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詠 作者:(明) 憨山大師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只因搬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無妨,春日才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讒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鍾和氣二陳湯。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貧窮日日忙!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一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詩歌作者憨山大師即釋德清,明安徽全椒蔡姓子,字澄印,晚號「憨山」,世稱憨山大師。自幼穎悟,十二歲辭親入江寧報恩寺,師從無極法師,十九歲祝髮受戒。他痛自磨礪,飄然北上,於萬山冰雪中,危坐橫崖苦修,油然悟道。其後雲遊四方,弘揚佛法。時值西宮李貴妃在五台山建祈儲道場,延聘德清和妙峰同主其事。嘉靖四十二年(1563)太子朱翊鈞降生後,德清迴避恩詔,退居山東勞山。太子登基後,李貴妃被尊為慈聖皇太后,並於萬曆十四年(1586)為德清建造海印寺,御賜《大藏經》。十三年後,德清卻惹來一場官司,勞山道士一狀告到北京,指控他侵佔道院,僧寺,耗費國庫,以此被逮赴詔獄,備受烤掠審問,終以私造寺院罪雷州(今廣東省雷州市)。在雷州戎所,德清堅持弘法,為戎卒講佛,深得將士歡迎,名動嶺南,曾一度駐錫曹溪南華寺。萬曆四十二年(1614)獲釋,乃赴東南說法,往來於杭州雲棲、廬山五乳峰以及蘇州、南京等地。晚年回歸曹溪(在廣東省曲江縣馬壩鎮)南華寺,天啟三年(1623)十月圓寂。
憨山大師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博通經典,並主張釋道儒三教合一,著有《法華經通義》,《老子道德經注》、《中庸直指》等書。居山東時,他代表佛教正統,視羅清創立的羅教為異端邪說,並進行過口誅筆伐。他擅長詩文,能言善辯,從所編寫的這篇《警世詩歌》,可概見其造詣才華。總的看,歌中那些消極厭世的人生觀和事由天定的宿命論觀念,反應了閱盡人情世故的佛教長老的思想境界,也是出家人的本色。歌中也不乏諸如勸人把握時空、敦品持躬,提倡公平正直、戒驕戒躁的內容,頗具哲理,對於世道人心,不無裨益。而且文字通俗,應用俚諺成語,朗朗上口,又巧用對比,生動揭示事物正反兩面或因果關係,很有感染力。苦口婆心、言簡意賅,可謂勸善文字中的佳作。
《醒世詠》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注]:這是明末憨山大師〈醒世歌〉里的一首偈語。「紅塵白浪兩茫茫」,說明一個人生存在娑婆世間,就像紅塵白浪似地前途茫茫,真是今日不知明日事。我們要如何適應錯綜複雜的社會呢?「忍辱柔和是妙方」,我曾說過:要想創造一番事業,要想圓滿地將人際關係處理好,必須常常讚美人、鼓勵人,此外另有妙法,就是忍辱與柔和。凡事忍讓,不與人斤斤計較,即使受到委屈,遇到不如意也得承受下來。「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要和諧無爭,當是自護第一方。有一首〈忍耐歌〉說得好:「忍耐好,忍耐好,忍耐兩字當奇寶。一朝之念不能忍,鬥勝爭強禍不少,身家由此破,性命多難保。休逞財勢結怨仇,後來要了不得了,讓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無煩惱。」其次就是柔和了。柔能克剛,不管遇到怎麼樣的艱難挫折險阻,只要柔和泰然地面對它,事情往往就會有轉機。除了忍辱柔和,你的人生觀要「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在佛門行事,好事就隨境,善事就隨行,好人就隨他,好念頭就隨心,一一隨順因緣才不會妄求。至於如何安分度時光?這安分主要是指積極行善,方法就是佛門所指的四正勤:未作惡,令不做;已做惡,令斷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如此,遇到好事才會更積極,精進不已。從來硬弩弦先斷 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閑口舌 招愆多為狠心腸[注]:「從來硬弩弦先斷」,弓箭,是傷人的利器,可是太堅硬的弓,往往弓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鋼刀鋒利,能削金斷玉,可是最容易折挫的也是鋒利刀口。這首偈暗喻:人越強悍越容易失敗,越蠻橫越易招來禍患。像口腔內的牙齒和舌頭,舌頭柔軟,牙齒堅硬,但先蝕壞先掉落的是牙齒,柔軟的舌頭反而比牙齒耐久。