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57

編號057-a/133–十番顯見之九 顯見超情

經文: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那麼這一段文呢,是阿難尊者聽了世尊前面八番開示之後,這又懷疑到這個世尊前幾科所說的呢,好像是自然。但是佛說到萬法,總是給我們說的是因緣生法;主張一切法自然而有的,是印度當時那些外道們。那麼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講的這些道理,是不是違背了過去所說的宗旨呢?那麼我們曉得,佛是真實語者,佛決定沒有妄語。

那麼佛既然不妄語,何以前後所說互相抵觸呢?這一個問題,如果要不能圓滿解決,當然這會於法生起懷疑。疑,必定成為障礙,明心見性的障礙。所以阿難就引起過去佛在楞伽山,為大慧菩薩們那一些人說法的時候。那麼這一樁事情呢,就是《楞伽經》,楞伽經呢,就是由地名而起的,在楞伽山所說的。

楞伽是印度話,中國的意思叫不可住。這個地方太險了,太險要了,不是凡夫能夠上得去的。在古書記載說,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錫蘭島,那麼錫蘭島也是佛教的聖地,楞伽山在錫蘭島。這個地方是一個峭壁,那麼現在要上去,容易了,有辦法上去了。在從前這個峭壁是非常險的道路,尤其這個峭壁很高,要從底下爬上去,確實是相當困難,所以當時說,得有神通,能夠飛行,才能夠上得去,普通一般凡夫上不去的。那個地方是佛菩薩的道場。那麼這個不可住的意思,凡夫沒有法子上去,那個地方都是聖人。

那麼佛曾經在這個山頂說楞伽經,而楞伽會上的那一些當機者啊,是以大慧菩薩做班長,所以他是楞伽經裡面的代表人物。那麼楞伽也是唯識裡頭一部重要的經典,它那個重要性啦,僅次於《解深密經》。六經十一論裡頭啊,楞伽經對於唯識,是相當重要的。那麼這一部經不但在唯識裡頭是一部重要的經典,在禪宗也是一部重要經典。因為早期禪宗裡面呢,以楞伽印心,五祖以後才改用金剛般若,以這個金剛經印心。

那麼大慧即然是楞伽會上的當機菩薩,所以阿難尊者就特別提出來,這是引據,確確實實是有據的,不是隨便說的,是有證據的。「斯義」就是差別之義,就是佛講因緣,外道講自然。自然與因緣,當然是有差別。差別究竟在哪裡呢?所以在此地啊,要辨別佛法與外道於其教義所不相同的地方,一定要辨別清楚。下面這個四句,就是敘述外道的立意,他們所建立的大意: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

外道所說的自然,大意是說,內而心性,外而萬物,都是自然而有的。這個自然,諸位要記住,就是沒有因緣的,無因的,自然而然。那麼換句話說,不必修啦。這是一種撥無因果,廢棄修證,這一類的外道。

末後這個兩句,這是說楞伽經,佛在楞伽會上講的這個楞伽經,《楞伽經》裡面就是破外道的。所以佛廣說因緣,一切法有因有果。不但世間一切法有因有果,出世間一切法也有因有果。那麼諸位我們雖然法華經還沒有讀到經文,法華玄義裡面,我們已經看得很清楚。壇經裡面六祖大師也講得很清楚,法華經是一乘教義啊。它的宗旨是什麼?因緣為種啊。一大事因緣,這是法華經的宗旨,可見得究竟了義一乘法還是因緣為種

那麼我們也可以這麼說,世尊示現成佛,四十九年所講的,就是一大事因緣而已。佛是廣說因緣,來破外道自然的邪見。因,就是佛法一般所講的親因,也叫作種子習氣;緣,是講助緣,凡是能夠幫助這個種子起現行的,都叫作緣。因與緣,給諸位說,並不單純,非常非常的複雜。如果我們冷靜一點,仔細去觀察觀察,這個道理不難體會。為什麼呢?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果啊。一個因不能生這麼多果啊,一個果一定有一個因。那個果是無量無邊呢,那因緣當然也是無量無邊。所以這個法界是無量因緣而成就的啊,不是那麼很簡單的呀。

可是佛說法呢,這個無量因緣就難說了,無從說起了。所以把無量因緣歸納為四大類,四緣生法:就是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是歸類,為了說法方便起見。這個裡面不單單是那個增上緣很複雜,就是親因緣也相當複雜。那麼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曉得。

