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菩提樹下的微笑

菩提樹下路勇-阿彌陀佛

金 剛 經 解密

佛 學 漫 畫

佛學名詞

以下佛學名詞,在此以直截了當的方式直白翻譯,

不實用佛學術語。

須菩提:佛陀十大弟子解空第一

此岸:眾生的心態

彼岸:開悟者的境界

眾生:世間此岸眾生

菩薩:修行者

佛:調御自心,成為身心主人的開悟者

如來:修行得道的開悟者

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

五蘊:外在情境與內在身心

諸法:一切眼前情境

空相:情境是一時聚合的無實現象

有相:以自我立場看待眼前情境

受想行識:內心自我主觀運作

眼耳鼻舌身意:自我六種感官

色聲香味觸法:外在六種情境

無明:一切不如實知,苦形成的緣起

生滅:苦的生滅或心生心滅

老死:苦的消逝

世間:人的一生

涅槃:開悟,心不起生滅

我人四相:我、人、主客、過去、未來的分別心

無諍三昧:無我人、聖凡的分別心

無住:心無主觀意識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面對任何情境時,應無我的融入情境,不以分別心去評斷好壞順逆

三千大千世界:一千個我們的世界稱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一大千世界;合稱三千大千世界=十億世界

第一波羅蜜:無我布施不求回報

忍辱波羅蜜:面對情境,心安住不動

一合相:因緣和合隨時變化的一時現象

自性:內在不變的本質

《金 剛 經 》在說什麼呢?

▋ 如來

1《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果把我看成法力無邊的神祇,希望從我身上獲得福報,這個人是走錯了路,不能開悟。

如來,是修行得道的開悟者。

信佛行善,不是為了死後能到西方凈土,而是通過修行省思,在世之時能活出自己的天堂。

如何才是走對路,才能開悟?

▋ 非相

2《金剛經》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一切眼前情境沒有好壞分別,抱持這種觀點就是「非相」。

「非相」就是「無相」,面對情境時沒有一個我存在。

人喜歡以自我立場去分析情境好壞,然而世界只是隨順變化,不會依我們的期待展現。

老天下雨,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要看下雨之前天氣如何。

如是長期久旱,則是天降甘霖。

如是長期下雨,則是水患不止。

所有眼前情境都只是因緣條件一時聚合而成,如果我們覺得際遇是好的,那只是你自己一時的想法。如果我們覺得際遇很壞,那也是你一時的想法。

日麗風和,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要看是什麼行業。

旅遊業者很喜歡;農夫則抱怨田裡缺水。

開悟者們知道:我們不能改變天氣,但我們能改變自己。

天氣變壞了,我們的心並沒有變壞。

▋ 諸相非相

3《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面對眼前情境時,不站在自己主觀立場去分析好壞順逆,就是開悟者。

什麼是一切諸相非相?

「法相」就是當下眼前情境,站在自我立場去分析情境好壞順逆,就是「有相」。沒有自我觀點,只是無我地融入於當下,就是「無相」、「非相」。

無相曰空,空則無相也。

▋ 相由心生

弟子問:「什麼是相?」

達摩說:「眼前所見的情境,即是相。」

弟子問:「什麼是無相?」

達摩說:「有相也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有智慧能知。當我們不站在自己的角度時,現前情境便是無相。」

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主觀想法,在任何當下只是無我地隨順變化,而沒有自己,就是無相,就是空境。

▋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弟子問:「什麼是佛?」

達摩說:「佛即是覺悟,人人都有一顆覺悟的心,人人都能開悟抵達智慧彼岸,故名為佛。」

4《金剛經》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面對任何當下,心無愛憎分別,一念不起,這才是正確的清凈心。

非心即心不生念,人喜歡依自己的好惡評估情境的好壞,心生愛憎分別。

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

然而海只是海,雲只是雲, 純然地看待一切才是清凈心。

▋ 三界心盡、無緣大悲

古聖先賢說: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然而佛陀卻持相反觀點,佛陀認為背負過去的渴望,為完成未來期待而為,會增長貪慾渴望,是痛苦煩惱之源。

