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劇]《琅琊榜》:正劇+偶像+歷史+傳奇 |琅琊榜|鑒劇|胡歌

新浪娛樂認為,《琅琊榜》是一部帶著明顯文人氣質、「發思古之幽情」的作品。它拍出了古裝劇的意境和風骨,格局大氣不失底蘊。

  

《琅琊榜》鑒劇科

其實時至今日,再寫《琅琊榜》,我已不知該如何下筆。或該劇自播出以來(尤其是小長假之後),各類文章評論「扒一扒」層出不窮,服裝、配飾、禮儀、構圖、配樂、龍套以致梅長蘇的毛毛領、飛流插的「野貓傘」還有靖王搬救兵時帶走的是幾匹馬、梅長蘇都在哪些地方搓衣袖等大小話題無一不被討論得條清縷析,巨細靡遺。《琅琊榜》作為今年目前為止完成度最高的作品,其探索與成就早已被多方肯定,而一部真正讓人震動的佳作,有限詞句有時也難以敘盡心中的感動,此時收官之際再出此文,更多地也只是抒發下自己的觀劇感受吧。

  新浪娛樂認為,《琅琊榜》是一部帶著明顯文人氣質、「發思古之幽情」的作品。它拍出了古裝劇應有的意境和風骨,格局大氣不失歷史底蘊。這裡表達的是從古至今文人儒士的政治理想,朝堂亦或江湖,所念無非以一片赤子之心擁護盛世清明。有格調、有審美並且有自己的價值觀,《琅琊榜》不僅為久不入主流的網文正名,為參演的演員加碼,也讓侯鴻亮的正午陽光團隊在觀眾群——特別是粉絲向觀眾群——中,強化了品牌力量。

  英雄式浪漫主義:赤子之心述理想情懷

  主角太「蘇」?政治太弱?節奏不恰流失路人觀眾 愛情線太尷尬

  《琅琊榜》是一部能讓觀者真切產生「心疼」情緒的作品。我們心疼梅長蘇以病弱之軀激濁揚清,昔日英氣飛揚能挽朱弓降烈馬,如今卻只在陰詭地域攪弄風雲;心疼少年歲月不常在,莫逆之交旦夕驚變,天涯路遠卻也無可奈何。滄桑後固守真心,這種情感本就讓人感懷,我們心疼每一個正義人物,每一段誠摯情感,以致於連開播初期長期低迷無起色的收視率,都讓人覺得心疼,即便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收視環境,早已不像故事中的人心那麼乾淨。

  與近年同為古裝劇界翹楚的《甄嬛傳》不同,《琅琊榜》不是用詭詐殘酷的宮斗來哀嘆人心日漸淪落的黑暗,而是始終秉持理想情懷,無論朝堂如何污穢,赤誠不變。它帶著些英雄式的浪漫主義,即便悲愴卻讓人看得舒暢。「情義」是《琅琊榜》的核心,哪怕是最後的翻案,與其說是梅長蘇的權謀勝利,不如說更是人心譴責,心懷愧疚的垂暮老王跪下後喃喃說著「我小時候還陪你放過風箏」,那一幕的感慨,遠比謀術的節節進擊更讓人動容。

  當然細思之,《琅琊榜》確實是一部很「蘇」的作品,主人公光環太盛,人物關係也是「人人都愛XXX」的經典「蘇」款,不過,因為劇作本身對人物以及情感的出色塑造,這種近年來已被黑化的模式並沒有引起反感。其實作為一種創作手段,代表美好和期盼的「蘇」本身並沒有問題,至於最終呈現出的是腦殘還是理想,全在於如何表達。

  另外,也有不少網友指責《琅琊榜》權謀薄弱政治幼稚。我不知道能構造出一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大布局,這份眼界是否在高明者看來依舊不夠智慧?亦或者,那些已被奉為經典作品中的計謀案例,在今日看來,就一定是那般莫測高深?藝術作品本就是願景式表達,就像《琅琊榜》會讓耿正的靖王走上皇位、而不是選擇世俗經驗中更具帝王手段的譽王一樣,難道在我們的想像中,也一定要不擇手段真豪傑?

  關於《琅琊榜》,爭議還有不少,諸如部分情節的改動以致情感積蓄不夠到位、回憶的刪減、女主賢惠烙印太深、配角長相寒磣……這大多是不同類型觀眾的主觀感觸,改編劇再如何努力終歸是眾口難調。不過,節奏方面的問題始終是很大的遺憾,這既包括侯鴻亮所說的為了照顧電視台而大量刪戲所引發的線索雜亂難入戲,也包括部分情節對話太長場面欠缺造成的沉悶,雖然原著粉無論如何都會不離不棄,但不少路人也確實因不想忍耐而流失了。

  至於已成為網民狂歡的CP話題,似乎現在不少劇作都難逃男男組對兒,尤其是《琅琊榜》這種將情感重心都傾注於兄弟之間的作品。劇版《琅琊榜》另添出了一條愛情主線,不過在普通觀眾與書粉之間的兩邊夾擊下,這條線索發展得實在艱難,既不能不寫,又不敢多寫,這也造成了霓凰這位名義上的女主角存在的尷尬。就像結局處梅長蘇上戰場前與各人告別,霓凰一段顯得十分薄弱,遠不如那曲《紅顏舊》令人牽腸。

