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做朋友之前,「專制」一點也無妨
(《你就是來還債的》,by Bokbluster)
這是youthMBA微信(點擊標題下方「少年商學院」關注我們)第342次分享,作者是我們的專欄作者、在美國從事課程設計和評價工作的南橋先生。
截至2014年3月13日共有138152位朋友與您一起訂閱微信公眾號youthMBA
常聽說美國家長和孩子的關係是朋友的關係,這可能是相對於「大家長制」下傳統的中國家庭關係而言。在我們的傳統下,孩子對父母要順從,如同一個單位的上下級關係。而所謂的美式家庭教育則是民主的,父母和孩子在所有問題上都有同等的發話權。
不過隨著近年來人口構成和家庭結構的變化,這些傳統也在發生改變,像過去那樣只是簡單地給教育風格添標籤,已經失去了意義。在今天的美國,有許多家長在和孩子交朋友之前,努力盡好做父母的指責,給孩子提供指導和適當的訓誡。
前一陣子,我家在整理房子,準備出售。換牆紙、刷牆、清潔……事情非常多,把我搞得手忙腳亂。一旁的房產經紀人看到後直說:「讓你的孩子過來幫忙。」這個性情比較直爽的經紀人又補充了一句:「Be the parent!」直譯過來就是「做父母」,她是讓我在必要的時候,招呼孩子來做事。
在她看來,指派孩子做點事,不但不可恥,還是每個父母都必須完成的「任務」。想來也是,現在子女生育普遍減少,許多父母把搞好孩子的學習當成唯一義務,習慣性地包攬了家裡的所有事情。加之網上手機上好玩的東西那麼多,孩子自然容易出現懶惰傾向。
事實上,家是基本社會組織。和任何社會組織一樣,它需要領導力的存在。家長和孩子之間雖不是上下級關係,但二者在知識、見識和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卻總是存在。如果父母過於強調平等,使家庭權威角色缺失,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在是非黑白面前喪失理性判斷,以後到了學校或單位便容易張牙舞爪。
至於指派,也未必就是跟在後面嘮嘮叨叨,或是大吼大叫,而是合理幫他們規劃,讓他們參與到規則的制定當中來。
讓孩子「聽話」,家長就得會講話。美國人喜歡把「聽」和「說」放在一起,在他們看來,會說話,孩子才會聽。會聽了,孩子才肯說。
許多人在單位能好好了解下級的心理,知道什麼事情激勵他們,什麼事情讓他們不舒服,在家裡卻往往難以做到。我們以為我們熟悉孩子的每一個問題,但事實上,他們面臨的每一次挑戰都可能是新的,都值得我們去傾聽,並給予引導。
和孩子做朋友的另一個誤解,就是孩子願意和我們做朋友。
最近我參加了一次全美高教系統技術會議,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好幾個發言人提到,如今的社交網路,如Facebook等,一開始都是青少年在使用,現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跑去使用之後,青少年便開始逃離。
過去的MySpace也遇到過這種「大逃亡」的情形。原因很簡單:青少年不願意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同一個「圈子」里混。(少年商學院微信編輯註:Facebook系全球在線社交網路服務網站,MySpace系Facebook前美國最受歡迎的社交網路服務網站)
我前幾天去理髮,聽一個年輕的理髮師說到她的媽媽也使用Facebook,當她在上面發表言論時,她的媽媽總是第一個發表評論,她只好回復說:「媽,再回復我就把你屏蔽了。」
可能是青春期的子女擔心受到新的管束,也可能是不願意在同齡人面前顯得自己落伍,無論如何,身為父母,會心一笑就好了,我們過去,不也有過類似的心路歷程么?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的煩惱或心得,或者你已經找到了解決的方案,請您在微信留言與我們分享,幫助更多與你一樣曾陷入糾結或正在糾結的家長朋友吧!
推薦閱讀:
※父母有這5個壞習慣,將誤導孩子一生!趕緊自查一下
※你的一蹙眉,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性格孤僻叛逆 父母難逃責任
※陪伴孩子走過生命低谷(二)
※打好孩子「保胃戰」,應對積食這幾招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