5《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心不能抱持著過去的主觀,評估現前情境,企盼未來。

佛陀說:「過去、現在、未來皆是無常,聖弟子們!如能作如是觀察,就能無我地融入當下現前。」

無明眾生總誤以為有一個恆久不變的我,從生到死隨著時間流動。他總是抱持過去的想望,刻苦自己努力完成現在,企求達成未來成果。

然而外在空間隨時變化,自己本身也隨時變化,從前不等於現在、未來,二十年前的我也不等於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綜觀我們的一生,沒有哪片時間切片是相同的。

佛陀說:「生命的實相,只在現前!」

我們無法將一隻腳留在過去,

我們無法將一隻腳踩入未來。

我們只能掌握此時當下現前。

開悟的禪者永遠真實地活在當下現前。

▋ 我人四相

6《金剛經》說:「一切法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一切情境只是一時條件聚合,沒有我、人、主客、過去現在未來的分別。

無論一生有多長,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也無法兌現未來。我們只能融入此時、此地、此刻、當下、瞬間!

生命不存在過去,不存在未來,生命只存在現在當下!當下才是生命實相。

佛陀說:「面對情境時有自己的想法,不是正確用心之法。生命是由一片片當下的時間切片所構成的,沒有哪一片不是自己。所以不能用過去之心、現在之心、未來之心評估此時、此地、此刻的好壞順逆。」

7《金剛經》說:「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如果心生愛憎分別,便有自我立場、對方立場、所有眾生立場、時間相續的立場分析際遇的好壞順逆。

無論我們有過多少輝煌的日子,

我們無法重回過去。

無論我們將來還有多少時日,

我們也無法兌現未來。

人唯一能掌握的就是當下現前!

開悟者覺悟出當下才是生命實相,由於時空在變化,自己也在變化,沒有任何當下不是獨一無二的,所有的剎那當下相加,才是人的整個一生。

開悟者發現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流轉於過去、現在、未來之間。

生命的實相是:當下剎那才是真實不虛的!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8《金剛經》說:「菩薩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者不應對眼前情境心生愛憎分別,應以沒有自我主觀想法,融入當下。

佛陀說:「我們的心要像鏡子一樣清凈,不因自己的渴望貪慾而有所期待,不要由外在情境合不合乎自己的想望而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開悟者於一切法中,絕不起一煩惱,絕不惱一眾生。不抱怨現前情境,不說好、不說不好,不說順、不說逆。因為他知道:所有眼前情境即是自己。

9《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所有眼前情境,只是條件一時聚合無常的空性。把隨時變化的情境視為非真,就是寂靜彼岸的開悟者。

逝者如斯,時間像賓士的河水,永不止息。

從前的我不同於現在、未來的我。我們心中的想法也隨時變化,從前的認知,不同於現在與未來的觀念。

佛陀說:「諸法皆空!一切事物,無來也無去,無生也無滅,無得也無失。」

開悟者沒有自我主觀立場,心中沒有「我」、「我的際遇」的觀念。不背負過去、不期盼將來,坦然地面對當下。

10《金剛經》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如果修行者以自我主觀面對現前情境,猶如進入暗室,什麼都看不到。如能無我地融入當下,便有如陽光普照,能看清一切真實。

開悟者不以自我立場去評估現前情境,他們悟通:「人的一生是由一系列變化的時間切片所構成的,沒有哪一片重複,也沒有哪一片不是自己。」

開悟就是看清當下才是生命的實相,因此能身心安頓地融入每個剎那當下瞬間。

11《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有現前情境變化不拘,有如夢幻泡影一樣虛幻,朝露閃電一樣短暫,我們應以這種心態看待當下。

諸法:任何當下情境,

空相:只是瞬時變化。

一切情境本無實體,故名為空。

佛陀說:「我們一旦看到了空,就可以在涅槃中尋得滿足;我們只有在看到自我不存在時,心才能夠進入涅槃。」

▋諸法皆空

一切諸法,皆源起於因緣!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一切不同情境際遇,是條件的因緣聚合而生,只是短暫變化的一時現象,並無真實自性存在。因此屬於:非有、非無、無生、無滅。

▋ 什麼是空的最高境界?

