過於偏激的認識和擔憂將逐漸消解。 「911」事件後,全球一直擔心恐怖主義會對世界造成毀滅性打擊。各國政府紛紛投入大量經費應對恐怖威脅,各國民眾也是「談恐色變」。對於深受恐怖主義其害的美國而言,更是在十年內將戰略重心調往反恐,忽視了國內問題和新興市場國家崛起帶來的嚴峻挑戰。 維基解密剛剛公布的關塔那摩檔案稱基地組織已擁有核彈,會在拉登死後發動核武攻擊。不過,拉登死後幾天內並未發生突發事件,一些傳言也逐漸喪失可信性,市場對於恐怖主義的恐慌心理正逐漸釋放。這反映到全球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之上,雖然中東動蕩仍在加劇,但全球油價在拉登死後也已跌落超過一成,黃金價格也跌破1500美元大關,白銀更是在一周內下調超過25%。這些價格指數均表明對全球政治局勢最為敏感的風險炒家已開始重新評估避險投資品。 美國反恐戰爭的「代表作」及美戰略轉型 奧巴馬將擊斃拉登視為反恐戰爭「迄今為止最大的勝利」。從嚴刑逼供到衛星監控,美國軍情部門為追捕拉登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通過關塔那摩逼供得到的信息,美開始重點搜查拉登「信使」行蹤。通過電話監聽和電郵竊取,美得知拉登「信使」身份。通過僱傭當地線民進行地毯式搜尋,美跟蹤「信使」尋得拉登「堡壘」。通過衛星監控和無人機偵查,美產生對「堡壘」的重點懷疑。通過在當地廣泛開展情報活動,美進一步確信拉登就在此處。最後,美通過隱形直升機和特種部隊,趁著夜幕一舉擊斃拉登。擊斃拉登的全過程充分體現了美國現階段的軍情能力,堪稱反恐戰爭的「代表作」,值得各國從中汲取反恐經驗。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從中看出美在反恐上下了「血本」,甚至不計成本。奧巴馬深知在美國國內發展面臨困境的今天,如此「大手筆」的反恐戰爭難有持續性。在未拿到拉登身在「堡壘」內確鑿證據時,奧巴馬即下令動手,其意圖在於早日從「反恐戰爭」中脫身。拉登死後,美在短期內仍將趁熱打鐵,力圖進一步瓦解基地組織,為美騰出精力和財力打通國內經濟「經脈」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從長期來看,美將逐漸減少對「全球反恐」的支持,並通過支持中東民主化和推進巴以和談來根除極端宗教勢力的背後因素。美戰略重點將逐漸轉移到國內發展問題和應對亞洲崛起帶來的「歷史性挑戰」之上。 拉登之死有利於一部分美國人解開對於「911」事件的心結。奧巴馬拒絕公布拉登屍體照片、依照伊斯蘭教法立即海葬拉登也說明他有意促成美國與伊斯蘭世界實現和解。「911」事件已過去10年,奧巴馬和美國都希望翻過這一頁。 拉登之死對我國反恐的影響 拉登之死為我國清除「東突」等恐怖組織提供了良好機遇。一方面,拉登之死為各國消滅基地組織影響和規勸塔利班放下武器提供了良好契機。伴隨著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威脅逐漸減少,中亞地區各國將能投入更多精力在剿滅包括「東突」在內的地區性恐怖組織之上。另一方面,拉登死後美將逐漸從中亞反恐事務抽身,這將為中國帶來領導地區反恐合作的機會,也有利於中國將該地區反恐合作重點放在對我國威脅較大的「東突」等組織之上。 但是,拉登之死將帶來恐怖活動在短期內出現激烈反彈,部分海外恐怖分子可能放棄基地組織而回國活動或加入「東突」等組織。這增大了現階段我國所面臨的恐怖威脅。從長期來看,恐怖主義分散化和本地化趨勢使其更難被打擊和管控。美國降低對「全球反恐」的投入將增加各國「反恐壓力」,其反恐合作意願的降低也將加大我國打擊「東突」的難度。 恐怖主義既源於「文明衝突」帶來的「社會疏離感」,一些現實的社會矛盾和貧困也往往是一個人加入恐怖主義隊伍的決定性因素。有西方學者認為兩類人成為恐怖分子的幾率較高:一類是虔誠的近乎偏執的信教人士,他們不能忍受自己信奉的宗教受到褻瀆或偏見,只想不受干擾地敬奉神靈。另一類則是貧苦、無助的淳樸農民,他們早已喪失對更美好生活的希望,容易被恐怖主義宣教人士所利用。因此,根除恐怖主義的關鍵也在於兩點。其一是增加社會主流文化的包容性,充分尊重民族地區宗教習慣。其二是解決落後地區的社會難題,讓民眾充分獲得發展機會。擊斃拉登的是美國,但清除全球恐怖主義仍是全世界人民的長期任務。(作者分別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推薦閱讀:
※告別春天,期待未來
※點燃這六盞明燈,讓未來的路暢通
※未來已來?星巴克上海烘焙工坊啟發下的行業最強預言
※看不見未來,那就看過程 (Mr.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