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誠法師: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龍泉寺主持學誠法師認為,不少國人對佛教的了解還局限在武俠小說或者某些影視作品裡,其原因就是缺乏正信道場對佛法的普及弘揚。一方面,寺廟應有的社會功能沒能做到全面發揮,深入民間;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的精神問題日益凸顯,即便這樣佛法也沒有很好的服務於人的精神。因此,打開廟門,拆除寺廟與社會之間的藩籬,讓寺廟的正能量與社會大眾的心靈渴求形成暢通無礙的精神環流,應是當代一切修佛者和覺悟者的迫切責任。

頭銜雖多,但任務只有一個

學誠法師的頭銜很多,他有著中國佛教協會最年輕的會長、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學院院長、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秘書長、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陝西寶雞法門寺方丈、北京龍泉寺方丈、《法音》雜誌主編、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長、「賢二」的師父等眾多頭銜,其開通的微博也有千萬粉絲。

但對於這些,法師只一句話:頭銜雖多,任務只有一個,即發揚光大當代佛學,讓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心靈受到佛學的惠及。學誠法師一直堅信——面對眾生的迷茫痛苦,出家人有責任為社會和更多的人提供智慧啟迪和清凈正見。

法師的遠見和擔憂

通過自我的經歷和社會的普查,學誠法師認為相當多的人對於佛教歷史並不真正了解,在兩千年中國佛教的大部分時期,佛教僧人都代表著當時的社會文化、教育水平的高端。唐宋時期,只有通過國家考試、素質磨練方能發給度牒,正式成為僧人。許多高僧大德天賦穎異,熟讀儒典、博通三藏。更有如玄奘大師這樣的傑出人物,精通中印語言、文化及大小乘佛法,並將1335卷佛經翻譯為漢語,當時他在長安組織的大型譯場里也匯聚了非常多高素質佛教人才。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越來越趨於知識化和科技化,我們對佛學的傳播和發揚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能總讓佛學束之高閣,與廣大眾生處于越來越遠的落後、脫離局面。這是目前,佛學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所在。

善用互聯網,賦予社會正心正念正能量

《法華經》中說,佛陀現於世,是為了一個大事因緣——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在當今信息時代,怎麼讓大眾「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呢?

法師指出,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及時廣泛地傳播正信佛法,這是一種適應時代的明智選擇。所以,微博、微信、新媒體或自媒體,這些互聯網工具我們都可以運用到佛教的建設中來。網路是個很好的資源共享平台,很多人即便不提問題,僅僅瀏覽這些問答,也能得到意外的啟發。有時一個問題的解答,可能會讓人的命運發生轉折,乃至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處於新時代的洪流中,我們要學會通過網路工具傳播社會正能量,把那些歪風邪氣打壓下去。

當今時代,信息爆炸,人們的選擇應接不暇,對外界的了解也是喜憂參半,善惡交織。媒體作為社會傳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力量,對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和苦樂感受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力量如果不加善用,將會對社會人心產生極大傷害。不少媒體喜歡追逐、報道負面新聞,花邊新聞,刺激人的感官慾望,嚴重污染了現代人的精神空間。因此,新時代下媒體的定位以及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是值得每一個媒體人認真思考的嚴肅課題。佛教徒有義務承擔起凈化世道人心的責任,通過創造更多富有佛法智慧和傳統文化韻味的新媒體作品,源源不斷地為這個信息海洋注入啟迪人心的正能量。

精神問題增多,對信仰的正見解讀和需求越來越強

學誠法師說,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攀升,人類的精神壓力卻與日俱增,社會大眾對信仰的需求由此變得越來越強烈。

面對眾生的迷茫痛苦,出家人有責任為社會提供智慧啟迪和清凈正見,幫助大家以正確有效的方式化解煩惱和壓力,找回內心那片純凈的天空。所以無論是寺廟,還是佛學高僧,都有義務和責任承擔起這份時代使命。

人性相似,人心相通,如果通過學佛讓佛法智慧變為直指人心的探針和良藥,在人生的踐行中,頓悟煩惱的根源,從而找到化解痛苦的出路,那我們就不枉學佛,念佛了。

打開廟門,拆除寺廟與社會之間的藩籬

很多人認為寺院應該是清凈的修為之地,代表著孤獨和避世,其實這只是人們的誤見或偏見而已。學誠法師認為,真正的佛學應該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它是積極的,進取的,它並不避世,也不苦滅。這其中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現代人對佛教的價值層面不熟悉、不了解、不習慣,難以真正認識到佛教的特殊社會作用,也就是一般世俗的價值觀和佛教價值理念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接軌,以致很多人認為佛教與世俗社會的關係是疏離的、對立的,佛教對社會現實沒有什麼作用。另一方面,明清以來中國佛教的確因自身及外部各種原因趨於衰落,逐漸走向山林佛教甚至經書懺悔佛教,尤其在近代以來整個傳統文化遭到西方文化衝擊的情況下,佛教的形象和價值在人們心目中日益低落,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視野和生活。這兩方面導致了我們對佛教的誤解和隔離。

事實上,佛教的社會價值是不即世間而又不離世間的。不即世間,就是佛教思想價值體系不等同於世俗價值體系,它是對世俗價值體系的反思、超越、凈化和升華,是跳出世間看世間,而這恰恰體現出它對社會人生的積極作用,因此也可以說是不離世間的。其實,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必須兼具物質與精神、世俗與超越雙重結構,尤其在物質主義至上的現代社會裡,更需要佛教價值體系對世俗社會進行引導和平衡。