在佛法來看,我們從內說,三乘根性,這是舉例來說,小乘、中乘、大乘,必須有過去世所種的種子,根性,這個是因啊。過去生要不修三乘的因,我們這一生遇到三乘佛法,也不會接受的。這一世當中遇到三乘佛法,而不反對,還能聽得進去,那可見得,過去生中啊,你一定有三乘佛法的種子。現在,遇到三寶,遇到經典,遇到說法,這就是外緣呢,遇到緣啦。把你裡面三乘種子又給引發起來,起現行了,你現在皈依三寶來學佛了,這就是現行。

那麼我們的種子啊,也就是所謂善根啦,給諸位說,非常深厚啊。若沒有深厚的善根種子,在現前這一個時代,可以說是邪知邪見充滿了世間的這麼一個時代啊,你還能聞正法,對於正法聽得還很有興趣,這個實在不簡單。那正是佛在金剛經里給我們所授記的,我們的善根,確確實實,是過去生中千萬億佛所處種下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才能遇到。

那麼三乘根性如是,六道依正莊嚴,無有一法不如是,法法如是啊。就拿植物來說,植物的種子是它的親因緣,土壤、肥料、陽光、人工,都是它的增上緣。它要一切增上緣都具足了,才能夠生芽、茁壯、開花、結果。那麼這就是證明了,內外法必須有眾緣合和,才能夠現相,才能夠結果。

那麼這個道理啊,阿難記得很清楚。楞伽會上啊,佛說的很透徹。今天他今天的疑問呢,是在往常這些外道們講自然,佛是用因緣來破他們,破這個外道自然的學說。當然,以阿難自己所證的境界,就是佛子所證的境界,決定不是外道他們所證的境界。你譬如講這個外道,這個自然之說從哪裡來的呢?二十五諦里冥諦來的,神我來的,他認為這是自然的。所以外道的實證,只能夠證到四禪天、四空天,誤以為那個境界,就是大涅槃的境界。大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永遠就是這個樣子了,那是他的誤會。

我們再看看底下,這是阿難疑問的地方說出來了: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

佛今天在楞嚴會上暢談覺性,真如本性。那麼這個地方講的覺性呢,也就是我們此地所謂十番顯見的見性。確確實實,見性不屬於因緣。阿難的毛病在哪裡呢?弄個自然出來了,見性也不屬於自然啦。觀察出它不屬於因緣,對的呀,沒錯啊;他弄到自然去,好像是自然的,這就錯了。

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先得把這個因緣、自然的定義給諸位說說。何為因緣呢?因緣是隨緣隨變的。你看看,拿植物來說吧,種子,這是因;種下去之後,過了幾天,它發芽了,那個種子變了,變成芽了;那芽又生根了,種子看不見了,它會變的。隨緣隨變的是因緣。自然是什麼呢?自然是不變不隨緣的。比如我們看一塊石頭,石頭是自然,它永遠是石頭,它不會變成別的花樣的,那是不會變的。

那麼我們的覺性呢,它隨緣又不變,它不變又能隨緣,這個妙啦。因此從不變隨緣上來說,那不變是自然。自然不變不隨緣,它隨緣,所以這個自然定義啊,安不上去。隨緣,隨緣隨變,這是因緣。它隨緣又不變,所以因緣之說也按不上去。

諸位必須要曉得,佛說法是無法可說啊,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法可說。而是眾生有病,佛所說的法呢,是治眾生的病。因為當時外道普遍執著萬法是自然的,這個病很深,這個病,是外道他們修定,是他們親證的境界。佛說因緣生法,是一副葯啊,對治他那個毛病的,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那個藥到病除了,果然有效了,病除了之後,葯也不要啦。好,哦,一聽,有道理,這個是自然是錯誤的,那再執著個因緣,又錯了。病好了,葯也不能要啦,這樣才對呀。

這也就是眾生無始劫來的堅固習氣,總是有執著,他不執著這一頭,就要執著那一頭,這是大毛病啊。那麼阿難在此地啊,就示現的這個樣子,所以他提出來問題來了,說: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

這個我是阿難自稱。他今天微細揣摩,觀察這個覺緣見性,好像跟外道所主張的自然是一樣嘛,本來不假修證嘛,乃至染凈、依正、生滅,通通都沒有嘛!一切都離嘛,正是信手拈來,無不皆是啊,所以他誤會覺性自然。那麼這是從體上觀察,是這樣的。

