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軍:體育,不該僅此一種
劉翔在運動中艱難地超越自我的故事,難道不比雅典奪金那一刻更激蕩人心?中國運動員眼界與心智已經開啟,他們在展現遠比以往豐富的體育魅力,它是整個時代進步的一幀特寫。現有的精英體育培訓機制,破壞了體育應有的多樣性。無論民眾、學界、媒體還是體育人,一種願望越來越清晰地彰顯——體育戰略必須應時而變
2008年8月18日,北京奧運會男子110米欄預賽,劉翔因傷退賽
上海,劉翔在進行跨欄訓練
劉翔和父親劉學根
安徽阜陽市業餘體操訓練房,助理教練在幫助一個5歲多的小朋友練習基本功
李寧在洛杉磯奧運會豪取3金2銀1銅
許海峰(圖/本刊記者 姜曉明) 我們將以較多的篇幅講述劉翔的故事,以及其他一些人的故事。劉翔確乎是一個符號性的人物,我們指的不是他取得的運動成就——在他命運的大起大落之間,中國體育的榮耀與悲愴、負荷與掙扎,全都以一種極端的形式呈現。 劉翔的運動生涯,尤其過去4年,很難說僅僅講述了他自己。你能看到選手對體育的態度,公眾對體育的態度,媒體對體育的態度,官員對體育的態度,況味不同,引人唏噓。 不該承受之重 北京奧運會開始前,劉學根和吉粉花已經有3個多月沒見兒子。他們「看到」劉翔的方式與其他人沒有兩樣——通過其代言的無處不在的廣告。劉翔被吉粉花形容為「國家的兒子」,他也被這個民族視作代言人。同時,作為基座的數以萬計的專業運動員,雖不如劉翔那麼具備象徵意義,其存在的價值也是為「奧運爭光計劃」的高塔做一顆沙礫。 據《ChinaDaily》等媒體報道,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的一位官員曾對孫海平說,如果劉翔在北京得不到金牌,他此前的成績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2008年8月18日,110米欄預賽第一槍。孫海平很清楚弟子要帶傷一搏,他隨身攜帶了3份速效救心藥。 後來的情節盡人皆知,整個國家為劉翔震驚。坐在鳥巢觀看比賽的束一鳴描述說,廣播宣布劉翔退賽,場內突然死一般寂靜,之後就是一片嘩然,大家都不相信這是真的。很多人當即哭起來,像是正遭遇巨大的哀傷。「好一陣子,大家都這麼站著,說不上來是在等什麼。直到第六組都跑完了,還是有好些人這麼站著。」 在空前的錯愕之後,各種謾罵、指責鋪天蓋地,覺得劉翔欺騙了世界。劉翔身不由己,指責他導演騙局實在不公允。事件中確實存在層層隱瞞,因為來自國人的壓力太過巨大,哪一層級都不敢承擔罵名,不如在劉翔傷處閉上眼睛賭一把。鳥巢的悲情一刻,實則是劉翔團隊、體育官員、媒體和公眾聯手推動的劇情。 一個人的奧運成敗成了天大的事。對於這樣的場景,李寧再熟悉不過。 漢城(今韓國首爾)奧運會上,曾在洛杉磯奧運會豪取3金2銀1銅的李寧顆粒無收,甚至吊環比賽出現致命失誤。比賽結束後,在休息室里,中國體操隊6個小夥子關了門一起痛哭,教練從過道里聽得清清楚楚。 回國的飛機上,金牌選手坐在頭等艙,降落之後面對鮮花與歡呼,李寧直到所有的人都下了飛機,才和跳高名將朱建華倉皇離開,躲避外面歡迎的人群。隨後,頗具時代特色的譴責是避不開的,對他的批評包括談戀愛耽誤訓練、動作失誤居然還在微笑…… 體制給李寧帶來了無上的榮譽,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洛杉磯凱旋後,他坐著敞篷的吉普車揮手進了南寧城,體操王子的光環籠罩在身上。而漢城失利後,竟有情緒過激的國人給李寧寄來了刀片和繩子——那個年代,收到類似物品的絕不止他一個人。 