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理答,實現生命關懷

課堂理答,實現生命關懷

【摘要】理想課堂應該如一個巨大的能量場。學生能在文本、老師的激發下,生成思維的碰撞,生命得到真正有效的成長。然而現實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堂理答卻存在四大誤區,歸根結底,語文教師缺乏生命的關懷。如何實現語文教師的生命在場,讓理答更有效,本文從傾聽、理解、應對三個維度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生命在場 課堂理答

理想課堂應該如一個巨大的能量場。學生能在文本、老師的激發下,生成思維的碰撞,生命得到真正有效的成長。理想的課堂理答效果是學生在教師引導、點撥、激勵下善思能辯,自能學習之。然而我們現實的小語課堂,由老師本身素質的制約,由於學生參差的個體差異,使這一切還只是「心嚮往之,身不能至。」

隨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被重視,理答行為雖已成為課堂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然而,個中隱含著幾許浮華,幾許空洞,還有幾分作秀?

而筆者通過對自己課堂教學的反思及觀察同行的一些語文課堂教學實際,發現當前語文教師課堂理答還存在著諸多「理答誤區」。

理答誤區之一:理答無尊重——諷刺挖苦

教師上課拋出問題之「球」後,學生感到難度太大,無法接球,沉默無言、或張冠李戴,東拉西扯,無法一語中的。此時,教師不能缺乏耐心和關心,「語言暴力」就產生了。斥責有之、諷刺有之、挖苦有之。由於教師對待學生的回答態度粗暴,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就不願再回答問題,師生情感便難以溝通。

理答誤區之二:理答無準繩 ——盲目錯位

新課程要求教師想方設法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為此大費心思,在課堂評價上大下工夫。明明答得不好,也對他說「你真了不起」、「你讀得真棒」,獎勵小紅花、紀念品不厭其煩,摸腦袋、牽小手比比皆是,忽略了對學生不良價值取向的正確引導。

理答誤區之三:理答無傾聽——教案至上

教師上課時,心中只有預設好的教案,目的是為了完成教案,所以課堂的流程和環節都是為了教案服務。而課堂的主體——人的發展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缺少了對學生心靈的傾聽,變成教案唯上。理答變成走過場,既如蜻蜓點水,又如走馬觀花。不能幫助學生思維有更進一步的提升。

理答誤區之四:理答無變通 ——忽視層次

理答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對學有餘力的學生,不能進行有效追問讓他們邁向更高的目標;對於中等層次的學生,不能找出他們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引導;對於少數「弱勢群體」,亦不能給予多鼓勵,多肯定,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上述可見, 「理答誤區」存在的根源歸根到底是教師缺乏生命的關懷。理答的本質,不是為了給學生一個終極的標準答案。理答的本質是為了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本質是對學生精神生命發育的一種尊重、一種喚醒、一種理解、一種引導。教師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沒有讓自己的角色定位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從而在課堂上泯滅了孩子的童趣,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挫傷了孩子求知的渴望,錯失了各種生成的教學資源,大大地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如何在課堂理答中實現對生命的關懷。如何能用課堂理答喚醒、引導孩子的智慧靈性?

一、前奏:善於傾聽

【視點】營造師生問答的情感場:尊重

理答的基本模式包括:傾聽——理解——應對。可以說,沒有傾聽就沒有理答。著名主持人楊瀾曾說,在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的傾聽比提問還重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亦然。只有學會傾聽學生髮言,我們才能捕捉到學生智慧的火花,才能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智慧的理答。

傾聽是教師生命的一種全方位的敞開。傾聽的核心是理解和尊重。你給予學生一份尊重,你就會給他一份真誠的傾聽。語文教師怎樣實現生命在場的傾聽呢?

(一)用眼睛來「傾聽」

有人會認為這是個謬誤的論題。但是傾聽的前提是縝密的觀察。你看學生的表情,看錶情就是「傾聽」;你關注他的眼神,眼睛會說話,你也是在「傾聽」;你觀察他的姿勢,你就是在「傾聽」他的肢體語言,甚至你注意到小組之間排位組合的關係,學生身體之間的接觸程度等等,你都能「聽」出其中的聲音來。

(二)用耳朵來「傾聽」

善於用耳朵傾聽,抓住發言內容的要點。理答的時候,我們聽覺的天線首先要接受學生髮言的內容,要把內容聽完整,聽仔細,才能更好地理解發言內容的核心意思,和背後要表達的內容。

