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輸出】突圍「中國製造」

【中國輸出】突圍「中國製造」 袁瑛2009-09-17 如今在歐美市場上的「Made in China」的商品標籤上,大多會在前面加上一句「Designed by XX(XX設計)」,簡單的幾個英文字母表達了一個事實:中國的製造業,仍然處於國際產業鏈的分工里利潤最薄、最底端的一環——製造。 無法拒絕的「Made in China」 「他抓住我的胳膊,縮在地上,絕望地渴求著幸福——只要能擁有一件新的、閃光的、塑料的小玩具啊!……我才是他的痛苦之源,我才是抵制活動的罪魁禍 首,我才是禁止他買中國東西的敵人。」這段描述來自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主婦薩拉·邦焦爾尼,在她帶領全家嘗試一年不購買「中國製造」商品的實驗中,這個已 經習慣了生活中消費各種中國商品的家庭,經歷了很多這樣的挫折。 最終,薩拉放棄了。過去十年間,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產品已經滲透到了全球每一個角落,佔據著像薩拉一家這樣的人們的生活空間,並發揮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過去10年,面對全世界70%的鞋和玩具,50%以上的個人電腦、手機、彩電、空調以及40%的紡織品都來自中國,這個現實,令從美國到奈及利亞從巴西到瑞典,都很難有人對「Made in China」說「不」。 事實上,在中國商品將全球消費者對於商品性價比的重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此同時,中國的低成本製造模式也在無形中改變著全球商業的競爭格局。扁平的世界,任何技術創新所能帶來的模仿壁壘和壟斷利潤都在快速下降。因此,無論對於中國企業,還是跨國企業,相對同質化的競爭都讓低成本成為他們參與競爭的必要條件。 「過去20年里,中國製造在全世界最大制勝法寶,就是低成本。」聯想董事長柳傳志這樣說。植根於中國這個龐大的、但卻支付能力有限的市場,中國製造 企業練就了一付「利用有限的資源優勢將成本做到最低」的本領。在過去十年里,全球手機以及各種家電市場,已經目睹了中國企業將跨國公司逼入空間狹小的高端 市場,在某些細分的市場領域,後者在中國製造的攻勢下甚至完全退出。 十年「一躍」 然而,低成本卻不是「中國製造」可以手持的一把「一勞永逸」的利刃。中國製造固有的脆弱性在近幾年也表露無遺。 細心的消費者或許會發現,如今在歐美市場上出售的「Made in China」的商品標籤上,大多會在前面加上一句「Designed by ××(××設計)」,簡單的幾個英文字母不僅傳遞出消費者對於中國商品質量愈來愈多的不信任,更表達了一個事實——中國的製造業,仍然處於國際產業鏈的分 工里利潤最薄、最底端的一環——製造,在體現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產品設計與研發環節,卻鮮少看到中國企業的身影。 自2001年《日經商務》的一組關於「中國:世界的工廠」報道開始,中國一直被描述為繼日本之後,新崛起的全球製造業中心。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之 路似乎已經近在咫尺。然而,根據英國卡地夫大學教授帕特·哈德森(Pat Hudson)在其著作《世界工廠》中對19世紀英國製造業的描述,所謂的世界工廠不僅要有量的優勢,即意味著在國際市場上佔據相當的市場份額,同時,還 需「質」的突破,即領先的技術和創新能力,這往往給製造業帶來的是持久性的競爭優勢。中國製造業的致命缺陷即在於此。 如潮水般湧向全球的中國商品雖然已經有了量的優勢,然而在領先的技術和創新能力上,差距仍然巨大——資料顯示:中國製造業在許多技術密集型產業上明 顯落後於發達國家,其中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領域,差距為12年,計算機晶元製造技術,差距至少20年,在機床等大型加工中心製造技術領域,這一差距是12 年。 中國製造業發展至今,無法迴避的問題是:核心技術落後、出口產品缺乏技術密集型產品以及缺乏世界級企業等等。 面臨人民幣持續升值、大宗商品價格提升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依賴低成本的中國製造業是不可持續的,單純在勞動成本上面下功夫的中國製造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 事實上,依照全球製造業發展變遷的歷史軌跡,中國製造業的這一陣痛遲早到來。以日本為例,在其實現高速增長的1955至1973年,日本的製造業就顯示了從勞動集約型的產業例如紡織輕工業,轉移到資本集約型,進而再以技術集約型產業例如汽車為主的規律。 面對第三次世界製造業中心的轉移,中國製造業的升級和轉型是必然的,這個十年也將成為中國製造實現關鍵一躍的十年。 超越「製造業」 具備異乎尋常的進取心和靈活性的中國企業,無疑是這關鍵一躍的中堅力量。正是這些企業「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被逼出來的整合創新、流程創新、顛覆性創 新等成本創新戰略……將中國的比較優勢(低勞動成本)創造性地轉化為自身的競爭優勢」,曾鳴在其「成本創新」的理論下,對中國企業寄予了厚望。「我們打的 就是性價比優勢之戰。」比亞迪總裁王傳福最初用人工代替了日系 廠家使用的機器人全自動化生產線,充分提升了自己低成本競爭的能力,將電池製造這一資本密集 型的產業變成了勞動密集型產業。 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水晶宮博覽會上,五十多萬人見證了英國作為「世界工廠」已經達到了其頂峰時代。那時,從煤炭、冶金到交通和機械製造,英國製造業生產出了幾乎包攬全部製造業種類的產品。 然而,這樣可以同時成為製造中心、科技中心以及貿易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伴隨著新興工業革命,製造業的資源配置由原來的一國範圍擴大到世界範圍。從二戰後,日本、韓國的發展路徑可以看出,二者製造業的崛起也主要是體現在了少數產業的集中突破上。 伴隨著製造中心的分散化,中國需要認清的一點是:在只會誕生幾個或多個部分製造業品種的生產基地的現實下,需要以自己的優勢產業類別來抓住這一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展望新的21世紀,未來的製造業或許將不同於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理解,「從顧客導向、環保角度推出獨創產品和服務,以及促成可持續性增長,並對循環型社會的形成有所貢獻的」所謂「超製造業」,或許將成為未來製造業發展的方向。
推薦閱讀:

《中國式離婚》:中國製造 (中國式離婚 影評)
廣東,富可敵國的「中國製造」
2017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正式發布
從系統設計到零部件國產化 --中國製造升級路線圖
7億中國網友的選擇:小米代表中國製造!雷軍:繼續堅持性價比!

TAG:中國 | 中國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