劉翔應該感謝社會的進步,他聽到的寬慰遠多於當年的體操王子,失望的民眾也只是罵罵而已。 劉翔團隊的助理教練曹靖在8月18日把自己灌醉了,然後大哭一場。「過去4年,我一個邊緣人,都感受到壓力大得難以承受,可想而知,師父和劉翔的處境。」 據報道,退賽第二天,劉學根去運動員公寓看劉翔,兒子正趴在那裡接受按摩。看見爸爸進來,劉翔抬頭看了一眼,又臉朝地面趴下了。劉學根沒跟他說話,隔了一會兒,忽然發現兒子頭下的地板濕了,眼淚正吧嗒吧嗒往下掉。 幾天後,劉翔在網上碰到少年時的好友馮霖毅。劉翔稱自己在家人、教練中還算心情較好的,並開玩笑說,若是硬挺下來,跟腱徹底撕裂,有可能會去參加接下來的殘奧會了。 自2008年以來,劉翔在命運起伏間證明了自己內心的強大,這是優秀運動員必備的素質。無論劉翔、李寧還是一度想輕生的高敏、陳躍玲,他們最終挺了過來。 射擊名宿許海峰,一輩子圍著競技、圍著奧運、圍著金牌轉,他對這一池深水看得很透:「體育是社會政治的一種需要,過去咱們什麼都沒有,國際上沒有一個叫得響的行業,拿塊金牌的確能喚醒民族自豪感。現在經濟發達了,全世界都看得到中國兩個字了,一塊兩塊金牌算什麼?」 「我們的專業體育把寶都押在得金牌出成績上,否則就一無所有,這正是我們的專業體育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中國女籃的主力後衛苗立傑深有感觸地說,「許多人賭一把的心態特別不好,像我這樣能出來的畢竟是少數,以後從事體育的人至少不應該把其他東西都丟了,專業體育對許多人來說其實挺痛苦的,打不出來就什麼都沒有了。」 他們被體育塑造 觀摩過劉翔訓練的人大多有一個印象:他不是那種表現得很刻苦的人,偶爾會在訓練課偷個懶,耍個滑,甚至為是否取消一組練習而與師父孫海平討價還價。一方面,這與劉翔內緊外松的行事風格有關,另一方面,投身漫長的專業訓練帶有太多被動的成分,讓人如何興奮得起來? 因為工作的關係,加油中國體育社區的創辦者敖銘會接觸到一些專業足球隊員,許多人這樣描述退役一刻的心情:簡直下半輩子再也不想看見綠色了。要知道,比起枯燥的舉重射擊之類,足球已經算極具趣味性的項目了。 在中國,沒有幾個運動員是因為熱愛而堅持下來。新華社知名體育記者楊明1970年代是專業撐桿跳高選手,打破過全國少年紀錄,他說自己和周圍夥伴搞體育的目的是逃避插隊,而且「吃得飽」;而王軍霞、陳躍玲持續忍受魔鬼訓練的重要原因是,教練把她們因從事體育而獲得的城市戶口鎖了起來,她們無處可逃;1992年奧運會開始,金牌運動員的獎金動輒超百萬,中國的精英體育擁有了商業化的全新動力,不過在軍事化的管控之下,專業訓練依舊顯得面目可憎。 在殘酷之外,體育還是賦予了從事它的人們一些珍貴的品質,比如對艱險與極限的挑戰,比如超常的勇敢與堅忍。 網路上到處是惡意的詆毀,多家贊助商終止了合同,這些傷害是否讓劉翔更多感受到世態炎涼?儘管經歷了不止一次的內心掙扎,他似乎註定不是那種會在此際放棄的人。 讀小學的時候,專項跳高的劉翔在短跑上也小有名氣,一個練短跑的孩子提出和劉翔比試一場。兩個人從起跑到途中跑一直難分高下,而衝刺的最後一刻,對手有意放慢了速度——終點不遠處有一道牆,衝刺過猛會有危險——劉翔卻沒有減速,為贏得比賽撞得頭破血流,而他的第一反應是昂首宣布「我贏了!」 在好友張瑋看來,這種不服輸的勁頭是一種天性。「如果不做運動員,馬上可以享受最安逸的生活,但是他還是選擇幾乎沒有任何娛樂的生活。他其實耗費了大好的光陰——我就是想證明自己。那我覺得,應該還是值得為他鼓掌的。」 動手術還是保守治療,決定終歸要由劉翔自己做出。