(三)用心靈來「傾聽」

傾聽的核心是尊重,要用一顆真誠之心去傾聽學生的發言。因為學生的發言就猶如一棵棵小樹在稚嫩的拔節成長。而尊重就如陽光與雨露,會給予學生最好的鼓勵與動力。傾聽的實質就是理解,沒有尊重、沒有理解就沒有真正的理答。用心來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理解發言內容的核心意思,並提煉學生的思想,聽懂他背後真正要表達的東西。傾聽務必要專註,只有專註的傾聽,才能準確地提煉學生髮言的內容的實質,聽到發言的本質,和背後傳遞出來的情感、態度,拋棄了專註,傾聽就徒有其表。

二、核心:深入理解

【視點】搭建師生問答的溝通橋:理解

理答的「理」,就是梳理、整理、理解的「理」。沒有理解,交流的門就關閉了。沒有理解,就沒有理答。當學生的回答進入你「傾聽」的感應區後,梳理他回答的意思,理解他回答背後的意思是核心要務。

(一)理解學生的肢體語言

學生兩眼放光,手舉得高高的,是他對問題有了自認為很滿意的思考;學生對老師的提問深深埋下了頭或眼神躲閃地看著老師,是他對題目不理解,題目對於他難度太大;學生眼睛看著你,手似舉非舉,說明他對自己的回答猶豫,沒有十足的把握;半不予理睬;學生對老師的提問不想動腦思考,直接應答「我不會」,它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不學」的狀態或「厭學」的狀態。

(二)理解學生的言說

從學生的言說中,我們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質量、學習習慣有進一步的了解。比如:

案例1:《青山處處埋忠骨》

師:下面,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花一分鐘時間默讀課文,然後用簡單的話來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生1:本文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走下輪船來到郊外,去台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裡參觀,見到一位年輕的台灣教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他在教學生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他們讀得很吃力,也很認真,作者非常感動。還寫了老師和學生們帶作者去禮堂里參觀有孔子、孫中山這些中國歷代偉人像。作者感受到了台灣人民的愛國之心。

師:有點羅嗦,能簡潔點嗎?誰來?

生2:本文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在台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裡,見到一位年輕的台灣教師教學生學習祖國文字,並且帶作者去禮堂里參觀中國歷代偉人像。

從以上這則案例中,我們可以知道案例1中的生1已經讀懂了這篇文章,但回答概括主要內容時語言欠簡潔,比較繁雜羅嗦。而生2對文章內容的把握、語言的表達都非常到位,可以看出他有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案例2:《臨死前的嚴監生》

師:臨死前嚴監生還伸出兩個指頭,惦記那兩根燈草,你可以感受到什麼?

生:我感受到嚴監生很節約。

師:孩子,你是認為他節約每一分不該花的錢,對嗎?

生:是的

師:那我們來看看這兩莖燈草吧,古代的油燈與我們現在的電燈不同,燈光如豆,「晚間,擠了一屋的人,桌子上點著一盞燈。」你們認為這兩莖燈草該省不該省呢?

生:紛紛(不該省)

師:那嚴監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吝嗇

這個案例中,老師先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思維,然後弄清,學生實質上是對節約與吝嗇兩者不能有效區分,所以老師進一步引導交流,達成教學目標。

因為理解,所以可以溝通,所以可以交流,所以學生會不斷的點頭。學生由於年齡、閱歷、學習經驗、表達能力等諸多限制,使得他不能完整表達出自己的心聲,所以教師要敏銳的理解、準確地把握孩子言說背後要訴說的的意義。

三、關鍵:靈活應對

【視點】建構師生交流的心樂園:互動

(一)激賞,讓心靈受到鼓舞

案例:《最大的麥穗》孫建鋒

師:請你們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讓大家共同分享你「收穫」的快樂!

生1:蘇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種要求,實際上是告訴弟子們:時間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複!有句話說得好,「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們要把握住每一次機會,不要錯失良機。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師:你理解透徹,語言精當,表達流暢且自信滿懷。老師非常欣賞你,咱們握握手!

生2:蘇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師,他教導弟子,不在教室,在麥地;不用課本,用麥穗;不是直接告訴他們一個道理,而是讓他們親自實踐,自己悟出一個道理。

師:你不是在批評我吧!的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應該向蘇格拉底學習,同時也應該向你學習,因為你會讀書,能夠讀出文字背後的聲音。

生3:我認為蘇格拉底的弟子們很笨,他們太聽老師的話了,只知道去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結果兩手空空。他們為什麼不知道留下一穗呢?因為一大於零呀!

師:好一個「一大於零!」(從課本里拿出一片銀杏葉,走到他的面前)知道這是什麼嗎?

生3:銀杏葉!

師: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銀杏葉,它是我從家鄉百年的銀杏樹上採下的葉。我一直把它珍藏在書本中,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學的語言觸動了我的思維,震撼了我的心靈,我就將這片葉贈給它。

生3:很激動地雙手捧起這片葉!