因此,人生不必似鋼刀鋒利,也不必如硬弩堅硬;為人處事要多給別人留餘地,得饒人處且饒人,多多將心比心,多給人一些方便,一些服務。「惹禍只因閑口舌」,人間災禍,泰半因舌頭的翻翻攪攪;是非麻煩,大都出於閑口舌。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不知不覺衍生漫天風波,很容易傷害別人,使親友反目成冤讎。至於某些故意說話傷人,造謠生事者,甚至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就更容易引發天大的災禍了。「招愆多為狠心腸」,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心地是否慈悲?是否祥和?是否柔軟?狠心腸的人,往往戾氣雲集,會犯下種種罪業,多招怨尤。佛經上指出,我們的罪業是由身、口、意而來。身,就是身體,如殺生、偷盜、邪淫等,都是因身體而犯的罪業。口犯的罪業如:惡口、兩舌、妄語。意,就是心,心不正則百罪生,如貪、瞋、痴等。我們不但要修身、修口,更要修心,也就是佛門常講的清凈三業──「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故我們要以慚愧的心,慈悲的心來消除罪業,以清凈身、口、意,才能享受清明適意的人生。休將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 耐煩作事好商量[注]:這首偈語從字面上看,很容易明白。「休將自己心田昧」,是說我們做人不可以違逆天地、人情,昧著良心做事。「莫把他人過失揚」,是提醒我們與人相處常讚美人,不要揚己長,揭人短,否則害人害己,到最後傷害到的還是自己。我們要「謹慎應酬無懊惱」,做人處事最要緊是謹守中道,不要行差步錯,發生懊惱後悔的事。要「耐煩做事好商量」,對無理的人要忍耐,創事業要忍耐,學習技能更要忍耐,成功是屬於能耐煩能忍耐的人,做起事情左牽右制,又怎能迎風直上萬里青雲?所以說,與人相處,不要昧著良心算計人,時時記住「你對我錯,你好我壞」的信條,嚴以律己,?以待人,心意就正了。人不是聖賢,誰能無過?別人的過失何妨多多寬諒,多多勸解,不要在背後張揚他的過失,否則不但不能助人幡然悔改向善,反而刻骨銘心的記恨。因此,在人際交往上,我們要力求圓滿才能減少懊惱,要謹記「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的道理,菩薩相信凡事種了惡因會有惡果,畏因不畏果;眾生則畏果不畏因,等犯下了殺人、竊盜種種傷風敗俗的事後,才開始懊惱畏懼,已來不及了。我們學道人,要學菩薩畏因,要經得起人間貪瞋痴的折磨考驗,才能走上菩薩道,才有成功的希望。是非不必爭人我 彼此何須論短長世事由來多缺陷 學道求真免無常[注]:「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我們在社會上為人處世最要緊的是,是非來臨時不必太計較。處理是非的方法是不避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果能如此,是非又能奈我何?在人事、工作上,有些人一點利益也要計較,一點好壞也要計較,些微見解也要計較,職位高低也要計較,在斤斤計較的不平情緒下,生活當然不會自由自在了。其實,世間事本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缺陷是免不了的,如何在不盡如意的生活里過得自在如意?我有十六字訣奉獻給大家:一、你對我錯;二、你有我無;三、你樂我苦;四、你好我壞。這四句話看起來,與我們的本心並不相應,但仔細深究人的心態,都是我的對,你的不對。我要快樂,你苦跟我毫無關係,因此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假如你說你好我壞,我就承認是我壞;你怪我豈有此理,我就承認是我豈有此理;你說我莫名其妙,我就承認我莫名其妙。時時接受對方的指責,反躬自省,捨己為人,不與計較,不論短長,我們就會有一個安身立命,海闊天空的生活!「世事由來多缺陷」,世間本就有缺憾,如果我們能從缺憾里享受缺憾美,在缺憾美中享受缺憾,心胸開闊,也是一種樂趣!「學道求真免無常」,希望社會大眾都能孕育出道德、良心、智能的人生,印證並實踐一些古德真理,不要浪費時間去計較無常的人我是非。春日才看楊柳綠 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 富貴還同九月霜[注]:春去秋來似三更夢,世事如霜露,人間真是苦空無常。如何在這消極的層面上,積極開創我們的未來呢?「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春天青翠的楊柳,像人生蓬勃的朝氣,到了秋菊泛黃時,已近人老珠黃的暮年了。在迅速變遷的時空中,世界有成住壞空的流轉,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心念有生住異滅的起伏,人有生老病死的輪迴。