但是得有作用啊,它作用隨緣啊,能現萬象,能隨眾緣。文裡面講「非生非滅」。非生,真如本性原本就具足,萬法具足啊。今天早晨我們講到華嚴經裡面,原本就是圓滿的呀,沒有一絲毫欠缺,這是不生的意思。非滅,是究竟不壞。換句話說,就是楞嚴經這一段裡面所講的常義。

遠離一切,一真,一體,所以能夠遠離一切。虛妄顛倒,

「虛妄」,是說在真性裡面無自無他,所以能夠遠離一切顛倒。這個意思啊,就是遍滿的意思。可見得,阿難這一句裡頭含的真如本性有恆常之義,永遠不變的意思。有遍滿,圓圓滿滿,而沒有欠缺,有這點意思在,所以他說似非因緣呢。

佛常說因緣,這個「似非」就是懷疑呀,好像真如本性不是因緣所生的呀,不是因緣生法啦。諸位要記住,佛講因緣生法,沒有講因緣生真如,沒有講因緣生本性沒有。你查遍一切經,看看有沒有看到這個佛講因緣生見性,你看看有沒有?沒有這個。因緣生一切法,因緣不會生一切性的

涅槃,每以不變為無常之因呢,足見變才是常因。那麼此地是把變與常合成一個意思,所以阿難在這裡迷了,以為是自然。他自己所說的這個意思,所說的這幾句話,我們乍聽呢,好像他說得很有道理。實際上,阿難是只學會佛的言語,沒有透徹佛的義趣。佛講的道理,他沒有透徹,言語是學會了。那麼像這種情形,前面我們見到好多啦,他也是引經據典跟佛去辯駁,引的話都不錯,意思都搞走樣子了。

那麼諸位想想,阿難尊者當年在世尊會下,為佛侍者,一天到晚跟在佛的旁邊,還執著佛的言語,沒有搞清佛的意思。現在佛滅度三千年,我們拿到翻譯的經本,說是不把佛的意思搞錯,諸位想想,那不是容易事情啊,太難太難了啦。在佛的身邊,都把佛的話聽錯了,意思都聽錯了。

那麼我們要問了,如何才能不錯呢?這是大問題,這才是學佛最緊要的問題。怎麼樣才不錯?實際上佛在一切經論裡頭,尢其是大乘經典,常常教給我們,舍識用根就不錯了。阿難跟在佛身邊發生這樣的錯誤,全用的是第六意識、第七識,所以跟在佛邊,也是常常犯錯。

你看我們六祖大師,去佛一千多年,人家心裏面乾乾淨淨,本來無一物,他沒有一處是錯誤的,這是我們要曉得的呀。能把這個道理認清楚了,別說我們今天去佛三千年,去佛三萬年、三十萬年、三百萬年,還跟如來把手同行,沒有一絲毫的隔礙啊,沒有隔閡,沒有障礙啊。心裏面才有一物,那就千里萬里了,就去佛遠矣了。

阿難在此地示現的,他心裡有物啊。一聽說佛講的這個,哎,立刻就想到,哎,佛過去在哪裡講的,怎麼跟今天不一樣啊?阿難的毛病就是滿肚皮的佛法。釋迦牟尼佛無心說出來的,他全都有心收藏了,都入了他的倉庫了。六祖大師是本來無一物啊,他那個倉庫的物是太多了,法法具足啊,樣樣俱全啊,病就生在這裡。我們讀經要懂這個意思啊。

那麼尊者是不是真的如是呢?那不能說。那個本,我們姑且不論他,他這不是在表演嘛,表演,我們就單就事相來說,單就他表演上來說,那他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在此地是論跡不論本,他表演的是凡夫,是用心意識,一直到現在還沒有離心意識。所以才有這些問題呀。這些問題,實際上呢,是代我們問的。示現博地凡夫,不能舍心意識,在如來面前聞法,就有這麼多疑惑,會有這麼多障礙。

那麼這是從因緣那一邊呢,又回到自然了。表面上過錯是在此地,而阿難的意思,在此地我們必須要做一個簡單的表明。他的意思是說,佛在楞嚴會上所講的義趣啊,與世尊過去所講的因緣生法,乍看起來啊,好像是相違背的。那麼此地所講的這個義趣呢,想一想啊,反而與那個外道自然所講的道理很接近,所以末後啊,提出來他這個疑惑,是:

似非因緣。

那麼時至今日啊,不要說是外教了,佛教本身,法師大德們,對於佛的經論,疑惑的地方就不少。甚至於有懷疑佛經裡面講的大日如來,是太陽神,這差到哪裡去啦。類似這種情形,我們可以時常聽到啊,時常見到啊,我們心裡要明了。

見到了,諸位要記住,這要觀機。可以給他解釋,則給他解釋;不可以給他解釋,則一笑了之。什麼叫可以解釋呢?解釋,他能接受,這樣的人能夠解釋。換句話說,他還能虛心向學,不過他的見解錯誤了,這樣的人可教啊。

如果他有堅固的執著,認為他那是對的,或者是故意歪曲的,來破壞佛教的,那你跟他爭論是枉然的。愈爭愈不好,不如不跟他爭。那麼不跟他爭,也許諸位要懷疑了,那任憑他發展,那將來不是迷惑大眾了嗎?我們不跟他去爭,不於他去講解,你在大眾當中啊,弘揚正法。大家眼睛都亮了,都有智慧了,自然能辨別邪正,這個才對的。

譬如說像現在這個一貫道盛行,不必借一貫道這個目標跟它攻擊,正面發生衝突,這樣不好。佛法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不與人爭。一貫道教化的是大眾,我們也以正知正法來教化大眾,這就行了嘛。就好像美國兩黨競選,老百姓自由選舉嘛。哎,你說你的好,他說他的好,大家看看究竟是哪個好,讓他去選擇。這個是對的。

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並沒有攻擊這個外道、那個外道,沒有跟人家打架,沒有。如果要攻擊呀,那這個佛教這一場戰爭,比那個基督教百年戰爭,恐怕打得還要激烈啊。佛法裡頭沒有鬥爭,沒有戰爭,可見得,佛不與人爭啊。

那麼經裡面也有看到有一些外道的首領,到最後皈依佛了,那要看什麼?可教啦。他雖然是外道什麼,他相信真理,只要你講的確確實實是有道理,比我的高明,他就來皈依。還有一些是意氣用事的,雖然曉得我不如你,不如你,我還是反對你,我還是說我的好,那就隨他去啦,佛不需要相爭嘛。那麼像這種的氣度,這樣的雅量,我們要學啊。

所以千萬不可以所謂世人所講的嫉惡如仇,佛法裡頭沒有仇敵。這個外道、魔王,佛眼睛裡看到,迷惑顛倒的佛,是一不是二啊。他跟我劃界線,我不跟他劃界線,就是沒有界線,就不會有爭執。凡是有爭執的,兩個都是一般高的呀,一樣的。

所以諸位想想,你小時候在學校念書,你跟你的同學打架了,老師一處分,兩個人一樣處分。現在學校沒體罰了,我念書的時候還要罰跪、罰站。你兩個人吵架了,打架起來了,老師叫過來,兩個人一起跪、一起站。沒有什麼哪個先動手,哪個後動手的,一樣。為什麼呢?兩個人都不好,兩個有一個好的,就打不起來。很有道理呀!我們小的時候不服氣呀,明明是我有理,他沒有理,為什麼我也要處罰?還對老師不服氣。現在曉得老師處罰有道理,真的兩個人都沒有理。

那麼再看最後這一段:

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那麼這一句非常之好。阿難,可見得,他自己懷疑,雖然懷疑,知道佛所說的一定是正確的。佛沒有妄語,佛絕對不會前後顛倒,當然是自己見義不真啊,所以才提出這個問題,求佛開示,不讓我們自己誤入歧途。

第一句,這是承前面的文,似乎與外道自然的說法相同,又不像是佛所講的因緣這個道理,就是與因緣道理似乎不大相合,哎,反而與外道自然的有一點相同。那麼這樣一來,佛法所建立萬法因緣生的宗旨,究竟與外道這個自然比較比較,哪個對呢?哪一個不對呢?所以說云何開示啊,我們要怎樣來說明、來討論這個問題呢?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不是個小問題。怕的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那就不堪設想了。所以阿難才說不入群邪啊,這樣才能夠真正保護真實心妙覺明性

編號057-b/133–十番顯見之九 顯見超情

阿難請法之辭啊,到這裡都講完了,把他的意思都說出來了。下面呢,是世尊給他的解答。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

