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主義」評析
「威權主義」評析 |
日期:2012-02-28 11:15:00 作者: 來源:求是-紅旗文稿 |
◎ 吳興唐 有學者提出,「中國模式」中不僅有帶動經濟高速發展的「經濟模式」,更重要的是有「政治模式」;而「政治模式的核心」是「英才主義民主」,也就是「威權主義政治」。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曾有一次「新權威主義」問題的討論,但因討論題目離現實太遠而不了了之。現在舊話重提,把「威權主義」同「中國模式」聯繫在一起,就賦予了它一些新的含義。所謂「政治模式」,也就是政治體制問題。有學者提出,「中國政治改革的困境在缺乏基本共識」,而政治改革的方向是開放政黨、英才競爭和公共參與,核心是「威權主義」。因此,討論「威權主義」問題,也就涉及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問題。 「威權主義」是一個政治體制問題 「威權主義」因概念含糊而在學術上存在歧見。一種意見認為,「威權主義」是「半民主、半集權」的一種政治體制形態。另一種意見認為,「威權主義」是一種有「民主外衣」的專制主義。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威權主義」是一種從「專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的「過渡形態」。「威權主義」主張者提出,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盲目引進西方民主政體會造成經濟衰退和社會動蕩,「威權主義」是一種既不同於專制主義也不同於西方民主制度的一種政治體制。 他們列舉了一批實行「威權主義」政體的國家和地區的例子,其中有東亞(含東南亞國家,下同)國家、拉美國家和西亞北非國家。把這些國家和地區統統歸為「威權主義」統治體制並不合適。例如,拉美國家在推翻軍政府統治後進入民主化進程,實行的政治體制接近於社會民主主義。在拉美國家一度實行「新自由主義」而使國家瀕臨破產之後,出現了各種形態的左翼思潮,組成左翼政府。拉美國家在起起伏伏之後正在探索拉美特色的道路,但並非「威權主義」所能歸納,而且「威權主義」也是造成拉美國家動蕩的原因之一。東亞國家各有各的道路,也難以統稱為「威權主義」國家,也許只有新加坡可稱為典型的「威權主義」國家。 就國家政治體制而言,我國的基本政治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方向都是明確的。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並未陷入「困境」。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而不是什麼「威權主義」。說中國是實行「威權主義」的國家或把「威權主義」作為中國政治改革的方向,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誤解。 中國獨特的民主化道路 中國獨特的民主化道路,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繫的制度體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這一政治體制符合我國國情,經受住了歷史考驗。 走好這條中國獨特道路的關鍵,是要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現在處於經濟和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利益多元,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如何保證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健康發展,是需要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問題。 「威權主義」推薦給我們的「藥方」是實行「威權主義政治」,即經濟開放和政治集權,或稱「開放權利通道而關閉權力通道」的「二元體制」和「對沖體制」。同時實行「精英政治」,讓「政治精英集團」來「引導和約束」人民群眾。要「選擇性重新集權」,「重新強化中央集權」。這是一副「良方」嗎?肯定不是。 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中國民主進程以及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如何向前發展,是國內外十分關心的問題。是按照「威權主義者」推薦的「重新集權」,還是進一步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回答肯定是要擴大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而不是「重新集權」。民主選舉、政治協商和法治監督都是實現我國民主的重要形式。 是「精英治國」還是「人民當家作主」 實行「威權主義」的一個條件就是「精英治國」。「威權主義」者提出:「政黨在整合國家方面的功能表現在政黨的精英政治功能上」。「政黨被用來控制人民的政治參與,政治精英往往通過政黨的控制不讓人民全面地參與政治,而是根據政治的需要,把人民有限地整合進政治進程」。他們提出,根據新加坡的經驗,雖然一黨執政,但政治體制要對社會十分開放,就是政治精英大都要從社會招募,讓這些「政治精英集團」來引導和約束群眾,實行類似孫中山提出的「訓政」。「威權主義」者建議中國要特別重視「新精英階層」。他們指出,中國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必然帶來社會成員身份和地位的變動,產生新的階級、階層和利益集團,特別是形成「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精英階層」,這些精英「大都財力雄厚」。他們還提出,「親商」概念是新加坡發明的,現代中共應接受「親商」觀念。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證明,我們黨立黨之本和力量源泉來源於人民群眾,執政基礎和合法性也來源於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特殊集團利益。