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看經典,讀人生

館友「老馬識途128」: 您好!您的館藏文章「看經典,讀人生」深受廣大館友的喜愛,於2014年4月17日進入「閱覽室」頻道的「歷史/文化」下「文化雜談」類別的精華區。360doc代表全體館友感謝您的辛勤勞動和慷慨分享!────360doc個人圖書館

點擊查看原圖

經典是人類文化的精華,經典就是一個民族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著作。 雖然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激化,兼并戰爭連年不斷,整個社會禮崩樂壞,但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一批新的社會力量應運而生,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雖然社會地位較低,但很多都是有思想和有才能的人。 由於出身不同、立場不同,他們著書立說,各成一家之言,出現了我們歷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學派,後世稱他們為先秦諸子。 而先秦諸子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經典的經典,精華的精華。

點擊查看原圖

為什麼讀經典 先秦諸子產生的年代,我們通常稱之為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是我們民族的黃金時代,也是人類文明的黃金時代。 李之柔:如果沒有記錯,我是在2009年初接到您寄給我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這部書現在還在我的案頭,已經讀過很多遍,不但有深度,而且可讀性非常強。 春秋戰國時期,先秦諸子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完全可以這樣認定,那是中華民族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思想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記得,當時我還寫了一副對聯,內容是「書讀秦漢平生快,簫吹水雲半日閑」。 易中天:的確,那是一個黃金時代,被德國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軸心時代」是一個什麼概念呢?「軸心時代」大概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這樣的一個時段。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北緯30度上下,也就是北緯25度到35度這樣的一個區間。在我們這個星球上,不同的民族同時產生了他們的精神領袖和精神導師,比方說古印度的釋迦牟尼,比方說以色列的猶太先知,比方說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比方說我們中國的老子、孔子等,這些人是幾乎同時產生在地球的這樣一個區間,這個時代就稱為「軸心時代」。 在這樣一個「軸心時代」,在世界各大民族、各大文明當中,都產生了這樣一批非常優秀、非常傑出,甚至可以說是偉大的思想家。我們的先秦諸子就產生於這樣一個時代,因為它是我們民族的黃金時代,也是人類文明的黃金時代。這樣一個人類文明的黃金時代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們當然應該知道、應該了解、應該閱讀。 李之柔:可惜的是,許多應該知道、應該了解、應該閱讀的經典,我們至今還沒有很好地了解透徹。不久前,我見到文化部蔡武部長,彙報我們去年做的一個「紅樓中國夢」系列活動的情況。我說如今上上下下都在提中國夢,那麼,這個夢究竟是什麼呢?有老先生指出,中國夢其實就是孔子提倡的禮樂之夢。當年前賢所關心思索的,其實是永恆的問題,對當下的社會、人生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易中天:他們關心的問題是什麼呢?比方說這樣一些問題:什麼是人生;什麼是幸福;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永恆。這樣一些問題永遠回答不完,現在我們還會問這樣的問題,但沒有終極答案。歷史上不停地有哲學家、思想家做出回答,然後大家不滿意,接著再追問,然後再回答,再追問,再回答。為什麼?因為人永遠是個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它不是屬於哪個家、哪個學、哪個派的,它是屬於每個人的,每個人都會問這個問題:人生是什麼?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想到要去看看我們的先哲、我們的先賢、我們的先人們說了些什麼,經典上是怎麼說的,我們會抱著這樣的一個目的去閱讀經典,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點擊查看原圖

