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丹道思想初論

劉國梁

《周易》與內丹究竟有沒有關係?這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周易參同契》將《易》、黃老、爐火(煉丹)三者並列,沒有講《周易》中有丹道。宋代儲華谷說:「黃老之學出於大易,爐火之說據於黃老,三者同出於《易》。」他第一次肯定煉丹源之於《易》。《文昌化書》說得更為明白:「天地間只此一陰一陽,其本體則謂之道,其化機則謂之《易》,其神用則謂之丹。」在這裡,作者以陰陽的體、化、用闡明了道、《易》、丹之間的關係。我認為,《周易》中的確有內丹的理論與實踐,這是不容懷疑的。、

周易與丹道密不可分

一、 原始反終,以知生死

1.了知生死的奧秘

《繫辭傳上》說:「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原始反終」,鄭虞作「原始及終。」這可能是對的,從道理上與字形相近易於錯訛上說得通。韓康伯注說:「死生者,終始之數也。」孔穎達的《周易正義》說:「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者,言用易理原窮事物之初始,反覆事物之終末,始終吉凶皆悉包羅,以此之故,知死生之數也。

知天,知地,知人。

始終與生死是聯繫在一起的,事物之始即人之生,事物之終即人之死。孔子很重視人的生死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朝聞道,夕死可也。」(《論語·里仁》)在孔子看來,不知道生,也不知道死,了解了生,也能推知死:人的生死是客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對待生死的態度應該是生也愉快,死也愉快,只要追求到了人生最髙的道德標準和人生境界,雖死何憂?!對生死這對範疇,孔子更重視「生」、更重視人間世事。

《論語·先進》篇記錄季路問事鬼神及死的問題有這樣一段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這表明孔子是把人之生的問題及其相關事宜放在生死問題的首位的。

君子三戒

孔子為什麼這樣重視生死問題呢?從他本人來講,他嘆於周室衰微,有感於奴隸制的禮崩樂壞,自命「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重整天下,復興周室。而他自己也精於養生之道,堅持「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做到「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他「齊必變食」,「祭必齊如也」。 (《論語·鄉黨》)

這裡的「」與「」通,表明孔子齊一心志,排除了雜念,可能誘發了氣動,嘗到了身心怡樂,進入了理想的仁者、智者境界的狀態。正因為如此,孔子也十分注意觀察自然,效法自然。例如,《論語·子罕》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陽貨》說:「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因此,我們可以說:「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是孔子體察自然「窮事物之初始,反覆事物之終末」,從而推知死生之說的,當然,這兩句話中也可能寓含著仿效自然物之始終,探討人生如何延年益壽的問題。

從孔子「法天」的思想,以及戰國時期已有的《行氣玉佩銘》推測,孔子有可能從自然物之始終推知人之長壽的奧秘,只不過孔子沒有直接得出這樣的結論而已。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順生人,逆成仙的雛型

元代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說,「《繫辭》曰『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何謂原始?蓋順行陰陽之道以生人物,……是知謂知生也,何謂返終?能逆行先天之道,超凡入聖,……是知謂知死也。

我們認為,陳致虛的看法是有根據的。第一,《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終於未濟,標誌著終則返始。《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是首乾,次坤,屯、蒙……象徵著「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繫辭傳下》) 即萬物和人的產生及其幼稚階段的狀況。

至既濟卦

為離下坎上之卦,從初爻到上爻,各爻皆當其位,似乎事物已經到了窮盡的地步,矛盾消失了,鬥爭停止了,沒有什麼問題了,乾坤幾乎息了。但是,在既濟之後又繼之以未濟卦。這一卦是

坎下離上卦,各爻皆不當位,意味著事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一個過程終了,接踵而來的是一個新的過程。

這樣,事物的變化永遠沒有止境,所以《序卦傳》說,「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天地大德

事物的發展是蜒旋式上升的,高級階段往往出現近似某些低級階段的現象,雖則近似,卻是已發展變化了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講,《周易》終於未濟,意味著一陰一陽的變化在髙一階段的開始,也就可以理解為終則返始了。