生4:課文最後一句話——「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讓我懂得:人應該有遠大的理想,但也應該注重現實。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錄取了我,我首先上去,以後我還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師:這樣,你既讀了南大又讀了北大,如此的大學經歷,是美妙的,也是雙贏的!(從書中取出一片竹葉,說道)這是我去年從清華校園摘的,我想贈給你。看到這片竹葉,你想到了什麼?

生4:我想由考北大改為考清華!(大笑)

師:我希望六年後,能讀到一封來自清華園的信,而這封信正是你寫的。

生4:一定會的!

師:我期待著那一天!

師:這節課,我們共同度過了美妙的四十分鐘我們一起走進了《最大的麥穗》這座精神的殿堂,我們徜徉其間、留連忘返。不知不覺中,我們發現自己變了,變得更加聰慧、更加自信、更加個性,變得更加複雜也更加單純,變得更加細膩也更加大氣!謝謝大家!

在本案例中,老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真誠而又熱烈的激賞,這激賞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情感。試問,如此熱情的肯定怎能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點撥,讓思維撥開迷霧

案例:

王崧舟《一夜的工作》片段:

生:漫漫長夜。

師:(板書)漫漫長夜,奇怪啊,怎麼會想到這個詞?

生:因為文章中說周總理工作了整整一夜,而這一夜都是在看稿子,處理國家大事。

師:是啊,在你看來這個長夜怎麼樣?

生:非常長。

師:太漫長了,是吧?而漫長的背後,分明讓你感受到了總理工作的——

生:我覺得應該是非常……艱苦。

師:是啊,「漫漫長夜」給你加個括弧,你在漫漫長夜背後讀出的是總理工作的艱苦啊。(指一生)請你說。

這個案例當中,學生當老師提出了「在你的心目當中,這是怎樣的一夜?」的問題時,學生突如其來的答出「漫漫長夜」貌似不夠準確合理的答覆。如果就此否定了他的發言的話,那一顆思維的幼苗就被掐死。老師準確地剝筍抽絲,理解學生的言說,耐心地等,巧妙地引,讓學生自己來澄清自己要說得究竟是什麼。「是啊,在你看來這個長夜怎麼樣?」「 太漫長了,是吧?而漫長的背後,分明讓你感受到了總理工作的——」 「是啊,「漫漫長夜」給你加個括弧,你在漫漫長夜背後讀出的是總理工作的艱苦啊。」這三步引導,讓學生撥開了自己的思維迷霧,真正弄清了自己的思維內核。

(三)詰問,讓錯誤懸崖勒馬

回答錯誤,是語文課堂上比較常見的現象,學生由於知識的儲備、生活經驗的不足、上課聽講的狀態都可以影響到回答問題的質量,當回答錯誤時,批評和斥責是一線教師常見的手法。長此以往,使學生回答問題的勇氣消失殆盡。回答錯誤時,可以怎樣理答呢?

案例:孫雙金《落花生》片段

生:什麼叫落花生?為什麼以「落花生」為題目?

師: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書上有沒有答案?齊讀預習提示的一段話。

  (出示預習上的話,生齊讀)

師:為什麼叫它落花生?

生:我想應該是因為它的花落到地上,才會結果實,如果花不落就不會結果實。

師:有果實結在地面上嗎?你說說花生結果的過程。

生:開花、花落、花鑽進土裡,再在土底下結果。

師:真是這樣嗎?(生笑)

師:再讀,是這樣嗎?

生:花生的花開花受精後,子房裡開始迅速生長,首先是向上長的,然後向下彎曲,直到結出果子。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我回家查字典的。

師:真會學習!他發現問題就查資料了,發現與書上不一樣了。老師把這幅圖顯示出來。

這個案例中,由於常識的缺乏,學生對花生結果的過程,做出了「開花、花落、花鑽進土裡,再在土底下結果。」 這樣的回答。這個回答顯然出現了知識上的錯誤,此時,老師四兩撥千斤,輕輕一詰問,學生馬上就意識到自己錯了,不用責罵,不用呵斥,既能保護學生的自尊,有點出了他的錯誤所在。

(四)等待,讓勇氣插上翅膀

特級教師王文麗有一次給三年級孩子上課時,剛開始叫同學們讀課文,孩子們紛紛舉手示意要展示。這時,老師來到了一個不舉手孩子的跟前,親切到問到:「孩子,你為什麼不舉手?」「我……我……怕自己說錯了!」「讀書不緊張,試一試。」老師扶著他的的肩膀,對她點點頭以示鼓勵。輕聲說到:「我給你起個頭,好嗎?」小姑娘越讀越大聲,越讀越棒。待她順利讀完後,老師問:「你現在還緊張嗎?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讀書嗎?」「不知道。」「我告訴你吧,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讀,多不簡單啊。回去告訴爸爸媽媽。你敢當著四千多人的面讀書,多麼了不起啊!」漸漸地,小姑娘的臉上出現了自信的笑容。