孔、孟、墨、韓的人生態度 讀孔得仁,讀孟得義,讀墨得力行,讀韓非得直面。在對自己的人生感悟和體驗中,易中天先生讀出了儒、墨、法家的經典要義,也讀出了別有深意的人生態度。 李之柔:說到先秦諸子百家,一般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被列為先秦至漢初「九流十家」之首的儒家,只要提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人們很自然的就會聯想起孔子和儒學。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是一個包括哲學、倫理、政治、教育等諸方面的人文學說體系,後人多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表達這種重實踐、重人倫、重教化的「內聖外王」之道。而孔子及其儒家學說區別於其他思想流派的基本特徵,就是仁義和禮樂為精髓的宗法倫理價值系統,尤其將「仁」視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說文解字》講:「仁,親也」;《禮記》講:「上下相親謂之仁」;《韓非子》講:「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那麼,易先生從孔子這裡讀到「仁」又是什麼呢? 易中天:我從孔子那裡讀到了一顆愛心,這顆愛心就叫作「仁」。什麼是「仁」?孔子沒有下定義。我們打開《論語》,會發現孔子對「仁」的很多解釋,但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遲向孔子問「仁」,孔子說「愛人」。所以仁就是愛,而且這種愛是什麼呢?這種愛是一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愛,它不是簡單的我愛你,它是要怎麼樣呢?正反兩方面。正面的,你的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成立,也讓別人成立,自己想通暢,也讓別人通暢,就是自己想追求幸福,也讓別人幸福,這是從正面的積極的方面去做;反面的,或者說消極的方面是什麼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己不想的東西,你也不要強加給別人,你自己不想餓肚子,你不要罰人家餓飯,所以這是一種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這就是孔子的「仁」。所以孔子的理想,我覺得可以這樣總結: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讓世界充滿愛,構建一個和諧社會。這就是孔子的理想。所以我在孔子那裡讀到了一顆愛心,或者說,我在孔子那裡,讀到了一顆愛心,構建和諧。 李之柔:眾所周知,孔子的學說也是隨著時代變遷在不斷豐富發展,孔子之後,儒家內部分為八派,稱為「八儒」,其中在戰國時期佔有重要地位的是孟子和荀子兩派。孟子主要繼承並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學說,率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並以此為基,將孔子「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他說「仁政」不是別的,就是君王愛人,行忠恕的結果。孟子的「性善論」及「仁政」學說對後世思想發展影響極大。他與孔子最大的不同在什麼地方呢? 易中天:孔子講「仁」,孟子講「義」。仁和義有什麼區別呢?仁者愛人,仁是一種愛。義是什麼呢?義是羞惡之心。羞是什麼?就是自己感到羞愧;惡呢?就是憎惡別人。所以,仁是肯定的,義是否定的,義是帶有批判性的。在孟子這個地方,他有一股氣,因為義既要批判自己,讓自己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所以我羞愧;另外,他還批判別人,別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還進行批判。所以,義需要一種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這個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這個東西在孟子那裡就叫作浩然之氣,所以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他有了浩然之氣後就有了勢,有氣他就有勢,有勢他就有力,所以孟子說話咄咄逼人,很不客氣的。我們去讀《孟子》這本書,你打開第一章《梁惠王上》,說什麼呢?說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意思是說:老頭兒,你那麼大老遠的跑來,對我們國家有什麼好處啊?孟子怎麼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也就是說:大王,怎麼開口閉口就講好處啊,講講仁義嘛,一下子就給他頂了回去,然後滔滔不絕地講為什麼要講仁義,不要講利害。所以,孟子說話他是直通通的,孟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讀孟和讀孔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讀《論語》如沐春風,讀《孟子》如聞戰鼓,讀了《孟子》之後你就會感到振奮,你老想站起來做點什麼事,實在沒事找個人爭辯也行,找個人辯論也行,孟子是很好辯的。所以,讀《孟子》我是讀到了一股正氣,賓士天下。