第二,《易傳》作者追求無思,無為境界,與道教煉丹法則,「無為之後、繼以有為。有為之後,復返無為」(張三丰:《道言淺近說》)有相似之處。《繫辭傳上》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孔子在這裡講的「無為」,大概是指天地未分,先天元氣渾沌未分的狀態,以及天地自然無為的規律。因為孔子還說過「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繫辭傳上》) 韓康伯注說:「作易以准天地。」孔穎達《周易正義》說,「易與天地准,……言聖人做易、與天地相准,謂準擬天地,則乾健以法天,坤順以法地之類是也。」我認為,與天地准,就是要效法天地之無為。

群經之首

此外,清代董德寧在《周易參同契正義》中也說,「《易》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今修丹之道亦然,故順逆相須,陰陽交互,而後造化無窮也」其實,《周易·說卦傳》所說「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同《周易·繫辭傳上》說的「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是一致的,都蘊含著順生人,逆成丹(仙)的思想。

二、復見天地之心

1.心的主宰作用

《復·彖》云:「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孔穎達《周易正義》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者,此贊明復卦之義。天地養萬物,以靜為心,不為而物自為,不生而物自生,寂然不動,此天地之心也。此復卦之象,動息地中,雷在地下,息而不動,靜寂之義,與天地之心相似,觀此復象,乃見天地之心也。天地非有主宰、何得有心。以人事之心論天地,以示法爾。」

與時偕行,與時俱進。

孔穎達以主宰之意釋「心」,謂《復·彖》以人心比喻天地之無為而無不為,目的是「示法」。這是極其恰當的。《周易》中約有十七處提到「」字。根據其寓意與用法,大致可以分四類:

①指人心,即思想。如,《泰·六四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這裡的「中心」指發自內心。《謙·六二象》曰:「鳴謙君子,中心得也。」這裡的「中心」也指人心。《咸·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這裡明確指人心。《益·九五》爻辭及《象》曰:「有孚惠心。」惠心即惠民之心。《益·上九》爻辭曰:「立心勿恆。」「立心」亦指人心。《井·九三》爻辭曰:「為我心惻。」《艮·六二》爻辭曰:「其心不快」;九三爻辭曰:「厲熏心」;九三象曰:「危熏心也。」這幾個「心」皆指人心。《旅·九四》爻辭及象曰:「我心不快」;「心未快也」。這裡的心與艮卦中之心含義完全相同。《繫辭傳》中說的「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立心勿恆」等等,都指人心(即思想)而言。

正心,正意。

②以人心擬物。《坎》卦辭:「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這裡的「心」指水之心。水本來沒有心,說水有心,只是說水的特性是不停頓地向低處流動,就象有一顆心在支配它的行動一樣。「維心亨」,水流歸大海,經歷千山萬壑,其形體經常處在艱險之中,但是,其心卻是相通的。

③隱寓某種義理。如《明夷·六四》爻辭曰:「獲明夷之心」;《六四·象》曰:「獲心意也。」《雜卦傳》說:「明夷,誅也。」明夷的意思就是明受到暗的傷害,「明夷之心」,謂明夷之理,即是君子處於明夷之時應該怎麼辦。「獲心意」,即「獲明夷之心」。

④指乾卦、坤卦的屬性。《繫辭傳下》說:「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臺臺者。」「說」與「悅」同。「能說諸心」,乾坤至健至順,恆易恆簡,知險知阻,將天下事理會得極透極准,自然歡悅。「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十天干十二地支組成的六十甲子

屬於上述四類中以人心擬物,意思是說天地如象有一顆心主宰著它的意向和行動,引伸而言,就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自然界,無時無處不是陰陽消息的過程。復卦只有初九是陽爻,其他五爻都是陰爻,說明一陽在下初生微動,雖被五陰在上壓抑,但它生意油然,其生生之勢不可阻擋。從卦序來說,復卦次於剝卦,剝卦只有上九是陽爻,其它都是陰爻,說陰剝陽到了極處,不過陽無剝盡的道理,一旦剝窮上,就要反下而為復。從天文曆法上講,復卦正與陰曆十一月、冬至、建子(或一日之子時。即以十二地支記時,每一支約兩小時,十二支與24小時相應)相應。