劉翔原本很排斥手術。他從小到大沒開過刀,何況中國有中醫的保守方案。在美國轉了一圈,他認識到不開刀確實治不好,而開刀的風險也沒那麼高。無論怎樣,他還想跑下去。 當然,沒有人清楚他的運動水準能恢復到什麼程度,包括孫海平。像劉翔這種靠腳踝力氣吃飯的,太多人的傷病先例表明,再回到巔峰狀態近乎奢望。 手術之後,過了一段時間,張瑋去美國探望,難得地見到一個輕鬆的劉翔,在美國除了養傷複檢,就是逛街、吃飯、買東西。 張瑋去做客的那個下午,公寓房間里悄然無聲,孫海平在網上下棋,劉翔就坐在桌子邊拼高達。劉翔後來告訴好友冬日娜,他很享受在美國康復的日子。公寓後面有一條河,劉翔喜歡這裡的安寧,有時候可以坐在河邊對著野鴨子發獃。 張瑋相信,康復訓練開始後,退役這個念頭肯定又在劉翔腦海中划過。那是一段意外艱難的時日,沒想到康復治療的強度會那麼大,而且也要牽扯傷處,非常痛。劉翔懷疑自己能不能完成康復治療,而付出那麼大代價,受這麼多苦,是不是值得? 那種特殊的高強度,劉翔的隊友史冬鵬也嘗試過,覺得自己撐不下來,有傷在身的劉翔時常在訓練中呲牙裂嘴作萬分痛苦狀,但是最終的結果是,他挺住了。 雅典奧運會之後,劉翔把自己的網名改為「超級身不由己」。如果說,2008年8月之前這是他命運的真實寫照,那麼之後的故事,意蘊更為豐富,劉翔不再只是奪牌機器,他也要與絕境抗衡,他需要向死而生。 2009年9月20日,劉翔復出,13秒15的成績幾乎超出所有人預期。輿論風頭瞬間改變,一面倒地讚譽「王者歸來」。 28歲,對於田徑項目上的黃種人而言,能維持運動生命已屬不易,劉翔卻啟動了一項重大技術改進,把起跑後的八步上欄改為七步,這相當於顛覆延續了十幾年、幾乎成為下意識的技術動作。「如果他跑八步的話,可以拼到13秒05甚至03、02,但要想再進一步,比如跑進12秒9,他覺得再憑老的技術,可能就吃力了。」在張瑋看來,這就像是否開刀一樣面臨風險,但劉翔很決絕,他想要的是突破那個最好的自己。 八改七之後的第一戰,劉翔獲得國際田聯鑽石聯賽的冠軍,今年更是在超風速的情況下平了12秒87的世界紀錄。 經歷過大喜大悲的劉翔,也更多地體現體育精神的包容與友善。大邱田徑世錦賽屬於奧運會之外最重要的賽事,決賽衝刺的一剎那,頭號對手羅伯斯橫向揮動手臂觸碰到劉翔,一個很難判定有意還是無意的動作,使得劉翔失去重心而丟掉幾乎到手的冠軍。在賽後的第一時間及隨後接受採訪時,劉翔都認為羅伯斯是無意的,看上去毫無怨尤。假如是一個一心爭勝以求自我證明的人,很難有如此大度的表現。 挑戰傷病,挑戰畏懼,挑戰新技術,自我激勵,摒棄狹隘的勝負觀,這是4年里劉翔的故事,難道不比一飛衝天的雅典奇蹟更激蕩人心?體育評論人蘇葭曾判斷劉翔會挺到廣州亞運會,帶著一個很爛的成績退役——這也接近絕大多數人的想法——到了2012年,劉翔達到的高度讓蘇葭肅然起敬,「劉翔已經無需證明自己了,當然,如果在倫敦拿到金牌,他將永恆。」 殘酷的體育體制有時會壓抑人,扭曲人,但是體育本身的力量,還是可以塑造人。一代一代中國選手如劉翔一樣,在近乎磨難的專業訓練中,與從事的項目愛恨交織,並實現著自我成長。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學裡打籃球的人多,踢足球的相對較少?
※著名陳氏太極拳師田秀臣--《北京體育》1981年
※如果你能預知命運,你還會努力嗎? 會的!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TAG: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