課堂理答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教育智慧。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教師提問後,學生始終處於沉默狀態。此時,教師不應立即採取措施,而應耐心等待,熱情鼓勵,充分運用非言語理答方式來緩解緊張氣氛。有時一次點頭、一次拉手、一個大拇指、一個期待的眼神,幾秒的耐心等待,都可以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四、融合:因勢利導

【視點】善用師生對話的碰撞點:衝突

語文課堂上,常有備課時難以預設的突發事件產生。這些時候,最能考驗教師的理答功力。對此,要進行因勢利導,視域融合。

(一) 共情,站在學生位置來思考

案例:王崧舟《我的戰友邱少雲》

師:看,這就是邱少雲,這就是烈火燒身的邱少雲,這就是紋絲不動的邱少雲,這就是直到生命最後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的邱少雲!面對這樣的英雄,你有什麼話想對他說?

生1:邱少雲,你是好樣的!

生2:邱少雲,你不愧一位偉大的戰士。

生3:邱少雲,你的痛苦更讓我看到了鋼鐵般的意志。

生4:邱少雲,換了我,早就挪地方了。

師:孩子,你是不願意看到邱少雲死,是嗎?

生4:(不住的點頭)

師:將心比心,誰不想活下去,我理解你,而且我相信,邱少雲當時肯定也有這樣的念頭。但是,作為一名軍人,一名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他一定會聽到另一種聲音,一種更強烈的聲音。誰聽到了?

(生紛紛舉手)

這個案例中前三個學生的回答沒有矛盾和衝突。可是到了第四個學生的時候,問題來了「邱少雲,換了我,早就挪地方了。」這是學生的真心話,但是這話的背後還有學生沒有說出來的話,老師敏銳地理解了學生言說背後的真意,「孩子,你是不願意看到邱少雲死,是嗎?」

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就會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理解學生的情感,學會共情,就能使對話有效的進行下去。所以,真正有效的理答不應該是老師只固守在自己的位置上,當「山重水複疑無路」時,可以換位思考,這樣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二) 信任,把主動權還給學生

案例:《景陽岡》片段

師:課文學到這裡,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生1:老師,我覺得武松不算是英雄。

師:哦?你的看法很特別?能說說為什麼嗎?大家怎麼看呢,可以一起討論下。

生2:我認為武松是英雄,他很勇敢,也武功高強啊,遇到老虎你敢打嗎?

生3:我也覺得武松是英雄,他除掉了老虎也是為民除害。

生1:我認為武松不是英雄的原因是因為我讀了《水滸傳》,武松打老虎是被逼無奈,又不是主動為民除害。武松殺嫂嫂是給哥哥報仇,他的英勇都表現在對個人的事情上,而且,他逼上梁山也是被逼無奈,有官司纏身。我不認為他是個真正意義的能夠為國家、人民獻身的真英雄。

師:你很有見地,有獨特的思考。其他同學,對這個話題有興趣,就也向他一樣讀讀水滸傳吧。

這個案例中,當學生提出武松不算是英雄這個很尖銳的問題時,教師沒有直接做答,而是用轉問的方式把問題拋給了學生。事實證明,充分信任學生,學生也會積極地動腦思考,他們回答的問題是腦力激蕩的結果,是思維碰撞的結果,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的答案,武松是不是英雄見仁見智,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確是真實的。因此,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力量,當有突發的問題,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會有別樣的收穫。

總之,理答絕不簡單的只是個課堂的不起眼的細節,理答是最能彰顯教師引領智慧與功力的技能,也是最讓學生學有所獲的巔峰環節,讓學生思想和智慧拔節生長的核心所在。

忽視了理答,就是忽視了學情,忽視了學情,就是忽略了學生的成長,忽視了學生的成長,就是忽視了我們教師的職責。讓我們在探討理答之路上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佐藤學. 《靜悄悄的革命》[M] . 長春:長春出版社, 2003.1

[2] 崔允漷. 《課堂理答ABC》 [J] . 小學語文教師2008.4

[3] 孫亞玲. 《國外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 . 中國教育報新課程周刊,第3期

[4] 王崧舟. 《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M]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10


推薦閱讀:

【微課堂】第四期第4小節
琅澤老高課堂3dmax2016中文版機械角色動畫教程
——《相約拱宸橋》課堂實錄與解讀
k9餵養小課堂——德國牧羊犬怎麼補充微量元素
名醫課堂丨如何正確看待不孕症?

TAG:生命 | 課堂 | 關懷 | 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