佛陀說:「當我們面對眼前情境時,不要想它怎麼來;當情境消逝之後,別想它怎麼去。只有無我地融入當下變化的行為,而沒有行為的那個我存在,這就是空的最高境界。」

迷亂世界,是心所反映出來的影子,

覺悟的世界同樣也是由心所顯現。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如果能心凈有如虛空,

八萬四千煩惱便脫離身心。

道家思想也跟佛陀的說法一樣:

莊子說:「開悟者們把自己的心當成一面鏡子一樣,面對變化的情境時,不期待,也不追悔。不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評斷際遇的好壞順逆,事情來了完全反映,事情過了又回復成空,因此他的心能順應當下,永遠不會損傷。」

如果我們的心像鏡子一樣,只是純然地反映當下,沒有自己的主觀想法。鏡子照花時不覺得美,不覺得香。鏡子照大便時不覺得丑,不覺得臭。以無我無分別揀擇,無憎愛之心看待眼前情境,就是無相,就是空境。

▋空船

《莊子》有一則有關於「空」故事:

一個人乘船渡河,有艘空船由上游衝過來,

即使脾氣最壞的人也不會生氣;等空船快撞到時,他會用手輕輕將空船推開。

如果空船坐了一個人,乘船渡河者會立刻大喊:「快閃開!船會相撞啊!」

喊一次、喊兩次、喊三次都沒回應,

就算脾氣再好的人也會動怒!

為何之前不生氣,現在卻動怒了呢?

是因為之前是艘空船,現在船上有人。

如果一個人能無我無心,便能遨遊於世,有誰能傷害他呢?

▋ 開悟境界

禪宗三祖僧璨是位開悟高僧,

他在「信心銘」中清楚寫出開悟境界: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悟通人生最高真理並不難,面對當下時,內心別存好壞順逆。

莫對眼前情境有愛憎的分別。如能達此境界,便能洞然明白。

知道與做到看似差之毫厘,境界相差卻有如天地之遙。

要品嘗當下現前生命的美好,不要有際遇好壞順逆的想法。

如果心存好壞順逆,就是心生病了。

不明白這玄妙至理,止心念靜修行只是徒勞無功。

如能悟通真理,身心便與宇宙合一,無所缺欠,也無有多餘。

未悟之前

砍柴挑水,

百般無奈。

開悟之後

砍柴挑水,

清心自在。

一切真理就在現前

雲在青天,

水在瓶中。

雖然我們有兩隻手,

但只能做一件事。

雖然我們有兩條腿,

但只能走一條路。

雖然我們有兩隻眼睛,

但只能看一個焦點。

我們有一顆心,

但不能有主觀的自我立場。

正確使用心的方法是:

面對不同情境時,

融入當下而沒有自己。

蔡志忠,1948年出生於台灣彰化,漫畫家。15歲起便開始成為職業漫畫家,首次撰寫文字,重新解讀佛學經典。

其實廟堂就在你心中,不用往外追尋。心就是佛,佛就是開悟的自己,每個人都應該點燃心中的黎明,想通了生命的真理,成為自己身心的主人,自己當家作主,走出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人生之道;


推薦閱讀:

放下過往的一切 請帶上你的微笑回家 【情感美文】
微笑營造幸福/ 被罵也是一種幸福
送給自己一個微笑
大家對微笑抑鬱症的認知。?
知性女人,微笑留香

TAG:微笑 |