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在《新京報》上錯誤解讀師生戀
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在《新京報》上錯誤解讀師生戀
【僅供教育研究參考,初稿,待充實修改】
熊丙奇曾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按處級幹部管理),後被解職。目前,熊丙奇的組織人事勞動社保關係或許仍掛靠上海交通大學,時常披著沒有任何行政級別的民辦非營利組織「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的外衣,充其量不過是一個以教育為主要話題的自由撰稿人。怎麼能搖身一變成了「教育學者」?
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在《新京報》上錯誤解讀師生戀。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09/22/content_599373.htm?div=-1&news
讀完以上文字,給讀者的初步印象是: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在《新京報》上錯誤解讀師生戀。軍訓通常屬於軍隊事務,一般不屬於「教育學者」吐槽的範疇。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揣著明白裝糊塗還是愚昧無知?
初步解讀如下:
第一、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或許不知道什麼叫教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於1993年10月31日通過,國家主席令第15號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三條明確指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規定,軍訓教官不是教師。因此,可以說軍訓教官和受訓學生(包括女生)不是師生關係。軍訓教官和受訓學生之間的戀情不叫師生戀。
第二、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或許不知道什麼叫師生戀。
《百度百科》解釋,師生戀源於學生對老師的幻想、崇拜和喜愛。因為老師自古以來即被定位成負責傳道、授業、解惑的長者,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是上下有別的,所以師生戀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而且往往也會和性侵害扯上關係。專家建議:第一,戀師現象是青少年性意識、性行為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奇特現象,它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但這也是一種正常的情感。第二,青少年中出現的戀師現象,是戀母或戀父情結的另一種體現方式。第三,戀生現象的出現,似乎在社會中有違師德。
第三、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或許不知道軍訓教官不歸學校管理。
《百度百科》解釋教官,中國學校的慣例,在初中、高中、大學開學前都會組織學生軍訓。學校與解放軍方面合作,邀請軍人幫助操練學生,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被派遣到學校的軍人就成為了學生們的教官。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提醒學校在選擇軍訓教官時,必須從嚴要求,不能採取應付的態度,甚至找社會人員冒充軍官軍訓」。
第四、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或許不知道軍訓教官親吻受訓女學生如何處理。
第五、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或許不知道國家教育部沒有禁止「師生戀」的表述。
國家教育部文件表述「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係」不等同於「師生戀」。
第六、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或許不知道國家法律沒有禁止「師生戀」
另外,地方媒體不宜炒作有損軍隊形象軍人形象的事件。
綜上所述,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在《新京報》上錯誤解讀師生戀。
《新京報》發表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錯誤解讀師生戀的文章,說明《新京報》個別編輯素質不夠高,
《百度百科》介紹,《新京報》是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兩大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綜合類大型城市日報,於2003年11月11日正式創刊,是中國第一次兩個黨報報業集團合作辦報,是中國第一家得到國家有關部門正式批准的跨地區經營的報紙,是一份高度密集覆蓋北京市場的強勢新主流紙質媒體。
《新京報》發表冒牌「教育學者」熊丙奇錯誤解讀師生戀的文章,說明《新京報》「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全國主流媒體從業人員發表上海市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的言論應當審慎,以免損害媒體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以上內容,約3000字
收集整理:黑龍江省大慶市退休老漢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中國互聯網協會 京ICP備05006316號-2 互聯網真實身份認證平台*認證碼:10005616
IP:亞太地區43.224.213.101
本人沒有全日制大學文憑,沒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不是著名專家學者。學識水平和藝術造詣有限,不當之處望業內專家教授海涵。
推薦閱讀:
※一位民國教育怪傑的兩段婚姻與婦女解放 | 繆斯夫人
※熟記教育學知識點口訣
※2019年311教育學統考院校最新匯總
※階層流動與高等教育公平
※教育名家|中國教育界的徐霞客——黃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