在冬至之時,我國黃河中下游白晝最短,夜間最長,這一天大地受熱最少。應是大地最冷的節令。然而,冬至也正是大地轉暖的開始,適宜於萬物萌發的過程。所以,孔子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是非常恰當的比喻。

宋代邵雍曾詠詩讚許孔子的這個發現。他說:「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包犧。」天地之心沒有一時間斷改移,只有在建子之月,冬至時看得最清楚。這時一陽初動,意味著大動;萬物未生,意味著要大生。猶如飲酒恰在玄酒味淡時,玄音恰在大音聲希時,醞釀著暢飲和大的樂章即將開始。

效法自然,勤而習之

2.順乎陰陽變化的自然規律

陰陽是構成天地變化的基礎,也是立《易》的根基。《易》之乾卦為陽、剛,坤卦為陰、柔。沒有陰陽與乾坤,天道與易道都談不上。因此,《周易》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說卦傳》)》;「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繫辭傳上》)。

《周易》的作者對陰陽的變化有如下的閃光的思想:

笫一,陰陽必須相交才能出現合乎規律的變化:咸卦《彖》曰:「二氣感應以相與。」咸卦艮下兌上,艮為山,兌為澤,山澤通氣。同時,咸卦初六與九四相應,六二與九五相應,九三與上六相應,總起來是內外六爻無不相應。這種陰陽二氣上下相交相感相應而和合,即是「相與」。

大愛無疆

泰卦

是乾下坤上,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之象,所以稱為「吉亨」之卦,國君能夠「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泰·大象》),這種陰陽二氣相交的思想貫通《周易》。反之,「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彖》),

第二,陰陽相交有一定的規律,天地人三才的行動都要遵守。《豫·彖》說:「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就是說,天地遵循自然規律而動,所以日月之度不過差,四時之行不愆忒。統治者也效法天地治理國家,一切按法律辦事,則刑罰清簡,人民悅服。

第三,陰陽相交要「順乎天而應乎人。」(《兌·彖》)以兌卦

為例,從整個一卦說,一陰在二陽之上。該卦二、五都是陽爻,是謂剛中。三、上都是陰爻,是謂柔外。剛中是陽剛居中,有中心誠實之象,所以利貞。柔外、陰爻在外,有接物和柔之象,所以說亨。「亨,利貞」是兌卦卦辭。剛中則誠信,必然順乎天理。柔外則和順,必然應乎人心。

乾卦

道教內丹以十二辟卦或六十四卦論火候,無不以復卦所在子時為一陽發生之兆,乃進陽火之始,以坤卦為退陰符之終,這與《周易》「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著名道教學者俞琰說:「天地開闢於此時,日月合璧於此時,草木孽萌於此時,人身之陰陽交會於此時,神仙於此時而作丹,則內真外應,若合符節,不先不後,正當其中。」(《周易參同契發揮》)。

三、正性命,煉身心

1.性命是什麼?

《論語·子罕篇》說:「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孔子講命是極其謹慎的,往往是舉其要而言。《周易》講性、命的地方不少,約有三十來處,有的是《易經》的作者講的,只有《易傳》中的性命是孔子說的。《周易》中有兩處是「性命」二字連用,如《乾·彖》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這裡的性命是指決定物之所以為物,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性質。分開來說是性與命,其實是一事二義。《大戴禮記·本命》說》「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從其自然所賦予的角度講,叫做命,從其決定事物之間的差異性來講,又叫做性。性,是命之性,乃自然賦予,非人所為。

性命為真

命,乃性之命,各有差異,不能千篇一律。所以,「各正性命」,是講世界的統一性和萬物的差異性,希求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和諧統一的。《說卦傳》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這裡的「性」指人性,命指天命。「順性命之理」,包括「天之道」與「民之故」。《說卦傳》還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祌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這裡說的「窮理」是窮盡事物之理。「盡性」是窮盡人之性。」「以至於命」之命是天命。此外,《繫辭傳》上單獨提到「性」: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成之者性也,」

是接「繼之者善也」而來,講陰陽之氣交迭運動而發生變化,生生不已的善一旦落實而成為某一具體事物時,便是性。「成性」是接「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而來,意思是經常用《易》以崇德廣業,結果使它變成本性。假如能「成性存存」,即足「道義之門」,道義即由此而出。《乾·文言》說:「……利貞者,性情也。」這是解釋乾元的性情——即健。性是事物的本性,是從靜態講,情是性之外在的表現,是從動態講。所以性與情實際上是一回事。