如果你不懂佛教或佛學,佛法對內心的覺悟能力、對現實的超越能力、對生命的完善能力等這些正識力你是看不到的,那種讓人心充滿光明和希望的大乘佛學你更是無緣得見。

寺廟的商業化和人們的功利心

自古以來,寺廟除了是出家人修行辦道的場所,還承擔著教化民眾、凈化人心、傳承文化、慈善救濟等多種社會責任。在古代社會,寺廟既是士夫文人等精英階層的修心養性之所,也是平民百姓民俗文化生活的中心。精美的壁畫塑像、生動的俗講戲曲、豐富的法會廟會,以及免費施粥、診病等,營造了寺廟與社會的親切良性互動。而近代以後,寺廟和出家人的數量急劇減少,寺廟的社會功能不斷萎縮。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寺廟雖然得以恢復,但很多是從發展旅遊、促進經濟的角度出發,與寺廟的本質屬性有較大差距;甚至出現了寺廟「被完全商業化」的現象,高價門票、天價香,冷卻了人們親近三寶的熱情,也破壞了佛教大慈大悲的形象。

因此,打開廟門,拆除寺廟與社會之間的藩籬,讓寺廟的正能量與社會大眾的心靈渴求形成暢通無礙的精神環流,是當代佛教的迫切責任。作為現代佛學堅持者,我們應該開闢出更多的豐富多彩的現代弘法平台,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正信佛教,讓更多人了解佛教的優良傳統和深邃內涵,獲得身心的凈化和生命的提升,促進社會的和諧與文明。同時也讓現代人體驗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並與國際友人展開文化交流,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寺院本是清凈的道場,商業應該退出廟門,不然塵世的功利心會把很多精華東西毀掉。

人心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學誠法師認為,如果你從宗教的角度尤其是佛家的眼光來看問題,就會將所有問題的根本回歸到人,即人心。處理好人心問題,其他各種問題會迎刃而解。發展源自人民,發展為了人民,人民是社會的主體,而喚醒人們參與社會的主體性、激發人們奉獻利他的創造性,正是當代中國宗教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

慈悲情懷、緣起智慧,最終都要回歸到人心的自信和自覺,這是宗教的特殊社會價值,是佛教的特別優勢,也是今後中國社會發展最為需要的精神食糧之一。

中國和中國人是否真的沒有信仰?

有人說,中國和國人沒有一個正式的宗教,比如西方有基督教,有《聖經》,阿拉伯地區有伊斯蘭教,有《古蘭經》,他們可以通過這些建立信仰,具備完整的精神信仰體系。而中國呢?儘管有儒釋道的互補發展,但是總歸不算是正規且帶有絕對核心地位的信仰。

對於這個問題,學誠法師認為古往今來,人類一切奮鬥的最終目標,無不是為了追求快樂、遠離痛苦(西方的天國理想,天堂與地獄的思維灌輸,莫不如此)。可什麼是幸福快樂、什麼是痛苦不幸,人生應該追求什麼,生活的意義究竟體現在哪裡,身與心應該怎樣去理解和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何認識和處理?面對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人們要麼是找不到答案,要麼是找錯了答案,以至於為求樂而反受苦,把自己搞的本末倒置,狼狽不堪。真正的信仰所要解決的正是人生的苦樂問題,如果一個社會缺失了信仰,苦樂的標準便會模糊甚至顛倒,社會的問題、人生的痛苦自然也難以消除。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不僅有信仰,而且信仰真實,契合人本身。

儒釋道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社會深厚的道德倫理和信仰根基,維繫著千百年來社會人心的穩定。尤其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強調以心為歸、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信仰,更具有凈化人心、覺悟人性、安定社會的作用。時代呼喚傳統文化的回歸,渴望著佛法的心靈智慧。這就是我們的信仰。信仰不一定非得貼上宗教或某個團體組織的標籤,一個人真誠向善,並在行為上日日精進,造大德,行福祉,這也是信仰。

有了這些,我們就能感受競爭世界之外的清凈善良,就會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將人生方向掉頭。進而放下對物慾的貪逐,開始崇尚精神境界的提升,內心的喧囂浮躁也就會跟著大大減輕。有了這些,我們的心靈將會面向於更長久的未來,才不會被眼前的得失成敗所障礙。所謂「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精神提升後,我們就不會恃強凌弱,從而懂得用利他實現更高的自利,把關愛、幫助他人變為促進自己快樂的動因,最終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冷漠,體現自我人生的存在價值。如果我們都這樣信仰,那我們的社會將會充滿著祥和和友愛,很多問題也就不成問題了。

學誠法師寄語——

在人生修為的過程中,願我們每人都學會利益眾生的佛家智慧,參悟到佛學的普世精神。未來,希望世界每個城市都能有一座正信的佛教道場,讓佛法的菩提種子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廣利有情,給現代人類文明帶來新的曙光和福報。

打開網易新聞,查看精彩視頻
綠草地加沙漠吉利服等於——夜空中最亮的星
推薦閱讀:

沒有入世的能力,卻也沒有出世的資本,能怎麼辦?
《紅樓夢》角度談出世入世
揭秘33號俱樂部列入世界十大禁地的榜單之因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入世修行中快速突破業障的個人體會(幾個長貼)

TAG:法師 | 入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