點擊查看原圖

點擊查看原圖

李之柔:由此看來,儘管都在講「仁者愛人」,孔孟二者的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自北宋胡宏提出「孔孟之道」的說法以來,延續至今,現在我們講孔孟之道,一些人簡單地將二者混為一談,不明白孔是奠基人,孟子屬於完善者、後來人。其實在先秦,真正能與孔子齊名的是墨子,他早年曾習「孔子之術」,後因不滿儒家的政治主張和學術觀點,另創墨家學派,與儒家分庭抗禮,從此拉開百家爭鳴的先河,墨家很有意思,不僅同儒家辯難,也與名家、道家相摩相盪。雖然對於活躍先秦時代的學術氣氛,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當然,也遭到很多其他學派的反擊。 易中天:墨子這個人,孟子是不喜歡的,孟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他把墨子罵作禽獸。其實我們看,孟子和墨子他們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相通在什麼地方呢?「行俠仗義」。如果要比較一下,孟子仗義,墨子行俠,孟子喜歡仗義執言,而墨子自己做。 大家都知道墨子救宋的故事,說公輸般也叫魯班,因為魯班的地位太高了,我們就不要用魯班這個名字了。公輸般為楚國造了一種攻城的器械,叫雲梯,去攻打宋國。墨子聽到這個消息以後,趕了十天十夜的路,有說是從齊國,有說是從魯國,趕到楚國的郢都去制止這場戰爭。墨子他為什麼要管這個事?當然這場戰爭墨子是制止了。墨子先說服公輸般和楚王,看來說不服,然後實地演練,解下衣帶做城牆,拿一個板子做模擬,和這公輸般過招。公輸般用九種攻城的辦法,墨子用九種守城的辦法,最後公輸般沒有辦法了,而墨子的辦法還沒用完。公輸般說:「我有一個辦法,我不說。」墨子說:「我知道你是什麼辦法,我也不說。」楚王說:「你們說說嘛,什麼辦法?」墨子說:「公輸般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把臣殺了嘛,把我殺了不是就沒有人幫助宋國了嗎?但是我告訴你,我的弟子三百人已經帶了我的辦法和我的工具守在宋城之上了,單等楚兵來送死。」楚王只好不打了。 問題是墨子他為什麼要管這個閑事,有人說墨子是宋國人,因為墨子的出身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宋國人,一種說是魯國人。但是根據這一段記載,我們知道墨子當時不在宋國,他要麼在齊國,要麼在魯國,趕了十天十夜的路才趕到郢都的,而且墨子救了宋國以後,他在離開楚國回國的路上,經過宋城的時候,天上下大雨,宋國人還不讓他進去避雨,所以墨子是跟宋國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他完全是行俠仗義。所以,我讀墨子,是讀到了一腔熱血救助苦難。 李之柔:墨子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結構重整和再組合的時代,他提出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國」「節葬」「非樂」的學說都是有所針對的,產生過重大影響。其樸素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在自然科學領域、古代形式邏輯領域做出的貢獻,至今還被學者所津津樂道,特別是「名實合為」的思想,強調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從而將先秦認識論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可惜在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的政策後,墨家在中國歷史上衰落了。 易中天:墨子講的是兼愛,就是所有人都平等地愛,這跟儒家的思想不一樣,儒家的仁愛是有等級的,先最愛自己的親人,然後再愛不太親的,再愛不親的。而墨子他是天下所有的人都平等地愛,所以他是一腔熱血。 而韓非子呢?韓非子說世界上沒有愛,世界上哪有什麼愛,人與人的關係就是算計。他說有一個人是開馬車鋪的,賣馬車,還有一個人是開棺材鋪的,賣棺材。這個開馬車鋪的人天天祈禱說:「願天下人升官發財。」那個賣棺材的天天祈禱說,他願天下人早點得病死去。韓非說:「難道是開馬車鋪的人仁慈嗎?不是,因為只有你升官發財,他馬車才賣得出去,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所以,韓非他是直面慘淡的人生,他是冷冰冰的、赤裸裸的、血淋淋的,把這個人世間的利害衝突、人與人之間的算計都無情地給你揭露出來,一點面子都不講。因此,他認為這個社會要建設得好,沒有別的辦法,什麼仁愛啊、仁義啊,什麼禮讓啊,都沒有用,有用的只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刑法,一個是權術。嚴刑峻法,陰謀詭計,這兩條管用。 先秦諸子的所有思想都有價值。儒家是理想主義,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讓世界充滿愛,看上去很理想、很美好,但是很難做到。所以儒家的思想它是把雙刃劍,它有兩個作用,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可以激勵人生,鼓勵我們向善,鼓勵我們做個好人,我們要想做一個好人,就應該講仁義;但是它也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粉飾太平,一旦儒家學說被統治階級用來粉飾太平的時候,韓非的思想就有用了,有什麼用呢?揭露黑暗。所以,歷史上很多革命者、批判者是愛讀韓非的,當然歷史上那麼多野心家、陰謀家也是愛讀韓非的。革命者、批判者從韓非那裡拿到了思想武器去揭露那些反動統治的欺騙性;陰謀家、野心家從韓非那兒拿到一些辦法來搞陰謀詭計。所以,它也是一把雙刃劍。