「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在短暫瞬息的生命里,多少榮華如三更的噩夢,乍然驚醒!多少富貴似九月的寒霜,旭日一出,什麼都溶失了,沒有了。世間上,實在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執著留戀。過去佛陀的弟子難陀,就因為耽溺於世間的榮華,不肯出家,佛陀才以神通方便度化他到天宮、地獄參觀,使他覺悟榮華富貴並非最安樂、最究竟的,難陀才能做一了斷。我們每天在熙熙攘攘的社會上,為家庭、事業而奔波,為金錢、名利忙來忙去,到最後哪裡一樣是我們的?大限來時,什麼都帶不走,什麼都變得空虛,怎麼辦?我們不要只知忙眼前短暫的榮華富貴,還要忙我們綿長的未來,為我們下一期的生命鋪路,多發慈悲,多結善緣,在春柳初綠的時候,要想到秋菊萎黃的光景。人生乃百代之過客,任舞台上如何富貴顯赫,如何出將入相,頃刻一聲鑼鼓聲停下來的時候,還有什麼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一場悲歡交纏的君臣、父子、夫妻、兒女轉眼成空時,自己又在哪裡里呢?所以,人最要緊的是認識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真面目,要預作準備。老病死生誰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當一劑養神平胃散 兩重和氣瀉肝腸[注]:「老病死生誰替得」,人生旅途上,生老病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誰也不能代替,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酸甜苦辣自承擔」,生活中所有的好好壞壞、甘苦酸甜,都要自己承擔。承擔的方式,是「一劑養神平胃散」,最要懂得養心神、修養自己的心地;「兩重和氣瀉肝腸」,凡事心平與氣和,才會受用無窮。世間上,不要太指望別人給我們什麼幫助。有兩個學僧一同雲遊參學,由於旅途跋涉辛苦,甲學僧受不了,起了懈怠心,不想繼續雲遊了,乙學僧百般鼓勵,願代甲學僧揹行囊,以減少他的勞苦,但有四件事卻幫不上忙。甲學僧不解地問:「是哪裡四件事?」乙學僧說:「吃飯、睡覺、大小便溺、生老病死,這是誰也幫不上忙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嶇或平坦,都要靠自己去走,酸甜苦辣也要自己品嘗,沒有一個人是永遠的贏家,也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失敗者。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養神,只要你和氣,能安忍而無欲則剛,能忍辱則能忍自安。日本永平寺熊泰禪師曾以石頭之特性立下有名的「石德五訓」:一、奇形怪狀,默默無言,卻具說服力;二、沉著忍耐,埋於土中,取大地精髓;三、歷經寒暑,飽受風雨,仍悠然矗立;四、質地堅硬,擔當大任,做高樓基礎;五、增添情趣,舒暢人心,供眾生利用。人若具此五石德,則人生境界自然有一番祥和。要人和,就讓對方覺得你很好相處;要理和,在事理、法制上一定要站得住腳;要氣和,凡事不跟人家鬥氣。能夠這樣,人生何處不自在呢?人從巧計誇伶俐 天自從容定主張讒曲貪嗔墮地獄 公平正直即天堂[注]:「人從巧計誇伶俐」,做人,不要自以為聰明,自命足智多謀,其實人算不如天算。「天自從容定主張」,不管你怎樣的巧計、伶俐,老天自有主張,因果定律無處不在,誰都不能違背因果。要想怎樣收成,必須先怎樣栽植,沒有因,不會有果的。有人希望發財,沒有布施怎會發財?有人希望凡事順利,不結人緣不結地緣,如何能順利?有人種了殺盜淫妄的惡因,自然身受苦果,毫不奇怪。一個人光有巧計、伶俐是沒有用的,自己的行為,還是要自己負責,一世冤孽、三代福德,都是因果報應。「諂曲貪瞋墮地獄」,地獄在哪裡里?地獄在我們的心。心裡有貪瞋痴,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的心。在佛經裡面,我們的心有十個法界,這十法界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每個人的心,都在這十法界里來來回回。生起慈悲心,是佛;生起貪瞋心,就是地獄、餓鬼;生起諂曲愚痴的心,就是畜生,所以說「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人心能公平正直,當下就是天堂。有人問天堂地獄在哪裡里?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獄在地獄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獄就在人間:快樂幸福的人地,就是天堂;煩惱痛苦,無異地獄。第三、天堂、地獄就在我們心心念念中成形:一念心慈就是天堂,一念貪瞋就是地獄,天堂、地獄在我們的一念之間。