這個「如是開示」四個字啊,就是指前面八番開示,十番顯見這到第九番了,是前面的八番。前面八番開示方便呢,或者是就理上說,或者就事上說,或者就比喻上說,或者就境界上說。前面八番,意義無非顯真實性,這個「真實告汝」啊。

所以佛在前面這個一卷半的經文,我們從頭看來,世尊是先破妄心,「七處征心」,破妄心無住啊。無有住處,當然是虛妄的。如果是真實,一定有所在;既無所在,當然不是真實。為什麼要破妄心呢?這個破妄心啊,就是顯見性的彰本、依據呀。妄要不除,真就不能現,因為妄總是障礙了真,破了妄真就現前。

這個接著第二大科,就是「十番顯見」,其次又借見性來顯妙覺性,這真正是開方便門、示真實義啊。我們一般講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裡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太玄啦。究竟在什麼地方?佛真是巧妙之極了,就從我們六根根性舉一個例子,就是見性,這個十番顯見通通是從見性上著眼,希望我們從見性悟入妙覺性,悟入真性。這個見性是帶妄之真,還帶了個眼根,說明為見呢,所以這個叫作帶妄之真呢。

前面比喻也說過啊,好比那個金,金在那個礦裡面,這是採的是金礦,裡面確實是有金,但是金還帶著有礦砂,還帶著有些石頭在裡頭,還沒有經過提煉呢。你拿到這個金礦再加一番提煉,就得到純金。我們現在這裡講的見性,就好比是這個金礦一樣,你拿著的是礦金,而佛的意思是叫你要知道提煉呀,從這個礦金裡頭提煉出純金啊,見到真性啊。

那麼由此可知啊,佛的言語是句句真實。我們今天來念佛這個經,給諸位說,念得是句句都不真實,原因在哪裡呀?諸位曉得不曉得啊?佛的言語是從妙覺明性裡面流出來的,所以句句真實我們今天重複佛的言語,念的音聲沒錯,字也沒念錯,而我們是從意識裡頭流出來的。心意識是虛妄的,我們搞的是虛妄的。佛是句句真實啊,難就難在這個地方。這一個難關要突破了,成佛做祖易如反掌啊。

所以我勸你們同修們念經,要離心意識念。為什麼呢?離心意識念,就跟佛說法是一鼻孔出氣。什麼叫離心意識呢?這個話說得不只一遍了,我在這個講台上說了不曉得多少遍了。念經的時候,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譬如這一部楞嚴經六萬多字,自始至終呢,不起一念分別心,離了第六識;不起一念執著心,離了第七識;不落印象,就離了第八識。就離心意識啦。

念不念呢?天天念。不間斷地念。給諸位說,離了第六意識,就是離了分別,你是妙觀察智在觀照啊;離了執著,是平等性智現前啊;不落印象,是大圓鏡智起作用。這個時候你念的經,你看的這個文字,才跟世尊是一不是二啊。那怎麼會不開悟呢?願解如來真實義,怎麼不解如來真實義呢?!

那麼我們要問問,我們為什麼要分別?為什麼要執著?為什麼要落印象?這個心意識不是離不開的,離得開的呀。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呢,你曉得不曉得這個道理呀。無始劫以來就吃了這個虧,上了這個大當,搞得我們生死輪迴,吃盡了苦頭。今天能夠覺悟,能夠改弦易轍,那我們大功啊就會成就了。不但讀誦、念經要如是,聽經或者為人演說,是亦復如是,才有受用,才是真的,不是假的。

那麼這樣訓練,是訓練久了,習慣成自然,在日常生活當中啊,都離心意識了,那麼你的日常生活,就跟《四十華嚴》裡面善財童子入一真法界,與那個五十叄位善知識各行各業,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啊,得大自在啊,一真一切真。這個才顯示出妙覺性的大用無方,才是真正的解脫。如果我們還用心意識,你看看在此地阿難就是用心意識來聽法,聽到這個地方了,還發生誤會,惑為自然,他還沒開悟。

那麼在此地,我再奉告諸位,如果我們還用心意識來學佛,就算你壽命長,你能活三百歲,你學上個三百年,還是不會開悟。給諸位說,悟與不悟,不是你學的多少。我今天斷然告訴諸位,與你學的東西多少,一點關係都沒有。悟與不悟啊,就在能不能離心意識。果然能離心意識,就是心經兩百六十個字就行了,足足能叫你開悟,大徹大悟,世出世間法無所不通達,就那一點點就夠了。那一點點就很多啦,那金剛經裡面說的是一句半偈呀,都有這麼大的作用。可見得不在多啊。在什麼?在方法正確,見解正確,在這個。