點擊查看原圖

品讀經典,品讀智慧 千百年來,關於人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們在不停地追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卻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所以有人迷惘,也有人困惑。我們的先賢已經給出了答案,這些答案就在先秦諸子當中。讀先秦諸子其實就是讀人,讀人生,讀人生智慧。 李之柔:從孔、孟、墨、韓之中,易先生讀到的是人生的態度,那麼,在其他經典著作之中呢?您給出讀者的建議又是什麼呢? 易中天:在孔、孟、墨、韓那裡,我讀到了人生態度;在老子、莊子、荀子那裡,我讀到了人生智慧。什麼人生智慧呢?我們來說老子。有的哲學家把孫子、老子、韓非子合在一起講,認為從《孫子兵法》到《老子》再到《韓非子》一脈相承,在這個問題上我傾向於同意李澤厚先生的觀點,就是老子哲學來源於軍事辯證法。《老子》這本書是可以當作兵書來讀的,裡面有很多兵道,但是軍事辯證法在《老子》這裡變成了政治辯證法,講治國。比方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又從這個軍事辯證法變成了哲學辯證法,最後在我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變成了生活辯證法。實際上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講,讀《老子》主要是讀生活辯證法。那麼老子講的生活辯證法是什麼呢?是弱能勝強,柔能克剛,無為則無不為。老子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是老子的生活辯證法。這個生活辯證法對中國的影響是很大的,中國很多俗話、民間俗語都是老子思想轉化過來的,比方說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這是老子的思想,不為天下先嘛,這些思想都是從老子那兒來的。所以,老子的思想也很有意思,就是它可以用在不同的領域、得出不同的結果來。 李之柔:現在我的工作室里還懸掛著您寫給我的一幅字——「大強如弱,至剛之柔」,我覺得這也是老子學說的精髓,一般人只看到「有」,老子則強調「無」的作用和意義;一般人強調有為,老子則強調無為……凡此種種,老無不有悖於常識和常理,也無不表現出深刻性和全面性。比如老子講「無為」,在我看來,「無為」不過是一種手段,他是要通過最自然的方法去達到無所不為的目的,「無為而無不為」,這種無為並不是真正的無為,反倒是莊子,顯得更逍遙一些,他用老子以虛無為本體的世界觀看待人生,認為「至人」應當擺脫現實世界的束縛而使精神得到超越和解脫,主張「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覆始終,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充分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願望與情趣。