擴大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是什麼精英集團「為民作主」,而是「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堅持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中國文化傳承、集權制和帝王制 「威權主義」者認為,「威權主義」在中國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這就是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集權制和帝王制。他們論述的觀點是:中國傳統的帝王制綿延幾千年,而與西方封建制度相比,「中國的帝王制顯然開放得多」,「國家的『所有權』屬於皇帝,但管理權向社會開放」,「帝王『統而不治』,而政府(行政權)才擁有真正的管理權」。古代中國高度複雜的公務管理系統,「令歐洲人稱道不已」,「中國文化推崇集權制,在歷史上權力集中賦予皇帝,而在現在集中於政黨」。 這是歷史事實嗎?筆者認為,這是對中國文化傳統和歷史的曲解。皇權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權力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反對封建走向共和的主要目標就是推翻皇權,這也許是中學教科書中都已闡明了的問題。但是,為什麼要把皇權同「威權主義」聯繫在一起呢?「威權主義」推行者認為,中國帝王制沒落後就向政黨制轉變,由於中國政黨制同西方政黨制不同,中國共產黨成為唯一執政黨,是繼承了孫中山的「以黨治國」的思想。這種說法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事實。中國實行的不是西方多黨制,也不是一黨制和「一黨治國」。中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東亞模式和新加坡模式 「威權主義」主張者推崇「東亞模式」,並希望中國仿效學習。新加坡模式更被認為是「威權主義」成功的典型。他們認為的所謂「東亞模式」,包括日本、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等與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起點和發展環境相近的東亞國家,以及我國台灣地區。 從地域上說,日本屬於東亞,但在研究各國發展模式中,日本模式是西方模式的一種,是被排除在「東亞模式」之外的。但「威權主義」宣揚者為了突出「威權主義」,硬把日本拉了進來並且作為「威權主義」的典型。他們論述說,日本明治時代,一方面開放經濟,另一方面建立天皇體制,集中權力於中央政府,實現舉國一致體制,加速了國家工業化進程。日本在短短30年里因這一體制而迅速崛起,拿到19世紀亞洲工業化的最後一張「船票」,躋身西方列強。但是,他們「忘記」了這樣一個歷史事實: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全盤西化的畸形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後果。明治維新對日本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是日本迅速強盛起來的重要因素,但日本明治維新滲透著軍國主義的毒素,使日本逐步走上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道路。拿日本作範例,試圖說明通過「威權主義」走向強國之路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東亞模式」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曾被推崇一時。先有「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後有「四小虎」(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這8個國家和地區利用當時亞洲經濟發展的有利時機,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加工產業,在短時期內實現了經濟騰飛,創造了「東亞模式」。但是,無論是「四小龍」還是「四小虎」,都經不起1997年至1998年的東亞金融危機的衝擊。伴隨著經濟急劇衰退,黨爭發展,民主困局,社會動蕩,「東亞模式」受到質疑。當然,對「東亞模式」不能全盤否定,但至少其尚不成熟,有待於繼續在實踐中探究。現在,「威權主義」推行者又重新「發現」了「東亞模式」,把「開放權利通道而關閉權力通道」的體制推薦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認為是這些國家的「必經之路」。但是,現代中國需要完全仿效並不完全成功的「東亞模式」嗎? 有學者提出,走向現代化應學習「威權主義體系」的新加坡模式,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條: 第一,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擁有一個列寧主義式的政黨構架」,實行「一黨獨大」體制。新加坡雖有反對黨,但政治作用不大。 第二,政治權力集中,也就是集權。新加坡的經驗是,權力集中就能「把政策、計劃推行下去」。而在中國,「權力無形之中流走了」。 第三,把政治強人的思想和權威變為制度。新加坡避免了很多發展中民主國家所走過的彎路。這就是「政治強人」把自己的思想轉變為一套制度,並以此確立領導層的權威。在樹立權威方面,中國可以從新加坡學到很多。 第四,新加坡用民主制度,即通過五年一次的大選來保證有一個「好政府」,以保證執政黨的執政行為讓多數民眾滿意。很多中國人現在仍希望能夠出現一個「明君和好領導」,但是中國缺乏一種有效的制度來防範不好的政治人物。 筆者認為,中國和新加坡政治體制、經濟制度不同,地域和人口差別巨大。新加坡執政黨有一套自己的治黨理政經驗,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但是,「威權主義」推行者推薦給我們的上述新加坡模式的經驗,是有片面性的。 中國現代化道路靠的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時,在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基礎上,要借鑒、學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包括東亞和西方文明成果。中國反對將西方政治模式強加給我們,不搞多黨競爭、議會制和三權分立,也不搞「半民主、半集權」的所謂「威權主義」。中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 (作者:中聯部研究室原主任)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