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為絲多命早亡世界從來多缺陷 幻軀哪裡得免無常[注]:「麝因香重身先死」,有一種名為「麝香鹿」的動物,身軀天生就很香,獵人為了取麝香,就到山中四處捕捉麝香鹿。「蠶因絲多命早亡」,春蠶結絲成繭,人們為了取絲販錢,不惜奪取牠的性命。「世界從來多缺陷」,大千世界缺陷多,尤其無常最可怕。「幻軀哪裡得免無常」,生命不過幾十年寒暑,百齡已是高壽,任誰有通天的本領學問,只要大限一到,也一樣不能免除無常。一個人即使擁有極優越的條件,也未必能免除世間的災難。世界是一半一半的,好的一半,壞的也一半;白天一半,晚上也一半;生一半,死也一半;世間沒有絕對的。俗話說: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水的,你會拳術,武功很高,往往死在武功上;你會游泳,藝高膽大,一時疏忽而慘遭滅頂的也不少。所以,身負絕技也不一定很可靠。有的人希望錢財多,人因財死也不乏其例;有的人要求名位高,往往爬得高跌得重。也有人一心追求美艷身姿,可惜紅顏多薄命,不少美人因美麗而慘遭殺身之禍!佛住世時,大弟子大迦葉尊者在家時的未婚妻子,就是後來出家的妙善女,因為太美麗了,走到哪裡里總被一群人指指點點,她的美麗帶來了很多苦惱,甚至悲哀!所以,人要看破一點,缺陷自有缺陷美,缺陷有它缺陷的好處,凡事不容易十全十美。像愛迪生,耳朵雖然聾了,卻能集中智能從事發明;有的人手臂殘廢,用腳苦練執筆的工夫,一樣可以寫字。不要為缺陷太煩惱,缺陷往往是另一種福報,只要把身軀當成幻影,我們也不會害怕無常了。悲歡離合朝朝鬧 富貴窮通日日忙生前枉費心千萬 死後空留手一雙[注]:人應該要持續精進,不懈怠,有理想,有目標的為國家社會及一切眾生服務,去做些有意義的奉獻,否則大限一到,想做什麼也來不及了。「悲歡離合朝朝鬧」,人在世上,一如在舞台上演戲一樣,悲歡離合的聚聚散散,你吵我鬧,鬧到最後戲終一聲鑼鼓歇,頓時不曉得自己在哪裡里?「富貴窮通日日忙」,人在世間上,為了生計日夜奔波、忙碌,忙到最後一命鳴呼,世間上到底什麼是我的?「生前徒費心千萬」,人總喜歡計較,喜歡執著,卻不知種種計較、執著究竟有什麼價值?很多人為了自己的積蓄在忙碌,為了子孫的積蓄在忙碌,到頭來撒手塵寰,依舊是一場空?到底是積聚道德給子孫好呢?還是積聚黃金給子孫好呢?所謂遺愛人間,將你的愛心慈悲長留不滅,也就是常言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讓三不朽延續我們在人間的生命,才是智能的選擇。「死後空餘手一雙」,晉朝的石崇富可敵國,因為觸怒皇帝,被抄家處死,臨刑時有人問他有什麼遺言?石崇說:「只希望死後收屍時,棺材旁能挖兩個洞,將我的手伸出棺材外,讓大家看一看雙手空空的我,什麼也沒有帶走。我所有的錢財、田產、富貴榮華雖然彌天蓋地,一旦撒手塵寰,卻什麼都不是我的!」所以,一個人在這世上,如果能夠體悟到什麼都不是我的,都是空花水月,就不會執著積聚,也不會執迷不舍了。錢財,用了才是自己的,不用都是別人的。休得爭強來鬥勝 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注]:人生如戲,在短暫如戲的人生里,不要太過計較,太與人爭強鬥勝,互不相讓,最後總是兩敗俱傷,最好彼此互相扶掖,互相提攜。佛經里有個故事,一位富翁娶了四個太太,嫌大太太人老珠黃,很少關心她。二太太偶爾關照一下,疼惜一下。對三太太比較關心,常買東西討好她。富翁最喜歡的還是四太太,噓寒問暖,呵護備至,真是愛之如命。一天,富翁大限將至,心想:萬貫家財放下也罷,自己這麼寂寞地死去,實在很不甘心,就想找一個太太來陪葬,生死相守。他先找最得寵的四太太,花容月貌的四太太一霎時花容失色,一口回絕:「唉喲!我這麼年輕標緻的一個人,怎麼可以陪你去死呢?」富翁只好退而求其次,央求三太太看在多年情分上相伴九泉,三太太白眼相向:「咦!你雖然死了,我可還有一大堆珍珠寶石,怎麼能陪你死呢?」富翁萬般無奈,轉而求二太太相陪,二太太低頭想了想說:「你死後,我還要為你作告別式,處理身後的事,怎能陪你死呢?」富翁啞口無言,心灰意冷地去找大太太,想不到大太太含笑一口答應,說:「這半生都是你照顧我,也該我回報了,我願意跟你一起死!」四太太指的是我們的身體,平常百般愛惜保護,到最後身體會離棄我們。三太太指的是富貴名利,平常愛它如己,大限來時一場空。二太太指的是我們的親人朋友,相聚一世,大限來時各自飛,只能略表一下心意。大太太指的是我們的心,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是我們真正要修行的。修心,是我們第一要緊事,紅塵得失,人事是非,只不過是人生舞台上旋起旋滅的角色而已。
推薦閱讀:
※萬理大師本性流慧(節錄部分講法錄音)
※大師們常說「什麼話」來騙人?
※讓村上春樹成為大師的9部經典作品
※這樣的「大師」茶,你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