你看我們現在的人,就是見解錯誤啊,方法錯誤啊。他追求的什麼?多。世出世間學問,我都要學。好,你縱然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天賦,你去學。學了幾十年,樣樣都通一點了,俗話說是,樣樣通是樣樣松啊。所學的都是皮毛之見,沒有一樣夠得上精深,沒有一樣能拿出來起得了作用。確實是把你的寶貴的光陰浪費掉了,太可惜太可惜了。

世間一切財物都是假的,唯有光陰,對於我們一個修學的人來說,無價之寶啊。大禹惜寸陰啊,有道理啊,聖者都懂得愛惜光陰,其餘的丟掉,在所不惜,光陰決定不能叫它空過。那麼換句話說,我們用心意識,就是浪費了光陰。縱然很用功,一天到晚念書,一天到晚研究,一天到晚在那裡寫筆記,都是浪費光陰。為什麼?不開悟嘛,不是走開悟的路啊,不是用開悟的方法啦。

古人,給諸位說,所謂是悟後起修。什麼時候博覽群經呢?悟後,沒悟之前決定不幹。不但佛法如此,世間法也如此。你們去看一看,讀讀那個曾國藩的家書家訓,你就曉得了,曾國藩怎麼樣教他的子弟?沒有悟之前,只可以念一本書。一本書念熟了之後,再換一本書,絕對不叫你同時去念兩本書。佛法裡面,宗門教下也不例外。宗門悟後,這才看經,這個才參學。教下都不例外啊。那麼我們想想,我們的路子全走錯了,還不覺悟、還不回頭,那就錯到底啦,這一生開悟沒指望啦。

覺悟了之後,就要勇猛地回頭。這個回頭再給諸位說,這叫真懺悔。過去路子走錯了,現在回過頭來,我要走正路。正路就是離心意識,讀誦經論。那麼讀誦經論呢,還不要讀太多。為什麼不叫你讀太多呢?好,我離心意識了,我心意識都離開了,我讀一切經不行嗎?行!在理論上講可以講得通的,怕的是你離不幹凈啊!因為佛說法是應機而說的,怕的是你看多了,看到佛,哎,這個經里佛這麼說,那個經里佛又那麼說,這前後矛盾嘛。就像阿難在此地,《楞嚴經》上這樣說的,《楞伽經》上是那麼說的,這個不像了嘛。怕你遇到這個障礙,所以不叫你讀兩種經,你就讀一本經。幾時在這一本經裡頭大徹大悟了,然後再把一切經,世出世間法,這一瀏覽,一看,就明了了。要看多少呢?不要從頭看到尾啊,翻開看幾頁,通通明了了。

你要不相信,你看《六祖壇經》,六祖叫法達念那個《法華經》給他聽。人家念到《方便品》,他就說不要念了,得了得了,不要念了,我全都知道了。二十八品經才念到第二品,後頭就不要念了。所謂是一通一切都通啦,世出世間法一接觸就通達了。哪裡還要去研究啊,還要去強記呀,不需要。希望諸位啊,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意思,改往修來啊,好好在一部經上,下功夫。

先在這個事相上,日常生活當中,離心意識不容易。那個要做到了,那你已經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了,不是普通人了。華嚴經入法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流,你已經入他們之流了,決不是凡夫。可是要入他們之流呢,就要從讀誦上下手。讀誦是啟蒙啊、蒙學啊,這是正確的道路,這是成佛的捷徑,最近的一條道路。

那麼下面佛給阿難解釋,佛所講的這個為什麼不是外道自然的學說,底下再給阿難解釋。解釋完了之後,阿難雖然沒有問因緣,因為因緣是自己主張的,當然不問了。佛無問自說,佛還是給他解釋清楚,也不是因緣。說到這一樁事情,非因緣非自然,非不因緣非不自然,才講到透徹圓滿。這是底下經文的事情,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常受人天福,直至如來地:地藏菩薩的不共功德與修持之道
發菩提心,成菩薩行
菩薩度我入佛門-一位佛子的出家之路
今天七月二十四,恭迎龍樹菩薩聖誕日
100餘張精美絕倫的地藏菩薩像,見者消業增福報

TAG: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