點擊查看原圖

易中天:對,老子講無為是假無為,實際上是無不為,至少也是有所為,只不過為了有所為,我先得無所為,無所為才有所為,叫作有所不為有所為,他還是要有所為;莊子是真不為,他就是不做。大家可能熟悉一個故事,楚國曾經想請莊子去做卿相,莊子在濮水旁邊釣魚,楚國來了兩位大夫,說我們國君想麻煩您老人家了。莊子說是啊,聽說你們楚國有一種神龜,它已經死了三千年了,你們楚王寶貝得不得了,把它放在盒子裡面,上面蓋著絲巾,恭恭敬敬地供在廟堂上。請問作為一個烏龜,它是願意死了以後留下骨頭被供奉起來呢,還是願意活著拖著尾巴在泥里打滾呢?這兩位大夫說,那當然還是寧願活著在泥巴里打滾。莊子說對不起了,二位可以回去了,他就是準備拖著尾巴在泥巴里打滾。一般人把這個故事解釋為莊子的清高,其實不是,我認為表現為莊子的透徹,根本就不是什麼清高,他看透了人生。在莊子看來,一個人最寶貴的是他的生命,而生命的價值在於自由,這才講寧肯拖著尾巴在泥巴里打滾,他也要這個生命,也要這份自由,為了這個自由,莊子寧肯什麼都不做,寧肯自己沒有名,寧肯自己沒有利、沒有用。這是一種藝術人生觀,是以一種詩意看待自己的人生,所以莊子的思想在後世就發展為中國人的藝術人生觀,而且對中國美學、中國藝術的影響非常之大。在先秦諸子當中,對後世美學藝術影響最大的是莊子,而且直接下承禪宗,就是以一種自然的心態去看待社會,把人與社會全部看作自然,認為最自然的、最順其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李之柔:不過,莊子的這種學說照樣遭到了荀子的批判,荀子有一篇文章叫《解蔽篇》,「解蔽」就是糾正方法論上的片面性,在先秦諸子,荀子似乎是更加偏重科學與辯證的人。他以性惡論為基礎、以「隆禮重法」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思想,實際上兼容了很多孔孟與法家思想的精華,對歷代的政治理念和制度結構都有影響。 易中天:說得正是。荀子總結了他以前的思想家,認為他以前的思想家,除了孔子以外,他不敢說孔子,除了孔子以外都有片面性。莊子的片面性在什麼地方呢?「蔽於天而不知人」,只知道自然,不知道人類社會。其實儒家也有片面性,就是蔽於人而不知天,孔孟不講天,莊子不講人。真正講人又講天的是荀子,而且荀子講天人關係,講人與自然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什麼呢?荀子說,各有各的規律,「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說自然界有它的客觀規律,不因為你是現在的君主、是堯舜,就怎麼怎麼樣,也不因為你現在的君主是桀紂,就怎麼怎麼樣。人類社會的變化不會影響到自然界,自然界的變化也不會影響人類社會。所以他說:「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荀子的這樣一種思想發展到《易傳》裡面,就形成了一直激勵著我們中國人的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就是荀子的精神,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以,從荀子這裡我讀到了科學進取心。 之柔:易先生有學有識,對先秦諸子的解讀方法對我的啟發很大。我們在品讀這些經典的過程中,不但要像先哲們一樣更加積極地思考,同時也要立足當下,充分取其精華,將其發揚光大。 易中天:我覺得作為文化傳播者,首先要清理我們古代典籍先秦諸子當中那些積極的正面的東西,把它們傳播出去,以增強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批判的工作還是留給我們專家去做為好。第二點,作為一般讀者,用不著全面、系統、完整地把握先秦諸子,完全可以求仁得仁、求智得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取所需,只要我們有所領悟,有所感覺就好。第三點,我們讀先秦諸子,我們讀經典,對於一般人來說,他的目的就是獲得人生智慧。人生智慧從哪裡來?從人生體驗中來。人生體驗從哪裡來?從每個人的生活中來。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每個人都只有一個體驗,每個人的人生都必須自己去體驗,每個人的人生智慧也必須自己去獲得,任何人都無法替代。

點擊查看原圖

易中天 著名學者,長期從事文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的《漢代風雲人物》,2005年4月首播即獲熱評,而《易中天品三國》更是引發收視熱潮。2013年宣布寫作36卷《易中天中華史》,引發各界關注。

推薦閱讀:

非主流經典語句 從天堂到地獄,我只是路過人間
中華智慧經典《增廣賢文》:原文及解釋
百善孝為先,必讀的20句儒家經典! (網轉)
彭氏經典祖墳----出現職帝前五品帶槍待衛
禪詩精選:最經典的禪詩三百首

TAG:人生 | 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