《周易》的性命說對道教煉丹中的性命雙修論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首先,道教以「命」為先天「元氣」,認為人自臍帶一斷,則性命分開,「性」帶氣上移於「天邊」(心),「命」帶氣下入於「海底」(腎),二者相距八寸四分。煉丹就是鍛煉後天的性命,使之合一,長此以往,先天的性命便自然地發現。

修性煉命

這同《周易》講「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希求事物保持(或復歸)自己區別於他物的特性,並且在事物之間和諧統一的思想是一致的。

其次,《周易》作者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統一性與特殊性的結合,亦即命與性的統一。道教學者認為,「性即神也,命即氣也。性命混合,乃先天之體也。『(《入葯鏡》混然子王道淵注)二者是極其相似的。

第三,性與命是一而二的。《大戴禮記》說:「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周易》作者認為性命是一事而二義的思想早於《大戴禮記》。元代道教學者說:「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其名雖二,其理一也。」(《中和集》六《論部》)可見,道教對於性與命的關係的闡述是同於儒家的。

2.「閑邪存其誠」

孔子講「正性命」,一是講萬物各自保持其區別於他物的本質規定性,各得其宜,互不妨害,二是講萬物間彼此和諧,充滿無限生機。人們在對待自然物與社會問題時是這樣,要延年益壽也必須這樣一一既復歸人之先天,又與宇宙萬物(包括人在內)和諧相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人自降生之後即有各種不利於其生長的外界因索的干擾,「閑邪存其誠」(《乾·文言》)就是修鍊身心,延年益壽的好方法。《周易》中有許多這樣的養生道理。

首先,「閑邪存其誠」,防範邪惡不使其侵入於心,保持內心之誠。這不但是儒家,也是道家,道教的養生出發點和根木。

其次要「懲忿窒欲」(《損·大象》),「慎言語,節飲食。」(《頤·大象》)。既不使外欲傷身,也不使言語招禍,或飲食不當而損害身體。因此,《易》作者主張「君子以懿文德」(《小畜·大象》)即細行必矜,獨善其身。

第三,強調道德的修養對於身心健康的至關重要。《易》之作者主張修善改過,習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蹇·大象》:「君子以反身修德」;《益·大象》:「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乾·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繫辭傳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益·大象》:「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大畜·大象》:「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第四,「樂天知命」(《繫辭傳上》),一切順乎自然規律。這些思想也都是道教煉丹所堅持的。

包羅萬物 貫穿古今

四、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1.天人合一論的典範

《繫辭傳上》說:「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這是《周易》中對天人合一論比較典型的論述,

《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論主要包括如下的內容:

第一,天人互相感應。例如,《乾卦·彖傳》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資猶賴也;統者,屬也。這是說,萬物依賴「天」之德而有始,而萬物又屬於天。《坤卦·彖傳》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大有·上九》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無妄·彖傳》曰:「……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大畜·上九》曰,「何天之衢,亨。」高亨先生說:「何讀為荷,擔也,受也。衢讀為庥,庇蔭也。亨即享字,祭也。筮遇此爻,在受天之庇萌,宜舉行享祭。」《革卦·彖傳》又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中孚卦·彖傳》:「……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不過,《周易》中的天人感應論與在它之前存在的那種天人直接相通,而無中間環節的天人感應論不同:一是《周易》作者認為,「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繫辭傳上》)。在《周易》作者看來,《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不是《易》效法天、地、人,而是天地、人效法《易》。因此,人們只要按《周易》卦爻變化的原則行事,那麼,就一切合符天意,萬事大吉。二是《周易》中的《傳》還從卦象的角度賦予了天地以等級觀念。《說卦傳》認為天即乾卦,又稱為父和君。地即坤卦,又稱為母。天和地比較,「天尊地卑」(《繫辭傳》上),貴賤不同。至於人,《周易》也認為有王、聖人、賢人、君子、大人、小人、百姓等等不同的等級。