  大氣有格調!男性向古裝劇佔領年輕市場

  吳磊成國民弟弟 胡歌[微博]:唯一的梅長蘇

  如果說,海宴給了這個故事靈魂,那侯鴻亮的團隊則賦予了電視劇《琅琊榜》以氣韻。電視熒屏上已經太久沒有見過這麼有質感的古裝劇了,服飾典雅、禮節有度、琴簫點境、構圖精緻,點滴之處的講究最終釀成值得品咂的文化意境,觀者於其中,既有審美上的熨帖,也更能興往來古今之嘆。

  由於原著小說的人氣基礎,加之偶像咖演員的加盟,《琅琊榜》未播便已先熱,正式播出後更是引來粉絲瘋狂圍觀。從受眾面的覆蓋來講,這是一次頗有意義的嘗試,將年輕觀眾的觀劇趣味,從明麗輕快的小情虐愛,引向厚重沉鬱的家國情義。當然,我們並不是在指責其他團隊的攝製風格,只是,這個市場太需要多元化的追求,尤其是男性氣息主導的古裝劇。藉由《琅琊榜》(也包括之前的《偽裝者》),侯鴻亮的團隊不僅強化了品牌價值,也愈發穩固了其在年輕受眾心目中的地位,而這個群體,有著更活躍的輿論參與熱情和市場購買力,也代表著影視行業的未來。

  當然,這個擅長群戲的團隊也讓不少參與其中的演員個人身價得到顯著提升,王凱[微博]、靳東[微博]、陳龍[微博]、黃維德[微博]等此前人氣尷尬的實力派成為了熒屏新寵,童星吳磊更是有成「國民弟弟」的勢頭,即便是那些目下只能充當安靜配角的老前輩也再次得到了觀眾認可,他們少年時的熒屏形象、前世情緣,也成了「有點年紀」的粉絲們的童年追憶。

  至於男主角胡歌,這部戲對他的意義,無疑超過他此前的大多數作品。而胡歌也拿出了一個演員十年積累後的深刻體悟,將角色——譬如最後與老王相見以及與藺晨告別的戲——完成得頗為到位。不能說胡歌的表演就是完美,部分情節他還是有些把握失度,不過,他是最好的梅長蘇,也是唯一的梅長蘇。一個人,年少時,能演意氣風發李逍遙,經歷過後,得遇不改初心梅長蘇,作為演員,何其幸運!

  初期收視不佳,敗給收視率or收視習慣?

  正劇+偶像+歷史+傳奇 四不像or打通類型壁壘?

  最後,還是想說兩句收視率。雖然《琅琊榜》後期的收視成績已相當喜人,但是回想起開播初期,這樣一部大體量的口碑精品劇長時間只能在收視榜單下游徘徊、收視成績與網路點播量嚴重不匹配的情景,觀者還是覺得有些扎眼。尤其當聽到侯鴻亮在採訪中透露,因為怕電視台嫌節奏慢,曾把前三集做了大量刪減後,心中更是添了遺憾。為了收視率而不得不對本來的完整藝術體強行割裂,最後卻又栽到了收視率上,這一不透明的評價體系對創作者的箍制,到底何時才能結束?

  其實單就《琅琊榜》來說,這樣一部線索複雜情節緊湊路人觀眾不易隨時入戲的作品,並不適合電視台7點半的合家歡背景音黃金檔,它更適宜專註集中的私人化觀看環境,所以與其說《琅琊榜》初期敗給了收視率,也許不如說它是敗給了黃金檔的收視習慣。

  由於開播初收視遇冷,當時也有不少文章分析原因,其中有提到《琅琊榜》試圖在正劇與偶像劇間、歷史與傳奇之間做一個平衡,但卻兩邊都不靠,以致各自觀眾群都難以盡興。不過,待收視回升,換角度言之,這些問題卻又可視作《琅琊榜》打通類型壁壘的創舉。對於《琅琊榜》究竟該如何定位,似乎已有的類型範疇已不足以涵蓋,不過,定義總是對過往的總結,對於前行者而言,最重要的還是選擇拍什麼樣的內容,然後如何實現。

  結語:

  《琅琊榜》收官了,很多不舍,令人酣暢的觀劇體驗,並不是常能遇到。藉助後期的口碑優勢,《琅琊榜》可以實現良性的長線放映,其熱度一時不會輕易衰退,而侯鴻亮已有意將其打造成品牌IP繼續開發。雖然《琅琊榜》之後還會有哪些故事,主創仍是三緘其口,不過作為觀眾,我們目前最希望的是,片方能把允諾過的刪減、花絮、蘇宅日常,快點放出來吧。(聆君/文)


推薦閱讀:

《新水滸傳》中人物有何變化?它有何成就?宋江是個怎樣的人?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能成功?
誰死的最冤?中國歷史上十大冤殺
11月8日記者節的由來是什麼?
三百七十四 《輿論作為》

TAG:歷史 | 偶像 | 胡歌 | 傳奇 | 琅琊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