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和禪師
武則天和禪師,如此既枯又朽的老兩位,猛不丁兒成了眼下網路新寵,真箇叫世事難料,猝不及防。武則天走紅,緣自一部電視劇;禪師的走紅,大概與近年假和尚頻頻出街、雞湯體文風盛行有關。雞湯體的特點之一是雲山霧罩,竹頭接木,這和門外漢對禪宗的印象頗為貼近;一些以講科學為己任的新時代中青年看不下去了,以諷刺幽默文體,杜撰了種種「青年問禪師」的段子。
武則天倒真和幾個禪師交道不淺。既如此,別什麼青年問禪師了,說說武則天問禪師吧。
整個唐朝,是佛教在中國光彩奪目的黃金時代。武則天和佛教的淵源也頗深,當她還是唐高宗的皇后時,玄奘大師是全國頭號大法師。她生了皇子(即後來的唐中宗),依玄奘法師之請,取了名號「佛光王」,並請玄奘為兒子剃髮受戒。她和唐高宗迎請法門寺佛骨入宮供養,「舍所寢衣帳直絹一千匹,為舍利造金棺銀槨,雕鏤窮奇」。玄奘圓寂後,是她延續前朝的傳統,主持並親自參與了大規模的譯經活動,為漢地留下眾多不朽的佛教經典。她請僧人在洛陽龍門山建造盧舍那佛像,至今仍為萬民膜拜……以上種種,依著名學者陳寅恪在長文《武曌與佛教》里的說法,武則天是中興佛教教主級別的人物。更「接地氣」的例證有兩個:一,直至今日,佛弟子念經之前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就出自一千多年前的武則天之手。二,常見到的「卐」字,正是她下令讓佛經制此字為如來吉祥萬德之集,音之為萬。
史料上記載了武則天與眾多門派高僧的交往,具體到禪門禪師,也不乏其人。武則天時代,正是漢地禪宗從靜水深流到盛行全國的過渡期。禪宗法脈從初祖達摩,歷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傳至五祖弘忍。武則天四十八歲那年,正以皇后身份臨朝稱制,禪宗六祖慧能到五祖弘忍處學習。武氏六十六歲稱帝時,慧能已在曹溪傳法十幾年,禪宗從此一花散五葉,過渡期完成,拉開幾百年鼎盛的大幕。
武則天登基,改國號為周的第二年,詔請神秀禪師——就是當年在黃梅山弘忍禪師處,和慧能在牆上各寫一偈,一個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一個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那位——進京,當時的盛況是,神秀「肩輿上殿,則天親加跪禮,內道場豐其供施,時時問道。王公士庶競至禮謁,望塵拜伏,日有萬計」。這一年神秀禪師八十五歲,從此做了三朝國師。
武則天與神秀之間到底問了什麼、怎麼答的,沒太多流傳出來。能找到的記錄,只有佛門典籍《楞伽師資記》里的片言隻語,內容有關神秀的師承關係。如果確實有過這段對話,應該是初見面時的寒暄。武則天問:「所傳之法,誰家宗旨?」神秀答:「稟蘄州東山法門。」又問:「依何典誥?」答曰:「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武則天說:「若論修道,更不過東山法門。」五祖弘忍當年在蘄州黃梅山教育弟子,這座山在蘄州之東,所以叫東山。這段對話雖然簡單,但是參考禪宗發展史,其中自有深意。五祖弘忍之後,禪宗分為南北二宗,南宗奉慧能為正統法脈,北宗奉神秀為弘忍繼承人。而《楞伽師資記》是站在北宗立場的一次禪宗師門梳理,所以要強調神秀法脈之所從出。也就是說,這段對話的重點,是神秀後世的弟子們為祖師爺爭道統,和禪宗的「業務」——修禪證悟關係不大。也正因此,《五燈會元》等眾多後世禪宗公案典籍都沒記錄。
神秀到底給武則天帶來怎樣的影響不敢妄言,不過就在她見完神秀後不久,下詔制止佛、道二教互相爭毀,不知是否和神秀教導有關。
神秀進京四年之後,一個比神秀還要年長二十多歲的慧安禪師,也被武則天詔至都城洛陽,尊為國師。慧安也是五祖弘忍的弟子,和神秀、慧能同屬一輩兒。當年他在終南山修行,武則天丈夫唐高宗曾詔請過他,沒答應。武氏此番相約倒是來了,二人見面時,武則天七十一歲,慧安已經一百一十三歲。