通天曉地,知曉陰陽。

第二,天和人必須和諧。《乾·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

這裡的鬼神非指宗教之鬼神,乃指天地造化之跡,也就是自然規律的功用。北宋張載說:「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正蒙·太和篇》)「氣於人生而不離,死而游散者謂魂」,「物生既盈,氣日反而游散,至之謂神,以其仲也;反之為鬼,以其歸也。」(《正蒙·動物篇》張載關於鬼神是陰陽二氣屈伸、變化的思想正好是對《周易》《乾·文言》中鬼神的極好解釋。《易》作者認為,天與人和諧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只有掌握自然規律者才能進入這種極髙的堍界。

第三,人必須效法天地。怎樣效法?一是通過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去認識其規律·這就是《繫辭傳上》說的「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二是了知事物的始終一一推原出「始」為何物。「終」為何物,從而知道「生」為何物,「死」為何物,達到既樂生又不畏死。

第四,效法自然的方法是摹擬。《繫辭傳上》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易》作者認為,《易》即摹擬天地自然而作,天地怎樣,《易》即是怎樣。這裡的「不違」也就是相似相同。這裡的「不過」即是沒有差忒。

萬事萬物易已括之

《易》作者認為,天地自然彷彿有「智慧」,其智慧遍及於萬物,其規律包含在天下一切事物中而沒有一點差忒。而《易》也包融了自然界萬事萬物的所有問題,以反映了自然規律的《易》道去解決天下的所有問題,也絕對不會出現遺漏和差忒,不存在過或不及的問題。這樣人們便會達到「樂天」——順乎自然,「知命」——承認並且順應客觀規律,能夠做到這樣,當然不憂了。《易》作者認為,通過這樣的摹擬,世界如何,《易》亦如何,二者幾乎完全一致,所以說「不違」、「不過」、「不流」、「不憂」 。

元代道教學者俞琰說:「丹法以天為鼎,以地為爐,以月為葯之用,而採取必按月之盈虧。以日為火之候,而動靜必視日之出沒。自始自終,無一不與天地合。」(《周易參同契發揮》)可見,道教煉丹必以天人合一論為其基礎,與《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論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

人身自有日月

2.煉丹途徑的啟示。

《周易》中有泰卦與未濟卦。泰卦是

乾下坤上,象徵天地相交,陰陽相接,萬物無不通暢。未濟卦是坎下離上

,坎為水,離為火,象徵《周易》所蘊藏的自然與社會的矛盾即將在新的階段上重新開始,物不可以終窮。事物生生不已,永遠沒有止境。

以上這種思想對道教煉丹很有啟示,道教內丹的基本途徑是坎(水)離(火)相交,生命機體生生不息,內則各部分平衡相融,外則和諧統一。這種思想可能受到《周易》泰、未濟的啟迪,難怪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說》「推演五行,較約而不繁,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清代劉一明對此解釋說:「金丹之道,陰陽調和之道,陰陽和則生丹,陰陽背則敗道。」

事物的發展規律盡在易中

五、遠古高功夫師的足跡

1.存不存在湮沒的周易功?

《周易》中是否存在內丹功法?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是《周易》中有比較系統的內丹理論。例如:「天地變化,聖人效之」的天人合一論;順生人、逆成丹的雛型——原始反終,以知生死,從而復歸太極;「復見天地之心」的原始的煉丹火候論。其次,《周易》中對人們修養德性的要求可能誘發出氣功。《乾·文言》說「閑邪存其誠」;《損·大象》說:「懲忿窒欲」《頤·大象》說「慎言語,節飲食」:《繫辭傳上》說「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等等,都有誘發出氣功的可能;第三,《周易》中的咸,艮、困、震、夬、頤等卦即有具體的修鍊功法。

2.遠古髙功夫師的偉大實踐

《周易》中儘管沒有具體的功法名稱及操作程序,但是卻留下了春秋時代以前髙功夫師練功實踐的一些片斷:

①咸卦功。《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這是兌上艮下卦。「兌」象徵少女、「艮」象徵少男,少男少女,陰陽相應相合。「兌」又為澤,「艮」又為山,澤在山上,澤水下滲,山沉穩而堅定地承受。《咸·初六》「咸其拇」,咸同感,通撼。拇,足之大指。「咸其拇」,即撼動足之大指。

留給後人的偉大智慧

《咸·六二》:「咸其腓。」腓即小腿肚。「咸其腓」即撼動小腿肚。《咸·九三》,「咸其股。」股即大腿。「咸其股」,即撼動大腿。《咸·九五》,「咸其晦。」晦,後背上的裡脊肉。「咸其晦」,即撼動後背上的裡脊肉。

②艮卦站樁功。艮卦

是艮上艮下。艮卦卦辭說,「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就是說練功開始時,脊背如山一樣靜止,全身都寧靜無動,斂神入靜進入山的心態,穩當泰然,達到了唯我又無我,對外界毫無感覺,甚至有人走過庭院也看不見,感覺不到庭院里有人。《艮·初六》:「艮其趾」,趾乃腳趾。「艮其趾」,即從腳趾開始靜止。《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腓為小腿肚。「艮其腓」,即調整小腿肚。《艮·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限,腰胯,是人體上體與下體交際的地方。夤、即膂,是連結上下體的東西,即夾脊肉、脅部肉,把夤裂開了,人體將分為兩部分。「薰心」,心如火熏一般。這裡講了腰部、脊背肉,脅部肌肉的調整。放鬆、腰要中正,不可僵硬。心如火灼。

各卦都有其指向

「六四:艮其身。無咎。」這裡指調整腰部以上的身體,主要指胸腹,要求身軀象山一樣安靜、寧靜。《艮·六五》:「艮其輔,官有序,悔之。」「輔」,即頰骨。「艮其輔」,即把整個頰骨、臉部都放鬆,寧靜下來。「言有序」,可能是練功中默念的咒語(可引申為練功意念),耍按規則,順序進行。《艮·上九》:「敦艮,吉。」「敦」,借為「耑」,即頭。練功時頭部要調整好,要正中,寧靜、安祥,與天相接,光明。這種艮卦功要求練功時想著山的形象,自己完全與山合為一體,自己的腳即是山腳,腰即是山腰,頭即是山頂,寧靜地站立於天地之間,周身感到穩定,心態平靜自然,磊落大方,彷彿與宇宙融合,與天地相通,甘露紛紛霏霏降落下來,沐浴著全身

山水何其美也

③復卦功。復卦

是震下坤上。《復·彖》說「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卦是內卦為「震」,為動,陽剛發而欲快。外卦為「坤」,為順,虛無空曠,任其上升,發展。復卦是一陽爻在下,五陰爻在上,象徵陽剛初萌,深藏於地,正在逐漸孕育、發展。說明陰陽二氣的變化是陰氣發展到至極,物極必反,陽氣即萌發出現。陰陽周而復始,天地萬物流傳不息。而五陰爻在上,一陽爻在下發動,也可以理解為老子講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五陰爻在上即是「虛極」,「靜篤」。一陽爻在下即是「萬物並作。」復即是萬物循環往複。這要求練內丹的人要了解陰陽反覆之道,不要一味追求事物的成熟、壯或鼎盛,而要清心寡欲、安靜、做到如象每年十一月(建子)冬至、天地正於虛靜中開始孕育「萬物並作」一樣。

④夬卦功。初九曰,「壯於前趾,往不勝、為咎。」九三曰:「壯於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恆,無咎。」這裡的「趾」即腳趾,「頄」即顴骨。「壯於前趾」,「壯於頄」,即要求練功時腳趾與顴骨都要恰當配合其他部位的動作。

古之大智慧今人當汲取

⑤頤卦功。初九曰:「舍爾靈龜,觀我朵頤。」舍、棄也。爾,你也。靈龜,明智的龜,是可以不食而長壽的動物,也是一種美味佳肴。朵頤,口頰蠕動欲食甚至垂涎欲滴的樣子。這可能是練功時用舌尖頂住上顎,一味想到美味——龜,而使任督相通,致使津液涌於□腔的狀況。


推薦閱讀:

氣沉丹田與丹道
文始道法入門002
丹道要旨
說說你親眼所見練武人的奇特能力?
丹道門各派要旨簡述

TAG:思想 | 周易 | 丹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