大概是慧安禪師的長壽比較引人注目,史料上記載的兩人對話,就是關於年齡問題。武則天問:您多大歲數了?慧安答:不記。武則天問:這都不記得?慧安就嘩嘩說了一大段:「生死之身,其若循環。環無起盡,焉用記為?況此心疏注,中間無間。見漚起滅者,乃妄想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記乎?」大意是佛教的一些基本見地,人生輪迴,像一個圓環,既是個圓,談不上哪是頭哪是尾,時間空間皆為假相,妄想而已。
比起前邊和神秀那一段,這番對話有點涉及到「業務」了,後邊甚至說到人之用心,念念相續,無有間隔等等,有點說法度人的含金量了;不過還只是「佛法概論」性質的內容,禪門特色尚不明顯。武則天怎麼應對的,史料並未記錄,只說她聽完這段話就「稽顙,信受」。「稽顙」是古代的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的虔誠。
岔開說說,武則天與慧安這段對話,時隔大幾十年後,有過一段隔空迴響,被記在《五燈會元》里,就明顯是禪門特色了——韓愈被貶潮州,拜見當地的大顛禪師(論輩份應為慧安、神秀的重孫輩),韓愈問大顛:春秋多少?禪師提起手中念珠反問:會么?韓愈說:不會。禪師說:晝夜一百八。韓愈沒明白這是說什麼,回去了。第二天韓愈又來找禪師,門口見到禪師座下大弟子,便請教昨天大顛那話的意思。這位大弟子沒說話,只叩齒三下。韓愈想再問呢,大弟子已走遠。韓愈見到大顛後,執著地又請教昨天那番話到底什麼意思,大顛「亦叩齒三下」。
所謂言語道斷,心行滅處,禪宗更重視能否「做到」,對能否「說到」很不在乎,所以存留下的歷代禪宗公案,很多都像生動的啞劇,沒有對白,只有動作。大顛禪師「叩齒三下」,其實要表明的內容,和當年慧安禪師跟武則天講的那一大段意思差不多。一百零八顆念珠,念起來循環往複,周而復始,正如人生輪迴。韓愈問春秋幾何,明顯將過去、未來這樣的時間假相當做實有了,所以禪師當即截斷其妄想,舉了念珠。這一舉之間,實際已作答:「生死之身,其若循環」,起無所起,止無所止。可惜韓愈不會,還來追問,禪師只好進一步用動作點明。「齒」本來就有年齡的意思,叩擊三下,也是過去、現在、未來之意。意思是:您怎麼還在時間的黑漆桶里出不來呢!
回來繼續說武則天。就在慧安禪師進宮佈道的同一年,武則天還將慧安禪師的弟子仁儉禪師請到宮中。史料上記載下來的這次見面,禪門特色就格外彰顯了。仁儉瞧著武則天,瞧了很久,開口問:會么?武則天答道:不會。仁儉說:我持不語戒。說完徑自而去。
仁儉禪師的性格,大概是偏向乾淨利落脆那種的,所以上來便直切主題,半點客氣不講。公平地說,他對武則天的要求也忒高了點兒,這簡直是要仿照當年靈鷲山佛陀拈花,迦葉微笑,心心相印。既然不能相印,禪師也不稀得多說什麼,禪宗最受不了嘚啵嘚,於是以一句「持不語戒」為推託,既禮貌又果斷地撤出。
撤是撤了,畢竟菩薩心腸,第二天寫了短歌十九首進獻武則天,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了元歌》流傳至今,開篇即說,「問道道無可修,問法法無可問。迷人不了性空,智者本無違順」……這些處處引導禪門實修的短歌,不知道武則天看懂沒有,反正當時她的反應是:「覽而嘉之,命寫歌詞傳布天下」。
除了寫到的神秀、慧安、仁儉這三位以外,武則天還見過其他一些禪師,可惜史料上都沒什麼具體對話留存,也就沒什麼故事可講了。至於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禪師六祖慧能,雖然和武則天同處一時代,武氏也確曾詔請慧能入都,但是慧能「固辭不赴」。別有深意的是,武則天詔慧能,是依了神秀的奏請,北宗領袖奏請皇帝詔南宗領袖進京,這裡邊必定有故事,但已非本文所要講述的內容了,就此打住。
推薦閱讀:
※武則天緣何還位於唐?傳狄仁傑解夢提立太子歷史
※武則天
※當了一代女皇的武則天,若不是這個人,恐怕就不存在了
※武則天要傳位侄子,狄仁傑說了這16個字後,立刻傳位給兒子!
※李旦和李顯:難兄難弟間的權利絞殺
TAG:武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